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課堂在清照小學落地生根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錢守旺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清照小學 王文科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課堂一端連接學生,一端連接著民族的未來。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2017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了“課堂革命”。這一概念引發了教育工作者對課堂教學新的認識,教育改革的起點在課堂,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

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守旺的引領下,我們於2015年結識了動感課堂。錢老師把動感課堂濃縮成一段話:“動感課堂是以學生活動為設計思路,以情境、學材、問題串為抓手,以五動理念為教學追求,以學生思維深度參與和知識深度理解為目標的一種理想課堂形態”。三年來,我們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課例打磨,沉浸式培訓以及反反覆覆地實踐後,動感課堂的理念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清照小學數學課堂的血脈之中。

三年的數學動感課堂之旅,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課堂改革的方向。從2018年開始,我們又開始了動感課堂向其它學科延伸拓展的探索之路。語文、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的骨幹教師也積極投身到動感課堂核心理念的構建之中。漸漸地,動感課堂有了我們自己的校本化的生動表達。根據錢老師提出的“動感課堂十句導航語”,我們也歸納總結出了符合各自學科本質的動感課堂十句導航語。這十句導航語包括:“一個目標,兩種意識,三個抓手,四步流程,五個學會,六種期待,七對關係,八個細節,九條策略,十字方針”。下面是我校數學、語文、英語三個學科的老師對部分導航語的個性化解讀。


動感數學


一個目標: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怎麼動?手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動。手動、口動是行為上的參與,腦動是思維上的參與,心動、情動是情感上的參與。五動理念,引領深度學習,將“冰冷的美麗”變成“火熱的思考”,實現“思維深度參與”和“知識深度理解”。

三個抓手:情境、學材、問題串。一堂課如果能創設一個好的情境,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那麼什麼樣的情境才算是好的情境呢?從學生的角度看,當然是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從國家層面看,當然是圍繞立德樹人,既能教書又能育人的現實情境。教學的藝術就體現在把兩者巧妙結合,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學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潛移默化中悄無聲息地“增知識”“長見識”“悟道理”。情境的創設體現出的是一個老師眼界的高度,見識的廣度和深度。

十字方針:沉默、示弱、等待、放手、激勵。沉默,就是給空間;示弱,就是給膽量;等待,就是給時間;放手,就是給機會;激勵,就是給動力。課堂上老師要多把話筒遞給學生,把問題拋給學生,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把讚美送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對話、分享、反思、內化、應用。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感、成就感,最終實現一個目標: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動感語文


兩種意識:體驗感悟,表達分享。體驗感悟是理解,表達分享是生成。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悟文本,感悟他人,感悟心靈,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理解文本的形式與內涵,進而與他人分享認知經驗,分享獨到觀點,分享情感體驗。簡單說,就是讀進去,寫出來。

三個抓手:學材、情境、組成塊。學材的內容比較寬泛,除了課本,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各種素材都可以稱為學材,正如錢守旺老師所說,教材之外有著更美的風景。情境創設的起點是教師、學生與生活三者之間的聯繫。創設情境,就是把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接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積累,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增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語文課堂創設情境,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完全真實的孩子們的生活資源,一層是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創設而成的。只有這兩種情境才是真實的,才能與孩子的成長相鏈接,幫助孩子心智成熟。組成塊就是採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來凸顯教學重點。每個板塊集中一個核心目標,設計多項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益。我們清照小學一直堅持聽說讀寫整體推進,我們認為在組塊教學的模式下,能更好地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教好語文。

四步流程:直入情境,情感推動;合作探究,思維互動;體驗表達,實踐促動;語言內化,遷移聯動。

六種期待:小手高舉,神采飛揚,議論紛紛,智慧碰撞,落筆生輝,書聲琅琅。葉聖陶先生提出,語文就是“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真語文”的倡導者王旭明把真實的語文教學概括為“聽、說、讀、寫”的整體推進。

八個細節:一看文本解讀,二看雙線並行,三看組塊佈局,四看學生參與,五看教師引導,六看語言實踐,七看目標達成,八看德育滲透。文本解讀是最關鍵的第一步。比如解讀統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中的《江南》,首先要知道這是一首樂府詩,那應該怎麼著手這一類的古詩教學呢?如果要找到正確的路徑和方法,首先要了解古詩有什麼特徵?古詩最重要的特徵是講究意韻美,就是要把抽象的思維轉化為有形的,自然可感的形象。在這首詩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兩個重要物象,那就是蓮和魚,而這些物象裡肯定有作者的情感在內,那就形成了意像,意像就是一座言語轉化的橋,使描寫對象的特點和詩人的情感在橋上相遇,這就是我們解讀文本時應注意到的地方。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各個教育環節,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那麼我們設計的每一節課都應該關注德育滲透。


動感英語


課堂五動:耳動、口動、手動、腦動、情動。耳動是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動,專指聽力。通過這五動讓孩子們在英語課堂中真正動起來。

兩種意識:對話意識,文化意識。文化意識的發展是一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過程。英語學科承擔的國際理解、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以及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等,也是課堂的一部分。

三個抓手: 情境、學材、任務鏈。在課堂中教師創設真實有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且有意義的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學材,通過由易到難的任務驅動,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語言。

四步流程:巧入情境,快樂互動;分層突破,思維開動;實際運用,交流生動;主題昇華,情感推動。英語是語言和文化學科,其德育特點主要是“人文性”。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滲透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集中體現為對學生進行具有多元文化素養、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人文教育特性的培養。

六種期待:小手高舉,你問我答,聲美音美,神采煥發,思維碰撞,妙筆生花。

十字方針:(教師)放手,示弱,點撥,賞識,激勵;(學生)對話,分享,合作,內化,應用。

簡簡單單的十句導航語,讓老師們教學有目標,上課有抓手,評價有準則,簡單易學,清晰可見。課堂的形態大都是相通的,比如都有行為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最終的目標是思維深度參與和知識深度理解,但不同學科之間也有不同的表達。基於各學科的實際,我們又提出了一些既符合教育規律又適合學生學情的一些新理念,新思路,從而不斷的豐富完善動感課堂的體系架構。比如我們在五個學會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五重境界,分別是:“安靜,回答,對話,批判,辯論”。 “安靜”雖口不動,但思維在動。動感課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讓動感課堂有批判性思維的產生。從另一個角度說,沒有思維碰撞的發生,教學也無法完成,只要是批判就會有碰撞,有辯論,各抒己見,百家爭鳴,這也是高階的動。隨著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老師們越來越感覺到動感課堂的理念,用到哪裡哪裡就強。

有人說,課改貴在行動,難在觀念,贏在堅持。其實比行動更為迫切的是,我們首先要找到方向。動感課堂,讓我們撥開了眼前的迷霧,動感課堂在清照小學已經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花。


動感課堂在清照小學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