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當年:全國俱唱“樣板戲”,幸運考入“京訓班”


憶當年:全國俱唱“樣板戲”,幸運考入“京訓班”

多年後,孬張依舊亮嗓子

1970年2月的一天,我成了“武昌縣京劇訓練班”的學員。

武昌縣革委會駐地在紙坊鎮,這裡自古以來盛產楚劇。“樣板戲”高潮席捲祖國大地的時候,楚劇團被迫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武漢青年京劇團的一幫人。武漢市青年京劇團前身在銀都樂廳清唱京劇,後演京劇摺子戲。武漢解放後,停止清唱,正式演出京劇,生、旦、淨、醜全是女演員。1951年取名銀都劇社,1953年改名為銀都京劇團。1954年參加武漢市民間職業劇團登記時,全團有49人,其中女演員30餘人,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13歲,平均不到20歲,遂定名為武漢市青年京劇團,團長焦淑良。1970年1月全團下放武昌縣。

在楚劇團尚未遣散的時候,我們訓練班借住在一中校舍,武漢青年京劇團的演員當老師,我們練功排練都在一中的大禮堂。

學員中,我屬於偏大的,已過16歲。最大的18歲,最小的叫小明,才十歲。練功教練是個清瘦白髮老頭,我們都喊他方老師。教唱的老師姓何,老單身,嗓子好,人也長得清秀。據他講,自己是大師郝壽臣的門徒,有照片為證。在排現代京劇拆子戲時,我演郭建光,排第五場,指導老師姓唐,據云是“武青”的臺柱子。

憶當年:全國俱唱“樣板戲”,幸運考入“京訓班”

2006年,孬張與京訓班同學項衛在恩施利川高陽臺

提起練功,則說來慚愧。十六七歲的年紀才開始壓腿、下腰、拿大鼎、打飛腳,練旋子、扎蠻子、打小翻……實在是太晚了。可同伴們都很刻苦,我也就不甘落後。疼我的老師便勸:身子骨不行了,就重唱吧,你嗓子條件不錯,就是音域不寬,要下苦功練。

半年左右吧,“京訓班”排練了《紅燈記》摺子戲和《沙家濱》摺子戲,正式向縣領導作彙報演出。記得當時正值全縣開個什麼會,大小頭頭近千人,那次彙報演出,我的“郭建光”轟動全縣,一時成了“名人”,走到哪裡,都有人喊你“郭建光”,心裡美滋滋的。

這以後,武昌縣京劇團正式成立,全體學員都從農村轉了戶口,吃上商品糧了,老師和學生彈冠相慶,從一中搬進了楚劇團,可憐老劇團的人員被遣散下放,成了遊民。

接下來的日子,便是到全縣各區鎮,作巡迴演出,十月間,還隨縣革委會組織的慰問團,遠赴鄂西北焦枝鐵路建設工地,為武昌縣民兵團,咸寧民兵師和工程兵部隊所在施工點演出。

憶當年:全國俱唱“樣板戲”,幸運考入“京訓班”

鄉村演出

別處的演出情景忘了,在均縣山溝裡的一場,卻記憶猶新:部隊和民兵,當地老百姓圍觀的木板舞臺上,“好人”與“壞人”正在緊鑼密鼓“開打”,一武功尚好的老師演“壞人”,從內臺一排小翻翻到臺前,大抵是距離估計錯了,翻到臺前仍未停住,竟從空中一傢伙砸在人堆裡,,引出一臺可笑的戲外戲,臺下人鬨笑不已,後臺演員目瞪口呆,這戲還怎麼演呀?

好在掉到臺下的是“壞人”。“壞人”灰溜溜從臺下爬起來,朝觀眾做個鬼臉,繞到臺後躲了,觀眾笑一陣,就又聚精會神看節目。那年月文化生活貧乏,看節目而且是專業團體演出,於老百姓是件奢侈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