從來不講平等的儒家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孔子說:“中庸之道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行不通啊。”

既然行不通,儒家為什麼要講中庸?

說起孔子我們不得不講起另外一個大家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講逍遙,講故事,編一個故事講一個道理,罵一些人。他在齊物論中把自己變成了蝴蝶講了《莊周夢蝶》的浪漫故事,他又時常把自己比做老牛,厚重而踏實。

《幽夢影》中有這麼一句妙語,可謂是點出了莊子哲學的精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從來不講平等的儒家

莊子的世界裡是浪漫,鳥獸萬物都可以說話,借動物的口說自己的想法,莊周夢蝶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變成了蝴蝶這麼簡單,蝴蝶是輕盈的,死亡又是沉重的,人的死如果是一場想蝴蝶的輕飛,那應該是多逍遙啊。

莊子可能是最通透的人了,他喜歡講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不是孔子,就是惠子,因為莊子覺得他們入世太深了。

“有一天孔子去找墨家的大盜盜蹠,想勸他棄惡從善。盜蹠:孔子啊,你是世界上最虛偽的人,你用虛偽、淺薄的言論來欺騙天下的君王,想自己獲得高官厚祿的,天下的人沒有比你更大的強盜了,世人都說我是大盜,你才是真正的強盜啊。你教導子路,結果子路去殺人的時候還先行禮再動手,被人殺死,這是你的迂腐啊。你說你的智慧跟深,但是天下君王卻沒有一個肯用你的。世人最推崇的莫過於皇帝,皇帝死於涿鹿之戰,而流血千里。堯不是一個慈愛的人,禹不是一個孝順的人,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討伐紂王,文王被囚禁在麥裡。這些都是你們所尊崇的大英雄啊。世上所說的賢士:伯夷、叔齊、伯夷。這些人要麼餓死,要麼被君王用完之後殺戮,那有一個有好下場的。比干最衷心最後心也被挖了,伍子胥被殺死屍沉入江中,世人笑他愚忠。孔子啊,世界上的日子過得很快,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日子過的很快,真正屬於我們的日子沒有幾天,你不要講你那套虛偽的東西了,趕緊走吧。據說孔子被說的啞口無言,臉色通紅,手裡的韁繩都脫了三次手,面入死灰,慌慌而走。”

這就是孔子,莊子心目中的孔子。話當然不是盜蹠說的,而是莊子說的,莊子編了一個故事諷刺了孔子的前後不一,揭示了孔子思想中的虛偽。

莊子是一個通透的人,什麼都能看得清,都能揭穿到人的心底去,你看莊子的文章,你會對很多事有一些新的認識。但是孔子呢,他的思想永遠那麼平直,天地君親師,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儒家思想也就這樣了。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人說,莊子根本就不懂孔子,根本不懂什麼是聖人。

只要能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人就是聖人,毫無疑問,孔子就是這種人,他講仁愛,講教化,是真正的聖人。而莊子做了什麼呢?孔子不是不懂,而是不想懂,正如文章第一句話說的,中庸不可為。不可為就不為之嘛,還得為啊。

從來不講平等的儒家

莊子是出世,孔子是入世。既然是世界上的俗人,就去做一些俗人應該乾的事。莊子是真的懂,也說了出來。孔子大概也是懂,只不過裝作不懂。世上最難的是看透不說透,也許這就是儒家思想的靈魂“中庸”罷。

很多人說儒家思想沒有可操作性,不現實,空講大頭理論。實際上這是真不懂儒家思想,法家也好、兵家也好,實際上很多派系的思想他們講的是實行方案,而儒家講的是指導思想。嚴刑峻法,不是不仁,只要能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可親,這才是真正的大仁,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案,只講真正的時效,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而用法律,用種種手段,也只是實行仁愛的一個過程,兩者並不矛盾。

實際上諸子百家中儒家看的最透。他從來不講,平等,世間怎麼可能有真的平等。一個掃馬路的,一個大總統,怎麼可能平等,他們的可替代性,對世界的價值怎麼可同日而語。所以儒家講對等,“君為君,臣為臣”,人分三六九等,你身為君王你就要幹好君王應該乾的事情,否則你就會被取代,你身為掃馬路的人你就應該安安分分掃好自己馬路,別做其他的異想天開。

會有人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孔子的這套思想實際上是真正的愚民思想。”安安分分做好自己的本分的事,和追求更高的夢想並沒有衝突,在你還沒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級的東西的時候還是安安分分的,要不然連自己現手裡的東西也丟了。實際上中華文化裡很多的思想,看似矛盾,實際上並無邏輯上的問題。如我們熟知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一個講氣量,一個講手段,並無衝突。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嚐滋味。”

從來不講平等的儒家

實際上儒家文化的重中之重就在中庸,既然中庸這麼難為什麼還要行呢。實際上當時子路也這樣問過孔子,孔子回答說:“不能因為別人不懂,我們就去不說。”因為世界上的善很少,我們去倡導真善,可能沒有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向這個善的目標去前進,去追求,世界就真的會善良的人比較多了。這就是儒家文化,糊塗之中的聰明。

我們這裡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講的中庸,絕對不是不作為的平庸,甚至有偏向虎山行的大氣魄。所以中庸之道講的是不走極端,永不停止的平衡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