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后的五十八师(上)

起义后的五十八师(上)

作者 杨信

  五十八师“二·二五”起义之后,光荣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成为辽东军区独立第五师,后改番号为一六七师,1949年1月编入四野五十军,番号为一五〇师,师长王家善,副师长唐仕林,参谋长张翮。党为了加强对起义部队的领导,派了政治干部。师成立了政治部,师政委是谢甫生,政治部主任是李桂林,副主任是陈一震。团成立了政治处,营、连设有政治教导员和指导员。从此,这支部队开始了人民解放军的历程。

英勇之师 | 起义后的五十八师(上)

开展组织整顿和思想整训

这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组织整顿和思想教育。1948年4月下旬,按上级指示,师选派一批干部去军政大学学习,我们营孙居平副营长、周子焦连长、郭超排长等十几名起义干部参加了学习。接着开始组织清理工作,主要是清理非起义人员(乘起义混进来的)和参加起义后要求回家的士兵。这项工作进行很顺利,对这些人由师政治部发了路条、路费、起义证明,各自回原籍了。

这批人员走后第三天,我们营清洗了反革命分子。第四连有个士兵叫冯鳌,是营口市一个区的三青团书记,起义前混进部队,阴谋杀害营长和教导员,煽动部队叛变。我们上报军区批准,宣布了冯鳌的罪行,处决了这个反革命分子。这次镇反,使部队第一次受到了同暗藏阶级敌人进行面对面斗争的教育。此后,各连建立了士兵委员会,部队更加活跃了。

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役

1949年,部队从湖北当阳县经兴山进入鄂西山区战场。第一个战斗就是利川县的卡门之战。国民党湖北保安队固守鄂西入川的咽喉——卡门天险。他们在海拔1000多米、高300多米、坡墙度四分之一左右的高坡上,两山夹一门,宽约20米的地方设立了寨门和碉堡工事。最前沿山下抓了2名当地的老百姓给他们站岗,山垭卡门下边,有双岗哨兵。两旁是断崖、峭壁和深浅不等的大小山涧。部队不能攀登翻越,只有卡门这条路通往四川的鱼川口。我们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这条路过鱼川口,进入川东作战区,如果不能排除这条路上的阻碍,我们就不能进川。四五〇团是师前卫,负责打通卡门天险,开通入川道路。我率侦察小部队(自当阳县部队战备行军开始,我就由教导员调回师司令部改任侦察科副科长),为四五○团和师搜索敌情,为攻下卡门提供情报。我们想要急速行军,出其不意抢到卡门,但走到山下被敌人设置的老乡发现了,他拼命地喊。敌人在山上有了准备。我们只好开展强攻。但地势坡降太急,正面太窄,只有20米宽,而且越往上越窄。板石铺路太滑,战士们跑步冲锋,怎么跑也跑不动。敌人从卡门两侧的工事里开枪向我们急射。幸而天黑,我们利用两旁地形隐蔽,才没有被杀伤。这时四五〇团的前卫连也被阻止在山下。参谋长刘凤卓组织了数次进攻,都因地势险峻,没能成功。如果继续把部队放在山下,天亮后暴露在敌人轻重火力射击下,就要受到很大损失,所以部队暂时撤到卡门以北约有2公里以外的地方,山下只有少数人员用枪射击,牵制敌人。

正在四五〇团强攻卡门不下的时候,我师贺副师长率领师主力部队,来到距离卡门约3公里的村落里,他听取了我们报告的地情和战斗进展情况,当机立断,指示四四八团另寻通路,从卡门侧翼迂回敌人后方,四五〇团继续以小分队向卡门进行佯攻,做通过的准备。他自己到村中找老乡问路,几分钟后便找到了迂回卡门路的向导。

当敌军发现我军从侧翼大角度迂回的时候,见大势已去,不敢再固守,就从卡门遁入川东去了。我军胜利地穿过了卡门,从鱼川口进入了四川东部。

通过这次战斗,我深深地佩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干部、会打仗、有经验的贺副师长了。同时也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于依靠群众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进入四川的小川北作战地区后,最大的一次战斗是两界陀战斗。国民党四川省保安队约有2个团的兵力,控制了通往简阳进入成都的通路。两界陀山高、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我们师只有八十二毫米迫击炮4门。对于这样以逸待劳之敌的进攻实在是个硬仗。我们在两界陀战场上打了两天一夜,迫击炮弹打光了,干部、战士均有伤亡,但最终还是打垮了敌人,夺下了阵地,开辟了向成都进军的通道。

当我们下涪陵渡江过大竹时,正是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扩大战果的时候,国民党西南绥署高级官员纷纷逃往成都。我们接着向成都疾进,以备聚歼固守成都之敌,每天以一百四五十里的速度行军,昼夜兼程,夺广安,进南充,过遂宁,走乐至,1949年12月中旬打到简阳镇,进入距成都几十里的龙泉驿。1949年末,国民党成都守军宣布起义。我们五十军一四九师在成都外围消灭了反抗起义的国民党一个特务旅后,四川省全境解放。

1950年2月初,我们从四川万县乘船回到湖北省宜昌市,而后徒步行军到荆门县,部队开始休整。从四川出发时,部队吸收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生,男女生有100多人;战斗中俘虏了国民党尉官(连、排级)100余人;还有各团改编后多余的连、排干部100多人。为了对这批人员进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师成立了教导大队。师党委任命路林清为大队长,我为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队长,侯培聚为副教导员。三个中队,三种整训形式:第一中队是各团抽来的连排干部,主要进行教育训练和军事、行政管理。第二中队是国民党被俘军官编成,进行内容是清查历史、思想等。第三中队由川参军的学生编成,整训内容是查成份、查思想,并培养他们的军队生活习惯。

(未完待续……)

(作者时任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三团二营营长)

英勇之师 | 起义后的五十八师(上)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