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美國和蘇聯成了整個地球上最大的贏家,但這也為東西方冷戰埋下了禍根。雙方在消化大戰成果,舔舐傷口的同時,也開始摩拳擦掌的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雙方的武器設計師腦洞大開,設計了一件又一件或實用,或瘋狂的經典武器,而在這些武器中,最不一樣的就是飛行器,他們不像坦克,軍艦那樣缺乏實戰PK的機會。整個冷戰的漫長的41年中,東西方的飛行器展開了無數的對抗。尤其是朝鮮戰爭之後,雙方的航空器設計師基本擺脫了二戰遺產,開始開創各自的精彩。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氣動外形相近的米格15和F-86,兩者其實都有來自納粹德國的基因

早在 50 年代後期,蘇聯情報部門就獲悉美國正在秘密研究雙三(三倍音速、三萬米升限)飛機,包括截擊機、偵察機和轟炸機,這就是後來的 YF-108、SR-71 和 B-70 計劃。蘇聯的各飛機設計局也開動起來,力求儘早推出對等的飛機,避免陷蘇聯於被動之中。米高揚設計局憑藉米格-15,米格-21系列機型的巨大成功,成為了蘇聯設計噴氣式戰鬥機的佼佼者,這份任務的壓力自然也非同一般。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米格-21在印度屬於“摔”出來的明星,如今剛剛基本退役

對於米格來說,這就是1961年3 月10 日啟動的 Ye-155 計劃。在技術上剛剛突破雙二的時候,人們對突破雙三十分樂觀,但雙三在技術上是一個坎,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除了首先能想到的發動機以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材料。在氣動加熱嚴重的環境下,除了基本的機體結構材料外,如何保證座艙透明材料、機身上的橡膠密封材料和連接件等具有足夠的耐熱性,這些都是大大的問號。就連大功率的空調系統都是一個問題。

面對巨大的技術風險,米格設計局內部也有很大的爭議。原來安排的總師布魯諾夫拒絕受命,老當益壯的格列維奇只好親自披掛上陣領軍。1964年格列維奇以 74 歲高齡退休後,另一個米格總師馬丘克接任。雙三的技術方向還是由米高揚拍板,Ye-155 是米高揚親自過問的最後一架戰鬥機,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米格-25 的前身。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米高揚本人

由於雙三需要克服嚴重的氣動加熱問題,常用的鋁合金不能用了,鈦合金不僅昂貴,而且難於加工,米格設計局別出心裁地用鎳合金鋼作主要機體材料。鋼當然比較重,這導致米格-25的空重就達到了29。不過鋼材更加堅固、價廉、耐熱,而且熱脹冷縮小,容易焊接,還是有優點的。

服役後,米格-25 在外場維修時,機身有了裂縫,處理起來就非常的簡單,拿個焊槍帶上面罩就能開工了。鈦合金、鋁合金或者現在流行的複合材料就沒有那麼方便了。由於採用廉價的鋼,米格-25 的產量達到 700 多架。相比之下,技術上更先進的 SR-71 的產量只有 32 架,B-70 轟炸機和 F-108 根本就下馬了,其中部分原因就是飆升的成本。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米格-25 的巨大的進氣道,可以看到壓氣機前的噴水加力裝置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同樣巨大的R-15發動機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這不是惡搞,而是一個真人在米格-25 的噴管裡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這裡更能看出噴管的大小

那麼巨大的噴管,要噴出多少熾熱的氣體啊!難怪米格-25 耗油驚人,起飛總重 40%都是燃油,樂觀估計也依然只有 300 公里的作戰半徑

Ye-155 的另一個問題是發動機。米格決定用兩臺 Ye-150 使用過的 R-15 發動機,並作改進。改進內容之一是增加了噴水加力。噴氣發動機的進氣的質量流量越大,可以噴注的燃料量也越大,產生的推力也越大。但加大進氣口面積是有限度的,過大的進氣口引起很大的迎風阻力,因此在體積力量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增大進氣密度才能增大進氣得質量流量。

噴水加力就是在進氣道內噴水,使空氣冷卻,增加空氣密度的辦法。為此,米格-25 的進氣道內有一個淋浴頭一樣的噴水裝置,向吸進得氣流噴灑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混以乙醇是增強溶液的揮發性,加強效果。米格-25 在機內除了攜帶巨量燃油外,還攜帶了一個 250 升的水箱,裝水和乙醇混合溶液。

不過據說在遠東的米格-25 機組人員常常把乙醇貪汙了兌酒喝,戰鬥民族對於乙醇的狂熱顯然已經戰勝了對飲用工業酒精帶來身體傷害的恐懼。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伏特加?沐浴露?冷卻液?很多時候你並不知道面前的俄羅斯人杯子裡裝得到底是什麼

回到飛機上,R-15發動機的隔熱也是一個問題,為此米格在發動機外包覆一層金屬網絡,把輻射熱反射回來,不致使機體過熱。金屬網絡是鍍銀的,每架米格-25 鍍 5 公斤銀。本來是要鍍金的,反射率更高,但金的成本太高,只好作罷。

在氣動上,Ye-155 採用雙垂尾和雙腹鰭,以增加三倍音速時的方向安定性。這還不放心,翼尖還增加了相當於翼梢小翼的裝置,進一步增加方向安定性。試飛結果表明,翼尖裝置不必要,腹鰭也可以適當減小。上單翼的 Ye-155 是沒有機翼下反的。試飛表明,飛機在橫滾上過於穩定,所以米格-25的機翼有一點下反。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最初的 Ye-155 裝有翼梢小翼一樣的裝置,用於增加方向安定性,後來取消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雙垂尾也是為了增加方向安定性,不過西方情報界開始把這誤以為是高機動性的象徵了。西方人幾乎要瘋了,要是雙三還能跟高機動性結合在一起,這別人還玩不玩了?

為了縮短起飛距離,Ye-155 曾經考慮過安裝鴨翼,但風洞和試飛結果表明不必要。Ye-155 巨大的楔型進氣口上唇本身也產生一定的升力,所以鴨翼就省略了。不過 Ye-155 遇到了相當大的問題——液壓系統功率不足導致控制力矩不足,還遇上機翼剛性不足導致的氣動彈性發散問題,試飛中發生過機毀人亡的事故。

隨後,解決了機翼的剛性問題,液壓機構功率依然不足以克服高速飛行時巨大的氣動壓力,研製全新的大功率液壓機構太費事,最後全動平尾向前移動了一點,降低對控制力矩的要求,於是本來就不怎麼樣的機動性進一步損失了一點。

Ye-155 創造了很多世界紀錄,但 Ye-155 給世界帶來最大震動的不是飛行紀錄,而是1967 年在多莫達多沃航展的露面。米格-23 也在同一航展初次露面,但風頭被米格-25 徹底蓋過了。

隨著巨大的轟鳴,四架和以往蘇聯戰鬥機絕然不同的雙發、雙垂尾戰鬥機轟然而過,西方觀察家甚至為這是不是米格而爭論不休。雙垂尾和並不太大的後掠角給人以高機動性的印象,蘇聯同時又公開宣稱這是能飛三馬赫的戰鬥機,於是西方空軍陷入一片恐慌,瘋狂加速研製能夠匹敵既能達到雙三又是高機動的米格-25,這就是 F-15 計劃的開始。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Ye-155 在1967 年多莫達多沃航展露面時,引起西方極大的震動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這時的 Ye-155 的機翼還是水平的,沒有下反

實際上,米格-25 的機動性相當糟糕,機體過載限制在 4.5g,滿載的時候只有 2.2g。作戰半徑只有 300 公里,轉場航程也只有 1,200 公里。雙三在理論上是達得到的,但正常飛行的速度被限制在 2.8 馬赫以下,飛行員更是被嚴令平時飛行不得超過 2.5 馬赫,而飛一趟三馬赫後,發動機就報廢了。

最初的米格-25 實際上是兩個型號,米格-25P 截擊機和米格-25R 偵察機。米格-25 從1971 年底開始服役,6 個設計團隊為此獲得列寧獎金,其中包括氣動、發動機、電子系統等。有趣的是,米格-25 的第一次戰鬥飛行甚至是在進入蘇聯空軍服役之前。1971 年秋,蘇聯派了 4 架米格-25R 到埃及,在嚴格保密和埃及人員不得靠近的情況下,對以色列進行空中偵察。這些米格-25 一直呆到 1972 年 3 月才離開。

神秘的米格-25 的面紗在 1976 年 9 月 6 日被徹底揭開。遠東國土防空軍飛行員別連科甩開一同飛行的隊友,駕駛一架全新的米格-25P,低空飛行穿越日本北方的雷達屏障,突然出現在函館民用機場上空。

由於燃油即將耗盡,別連科的米格-25 不管不顧地直衝跑道而下,差點和一架正在起飛的客機相撞。跑道的長度也不夠,最後還是衝出了跑道盡端。但這架完好的米格-25 對美國情報機關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大蛋糕,馬上就大卸八塊,用 C-5A 運到北海道的千歲基地。

對米格-25 從頭到腳的分析使西方對蘇聯戰鬥機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蘇聯使用簡單甚至“落後”的技術達到相當先進的總體性能的能力給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在研製雙三飛機的時候,一門心思在鈦合金上打轉轉;戰鬥機電子設備也是晶體管的固態電路。

然而米格-25 不光使用鋼結構,電子設備也在使用老掉牙的電子管,這看上去是匪夷所思地落後,實際上相當符合蘇聯的實際情況。蘇聯的晶體管技術水平不高,可靠性不好,外場維修困難。電子管除了沒有這些問題外,好處還有電流輸出特別大,頻帶特別寬,不怕核爆引發的強烈電磁干擾,對環境溫度不敏感,所以不需要麻煩的溫度控制。

用於高空截擊的米格-25雷達功率高達 500 千瓦,可以把一公里外一個跑過跑道的兔子當場烤熟,所以地勤人員維護雷達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的。這樣變態的功率的好處就是不怕干擾,設計指標是可以在 80 公里距離上燒穿一切已知的電子干擾。這樣的要求是當時蘇聯晶體管技術達不到的。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別連科的米格-25 在函館降落時衝出了跑道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美國情報機構如獲至寶,連夜將機翼拆下,將機身用 C-5A 運輸機運到附近的千歲基地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美日情報人員迫不及待地對這架米格-25 上下其手,全面檢查,獲得了大量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別連科的米格-25 在 67 天之後才大卸八塊地歸還蘇聯,蘇聯只好打碎牙齒往肚裡咽。美國可能沒有想到,30 年後美國的 EP-3 也會落到同樣的命運。

米格-25 的戰鬥機生涯和其他米格前輩不大一樣,除了偵察飛行外,蘇軍的米格-25 從來沒有參加過戰鬥。敘利亞的米格-25 是否被以色列擊落過,以色列 F-15 是否被敘利亞的米格-25 擊落過,都是爭論不清的事情。但伊拉克的米格-25 確實參加了戰鬥,在第一次伊拉克戰爭和後來的禁飛區摩擦行動中,“狐蝠”與聯軍多次交手,若干架米格-25 被擊落。

然而伊拉克米格-25 也奮力擊落了一架美國海軍的 F-18(同樣有人認為是來自F-15的誤擊),在另一次行動中迫使 EF-111 逃出戰區,將本應受到掩護的 F-15 撂給伊拉克的地空導彈,結果一架 F-15 被捅了下來。

有意思的是,米格-25殺敵的本領一般,但逃命的本事卻是頂呱呱。米格-25在偷襲不成時,可以調轉身來,用速度甩掉追射的空空導彈,在海灣戰爭最開始的時候,這項本領讓美國飛行員目瞪口呆,這是通常戰鬥機做不到的。但是在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殘存的米格-25 不是在地面被摧毀,就是被活埋進沙漠中,戰後被佔領美軍起出來,其中一架現在被送到代頓的美國空軍博物館。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米格-25 最威風的時候是在以色列上空三萬米高度以 3.2 馬赫呼嘯而過的時候,以色列的“鬼怪”式戰鬥機只好望機興嘆。以色列所不知道的是,這樣 3.2 馬赫飛一趟,米格-25 的發動機也報廢了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戰鬥機,最悲慘的結局莫過於還沒有得到升空戰鬥的機會,就被肢解活埋。上圖是伊拉克戰後美軍發現的埋藏在沙漠裡的米格-25 之一。也許當時伊拉克人還在幻想驅逐美國侵略者之後,還有機會能讓這些狐蝠重見天日。

米格-25 是米格設計局的驕傲,這些偉大的蘇聯工程師用簡陋的技術實現了不可思議的性能。不過,米格人的雄心不僅於此,還在米格-25 的基礎上,設計了一架超音速商務飛機,不過這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到詳細設計的階段。

冷戰時期讓曾美國人崩潰的蘇聯戰鬥機,米格-25

米格-25 還差一點有了這麼一個遠親,3 倍音速的商務飛機一定很酷

下篇文章將向大家介紹米格-25的後繼機型,蘇聯時代最強大的截擊機——“捕狐犬”米格-31。

歡迎關注韓老師雜談,說點兒走心的軍事。

甭管新的舊的老的少的,只要夠精彩,咱這兒就有!

粉一個,2018年升職加薪有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