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五代初期天下四分五裂,大者稱帝,小者稱王,梁晉爭霸長達二十餘年,直到李存勖襲封晉王之後才逐漸扭轉了一直被後梁壓制的戰局,最後南破後梁,北定桀燕成為五代中原真正的霸主,其中關鍵的轉折點就是五代史上著名的戰役“柏鄉之戰”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晉王李存勖

柏鄉之戰背景

祐三年(906年)梁王朱溫已佔據天下的九分之七,控制著中原地區,連魏博、成德等藩鎮也歸附於他。次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定都於汴州,先後冊封成德節度使王鎔為趙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為燕王,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為北平王。但晉王李克用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後梁相對抗,爭奪中原霸權,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前期李克用不敵後梁,一直被朱溫壓制,於天祐五年帶著遺憾病逝,其子李存勖襲封晉王,同時梁晉矛盾也日益加劇,雙方為了擴展各自的勢力,互不相讓。

除梁晉之外河北還有另外的三股勢力,分別是燕國、趙國和北平國王處直的義武軍。

由於後梁勢強,朱溫稱帝后這三國皆受封於後梁,表面承認了後梁的政權,但實際在各自的領地上依然有自主權,其中趙國北接義武軍,南接梁朝的魏博,東接燕國,在西與李存勖的晉國相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趙王王鎔在梁晉爭霸戰中還一直試圖保持中立,王鎔的祖母去世時,前去吊唸的後梁使者看到晉國使者也在,這讓早就懷疑趙晉相通的朱溫更加擔心,深恐其日後勢強難以控制,便想借此徹底消滅割據鎮州的王鎔和定州(在今河北定州市)的王處直。

910年冬,朱溫遣軍三千進駐深州、冀州,趙國王鎔、義武節度使王處直見後梁大軍壓境,急忙遣使四處求援。

燕國臣下孫鶴說:“現在趙國沒有過錯,梁無端討伐,諸侯中最先去救趙國的必然會稱霸,臣恐怕晉王李存勖會先於我軍出動攻破梁軍,所以我們不要錯失機會,請快速出兵”!但劉守光卻記恨王鎔曾經不顧結盟之義背叛自己,現在危難之時又來求救,不削救援,而且想等梁晉二虎相鬥,再伺機而動,於是堅決不肯出兵救趙。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雜傳第二十七》:梁攻趙,趙王王鎔求救於守光,孫鶴曰:“今趙無罪,而梁伐之,諸侯救趙之兵,先至者霸,臣恐燕軍未出,而晉已先破梁矣,此不可失之時也。”守光曰:“趙王嘗與我盟而背之,今急乃來歸我;且兩虎方鬥,可待之,吾當為卞莊子也。”遂不出兵。

正如孫鶴所說,王鎔與王處直的求援使者亦先後至晉國並表示願與晉國結成反梁同盟,共推李存勖為盟主,李存勖果然力排眾議,毅然發兵相救。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戰爭經過

  • 後梁虛張聲勢,晉將周德威俘敵振軍心

李存勖先命周德威率部進駐趙州(今河北趙縣),而後親率晉軍東進,與周德威會合,王處直亦派兵5000支援,於是年十二月進軍至距離柏鄉五里處的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夾河對峙。

當時,梁將韓勍率精兵三萬迎戰,裝備精良。晉軍兵少,看著銀槍鐵甲又數目眾多的梁軍心生怯意。周德威身經百戰觀梁軍形勢,判定敵軍只是虛張聲勢,看著銳不可檔,但其志不在戰。於是激勵士卒道:“眼前的這些梁軍多是屠沽商販出身,雖衣鎧鮮美,但徒有虛表,十個也不如我軍一人,接著親率精騎攻擊梁軍兩翼,在梁軍陣內來回衝殺四次,俘獲百餘人,梁軍一時慌亂退回營中。

《舊五代史·周德威傳》:汴將韓勍率精兵三萬,鎧甲皆被繒綺,金銀炫曜,望之森然,我軍懼形於色。德威謂李存璋曰:“賊結陣而來,觀其形勢,志不在戰,欲以兵甲耀威耳。我軍人乍見其來,謂其鋒不可當,此時不挫其銳,吾軍不振矣!”乃遣存璋諭諸軍曰:“爾見此賊軍否?是汴州天武健兒,皆屠沽傭販,虛有表耳,縱被精甲,十不當一,擒獲足以為資。”德威自率精騎擊其兩偏,左馳右決,出沒數四。是日,獲賊百餘人,賊渡河而退。

  • 晉國君臣共商破梁之計

晉軍小勝後軍心振奮,晉王與周德威回營後一同謀議破敵之策,李存勖認為孤軍遠來救難,燕國劉守光又在後方虎視眈眈,應速戰速決。周德威卻說:“成德軍善於守城,但不善於野戰,而我軍多是騎兵,在攻城作戰中也難以發揮作用,如若貿然進攻,則會處境兇險”。建議晉王按兵不動,待梁軍士氣衰退再伺機出擊,李存勖聽後很不高興的返回營帳。周德威見晉王不悅便對監軍張承業說:“我軍與梁軍僅一水之隔,如果梁軍造橋渡河作戰,我軍將被全殲。若是我軍退守鄗邑,引誘梁軍離開營壘,採用‘敵出我歸,敵歸我出’的戰術,再用輕騎搶掠梁軍的糧草軍需,不出一個月,必能擊破梁軍”。張承業聽後便入帳勸說李存勖,李存勖又詢問梁軍降卒,得知王景仁果然正暗中營造浮橋,於是採納周德威的建議,退守鄗邑。

  • 誘敵深入,趁勢全殲後梁大軍

天祐八年(911年)正月初二,周德威兵至柏鄉,命三百精騎到梁軍營前挑釁,梁將王景仁盛怒之下集結全軍,列陣出擊。周德威按照計劃且戰且退,將梁軍引向平原地帶,一直戰至鄗邑之南,兩軍都列陣以待決戰。

二十四歲的晉王李存勖還是太年輕,見梁軍中計急欲開戰,周德威耐心說道:“梁軍輕裝遠來決戰,即使攜帶乾糧,也難以在戰鬥中進食,不到傍晚便會人飢馬乏,士氣衰落。那時我們再趁勢攻擊,必獲全勝”。李存勖聽後也覺得很有道理,遂按兵不動。兩軍對陣到傍晚時分,梁軍飢餓難耐,皆有退意。周德威見時機已到,立即發起猛攻。李存勖也趁機衝擊,與周德威兩下夾攻,梁軍驚擾,陣勢大亂。晉軍和趙軍奮力猛追,梁軍大敗,二百八十餘名將校被俘。梁軍主將王景仁等率數十騎夜逃。朱溫為之驕傲的“龍驤”、“神捷”軍全軍覆沒。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八年正月丁亥,周德威、史建瑭帥三千騎致師於柏鄉,設伏於村塢間,遣三百騎直壓其營。梁將怒,悉其軍結陣而來,德威與之轉戰至高邑南,梁軍列陣,橫亙六七里。……自巳及午,騎軍接戰,至晡,梁軍欲抽退,塵埃漲天,德威周麾而呼曰:“汴人走矣!”帝軍齊噪以進,魏人收軍漸退。李嗣源率親軍與史建瑭、安金全兼北部吐渾諸軍衝陣夾攻,梁軍大敗,棄鎧投仗之聲,震動天地,龍驤、神威、神捷諸軍,殺戮殆盡。自陣至柏鄉數十里,殭屍枕籍。……梁將王景仁、韓敬、李思安等以數十騎夜遁。是役也,斬首二萬級,……擒梁將陳思權以下二百八十五人。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意圖坐收漁翁之利的燕王劉守光結局如何呢?

柏鄉之戰後,晉軍 軍威大振,趙國王鎔和北平國王處直全面倒向晉國,後梁在河北的勢力退至魏博以南,梁朝從此一蹶不振。

晉王李存勖並沒有因眼前的勝利沾沾自喜,轉過頭來開始對付在後面想要坐收漁翁之利的燕王劉守光,他先採用驕兵之計,聯合成德、義武等五鎮遣史奉冊尊劉守光為尚父,劉守光又派人告訴後梁朝廷,請授自己為河北兵馬都統,後梁亦應允。

劉守光大喜,以為梁、晉和其餘五鎮皆畏懼幽州兵威,更添驕狂之氣,不顧諸將反對,於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稱帝,國號大燕,史稱桀燕。

燕地方圓二千里,精兵三十萬,也並非沒有能臣,在柏鄉之戰前趙國王鎔前來求救時臣下孫鶴就為劉守光分析過當下形勢,但劉守光自作聰明,剛愎自用拒不採納,想等梁晉兩敗俱傷自己獲利。

但他沒有想過如果梁軍得勝,趙國、北平義武軍、晉國被滅的同時他也不能倖免,如果晉國得勝,那麼趙國、北平義武軍必將歸順晉王,小小的燕國也不再有實力和晉國抗衡。

朱溫勢強,篡唐稱帝后依然躲不過晉王的討伐,想要趁勢滅掉趙國和北平王處直也並非易事,王守義卻自不量力的在幽州稱帝,剛好給了晉王發兵滅他的理由。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雜傳第二十七》:守光素庸愚,由此益驕,為鐵籠、鐵刷,人有過者,坐之籠中,外燎以火,或刷剔其皮膚以死,燕之士逃禍於佗境。守光身衣赭黃,謂其將吏曰:“我衣此而南面,可以帝天下乎?”孫鶴切諫以為不可。

天祐九年(912年),晉王李存勖派周德威率領三萬人會合鎮、定軍攻打桀燕,從祈溝關進入燕境,澶、涿、武、順各州都聞風而降。劉守光被圍一年多,屢戰屢敗。後梁朱溫親率大軍北上救援,雖攻破棗強卻在蓚縣被晉將擊敗,朱溫羞憤發病,不久後被其子弒殺。

次年李存勖親征燕國,攻破幽州,返回太原後處死劉仁恭父子,桀燕被滅。

晉王李存勖在當時威震天下,於天祐十一年(914年)在太原開設霸府,建立行臺,以唐朝皇帝的名義承製任命官吏,為之後滅梁建立後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後梁朱溫失敗出局的原因

朱溫在篡唐建梁的時候懷疑後唐朝臣中還有不少人忠於李唐皇室,為了建立大梁王朝,決定把他們徹底剷除,於是在白馬驛屠殺了以裴樞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並把他們屍體丟進黃河,此舉不僅損失了很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失掉了人心。

之後他又不聽身邊心腹大臣額勸告,在天下未平的情況下急於稱帝之前後唐的臣下和其餘幾個小的諸侯國畏懼朱溫的勢力表面上雖臣服於後梁,但是心裡卻各有所想,還有一個強勁的世仇晉國一直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他相對抗。

所以朱溫看似強大,已經佔有天下大半的勢力,但實際上後梁內部仍是一盤散沙,在柏鄉之戰中這些隱患更是顯現無疑。

首先趙國王鎔已經歸順後梁,並與朱溫有聯姻之誼,但朱溫一直懷疑他與晉王有聯繫便發兵攻打,直接把趙國推到了晉王的陣營,之後派王景仁為主帥,率領大將韓勍、李思安等人北上,又先後把閻寶和“鐵槍”王彥章兩支人馬也劃歸給王景仁伐趙大軍,梁軍陣容雖然強大,但卻軍心不齊。

王景仁之前在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帳下效力,楊行密逝世後與其子楊渥不和,遭到楊渥攻打, 之後才率領心腹歸順後梁,得到朱溫器重。

而韓勍、李思安等人都是朱溫嫡系人馬,根本不服後來居上的王景仁,在梁晉雙方交戰的關鍵時刻亦不聽王景仁的指揮,導致柏鄉之戰列陣時梁軍陣腳大亂,被晉軍打的落花流水,還沒等王景仁下令撤退,韓勍等人就不顧王景仁帶領的魏博軍團轉身就逃,周德威看到後衝著魏博軍大喊:“禁軍都跑路了,你們在這等著送死嗎?”魏博軍本就飢餓睏乏聽後更是崩潰大亂,由此可見梁兵各軍之間也互不信任,使得晉軍有機可乘,前後圍擊,後梁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從此轉入了劣勢。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梁臣傳第十一》:乾化元年正月庚寅,日有食之,崇政使敬翔白太祖曰:“兵可憂矣!”太祖為之旰食。是日,景仁及晉人戰,大敗於柏鄉,景仁歸訴於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蓋韓勍、李思安輕汝為客,不從節度爾。”乃罷景仁就第,後數月,悉復其官爵。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後梁朱溫

晉王李存勖因何能扭轉梁強晉弱的戰局

李存勖自幼便善於騎射,心性豁達,文武雙全。天覆二年(902年)其父李克用因太原兩次被梁軍圍困,無力抗衡朱溫,意志消沉。李存勖便說道 :“物不到極點不會反覆,惡不到極點不會消亡。朱溫威逼天子,陷害忠良,可謂是自取滅亡。父親您應忍耐靜觀,積蓄力量,以待朱溫衰弱之時再圖復興”。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及安塞不利之後,時事多難,梁將氏叔琮、康懷英頻犯郊圻,土疆日蹙,城門之外,鞠為戰場,武皇憂形於色。帝因啟曰:“夫盛衰有常理,禍福系神道。家世三代,盡忠王室,勢窮力屈,無所愧心。物不極則不反,惡不極則不亡。今朱氏攻逼乘輿,窺伺神器,陷害良善,誣誑神祇。以臣觀之,殆其極矣。大人當遵養時晦,以待其衰,何事輕為沮喪!”太祖釋然,因奉觴作樂而罷。

李克用病逝後, 二十四歲的李存勖襲封晉王,一年之內平定了內亂,又親自率軍在三垂岡大破梁軍,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 ,使得晉國兵威大振。

所以面對梁軍揮師北上,李存勖是有信心的,但戰場上瞬息萬變,朱溫大軍實力也確實不容小覷,柏鄉之戰中晉國君臣一心,共商破敵大計,李存勖雖然是少年英主,但畢竟經驗有限,好在晉國有周德威、張承業等忠於晉王的忠臣良將在一旁出謀劃策,保駕護航,李存勖關鍵時刻也沒有好大喜功,自以為是,而是虛心聽取了大將周德威打的建議,誘敵深入後耐心等待時機,最後才能徹底消滅梁軍精銳。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結語

縱觀五代時期各方勢力。

後梁朱溫雖然實力雄厚,兵多勢強,但他滅唐篡位,又殘害忠臣良將,內政不穩不得人心的情況下急於稱帝又向外攻打諸侯國擴張,最後大軍慘敗元氣大傷,自取滅亡。

桀燕劉守光囚父殺兄坐上燕王之位,之後又暴力治內,導致燕地將士為求避禍紛紛逃走,柏鄉之戰時不聽忠臣諫言,自以為是 目光短淺,最後由於驕狂自大自立為帝被晉王討伐。

趙國王鎔和北平國王處直處於梁晉雙方勢力中間,以他們的實力沒有能力與晉梁任何一方抗衡,只想在自己僅有的領土上力求自保,在面對梁軍壓境時得到晉王李存勖的及時救援心懷感激,柏鄉之戰後徹底歸順於晉王。


從“柏鄉之戰”觀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屬

晉國是朱溫滅唐稱帝后唯一 一個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後梁對抗的諸侯國,李存勖年少襲封后絲毫不畏懼後梁勢力,對外親自率軍解除了潞州之圍另軍威大振,對內整頓內政、嚴肅軍紀、任用賢才,暗中積蓄力量。

面對趙國求援,李存勖不計前嫌果斷率軍援助,在柏鄉之戰中重創後梁,另成德、義武等五鎮歸心後又平定桀燕。

之後李存勖吸取後梁朱溫的教訓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繼續穩定亂局 積蓄實力,討伐後梁剩餘勢力,最後於天祐二十年(923年)接受諸鎮的勸進,在魏州稱帝,沿用“唐”為國號,建立後唐政權,同年徹底消滅後梁,成為五代中原真正的霸主。

參考文獻: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梁臣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周德威傳》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