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五代初期天下四分五裂,大者称帝,小者称王,梁晋争霸长达二十余年,直到李存勖袭封晋王之后才逐渐扭转了一直被后梁压制的战局,最后南破后梁,北定桀燕成为五代中原真正的霸主,其中关键的转折点就是五代史上著名的战役“柏乡之战”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晋王李存勖

柏乡之战背景

祐三年(906年)梁王朱温已占据天下的九分之七,控制着中原地区,连魏博、成德等藩镇也归附于他。次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定都于汴州,先后册封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为燕王,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为北平王。但晋王李克用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以复兴唐朝的名义与后梁相对抗,争夺中原霸权,成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胁。

前期李克用不敌后梁,一直被朱温压制,于天祐五年带着遗憾病逝,其子李存勖袭封晋王,同时梁晋矛盾也日益加剧,双方为了扩展各自的势力,互不相让。

除梁晋之外河北还有另外的三股势力,分别是燕国、赵国和北平国王处直的义武军。

由于后梁势强,朱温称帝后这三国皆受封于后梁,表面承认了后梁的政权,但实际在各自的领地上依然有自主权,其中赵国北接义武军,南接梁朝的魏博,东接燕国,在西与李存勖的晋国相邻,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赵王王镕在梁晋争霸战中还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王镕的祖母去世时,前去吊念的后梁使者看到晋国使者也在,这让早就怀疑赵晋相通的朱温更加担心,深恐其日后势强难以控制,便想借此彻底消灭割据镇州的王镕和定州(在今河北定州市)的王处直。

910年冬,朱温遣军三千进驻深州、冀州,赵国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直见后梁大军压境,急忙遣使四处求援。

燕国臣下孙鹤说:“现在赵国没有过错,梁无端讨伐,诸侯中最先去救赵国的必然会称霸,臣恐怕晋王李存勖会先于我军出动攻破梁军,所以我们不要错失机会,请快速出兵”!但刘守光却记恨王镕曾经不顾结盟之义背叛自己,现在危难之时又来求救,不削救援,而且想等梁晋二虎相斗,再伺机而动,于是坚决不肯出兵救赵。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杂传第二十七》:梁攻赵,赵王王镕求救于守光,孙鹤曰:“今赵无罪,而梁伐之,诸侯救赵之兵,先至者霸,臣恐燕军未出,而晋已先破梁矣,此不可失之时也。”守光曰:“赵王尝与我盟而背之,今急乃来归我;且两虎方斗,可待之,吾当为卞庄子也。”遂不出兵。

正如孙鹤所说,王镕与王处直的求援使者亦先后至晋国并表示愿与晋国结成反梁同盟,共推李存勖为盟主,李存勖果然力排众议,毅然发兵相救。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战争经过

  • 后梁虚张声势,晋将周德威俘敌振军心

李存勖先命周德威率部进驻赵州(今河北赵县),而后亲率晋军东进,与周德威会合,王处直亦派兵5000支援,于是年十二月进军至距离柏乡五里处的野河(今滏阳河支流)北岸,与梁军夹河对峙。

当时,梁将韩勍率精兵三万迎战,装备精良。晋军兵少,看着银枪铁甲又数目众多的梁军心生怯意。周德威身经百战观梁军形势,判定敌军只是虚张声势,看着锐不可档,但其志不在战。于是激励士卒道:“眼前的这些梁军多是屠沽商贩出身,虽衣铠鲜美,但徒有虚表,十个也不如我军一人,接着亲率精骑攻击梁军两翼,在梁军阵内来回冲杀四次,俘获百余人,梁军一时慌乱退回营中。

《旧五代史·周德威传》:汴将韩勍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我军惧形于色。德威谓李存璋曰:“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我军人乍见其来,谓其锋不可当,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乃遣存璋谕诸军曰:“尔见此贼军否?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虚有表耳,纵被精甲,十不当一,擒获足以为资。”德威自率精骑击其两偏,左驰右决,出没数四。是日,获贼百余人,贼渡河而退。

  • 晋国君臣共商破梁之计

晋军小胜后军心振奋,晋王与周德威回营后一同谋议破敌之策,李存勖认为孤军远来救难,燕国刘守光又在后方虎视眈眈,应速战速决。周德威却说:“成德军善于守城,但不善于野战,而我军多是骑兵,在攻城作战中也难以发挥作用,如若贸然进攻,则会处境凶险”。建议晋王按兵不动,待梁军士气衰退再伺机出击,李存勖听后很不高兴的返回营帐。周德威见晋王不悦便对监军张承业说:“我军与梁军仅一水之隔,如果梁军造桥渡河作战,我军将被全歼。若是我军退守鄗邑,引诱梁军离开营垒,采用‘敌出我归,敌归我出’的战术,再用轻骑抢掠梁军的粮草军需,不出一个月,必能击破梁军”。张承业听后便入帐劝说李存勖,李存勖又询问梁军降卒,得知王景仁果然正暗中营造浮桥,于是采纳周德威的建议,退守鄗邑。

  • 诱敌深入,趁势全歼后梁大军

天祐八年(911年)正月初二,周德威兵至柏乡,命三百精骑到梁军营前挑衅,梁将王景仁盛怒之下集结全军,列阵出击。周德威按照计划且战且退,将梁军引向平原地带,一直战至鄗邑之南,两军都列阵以待决战。

二十四岁的晋王李存勖还是太年轻,见梁军中计急欲开战,周德威耐心说道:“梁军轻装远来决战,即使携带干粮,也难以在战斗中进食,不到傍晚便会人饥马乏,士气衰落。那时我们再趁势攻击,必获全胜”。李存勖听后也觉得很有道理,遂按兵不动。两军对阵到傍晚时分,梁军饥饿难耐,皆有退意。周德威见时机已到,立即发起猛攻。李存勖也趁机冲击,与周德威两下夹攻,梁军惊扰,阵势大乱。晋军和赵军奋力猛追,梁军大败,二百八十余名将校被俘。梁军主将王景仁等率数十骑夜逃。朱温为之骄傲的“龙骧”、“神捷”军全军覆没。

《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天祐八年正月丁亥,周德威、史建瑭帅三千骑致师于柏乡,设伏于村坞间,遣三百骑直压其营。梁将怒,悉其军结阵而来,德威与之转战至高邑南,梁军列阵,横亘六七里。……自巳及午,骑军接战,至晡,梁军欲抽退,尘埃涨天,德威周麾而呼曰:“汴人走矣!”帝军齐噪以进,魏人收军渐退。李嗣源率亲军与史建瑭、安金全兼北部吐浑诸军冲阵夹攻,梁军大败,弃铠投仗之声,震动天地,龙骧、神威、神捷诸军,杀戮殆尽。自阵至柏乡数十里,僵尸枕籍。……梁将王景仁、韩敬、李思安等以数十骑夜遁。是役也,斩首二万级,……擒梁将陈思权以下二百八十五人。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意图坐收渔翁之利的燕王刘守光结局如何呢?

柏乡之战后,晋军 军威大振,赵国王鎔和北平国王处直全面倒向晋国,后梁在河北的势力退至魏博以南,梁朝从此一蹶不振。

晋王李存勖并没有因眼前的胜利沾沾自喜,转过头来开始对付在后面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的燕王刘守光,他先采用骄兵之计,联合成德、义武等五镇遣史奉册尊刘守光为尚父,刘守光又派人告诉后梁朝廷,请授自己为河北兵马都统,后梁亦应允。

刘守光大喜,以为梁、晋和其余五镇皆畏惧幽州兵威,更添骄狂之气,不顾诸将反对,于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

燕地方圆二千里,精兵三十万,也并非没有能臣,在柏乡之战前赵国王镕前来求救时臣下孙鹤就为刘守光分析过当下形势,但刘守光自作聪明,刚愎自用拒不采纳,想等梁晋两败俱伤自己获利。

但他没有想过如果梁军得胜,赵国、北平义武军、晋国被灭的同时他也不能幸免,如果晋国得胜,那么赵国、北平义武军必将归顺晋王,小小的燕国也不再有实力和晋国抗衡。

朱温势强,篡唐称帝后依然躲不过晋王的讨伐,想要趁势灭掉赵国和北平王处直也并非易事,王守义却自不量力的在幽州称帝,刚好给了晋王发兵灭他的理由。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杂传第二十七》:守光素庸愚,由此益骄,为铁笼、铁刷,人有过者,坐之笼中,外燎以火,或刷剔其皮肤以死,燕之士逃祸于佗境。守光身衣赭黄,谓其将吏曰:“我衣此而南面,可以帝天下乎?”孙鹤切谏以为不可。

天祐九年(912年),晋王李存勖派周德威率领三万人会合镇、定军攻打桀燕,从祈沟关进入燕境,澶、涿、武、顺各州都闻风而降。刘守光被围一年多,屡战屡败。后梁朱温亲率大军北上救援,虽攻破枣强却在蓚县被晋将击败,朱温羞愤发病,不久后被其子弑杀。

次年李存勖亲征燕国,攻破幽州,返回太原后处死刘仁恭父子,桀燕被灭。

晋王李存勖在当时威震天下,于天祐十一年(914年)在太原开设霸府,建立行台,以唐朝皇帝的名义承制任命官吏,为之后灭梁建立后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后梁朱温失败出局的原因

朱温在篡唐建梁的时候怀疑后唐朝臣中还有不少人忠于李唐皇室,为了建立大梁王朝,决定把他们彻底铲除,于是在白马驿屠杀了以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并把他们尸体丢进黄河,此举不仅损失了很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失掉了人心。

之后他又不听身边心腹大臣额劝告,在天下未平的情况下急于称帝之前后唐的臣下和其余几个小的诸侯国畏惧朱温的势力表面上虽臣服于后梁,但是心里却各有所想,还有一个强劲的世仇晋国一直以复兴唐朝的名义与他相对抗。

所以朱温看似强大,已经占有天下大半的势力,但实际上后梁内部仍是一盘散沙,在柏乡之战中这些隐患更是显现无疑。

首先赵国王镕已经归顺后梁,并与朱温有联姻之谊,但朱温一直怀疑他与晋王有联系便发兵攻打,直接把赵国推到了晋王的阵营,之后派王景仁为主帅,率领大将韩勍、李思安等人北上,又先后把阎宝和“铁枪”王彦章两支人马也划归给王景仁伐赵大军,梁军阵容虽然强大,但却军心不齐。

王景仁之前在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帐下效力,杨行密逝世后与其子杨渥不和,遭到杨渥攻打, 之后才率领心腹归顺后梁,得到朱温器重。

而韩勍、李思安等人都是朱温嫡系人马,根本不服后来居上的王景仁,在梁晋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亦不听王景仁的指挥,导致柏乡之战列阵时梁军阵脚大乱,被晋军打的落花流水,还没等王景仁下令撤退,韩勍等人就不顾王景仁带领的魏博军团转身就逃,周德威看到后冲着魏博军大喊:“禁军都跑路了,你们在这等着送死吗?”魏博军本就饥饿困乏听后更是崩溃大乱,由此可见梁兵各军之间也互不信任,使得晋军有机可乘,前后围击,后梁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从此转入了劣势。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梁臣传第十一》:乾化元年正月庚寅,日有食之,崇政使敬翔白太祖曰:“兵可忧矣!”太祖为之旰食。是日,景仁及晋人战,大败于柏乡,景仁归诉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盖韩勍、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乃罢景仁就第,后数月,悉复其官爵。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后梁朱温

晋王李存勖因何能扭转梁强晋弱的战局

李存勖自幼便善于骑射,心性豁达,文武双全。天复二年(902年)其父李克用因太原两次被梁军围困,无力抗衡朱温,意志消沉。李存勖便说道 :“物不到极点不会反复,恶不到极点不会消亡。朱温威逼天子,陷害忠良,可谓是自取灭亡。父亲您应忍耐静观,积蓄力量,以待朱温衰弱之时再图复兴”。

《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及安塞不利之后,时事多难,梁将氏叔琮、康怀英频犯郊圻,土疆日蹙,城门之外,鞠为战场,武皇忧形于色。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今朱氏攻逼乘舆,窥伺神器,陷害良善,诬诳神祇。以臣观之,殆其极矣。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李克用病逝后, 二十四岁的李存勖袭封晋王,一年之内平定了内乱,又亲自率军在三垂冈大破梁军,彻底解除了潞州之围 ,使得晋国兵威大振。

所以面对梁军挥师北上,李存勖是有信心的,但战场上瞬息万变,朱温大军实力也确实不容小觑,柏乡之战中晋国君臣一心,共商破敌大计,李存勖虽然是少年英主,但毕竟经验有限,好在晋国有周德威、张承业等忠于晋王的忠臣良将在一旁出谋划策,保驾护航,李存勖关键时刻也没有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而是虚心听取了大将周德威打的建议,诱敌深入后耐心等待时机,最后才能彻底消灭梁军精锐。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结语

纵观五代时期各方势力。

后梁朱温虽然实力雄厚,兵多势强,但他灭唐篡位,又残害忠臣良将,内政不稳不得人心的情况下急于称帝又向外攻打诸侯国扩张,最后大军惨败元气大伤,自取灭亡。

桀燕刘守光囚父杀兄坐上燕王之位,之后又暴力治内,导致燕地将士为求避祸纷纷逃走,柏乡之战时不听忠臣谏言,自以为是 目光短浅,最后由于骄狂自大自立为帝被晋王讨伐。

赵国王鎔和北平国王处直处于梁晋双方势力中间,以他们的实力没有能力与晋梁任何一方抗衡,只想在自己仅有的领土上力求自保,在面对梁军压境时得到晋王李存勖的及时救援心怀感激,柏乡之战后彻底归顺于晋王。


从“柏乡之战”观五代各方雄主之格局,中原霸主非李存勖莫属

晋国是朱温灭唐称帝后唯一 一个以复兴唐朝的名义与后梁对抗的诸侯国,李存勖年少袭封后丝毫不畏惧后梁势力,对外亲自率军解除了潞州之围另军威大振,对内整顿内政、严肃军纪、任用贤才,暗中积蓄力量。

面对赵国求援,李存勖不计前嫌果断率军援助,在柏乡之战中重创后梁,另成德、义武等五镇归心后又平定桀燕。

之后李存勖吸取后梁朱温的教训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继续稳定乱局 积蓄实力,讨伐后梁剩余势力,最后于天祐二十年(923年)接受诸镇的劝进,在魏州称帝,沿用“唐”为国号,建立后唐政权,同年彻底消灭后梁,成为五代中原真正的霸主。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梁臣传第十一》

《旧五代史·周德威传》

《旧五代史·唐庄宗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