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

李秋橙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段祺瑞?這三字擱咱大華夏地頭上,放秤頭上秤上那麼一秤,那絕對是有分量的一主。您說他譭譽參半也好,說他陰險狡詐也吧,今個老梁瞅著題主開的這場子,把他這事給大傢伙擺擺,大傢伙自己個放心口上掂量掂量。

咱先把段祺瑞的生平簡單的和大傢伙聊聊——墊個底,然後咱在解決題主的問題,這樣更容易讓大傢伙理解。

好了,咱開始。

段祺瑞其人

早年間段祺瑞還是個腦門敞亮的熱血青年,這點上正好趕上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他以拔尖的成績做了第一期的預備生,這腳丫子往這校門口一跨,這腦殼上就貼上了炮兵的標籤,這就幹起了炮兵。

咋說呢?就他這大腦殼,蹲學校這地,他不是第一也是前三的主,老受李鴻章看重。

這不一畢業,拿著最優的證明,這就趕到旅順這地幹炮臺。因為太過優秀轉臉也就是第二年,就和四個同學,漂洋過海的來到德國學習。

就這時間段裡,咱大華夏地頭上那叫個亂,滿清政府被逼的沒法子了,這才效仿列強搞強軍。1895年的時候,這就把袁世凱提到小站來練兵。

就這時間點上,段祺瑞早就從德國學成歸來,做為一隻海龜,就被萌昌給推薦了上去。袁世凱瞅著還行,這就讓他還幹老本行——炮兵。這就蹲在了陸軍左翼炮隊當第三營的統帶,這相當於現在的團長。

老人們常說:“你不管幹點啥,你多多少少得有點才才成!”

段祺瑞確實優秀,要不咋就進了袁世凱的法眼,成了手底下的紅人,捎帶著還把自己的義女嫁給段祺瑞當小妾。

北洋有三傑,段祺瑞是其中的老虎,素有北洋之虎的標籤,能力那真不是蓋的。

當年,袁世凱被滿清砍掉了軍權,那攝政王載灃想要乘著機會弄死袁世凱,結果段祺瑞鑽新軍地頭上就搞了一次假兵變。讓載灃瞅瞅他們這波新軍,滿清最後的脊樑骨態度很明確,你載灃想要摘了袁世凱的大腦殼,你試試看咱這新軍答不答應?得,載灃慫了,這事就被段祺瑞給攪黃了。

後邊袁世凱擱家裡頭裝病修養,但新軍坐鎮的就是這段祺瑞,沒事還溜達到河南的地頭上和袁世凱商量事。

再到後邊是段祺瑞三造共和的事。

這麼說吧,段祺瑞做個海龜,他是接受了西方的那套理論,就覺得這滿清早早晚晚的得進入垃圾桶,所以他對這共和的事,挺來勁。

這時間點掐到到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這就整了一身新軍裝來攪和事。

結果這是天下大的趨勢,袁世凱感覺這事整到最後滿清還的完蛋。這就跑到溥儀的眼跟前,跪了下去,大傢伙都知道,跟著滿清完蛋了。

在這裡老梁插一句,表面上是看袁世凱跪了一下,這事就定了,其實後邊還有其他的操作,當時段祺瑞聯合手握重兵的四十六個將領給滿清啥內閣,啥軍諮府,啥陸軍部下最後通牒,前後下了兩次,這才有了後邊隆裕宣佈溥儀退位的事。

接著就是二造共和。

袁世凱吃了豬油蒙了心,這就想要稱帝。段祺瑞一聽這那成啊!哦,前頭好不容易把滿清給撅下去,後頭您袁世凱再來一出,把社會再掰回去,這也叫個事?

段祺瑞說啥也不同意,把官帽子全扔了,轉頭就找袁世凱擺道理講事實,去了五次三次閉門不見。見了兩次,回回都說這事整到最後,你老袁家就得完蛋,捎帶著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國家就得四分五裂。

這時候的袁世凱整啥都不好使,後頭袁世凱稱帝了。這麼說吧,袁世凱對段祺瑞有著幾十年的知遇之恩,所以段祺瑞閉嘴了,沒有啥聲討,但袁世凱的事也就不再摻和了。

袁世凱瞅著他就來氣,啥封賞也沒有,後頭袁世凱又退位,沒過多久就死了,這段祺瑞又出來推黎元洪當大總統。這就是二造共和。

接下來是三造共和。

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段祺瑞主張加入協約國,可這黎元洪腦仁轉不過彎來,而且老是想和段祺瑞唱對臺戲死活不同意,最後段祺瑞以退為進,就把官帽子都辭掉了。

這就是咱大華夏地頭上有名的府院之爭。張勳就乘著這事,竄到了北京搞了復辟。以退為進的段祺瑞這就開始討伐張勳,一舉又恢復了共和。拉著傻大黑粗的馮國璋,讓這主當了總統,自己還是當總理。

這倆人還是不對付,馮國璋認為自己是總統,他說啥下邊就得聽啥,但段祺瑞他也有自己的主張,而且北京就是他的地盤,這不倆人又鬧掰了,這就是第二次府院之爭。

結果是倆人都下野了,段祺瑞比較賊,又躲到後邊操控政治。後來又經歷了直皖戰爭,這就起起伏伏的。他這輩子的理念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不對付,當年孫中山走了以後,段祺瑞都沒有去瞅最後一眼,原因就在這裡。

這後邊咱就不說,各路軍閥這就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滿大華夏的禍禍。

段祺瑞最後弄了個臨時執政,但在1926年的時候,發生了三一八慘案,在全國的輿論之下,他就下野了,從此基本上就退出了大華夏的歷史舞臺。

咋說呢?這段祺瑞是有名的六不總理:“不抽,不嫖,不喝,不賭,不貪,不佔”。老梁舉個例子,就算是在他權勢達到巔峰的時候,他住的房子都是租人家的。

當年袁世凱別人打感情牌送了一套房給他,他轉手就給了段祺瑞,結果這房契就一直在打感情牌的人手裡。這到了袁世凱死了,這人拿著房契又來要房子,段祺瑞二話不說這就搬了。

題主的問題

這是他做的事,咱瞅瞅他政治上乾的事,一直都在別人後邊操控局勢,他這人想要當的不是啥英雄,而是想曹操一樣的梟雄。可是造化弄個人啊,這時間點上,竄出來的人才,英雄,梟雄實在是太多了,給他段祺瑞的時間真心不多。

所以最後一次下野之後,他也看清了局勢,他們這波北洋人,僅僅是過渡,把滿清過渡掉的一個環節,後邊的歷史和他們沒有關係了。

所以這次下野之後,他就去了天津。咋說呢?這個時候的他,除了一身的名氣,一點經濟來源都沒有,但好在他的那些箇舊部和帶過的學生在政府裡當高官,靠著他們的支援,這生活還算能夠維持的下去。

但為了節省一點,以前不問家務的他,也開始扣扣索索的看家裡的賬簿。

此後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個頭不足一米五的小鬼子,挺著三八蓋,挎著他那烏龜盒子這就開始禍禍咱華夏大地。

小鬼子為了美化自己的侵華戰爭,這就拉攏一幫子有名氣,但沒有骨氣的人來當傀儡。溥儀被拉去了,土肥原賢二瞅著上了年紀,但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段祺瑞,把主意打他頭上了。

“哎!小鬼子那隻眼睛瞅著俺段祺瑞是個出賣國家的玩意?滾!”段祺瑞的回答很堅決。

小鬼子轉過頭來就想弄死段祺瑞。

這時間點上蹲在南京的蔣介石,摸著光腦殼給段祺瑞點了個贊:“還是俺的老師有骨氣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小夥伴要問了:“老梁這蔣介石咋就成了段祺瑞的學生了?”

這是因為,當年段祺瑞是保定軍官武備學堂的校長,而蔣介石在哪裡讀過書,所以就有這麼一層關係。

咱拉回話頭繼續聊,咋說呢?段祺瑞雖然已經不問政務了,但他的名氣還在,他的學生他的舊部還在,也就是說他的影響力依然巨大,這個時候,如果段祺瑞和小鬼子合作,那麼蔣介石受到的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眼瞅著小鬼子要對段祺瑞下手了,蔣介石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了,這就找到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傳話,邀請段祺瑞南下養老,而且還答應給予隨時商量國事的權利。

一前腳一後腳的,隨後就派交通銀行的董事長錢永銘帶著蔣介石的親筆信去請段祺瑞。

段祺瑞那也是個人精啊,他當然知道這小鬼子隨時都有可能對自己下手,所以這就答應下來。

對這事,蔣介石很重視,他命令國民黨少將以上銜的軍官過江到浦口車站接站,自己也捯飭了一身的戎裝到碼頭去迎接,對這段祺瑞行了軍禮,以學生的姿態迎接了段祺瑞。

其實大傢伙都是明白人,該走那步,那步不能走都是相當明白的。

第二天段祺瑞就高調宣佈要去拜謁中山陵。說道這事,有小夥伴認為這就是是一件小事。不明白了吧,這不是小事,這是一樁大事,當年段祺瑞和國民黨那是刀對刀槍對槍的幹過,說水火不容那也不為過。

前邊咱都說了,段祺瑞和國民黨的政見是不和的,孫中山走的時候,段祺瑞都沒有去見最後一面。這表示啥,這表示北洋軍閥和這國民黨的樑子是死結打不開的。

現在整這麼一出,由他這個親手打上死結的人,為這疙瘩解封,那北方這波繼承了北洋軍衣缽的頭頭腦腦們,就不會受到之前的影響,這就能夠握手言和共同支持國民黨,一股腦的準備弄死小鬼子。

段祺瑞是知道進退的人,完成了這事之後,他就提出要去上海。至於商量國事這事,就算了,說自己老了,政治上的事,就該後來的人來完成,不摻和了。

要老梁說這就是知明,老蔣在政治上的事,豈容他人插嘴,這是其一。其二,段祺瑞他這輩分屬於長輩,你讓一個長輩和晚輩共事他也抹不開啊。其三,他知道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過去就讓他過去吧,硬撐著對誰都不好。

段祺瑞在蔣介石的再三挽留下,還是去了上海。而蔣介石將段祺瑞安排到了霞飛路的一所公寓中,這公寓是段祺瑞一個老部下的房產,也充分照顧了段祺瑞的臉面。

接著每個月還給段祺瑞送一萬塊錢,供他開銷。所以段祺瑞的晚年過的還行。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1926年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的國民軍將北洋政府時任大總統的段祺瑞趕下寶座。隨後段祺瑞前往天津,寄居在一位老部下的公館之內。雖然日子清閒,但是頗為清貧,段祺瑞依舊關心國事每日看報。日本人拉攏了溥儀作為他們的傀儡皇帝之後,希望同時拉攏段祺瑞為他們站臺,但是擁有愛國操守的他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日本的邀請。


國難當頭之際,段祺瑞能有如此的愛國之心令蔣介石非常感動,蔣介石便派人私下裡與段祺瑞聯絡以及最終面談。在盛情邀請之下,段祺瑞南下上海,也是待在老部下的公館內,閒賦家中。那為什麼他要拒絕蔣介石的政治邀請,寧願閒賦在家做一名寓公呢?

一:年歲已大,心力交瘁



段祺瑞從李鴻章的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一直在外征戰,戎馬一生。段祺瑞雖然是一位軍閥,但他支持共和,極力打擊排斥封建制捲土重來。屢次成為民國的大總統。雖然他在位期間製造了一系列的慘案,卻也是他強烈建議民國加入協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對於國家大義還是不變的。下臺之後的段祺瑞蝸居在天津租界中,日子閒散,雖然後面蔣介石盛情邀請,但段祺瑞已經50多歲,厭倦了政治舞臺的勾心鬥角。段祺瑞聽從了蔣介石南下的要求而拒絕了重新參政的建議。

二:段祺瑞性子剛強,不願從事於國民政府

段祺瑞是北洋政府的開國元老之一,皖系軍閥也是他一手帶起來的。他曾經為了北洋政府做出了許多的努力,當然因為軍閥的侷限性也做了不少的壞事。當北伐軍北上的時候,段祺瑞曾用武力抵擋,在心裡面段祺瑞也是拒絕國民政府。雖然現在段祺瑞被蔣介石感動,卻不想放棄自己的政見與國民政府沆瀣一氣,段祺瑞南下的目的也是為了國家能夠團結一致共抗大敵。



段祺瑞曾經被稱為“北洋之虎”,多次擔任北洋政府的要職,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即使他被馮玉祥趕出了政治舞臺,仍然有非常大的政治號召力。雖然段祺瑞執政期間對平民百姓發動了血腥的鎮壓,但是他也是一位忠於國家的軍人。 段祺瑞有自己的堅持和操守,所以他為了國家團結,便南下與蔣介石握手言和。可他又不支持國民政府的政治,所以願意在公館中了卻餘生。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1926年4月,被馮玉祥趕下臺的段祺瑞從北京回到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自此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隱居天津期間,他也進行過反省,對中國今後的走向和當前的局勢進行過思考,對於統一中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段祺瑞還是承認其合法性的。

段公:

寓居期間,蔣介石也沒有忘記這位老校長,(蔣畢業於保定陸軍學堂,段祺瑞曾任校長)曾派人去探望過老段,自己也和段祺瑞的侄子段宏有過接觸,並通過段宏代為致意,並派吳忠信去拜訪段祺瑞,送去數萬生活費。

下野後的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平日生活開支大部分是舊部資助,生活並不富裕。

蔣先生的這筆錢可算是幫了大忙。段祺瑞在天津堅持每天讀報,瞭解國家大事,關注時局發展。

他看到國家統一是民心所向,北洋政府垮臺是歷史趨勢,自己年紀也大了,就不再做東山再起的夢了,安心做個寓公以渡晚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利用北洋下野軍閥組織親日組織,段祺瑞名氣極大,自然是日本人計劃拉籠的對象。

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

為了破解日本人的陰謀, 1933年元月,蔣介石派錢永銘持親筆信拜訪段祺瑞,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許諾段公南下後,可以“隨時就商國事”。段祺瑞也風聞日本人要對付他,決定接受邀請。




1月22日段祺瑞的火車抵達南京,蔣介石攜文武高官到車站迎接,蔣介石全副戎裝親自向段祺瑞敬禮,口稱“志清”,稱段祺瑞為“老校長”,以弟子之禮待之,當晚在國府盛宴招待,軍政要員全部出席。

“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祺瑞雖衰,亦勉從國人之後”。

次日段祺瑞放下身段,親自拜謁中山陵。當年段與孫分歧嚴重,孫先生逝世時,段祺瑞都沒有出席葬禮。

段祺瑞此舉一是承認國民黨的統治地位,二是表明國難當頭之際,全體國人要團結對外,不要計較私人恩怨。 蔣介石想讓段祺瑞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說南京是國民政府駐地,自己住在這裡頗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

蔣介石同意了。

段祺瑞到上海後,國民政府每月付給老段生活費20000元,段祺瑞每日散步、誦經之餘,便讀書看報,或以棋牌自娛。

1936年,段祺瑞病死上海。蔣介石撥款二十萬元治喪,多位國府要員親臨弔唁。

段祺瑞享受國葬,這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第一位是黎元洪)。

段祺瑞雖然聽從蔣介石的建議來到南京,為什麼又不和蔣合作,要去上海當寓公,不問世事的原因應該很多,大致有下面幾方面:

第一政治主張不一樣,段祺瑞雖然號稱再造“共和”。

可他並沒有“共和”的思想基礎。皖系軍閥的統治,主要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北洋軍閥與國民黨的政治主張不同,對“三民主義”也不是完全贊同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蔣介石也不可能倚重失勢了的段祺瑞,既然在蔣手下起不到什麼大作用,還不如隱退林下。

第二段祺瑞賦閒多年,以前的實力煙消雲散,自己是個光桿司令,就算出山也沒有什麼人買賬。

論身份自己是老蔣這些人的前輩,想到要聽老蔣,甚至是閻錫山、張學良這樣的後生晚輩指揮,老臉實在是無處放,丟不起這個人。

第三年紀大了,對權力也看淡了。段祺瑞私生活是非常簡單的,他吃飯只有一菜一湯,中年以後終生食素,老來信仰佛教,當年的雄心壯志早已被時間磨平,退休養老,過一點正常人的生活,這種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段祺瑞於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

“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從此靜靜的沉睡在香山楓林的紅葉之下。 隨著他長眠於地下的,還有那段激情的歲月。


剛日讀史




段祺瑞是中國民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他曾經三造共和(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張勳復辟)。他擔任過四任總理和陸軍總長,人稱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

段祺瑞一直致力於武力統一中國,他執掌的皖系軍閥戰敗後,就去了天津租界隱居。直到馮玉祥發起北京政變,張作霖入關,雙方妥協邀請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



但失去兵權的段祺瑞已經是落湯的鳳凰不如雞,1926年三一八事變後,馮玉祥把段祺瑞趕下臺。從這時起,段祺瑞就決心再不踏入政界。

段祺瑞進入了天津日租界,從此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他痛感在三一八事變中,軍警們對學生開槍。雖然他在事後也曾經趕到事發地點,跪倒在地,但他內心感到非常不安,開始吃齋唸佛,自號正道居士,為自己消除這段冤孽。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的膽子更肥了,他們夢想著一鼓作氣拿下中國的華北地區,建立華北傀儡政權。在他們心目中,段祺瑞是最理想的人選,過去都曾經有過合作。

再加上段祺瑞就居住在日租界,因此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圓多次秘密會見段祺瑞,希望他能夠出面組織華北政權。所有這一切都被段祺瑞拒絕,日本人賊心不死,又派出了北洋系的元老王揖唐出面遊說,但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長城抗戰爆發前後,曾經留學日本的蔣介石對日本人的陰謀洞若觀火。他非常擔心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建立華北政權。於是他派人和段祺瑞聯繫,希望他能到南京政府來任職。

早在1906年,蔣介石曾經在保定軍校讀書,當時軍校的第一把手就是段祺瑞。傳說當時的日本教官上課時曾經說:中國人就像細菌,繁殖能力太強,四億中國人就像這個土塊裡有四億個細菌一樣。蔣介石衝上臺,把土塊兒掰成八塊兒,然後對日本人說:細菌的繁殖能力確實比較強,這個土塊中有5000萬個細菌,就像小小的日本島塞滿了5000萬日本人一樣。

這個事件讓日本人感覺非常憤怒,就向段祺瑞投訴了蔣介石。但段祺瑞對蔣介石非常賞識,不到半年就安排他到日本去公費留學學習軍事。在日本,蔣介石認識了陳其美和孫中山,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蔣介石首先找到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對他說:我是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師。然後他派錢新一去見段祺瑞,信上說:學生非常想念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南下住一段時間,政府一定給予優厚待遇。

段祺瑞在天津住的也非常不安心,北洋政府的老部下和日本人不斷來勸他出山。他深深的明白,自己已經時日不多,正處在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段祺瑞的名聲在民國史上還是不錯的,他明白自己一旦出來做漢奸,就肯定會留下千古罵名。但又擔心自己如果不答應,有可能會被日本人下毒手。

最終段祺瑞思前想後,決定答應蔣介石的要求。最終他選擇了南下,他對外宣稱:女兒在上海讀書,將前往探望。多年來潛心向佛,希望藉此機會前往普陀山朝聖。



王揖唐奉日本人的命令來監視段祺瑞,他自然會全力勸阻:我們是北洋政府老人,還是待在北方好。段祺瑞回答到:我心已決,不必再勸。然後就攙著自己的老父親,上了汽車直奔火車站。

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來到了上海。國民政府安排他住進了盛宣懷當年的豪宅,位於淮海中路1517號的花園別墅。雖然在抗戰中遭到了日本人的破壞,但現在去過這個地方的人依然能夠感覺到設計之精美。

段祺瑞在接受上海《申報》採訪時說:日本人殘暴橫行,已經到了無法接受不可理喻的程度。我堂堂中華務求上下一心,全力備戰。就算有10個小日本,何足懼哉!

但陰險的土肥圓賊心不死,妄想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他在天津成立了中日秘教會,對外宣稱段祺瑞是會長。他還利用段祺瑞的名義,組織便衣隊為非作歹。段祺瑞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登報聲明:自己居住在上海,早已不問世事。



王揖唐正式成為漢奸後,感覺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就給段祺瑞發了一封電報,希望他能夠回到天津來主持大局。段祺瑞馬上回電,道不同不相為謀。

蔣介石多次拜見段祺瑞,尊稱他為老師,並聲稱自己將改組南京政府,由老師出任總統一職。段祺瑞曾經在北京擔任過馮玉祥的傀儡,對於政治上的這條把戲早已經厭倦了。


段祺瑞表示自己已經潛心向佛,不願再參與政治。平時除了誦經唸佛外,就約三五好友,搓搓麻將下下圍棋。因為他以清廉著稱,身無餘才,蔣介石每月撥付1萬塊大洋給他,並派出專人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1936年11月,段祺瑞在上海去世,時年71歲。臨終遺言:希望國家統一,人民富裕。蔣介石撥付了10萬元作為治喪費用,在這年底,最終下葬在北京西山臥佛寺。為了照顧他們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蔣介石每月發放5000塊大洋作為生活費用。


新知傳習閣


民國十五年(1926年)4月9日,馮玉祥將段祺瑞驅逐下臺。失去了北京臨時執政寶座的段祺瑞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自此,年已六旬高齡的段祺瑞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

在天津隱居,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只得靠舊部和學生的資助來度日。幸虧他的舊部和學生很多都在北洋政府擔任高官,所以生活還能維持下去。但是段祺瑞畢竟是下野之人,風光不在了。為了節省家中開支,從不過問家裡日常開銷的段祺瑞,在天津也認真地管起家務,每日賬目他都要過目審核。

當時段祺瑞表面上聲稱厭倦了政治,但他其實每天都還在讀報,關注時局的發展。他與各方面的勢力均有接觸和書信往來(廣東革命政府除外),以妄圖東山再起。但是現實是無比殘酷的,北伐軍勢如破竹,甭管是直系還是奉系都被北伐軍打的很慘。段祺瑞見如此情形,也就徹底斷了自己東山再起的夢想。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土肥原這個老鬼子在拉攏了溥儀後,又打算將段祺瑞也拉下水。他希望藉助段祺瑞在北洋軍人中的威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為其侵略服務。段祺瑞雖然熱衷於權力,但是對於出賣國家主權、當漢奸,他是沒興趣的。因此斷然拒絕了土肥原賢二。

對於段祺瑞的聲明大義,南京政府方面非常感激。因為南方要剿共,北方還要抗日,南京政府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此時蔣介石正在北京,在蔣的授意下,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吳和段都是合肥人),找到了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並由他牽線搭橋,蔣介石與段宏綱在北京飯店見了一面。據段宏綱的回憶:蔣先生說自己是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段公是我的老師,我因為公務太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這次會見後,蔣介石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了段祺瑞,並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也因此改變了對國民政府的印象。


隨著日軍侵略華北的加劇,南京方面認為如果段祺瑞仍然住在天津日租借,恐怕會有生命安全。便安排了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讓他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錢永銘這次天津之行,帶去了蔣介石的親筆信。在信中蔣介石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恰巧當時社會上傳消息,說日本人要劫持段祺瑞。在這種情況下,段接受了蔣的邀請。他對錢永銘說: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表完這個態,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途經山東時,山東主席韓復渠帶領濟南大小官員在車站迎接。韓復渠曾經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段祺瑞本來是不想見的。但是值此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段公還是選擇了與韓復渠握手言和。

火車到達南京浦口車站時,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並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軍禮。(學生給老師敬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做了兩件事,震驚了當時的媒體圈。第一件事是,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的講話;第二件事是,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當年孫中山北上,段與孫曾發生過嚴重分歧,孫在逝世北京時,段祺瑞賭氣沒有出席葬禮。此次段祺瑞拜謁中山陵,一方面是承認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一切私人恩怨都可以放到一邊。



在忙完這一切後,當天夜裡,段祺瑞同隨員乘快車赴上海。蔣介石電令上海市政府負責接待安排。他之所以要離開南京,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打算留在南京。因為段祺瑞有一種不屈就得性格,當年懟清廷、懟袁世凱、懟黎元洪和馮國璋,他都是這種不屈就的做派。換句話說就是段祺瑞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畢竟六十八歲了,沒必要待在南京這種全國的政治中心。遠離南京,但又離得不太遠,這才是明智之舉。

段祺瑞去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並且還精心的給段祺瑞安排在了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蔣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這能讓段公感到體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不過,段祺瑞對此已經不太關心了,晚年的他潛心於佛事,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對政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了上海宏恩醫院。蔣介石得知後,撥款了二十萬元,用於段公的墓地購置。並且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國府要員親臨弔唁。當天國民政府明令以國葬,這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但是,段祺瑞的喪事還是辦的虎頭蛇尾。南京方面是風風光光的給段公辦了喪事,並且在北京也成立了治喪籌備組。但是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卻將二十萬治喪款給花掉了。結果就導致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北平後,沒有錢安置。最後還是宋哲元出面,籌集了兩千塊,才將段祺瑞的靈柩暫停放在了西山臥佛寺的一處新搭建的房屋內。誰知這一擱置就擱了整整二十八年,一直到1964年,才在章士釗的出面下,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地的規模非常小,知道的人並不多。(章士釗也是段的老部下)





段祺瑞的墓碑背面刻著段祺瑞的遺訓,而正面也沒有任何官銜,除了家屬親人的名字外只有八個大字: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Mer86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這個問題不點都不難理解,其實就是為了保全自己,其實縱觀歷史,還是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在經歷了戰亂,實現了心中的那點權力慾望之後,更多的還是會選擇保全自己,希望能夠安穩度日。其實對於段祺瑞來說,當局形勢他是看的透透的,話說這政府之位是這麼好當的,根據當時的混亂朝局,能夠急流勇退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像他以及他之前的那些在中央集權的漩渦之中的人,又有幾個能夠不被歷史的浪潮覆滅,他們爭權奪利,到最後,又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所以說早早地做了寓公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另外,真的覺得答應蔣介石就是一件好事嗎,還不是重新捲入亂潮之中,細數歷史,有誰是能夠一直在浪潮中穩坐高位,不被拍下臺的,亂世之中容易出梟雄,這個自然是不無道理的,但是在每一次的末端洗牌之時,又有哪幾只梟雄能夠被剩到最後,多半都是早早地被踢出歷史舞臺了。

在公元1926年4月9日,中華民國十五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了政變,用武力的方式驅逐了段祺瑞下臺,自此,這位三造共和的民國風雲人物,徹底的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這一年,段祺瑞已經61歲了,那下野之後的段祺瑞就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的魏宗翰公館當寓公,在此後的幾年裡,段祺瑞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巧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居住在天津的日租界,據說他們二人也時常往來,還曾經計劃“復號還宮”,要建立“後遜清小朝廷”。當然,不管這個事情是否真假,按照他們兩個當時的情況,充其量過個嘴癮罷了。後來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之後,就特地派人來到天津,先是用連哄帶騙的方式把溥儀弄到東北當傀儡皇帝,接著他們希望藉助段祺瑞的威望和影響,來幫助他們建立華北偽政權。雖然段祺瑞熱愛權力,也想過復出,但是他的政治頭腦明顯高於溥儀,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若是給日本人當漢奸,那他的名聲就要毀於一旦, 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也曾經做過國家元首和擁兵大佬,沒有興趣給別人當傀儡,因此,段祺瑞很明確地拒絕了日本的邀請,並且與日本人堅決地劃清了界限。

1933年1月22日,國軍序列少將以上軍銜到南京浦口車站,集體恭迎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蔣介石亦在下關碼頭戎裝迎接。段祺瑞恍惚間就看到了自己當年的身影,但在稍微的快意之後,段祺瑞仍然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對於一個從1926年就下野賦閒在家的老北洋來說,這樣的禮遇不可謂不高,在旁人看來,段祺瑞大有再次出山問政之勢。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段祺瑞做為當年叱吒風雲的政界人物豈能不知蔣介石的真是意圖。做為老派軍閥,蔣介石能對他禮遇有加,並不真的是看重段祺瑞的才華和能力,更不是看重他在軍界的地位,蔣介石一不過是怕段祺瑞當漢奸,二則是搞那麼大的場面,看似在迎段祺瑞,實則是拒。說白了就是客氣到讓你以後不好意思再來,再來主人的位置都要“讓”給你了,你還敢來?即使請人做客這事,恰到好處是為“迎”,過猶不及,就蔣介石的舉動,其實是在釋放強烈的信號:時代已經沒有了你的位置,功成身退,保住晚節,識相才是真英雄!段祺瑞怎麼做的呢?他並不是不與蔣介石合作,而是雙方確實沒有合作的基礎。

後來在蔣介石的撮合下段祺瑞去往上海,段祺瑞去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並且還精心的給段祺瑞安排在了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蔣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這能讓段公感到體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不過,段祺瑞對此已經不太關心了,晚年的他潛心於佛事,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對政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大老二爺


談不上是拒絕蔣介石,蔣介石在 1933年1月派專使錢永銘帶親筆信到天津。請段祺瑞南下,信中是怎麼說的呢?“南下頤養”“稗的隨時就商國事”前一句是本意---動員段祺瑞南下,避免為日本人所用。後者只是虛詞,老將和老段都懂。所謂就商國事,沒人會當真。

段祺瑞1933年多大年齡了?他生於1865年,你算算,那個時候他接近68歲,基本已經是暮年,而且33年的段祺瑞除了是個名人,不管是在政界還是軍界,都沒有什麼實力了。屬於他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而且段祺瑞雖然在上海,但是一直住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鄴就是在蔣介石的掌控之內。


段祺瑞的“時代”應該是常說的“北洋時代”。他崛起與行伍,趕上民國這個風雲年代,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把持政局,作為北京軍閥的實力人物,段祺瑞曾經6次主政。


從1913年5月到7月代理國務總理開始,到1924-26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這11年是段祺瑞最風光的時期。


但就是在這些年來,段祺瑞也經常是被迫下野歸隱之類的事不斷髮生。最早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中間還夾著張勳復辟。然後就是直皖大戰,段祺瑞失敗被趕出北京,後來借直奉戰爭寵回政壇,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但此時的段祺瑞已經沒有什麼軍事實力,要看馮玉祥和張作霖的臉色。


1926年3月18日,“3.18”慘案發生,最終導致段祺瑞倒臺,皖系北洋軍閥集團也就徹底不復存在。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段祺瑞頓足長嘆:“一世清名, 毀於一旦! ”隨即趕到現場, 向死者長跪不起並即刻命令嚴懲兇手。之後,他又宣佈自己決定終身食素,以示對這場殺戮的懺悔。慘案發生後十年中,段都不吃葷腥,至死不改。36 年其身體虛弱, 病痛不斷,醫生建議開葷以增強體質,他則以“人可死,葷絕不能開”回答,食素如故,乃至不治而死。


段祺瑞執政的北洋政府是親日的,在3.18之後段祺瑞寓居天津。30年代,日本特務機關企圖拉攏段祺瑞組建一個效忠於日本人的傀儡政府,段祺瑞雖然沒有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但是蔣介石並不放心,所以才有了派特使去請段祺瑞的一幕。


段祺瑞接信後也就順水推舟,先到南京見了蔣介石,然後到上海定居,住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別的不幹,吃齋唸佛。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死。


暖歷史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說起北洋軍閥,一定繞不開“北洋之虎”段祺瑞,作為皖系軍閥的首腦,他又被稱作“段合肥”,曾經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臨時執政),他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有“三造共和”的美名,職務越高,責任越大,評價越複雜,所以,歷史上對段祺瑞的評價很有爭議。


歷史書上,我們所知道的段祺瑞都和“府院之爭”、“三一八慘案”、孫中山“護法運動”聯繫在一起,在我們印象裡,這是一個殺人無算的舊軍閥,為了爭權奪勢出賣國家主權。

但是,歷史書外,段祺瑞還有另一面。

段祺瑞一生堅持“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的信條,被稱為“六不總理”,有人認為這是段祺瑞的自我包裝,但從各方面來看,段祺瑞都當得起這個稱號,他一生樸素,清廉如水,一直到去世,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在北京時期一直租房子住,知道他秉性的袁世凱只好藉口送房子給養女的名義(段祺瑞原配去世後,娶了袁世凱的養女張氏),送給段家一套房子,這套房子的主人和袁世凱打牌輸了40萬大洋,把房子抵押給袁,但是房契一直沒交接,袁世凱去世後,房主的兒子拿著房契找上門,段祺瑞見到房契,立即搬離才住了兩年的房子。

晚年下臺後,生活窘迫,不得已只能靠著當年保定軍校的學生蔣介石的接濟過日子,在那個物慾橫流、無官不貪的舊社會,段祺瑞絕對是官場的一股清流。

除了“三造共和”,段祺瑞還極力阻止外蒙獨立,在俄國的慫恿下,外蒙一直謀求獨立,1919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段祺瑞利用俄國無法南顧的機會,派徐樹錚出兵外蒙,迫使取消自治,廢除與俄國的一切條約,直到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才獨立。他和因為欠黎元洪7萬大洋而被他告上法院。

1926年3月18日,執政府衛隊開槍打死多名遊行群眾,包括魯迅的學生劉和珍,魯迅的一篇《記念劉和珍君》徹底將段祺瑞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也沒有下令開槍,當得知衛隊開槍射殺學生後,段祺瑞頓足長嘆“一世清名,毀於一旦”,趕到現場,醫治傷者,撫卹死者,召集會議,通過懲治首犯的決議,在隨後的悼念死難者同袍大會上,作為國家元首,段祺瑞長跪不起,發誓終身素食以贖罪,這個誓言一直堅持到病逝,晚年時期因為病痛折磨身體羸弱,也不肯接受醫生建議吃肉補充能量。

“三一八事變”後,段祺瑞離開政壇,到天津當起了寓公,沒有了經濟來源,只能靠往日的舊部和學生來資助度日,為了節省開日,家裡每天的開支賬目他都要親自過目審核,以前從不管家務的段祺瑞當起了管家婆。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日本人還想在華北成立偽政權,在日本人眼裡,這個華北偽政權首腦,段祺瑞是最佳人選,土肥原賢二經常上門騷擾,屢次力邀段祺瑞出山,都被他拒絕。

身在南京的蔣介石對段祺瑞的深明大義非常感激,但害怕日久天長髮生變故,同時擔心段祺瑞的安全,便邀請段南下,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帶著蔣介石的親筆信,邀請段祺瑞到南京頤養天年。

當時社會上盛傳日本人打算劫持段祺瑞,見此情形,段祺瑞接受邀請,收拾行李,離開天津。

1933年,火車到達南京浦口站時,下車後的段祺瑞感到非常意外,蔣介石命令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官到車站迎接,蔣介石一身戎裝,以學生見老師的禮儀,向段祺瑞敬禮,並陪著他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當年孫段兩人是敵我關係,孫中山北京去世時,段祺瑞賭氣沒有出席葬禮,這次拜謁中山陵,既承認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又表明了團結一致抗日的態度。

住了一夜兩天,配合蔣介石演完這場戲後,段祺瑞藉口女兒在上海為由,乘車去了上海,作為江湖老油條,段祺瑞非常明白,也很知趣,自己一個北洋老人,住在國民政府的首都,讓蔣介石怎麼想,怎麼看,既然這次南京之行使命已經完成,就應該及早離開,免得惹人嫌棄。

北洋軍閥已經成為歷史,雙方也就沒有合作的基礎,對於蔣介石來說,段祺瑞的利用價值已經不高,便立即同意段到上海居住,他交代上海市政府做好安排,並每月送上一萬元生活費,段祺瑞到上海後住進了陳調元的公館裡,定居上海不久,段祺瑞胃病復發,久治不愈,最終於1936年去世,終年72歲。

很多人痛罵段祺瑞賣國,主要是因為他把部分省份的開礦權、鐵路修築權作為抵押,通過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特使西原龜山向日本借了5億日元貸款,史稱“西原借款”,對於剛上臺的段祺瑞來說也是迫不得已,為了支持洪憲帝制,當時各大銀行已經面臨崩潰,地方割據,不向中央交錢,為了對付“護法運動”,還要開戰燒錢,北洋政府成了欠薪專業戶,魯迅當時在教育部任職,就遭遇過欠薪。政府信用喪盡,公債無人認購,日本人“雪中送炭”,段祺瑞也是有病亂投醫。從借錢那天起他就沒打算還,“咱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到時候一瞪眼就完了”(摘自《北洋人士話滄桑》)。

後來的事實確如段祺瑞所想,時局動盪,段祺瑞倒臺後,國民政府根本不認賬,西原借款基本都打了水漂,由於這次借款的抵押物方面要求寬鬆,所以日本人並沒有從這次借款中撈到太多實惠,1929年,日本駐華公使佐分利貞男奉命帶著密約向蔣介石討債,沒想到蔣派特務將密約盜走,佐分利貞男無法交差,在各方壓力下,最後選擇自殺,西原借款不了了之。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作為性格異常剛硬,剛硬到甚至有些剛愎自用的北洋頂級人物,段祺瑞在人生垂暮之年能拋棄前嫌,接受昔日敵人蔣介石的邀請欣然南下,這絕不是苟安,更不是低頭,而是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大義之舉,明智之舉。

這事看似並不能給大家帶來強烈的感受或者衝擊,其實很不容易,沒有光明正大的廣博胸襟,沒有歷經沉浮的深厚智慧,換他人多半要麼不甘,要麼不屑。

你看,同時代、同等高度的如吳佩孚、曹錕乃至晚一點的孫傳芳這些大佬,即便他們最終沒有叛國投敵,但屈尊南下的事他們卻也沒有做。

不理解梟雄的內心有多“尊”,就無法理解段公之“屈尊”有多可貴。

慈禧是何等萬人之上,曾經的段祺瑞硬是可以屹立不跪!

袁世凱是何等霸道之極,曾經的段祺瑞硬是能夠誓死不從!

對比這些,再看段公的欣然南下,說他的這個舉動是國難之時的大成全那是一點不為過,一個南下既成全了蔣介石、自己,也成全了時局、國家。

然而,仔細看段公的具體行程,你又會發現段公的南下是屈尊但又不屈就。

所謂的不屈就,正像這個問題指出的那樣,段公是同意南下,但拒絕了蔣介石讓他留在南京的說法。

在南京短暫停留一日後,段公即取道去了上海,並在上海渡過了他人生最後的三年時光。

為什麼執意不留南京,總而言之就是咱們上面說的不屈就,段公的“不屈就”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

而之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更主要的是因為段公南下呈現出來的種種情景實在是一段難得的民國佳話,在這段佳話中你能看到中國的傳承之道、禮儀之道、君子之道。

1933年1月19日,國民政府派特使錢永銘秘密到天津面見段祺瑞,並奉上了蔣介石的親筆信邀其南下。段祺瑞當即表示可立即南下,他說:“餘老矣,無能為矣。如介石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隨時可以就道。”

表完這個態,段祺瑞即收拾行李,於1月21日離開天津南下。

途經山東時,段祺瑞見了曾是宿敵的馮玉祥部將韓復榘,內憂外患之時,段公選擇了握手言和。

1月22日中午抵達南京的時候,南京浦口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

蔣介石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江於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並在見到段祺瑞時行了一個頗有師生涵義的軍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除了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及對國民政府表示期許的講話,更做了一件極具象徵意義的事。

段公拜謁了中山陵。

此舉的象徵意義何在呢?

一來,段公此舉實為向孫中山表示歉意。當年孫中山北上時,段與孫曾發生嚴重分歧,孫逝世北京,段祺瑞沒有出席葬禮。

二來,段公此舉更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

一天緊張的行程後,段祺瑞在23日晚乘車去了上海。

蔣介石對段祺瑞的選擇表示了高度的尊重,有一個細節很能反應蔣介石的用心與尊重。

他特意安排段祺瑞一家住進了法租界霞飛路1487號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

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它能讓段公感到體面。

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

居滬三年期間,段公女兒回憶的一個細節也很讓人感慨——一日,蔣介石來段公館看望段公,因門衛不識蔣居然被擋在了門外,而蔣介石呢,則安靜地坐進車裡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

幸虧段公女兒發現門外有貴客,蔣介石這才得以進了段公館。

這個細節說明,蔣介石對段公的尊重不是表面文章。

三年後,段公最終因胃潰瘍復發,胃部大出血去世。

彌留之際,段公留下了憂國憂民的臨終“八勿”遺囑。

在之後的葬禮上,民國政府用八十人抬棺、二十一響禮炮、三千人送行的方式向段公表達了最後的敬意!


黑句本


公元1926年4月9日,中華民國十五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以武力將段祺瑞驅逐下臺。自此,這位三造共和的民國風雲人物,徹底告別中國的政治舞臺。這一年,段祺瑞61歲。

下野後的段祺瑞回到天津,定居在日租界的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當寓公,此後幾年他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

巧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也定居在天津日租界,據說他們兩人還時常有來往,還曾謀劃“復號還宮”,建立“後遜清小朝廷”。

當然,不管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以他們倆當時的情況,也就只能過個嘴癮罷了。

等到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他們特意派人來到天津,先是連哄帶騙將溥儀弄到東北當傀儡皇帝,接著他們又希望藉助段祺瑞的威望和影響,幫助他們建立華北偽政權。

雖然,段祺瑞和熱衷於權力,也一直想復出,但他的政治頭腦,顯然要遠遠高於溥儀這個愣頭青,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給日本人充當漢奸,他幸苦一輩子的名聲恐怕要毀於一旦。

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作為曾經的國家元首和擁兵大佬,他可沒有興趣給被別人的傀儡。因此,段祺瑞很明確的拒絕掉日本人的邀請,並與日本人堅決劃清界限。



消息傳出來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非常感激,為防止日本人用武力強迫段祺瑞為其服務,蔣介石就授意段祺瑞的好友、時任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

隨後在段宏綱的牽線搭橋下,蔣介石先是派人去天津拜訪段祺瑞,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接著,蔣介石又安排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

在這種背景下,段祺瑞方才接受蔣介石的邀請。當時他對錢永銘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 在表完這個態後,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段祺瑞乘坐的火車抵達南京浦口車站時,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接著,在段祺瑞抵達南京總統府時,蔣介石早已經率眾在門口恭候多時,他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學生給老師敬禮用的軍禮。



這種種行為,讓段祺瑞感慨萬分。作為回報,段祺瑞立馬公開發表宣言,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表示要和蔣介石共同進退,誓死捍衛國民政府。接著,段祺瑞又親自前往南京中山陵祭拜孫中山。

要知道,當年孫中山在北京去世時,因為段祺瑞和孫中山曾發生國嚴重的分歧,所以當時段祺瑞特意沒有出席孫中山的葬禮,以示他不認同孫中山的理念。但此時,段祺瑞卻選擇主動祭拜中山陵,所傳達的意思,就是他正式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

不過,在忙完這一切後,段祺瑞第二天便告別蔣介石,乘快車趕赴上海定居。

本來,蔣介石希望段祺瑞待在南京,為國民政府效力。但問題是,段祺瑞的輩分和資歷都太高,蔣介石與之相比,都要足足低好幾個頭,這樣一來,他又該如何安排段祺瑞的職位呢?

因為,安排得低了,這不是讓段祺瑞難堪嗎?安排得太高,蔣介石又不放心,畢竟這樣一個牛人,是不可能給蔣介石當嫡系小弟的,蔣介石也沒有信心能讓他給自己當小弟,所以蔣介石自然不敢把權重部門交給段祺瑞來掌管。

甚至而言,出於某種顧慮,蔣介石如果真讓段祺瑞到政府中任職,不管段祺瑞所擔任的官職是大是小,蔣介石都會對其進行各種監視和防備。因為,段祺瑞如果趁機和政府內部的其他派系走到一起,這樣蔣介石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麼?



段祺瑞也很清楚這種局面,所以他不想讓蔣介石難堪,更不想讓自己處於尷尬境地,所以他拒絕蔣介石的好意,執意離開南京,來到上海。

這樣一來,段祺瑞一方面可以遠離開南京這個政治漩渦;另一方面,上海又距離南京不遠,還在蔣介石的控制之中,這樣又可以讓蔣介石放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蔣介石對此也很是滿意,所以等到段祺瑞來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還還精心安排他住在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

這位陳調元是段祺瑞的老部下,自然會對段祺瑞多多照顧,由此可見蔣介石也是用心良苦。

此後,段祺瑞基本不再過問政治,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上海宏恩醫院,享年72歲。

蔣介石得知後,下令以國葬將其葬之,這也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