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新中國建立不久,人民在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土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是異常艱難而艱鉅的事業。

建國之初,糧食問題和就業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為解決這一突出問題,黨和政府做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決策,這就是有計劃地開荒、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生產;並確定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實現3868萬畝的開荒任務,同時把墾荒作為一項長遠規劃來進行部署,要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積極進行宜耕荒地的調查和勘察,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進行大規模的墾荒準備條件。1955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農村工作部《關於墾荒、移民、擴大耕地、增加糧食的初步意見》。

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同年7月,毛澤東主席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一文中指出:“三個五年計劃期內,準備墾荒4億至5億畝”,提出了擴大耕地、增加糧食的宏偉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1955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團中央考察蘇聯共青團組織城市青年遠征墾荒後遞交的一份《報告》,從而拉開了組織青年開墾荒地的序幕。可以說,眾多城市組織的青年墾荒隊是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到農村、到邊疆的先頭部隊。

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1955年下半年,毛澤東作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批語,成為指引成千上萬有文化的年輕人奔赴農村、邊疆的強大精神動力。當時,能有如此巨大的推動力,使數百上千萬的中小學畢業生毅然走上農業第一線。

在這期間,伴隨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農業合作化高潮在全國興起。一方面,農業合作化進入高潮以後,廣大農村急需一大批有文化的年輕人回鄉擔任會計、記分員等,另一方面,教育事業雖有快速發展,但仍不能滿足升學和社會的需要。1957年4月,劉少奇副主席在南下考察之後指出:“在今後一個很長的時間內,總的趨勢將是有更多的小學和中學畢業生不能升學,必須參加生產”,“就全國說來,最能容納人的地方是農村,容納人最多的方面是農業”。他的這些基本思想,集中體現在親自審定後發表的《人民日報》題為《關於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的社論之中。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中第一次把知青下鄉上山作為單獨條款列入國家的發展規劃,其第39條寫道:“從1956年開始,按照各地情況,分別在5年或者7年內,解決城市中的失業問題,使現有的城市失業人員都有獲得就業的機會。除了在城市能夠就業的以外,他們的就業途徑是到郊區、到農村、到農墾區或者山區,參加農、林、牧、副、漁各種生產事業和農村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當時在解決城市失業人員問題上,亦把組織青年“到郊區、到農村、到農墾區或者山區”,作為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955年開始到1978年結束,全國各省、市自行動員組織了一批批城鎮青年到農村參加農業生產。作為了開闢城鎮就業門路的一條重要渠道,作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其形成和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業、農村對中國來講,都是命脈,長期以來,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她所創造的農業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顆明珠。新中國成立以後,“以農業為基礎”也是一個長期的方針,“中國80%是農民”,農村是認識中國國情的一個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維度。知青下鄉給那代知識分子以精神上的洗禮,讓他們經歷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也讓他們加強了對農村的認識和對農村的改造,瞭解了農業的重要性和農民的艱辛,讓知識分子在今後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知青們在農村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承擔、責任、奉獻、進取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為他們此後生活和工作創造力巨大的精神財富,為改革開放積蓄了力量。

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中國這些年經過高速的發展,似乎來到了一個風水嶺和瓶頸,工業化不斷髮展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口不斷巨增,農村人口不斷進入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農村空虛,留在農村耕種的人員出現嚴重老齡化,帶來了良田大面積荒蕪,雖然全國建立起來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糧食生產基地,但大面積的良田荒蕪導致了糧食供應無法自給自足嚴重依賴進口,隨著世界局勢的不穩定給糧食進口帶來巨大威脅,使得糧食安全存在巨大隱患。

隨著城鎮化建設和智能化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脫離了農村脫離了實幹,甚至養成了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而國家發展離不開實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更離不開農業,糧食是穩定之根,農業是立國之本,更離不開勤勞務實的精神。從我們面對的種種現實情況,為今後發展計,毛主席時代的知青下鄉是否有借鑑意義?

青年基層歷練密切聯繫群眾能更好服務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