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要逃,被李纲劝阻,靖康之难后,李纲结局如何?

乔乔


都说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文官们待遇好、地位高,吃饱喝足,闲着没事就相互掐架,党派之争贯穿始终。所以,要准确评价这些文官们时间比较难的事。包括李纲在内,有人把他说成抗金名臣,爱国将领,国之柱石。有人说他志大才疏,占据道德制高点,博取清明显贵,是北宋灭亡的罪人。

靖康之难发生后,李纲已经被贬谪夔州,躲过了金人的强制搬家。宋高宗即位后,李纲被任命为上疏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正式登上相位,并开始整顿政务和军务。然而,仅仅七十五天,李纲就在反对派的打击下,被贬谪杭州。

宰相李纲

靖康之难中,李纲是最坚定的主战派,人望极高。赵构登基后,第一时间诏李纲返京,出任右相,主持军政大计。立刚上任后,重点做了三件事:

1.罢议和,惩治“投降派”

赵构登基时,金国人已经撤退,伪楚政权皇帝张邦昌,带头拥立赵构复国。毋庸置疑,大宋复国有点出乎金国人意料,如果处置不当,金兵卷土重来在所难免。

对此,朝中形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争取迫使金国人承认南宋政权,当然,称臣纳贡肯定是跑不了的。

另一派就是坚定的主战派,以李纲为首,要求旗帜鲜明地罢黜议和,对外坚决以武力抵抗金人,对内严厉惩治“投降派”。尤其是伪楚政权期间,曾经出任过伪政权官职的人员,以张邦昌为首,必须受到严厉处置,以正本清源。

2.重建军事防御结构

在李纲的力挺下,老将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负责开封防御,又设立河北和河东经置司,由张所和傅亮出任经置使,负责河北和河东军事防御工作。

此外,他还在沿黄河、长江、淮河两岸,设置帅府,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3.惩治腐败,整顿军规

正对军政体系的腐败,他出台了新军制二十一条,力图打击腐败,促动军队建设改革。

这些措施很短命,前后只有短短七十五天,随着李纲被罢职,很多措施被搁置。究其原因,不在李纲的防御体系及新规,而是对金政策,引起了反对派的抵制,导致李纲寸步难行,甚至连赵构也对李纲的“抗金”产生动摇,不得不罢免他。

李纲被罢免后,接连遭到弹劾,一路贬谪到海南,过了两年多的漂泊生涯。后长期在福建、湖南一带任知州、宣抚使。绍兴十年,因弟弟的去世,李纲伤痛过度,一病不起,时年二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靖康之难说李纲

为什么李纲一心抗金,却屡屡遭到打击报复?为什么宋高宗赵构,昏庸到“忠奸”不辨?

其实,朝政的复杂程度,岂是“忠奸”两个字就能说得清的。后人读史,往往受作品的倾向性影响,简单地把大臣划分成忠奸两类,粗暴地把“主战派”一律归为“忠臣”,将“主和派”归为“奸臣”,视为投降主义。这是对历史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这个遗毒时至今日,经常可以看到,动不动就扣大帽子,说谁是汉奸,谁爱国。

毫无疑问,李纲是忠臣,但他的主张,不能说就一定符合事宜,他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力挽狂澜。更直白一点说,主战的可能是“误国”,主和的不一定是“汉奸”,李纲就存在误国之嫌。

事实证明,靖康之难本可以避免。金国人的入侵本就是大宋的政策失误导致,金国人的初衷也不想灭宋,只是想捞实惠,是大宋主战派不顾实情,不计后果的错误决策,导致局面无法收拾,进而导致亡国。这其中,李纲难辞其咎。

历史上通常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别人乱扣大帽子,以邀自己的清誉,完全不顾实情和自己的能力。这种做法很具有迷惑性,往往能蛊惑世人,却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痛灾难。你不能说这种人道德有问题,只能说这种人迂腐不化。

靖康之难中,即便主战派的种师道,也主张迁都,因为作为军事家,他最清楚双方的实力。赵构登基后,即便主张派的吕好问,也痛斥李纲严惩张邦昌等人举措,因为他很清楚,从来就没有汉奸,对不同政治主张的排挤,就是助长党争的蔓延!

靖康之难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当时情况,主战派就是误国误民!难怪宋孝宗赵昚评价李纲是“志广才疏”,难怪朝臣批评李纲“特以计取显位而已,京师之祸公实使之”。

大宋的顽疾

把靖康之难的责任,全部推到主战派李纲头上,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无论主战还是主和,其实就是对当时形势条件下的一个个人主张,朝廷需要这种不同的声音,争议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本来这种争议是正面的,可惜的是,大宋的福利待遇,滋生了一个顽疾:党争!仔细翻翻大宋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个人的面目,其实都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清晰。比如寇准,就是党争的最主要参与者。比如王安石,都被当世打入“奸臣”行列。比如李纲,他从根子上,出自蔡京一党。

朝政一旦卷入党争,就像白布掉入染缸,你永远也没法看到原色。李纲得益于此,也受损于此。


寻根拜祖


靖康耻之后,李纲制定了一系列防御政策,和强兵政策。上奏杀了张邦昌。与宗泽制定东京防守政策。可惜最后被贬,又被投降派打压排挤。最后抑郁成疾壮志难酬。去世。


落叶小轩轩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军东路军在进攻中山和真定(今河北正定)两城不下的情况下,越城南侵,连克信德府(今河南邢台)、相州(今河南安阳)、浚州(今河南浚县)。负责据守黄河的宋将何灌见金军难以抵挡,就率军焚毁了黄河浮桥后溃逃而去,使得金军轻易渡过黄河天险。金军将领说道:“南朝(宋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宋徽宗担心成为金军的俘虏,就借口到安徽亳州太清宫道观进香,带着童贯、蔡攸等人逃离东京。宋钦宗命吴敏为知枢密院事,李纲为东京留守。但首相白时中劝宋钦宗南逃,在遭到李纲的谏阻后,白时中被罢相,李纲升任执政,兼亲征行营使,次相李邦彦升任首相,张邦昌升任次相。金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后,一面攻城,一面要求北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府给金国,方才答应议和。李纲率领北宋军民数次击退金军的进攻,几路“勤王”之师也在救援东京的路上,东京外围所有的房屋和粮食全被北宋事先拆除搬走,金军缺乏补给,已处于不利局面。但宋钦宗决意求和,同意了金人的条件,把太原、中山、河间三府割给金国,派亲王、宰相为人质进入金营。李纲拒绝将三府割让给金国,把割让三府的诏书扣了下来。这时,钟师道、姚平仲等率领的“勤王”援兵二十八万,先后抵达。姚平仲准备夜袭金营,但由于消息走漏,偷袭失败。宋钦宗将偷袭金营的责任推到与此无关的李纲身上,并将他罢官,随后派人带着诏书到金营请罪。宋钦宗虽然将三府割给金人,但三府百姓却拒不受诏,坚持抵抗。

李纲被罢官后,宋钦宗担心他待在朝廷会影响和议大局,于是在六月时把李纲赶出朝廷,任河东、河北宣抚使,率军解太原之围。但由于李纲徒有节制之名,这些将领只听诏令,根本不服从李纲的调遣,所以解太原之围无从谈起。之后,宋钦宗又竭力求和,诏令李纲停止进兵。八月,当初与李纲扶持宋钦宗登上皇位的次相吴敏中被罢相远贬。不久之后,李纲也被扣上“专主和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被贬到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随后转谪夔州(今重庆奉节)。李纲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宋钦宗强加“专主和议”的罪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宋高宗即位后,李纲被重新起用为相。宋高宗在继位之前就曾给李纲写信道:“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悬,谅非不世之才,何以协济事功。”他继位后,本打算任命李纲为左相,但在奸臣黄潜善和汪伯彦的反对下,改任右相,将左相之位空缺。黄潜善和汪伯彦反对的理由是“李纲好用兵,今召用,恐金人不乐”。当时南宋朝廷刚刚初建,“天下人望之所归者”,唯李纲一人。宋高宗也急需李纲这样的人才帮他稳定局面。但宋高宗从内心来讲畏金如虎,根本无意收复失地,只想与金达成议和,形成偏安一隅的局面。所以,他就同意了黄潜善和汪伯彦的意见。

李纲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一日到达应天府。他知道宋高宗并不想真心抗金,在朝见皇帝时说道:“陛下命相,于金人所喜所恶之间,更望圣虑有以审处。”宋高宗答道:“决意用卿!”

李纲上任后,“大义分明,极有才,做事有终始”,“以一身任天下之重”,“慨然以修内攘外为己任”。李纲总结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审度宋金的实力对比,向宋高宗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主要有四条,第一是坚决抗金,反对求和;第二是处罚投降派官员;第三是刷新吏治,矫治弊政,加强战备;第四是向河北、河东派遣官员,负责收复两地,支持和联络北方失地的义军,共同抗金。

朱熹对李纲为相期间的作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道:“方南京建国时,全无纪纲。自李公入来,整顿一番,方略成个朝廷模样!”但由于宋高宗决意向金求和,宠信奸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又极力反对南逃避敌,所以,李纲渐渐被宋高宗所不容。李纲所制定的大政方针也遭到宋高宗拒绝和敷衍,尤其是皇帝坚持撤销河北西路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实际上就是准备放弃大河以北的土地。李纲上书极谏,但宋高宗不予理会。此时,由黄潜善举荐的官员张浚出面弹劾李纲,李纲深感大事难为,只能提出辞职。

宋高宗虽然虚伪的挽留李纲,但发表的罢相制词却说李纲“狂誔罔悛”“以喜怒自分其贤愚,致赏罚失当于功罪”等等,对李纲表示出了异常嫌恶之情。此后,遭到宋高宗三次贬谪,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岛上。这是宋朝贬谪官员最为严厉的处罚。李纲任相仅七十五天,最后以失意结束。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二月五日,李纲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历史的小学生


太好战,在当时北宋朝政君王和大臣中议和派占多数的朝政中哪能有好下场

不过李纲将军比岳飞将军的下场又好点,和平了就发配边疆给个虚职,战争了就又召回来作战,一再受到降职打压。

到了晚年生活过得有些抑郁,哀莫大于心死,对当时朝政已经过于失望了,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