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曾對華夏文明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五代時期,中原王朝在與契丹的交戰過程中互有勝負;然而自從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中原王朝便逐漸落於下風;五代裡,後唐與後晉都被契丹所滅。到了後周時期,契丹人再次大舉南侵,幸虧柴世宗在高平之戰中獲得勝利,否則中原王朝將遭遇第三次覆轍。北宋統一之後,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曾多次向契丹用兵,結果都無功而返,只能通過繳納歲幣來實現兩國間的和平。

然而,契丹人在與中原王朝的對抗中,並非一開始就佔據優勢,在中原有名將的時候,它也曾遭遇過恥辱性的慘敗,那便是發生在五代前期的幽州之戰。公元917年,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率領三十萬大軍圍攻幽州城,當時幽州為晉國所有,而晉國的主力部隊已被晉王李存勖抽調到南方,正與後梁展開對峙。在南北腹背受敵的情況之下,晉國已是岌岌可危了。

自古以來,兩線作戰就是兵家之大忌。曹操在與袁紹對峙於官渡時,常常擔憂劉表或孫策是否會從背後偷襲許昌;而勇猛如關羽者,即使曾威震華夏,一旦孫曹兩家形成夾擊,他也便兵敗如山倒。兩線作戰似乎是一種難以取勝的絕境,然而在幽州之戰中,晉國的統帥與將領間通過“廟算”,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計劃,運用絕妙的戰略與戰術,最終以少勝多,擊敗契丹軍,堪稱軍事史上的教科書式戰例。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五代前期,晉國吞併燕國後夾在梁國與契丹中間,腹背受敵

五代幽州之戰的起源

幽州之戰的雙方分兵是前晉和契丹。五代初期,中原地區陷入戰亂,幽州被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父子割據,建立起燕國。劉仁恭非常熟悉契丹的虛實,常選將練兵,乘著秋涼時節,越過崇山峻嶺去攻擊它們,將其境內的野草全部燒盡,導致契丹人無法遊牧生存,被迫進獻良馬給幽州,以此來換取牧地。那時的契丹還很弱小。

之後,劉仁恭忙於跟河東的晉王李克用交戰,經常無暇北顧。因此,耶律阿保機趁機統一了契丹諸部,自稱為天皇王,不時出兵虜燕國的漢民。當時許多軍士苦於劉仁恭父子之殘虐,都選擇了投靠契丹。其中有一個叫韓延徽的人,特別受到阿保機的賞識,被用為謀主。韓延徽教契丹人修築城郭、建立牙府、開市貿易,並且積極招攏漢人為己用。契丹因此逐漸強大起來,與燕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逆轉。

李克用見契丹實力可觀,便積極與阿保機通好,以便夾擊劉仁恭。905年,雙方成功會盟於雲中,互相約定為兄弟。然而不久之後,契丹又稱臣於晉國的世仇後梁朱溫。因此,李克用在臨死之前曾取出三支箭,交給自己的長子李存勖,並對他說:

“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阿保機與吾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

李存勖繼位晉王后,為了實現父親的遺志,便接連對幽州用兵,終於在913年滅亡燕國,俘虜了劉仁恭父子。幽州因而落入了晉國的手中,由大將周德威駐守這座城池。當時,在幽州以北七百里有一座渝關,道狹處才數尺,四周皆亂山,高峻不可逾越,原本是駐兵把守的絕佳之地。在劉仁恭時期,燕人駐兵於此,每當契丹人來攻,便閉關不出,待其糧盡而退時再出擊追剿,因而常常獲勝。然而,周德威留守幽州後,他自恃兵強,不肯修守備,導致渝關被契丹人佔領了。

為了對抗晉國,南方的吳國又派人去教契丹人怎麼用油來燃火,以做攻城之具。阿保機為之大喜,想要立即攻打幽州。他的夫人述律後認為晉王擅長用兵,強攻幽州城未必能獲勝,不如先飽掠周圍的小城池,使幽州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然後再一舉拿下。阿保機採納了這個意見,並開始謀劃奪取幽州之策。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契丹人覬覦幽州城

面對雙線作戰,晉軍的戰略與戰術

公元917年,晉國新州裨將盧文進叛逃契丹,於是年三月導引契丹人南下入侵,襲取了新州。幽州守將周德威率兵迎敵,想奪回失地,然而連續進攻了十多天,仍寸功未立。就在此時,阿保機率領三十萬大軍來支援盧文進,周德威因寡不敵眾,只得退守幽州。契丹人乘勝攻城,盧文進教其掘地道,堆土山,晝夜環攻。周德威一邊指揮守城,一邊派信使向晉王請求支援。

此時,晉王李存勖正率領主力部隊與後梁對峙於黃河之上,想要分兵北救,又怕主力部隊減少後會被梁國擊破,但如果不去救援,幽州必將陷落。憂慮之下,李存勖急忙召集眾將來商議對策,其中只有李嗣源、李存審閻寶力主分兵支援。然而,三人的意見又不統一,李存審和閻寶認為單憑幽州城池之固,足以抵禦契丹的進攻,援兵到達幽州後,先不要主動出擊,因為契丹人行軍不帶輜重,在糧草耗盡後,他們必然會撤兵,到那時再追擊殺敵也不遲。因此,援兵的行軍速度可以慢一些。李嗣源則反駁說:“周德威社稷之臣,今幽州朝夕不保,恐變生於中,何暇待虜之衰!”認為應當火速馳援幽州。晉王認可了李嗣源的判斷,並說:“昔太宗得一李靖猶可擒頡利,今吾有猛將三人,復何憂哉!”

於是晉王制定戰略,立即下達命令:一、主力部隊仍投入對梁國的作戰中;二、抽調五千名騎兵,由李嗣源做前鋒,馳援幽州;三、命李存審率領七萬步騎跟進,與李嗣源會師於易州。

就在此時,周德威派人彙報前線戰況,說契丹近日所食牛羊已過半,屢次攻城受挫後,阿保機責怪盧文進過於冒進,已經出現了要退兵的跡象。李嗣源知道後,便對諸將說:“敵騎以馬上為生,不須營壘,況彼眾我寡,

所宜銜玫鉗馬,潛行溪澗,襲其不備也”。制定出隱蔽作戰的襲擊戰術,命長子李從珂帶領三千精騎先行,大戰一觸即發。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晉王李存勖制定南北雙線作戰的戰略

晉軍千里馳援幽州,一舉擊潰契丹

到了七月,幽州城已經被圍困一百多天了。當時幽、薊之間,虜騎遍滿山谷,契丹人每抓到漢民,都會將就他們綁在木頭上,以此來製造恐怖的氛圍。

李嗣源、李存審和閻寶會師於易州後,存審擔憂地說:“虜眾吾寡,虜多騎,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虜以萬騎蹂吾陣,吾無遺類矣。”認為中原人多步兵,契丹人善騎兵,如果在平原地區相遇的話,必敗無疑;對此,李嗣源也說:“虜無輜重,吾行必載糧食自隨,若平原相遇,虜抄吾糧,吾不戰自潰矣。”於是,晉軍在李嗣源的帶領下,繞過平原地區,從山中潛行,開往幽州。他們越過大房嶺,距幽州僅六十里時,才被契丹哨騎發現。此時契丹大軍在山上退卻,晉軍在山下沿著河流尾隨。每到谷口處,契丹人都派兵阻截,晉軍則力戰而進。

抵達山口時,契丹擺出萬名騎兵來攔阻,晉軍見其陣容龐大,軍士盡皆失色。為了鼓舞士氣,李嗣源便率領百騎驅前,免冑揚鞭,對著契丹人說:“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於是,親自躍馬向前,三進敵陣,斬獲酋長一人。晉軍見主帥得勝,士氣為之大振,紛紛向前殺敵,契丹騎兵招架不住,只得退卻,晉軍得以出山。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李嗣源身先士卒,鼓舞士氣

後軍主帥李存審急命士兵伐木為鹿角,人各持一枝,快速修成營寨。每當契丹騎兵來攻時,晉人便從寨中發萬弩以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在三十萬契丹兵的包圍之下,七萬晉軍竟奇蹟般地向前推進,併成功抵達幽州城下,雙方擺開陣勢,準備決戰。

由於契丹人不知道晉國援兵多寡,李存審便命老弱軍士拽柴燃草,掀起煙塵,故做疑兵。接著便鼓譟合戰,契丹人招架不住,兵敗如山倒,席捲其眾自北山而逃。晉兵追之,俘斬萬計,取得了重大勝利。次日,李嗣源等進入幽州城,與周德威相見,彼此握手流涕。

自始至終,南線的梁國都未對晉王發起重大戰役,晉軍成功解除了幽州之圍,從兩線作戰的陷境中全身而退。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晉軍在幽州保衛戰中以少勝多,大敗契丹

戰例分析:晉軍為什麼能夠打贏幽州之戰?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對於幽州之戰,晉軍犯了許多兵家大忌:

第一、晉軍在南北兩線同時作戰,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有被夾擊攻滅的危險;

第二、晉軍從南線抽調兵馬去支援北線,戰線拉得過長,遠距離行軍,讓敵人能夠以逸待勞;

第三、晉軍在兵力上處於弱勢,契丹三十萬兵馬已遍佈幽州山谷,援軍幾乎處於孤軍深入的境地;

第四、幽州位於華北平原北部,一旦與契丹人的騎兵在平原相遇,晉軍必無招架之力;

第五、幽州被圍困百日,生死存亡未知,假使一朝陷落,援軍不僅會無功而返,而且還可能被殲滅;

綜合以上的考量,大部分將領都會選擇放棄幽州,以便集中兵力來對付後梁。但是晉王李存勖與李嗣源等將領都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

,他們相信李克用的遺言,認為要想進兵河南,必須得先控制住北邊的幽州。如果幽州失守了,那麼河北地區就會置於契丹人的鐵騎之下,使晉國失去立國之本。所以他們力排眾議,堅持抽調兵馬去馳援,甘願冒雙線作戰的風險,此為《孫子兵法》裡的“廟算”。而且,晉王知道自己的力量遠強於契丹,所以沒有臨陣畏敵。《新五代史》裡就記載說幽州人李嚴出使後蜀時,曾對蜀主說:“唐(晉)兵布天下,發一鎮之眾,可以滅虜使無類。”認為晉人英勇善戰,後梁尚且招架不住,更何況是契丹呢?所以,晉人的應戰決策是十分堅決的。

《孫子兵法》:在腹背受敵之時,軍隊要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

此外,李嗣源等晉軍將領有著高超的戰術水平,也是決勝的關鍵因素。

第一、周德威堅守幽州,日殺敵千數,極大消耗了契丹的兵力,為援軍爭取到時間,並且送出關鍵性的情報,說契丹沒有輜重,飽掠無所得,有退兵的跡象;

第二、馳援時,李嗣源根據《孫子兵法》裡“絕山依谷”、“依水草而背眾樹”的行軍原則,從大房嶺潛行出山,避開了平原地區,使契丹騎兵發揮不出優勢;

第三、出山後,李嗣源為鼓舞士氣,便身先士卒,親自突入敵陣,往來殺敵,發揮了統帥的作用。使得晉軍恐懼心理得以消散,在士氣大盛之時,擊潰了契丹兵,衝出山口;

第四、進軍時,李存審命軍士伐木為鹿角,立下柵寨,一邊息兵駐紮,一邊發弩射敵,成功推進到幽州城下;

第五、決戰時,李存審根據《孫子兵法》“形人而我無形”的原則,採用虛實變換的做法來迷惑敵軍,趁其狐疑不定之時,一擊制勝。

從這個經典戰例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決定是否要雙線作戰時,不能僅侷限於紙面上的數據對比,而是要基於長遠的戰略目標來做出決策。戰爭有著高度的蓋然性,只要統帥在戰略方向上保持正確,而將領們的戰術部署也執行到位,那麼就有可能在劣勢的戰爭中取得驚人的勝利。

在幽州之戰中,我們也看到了幽州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五代前期,中原王朝能夠控制這座城池,將契丹遙制於關外。而到了後期,在石敬瑭將幽州拱手相讓之後,後周與北宋在與契丹的交戰中,也就只能處於不利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