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教育家斯賓塞說:“一個甜蜜的家庭,父母與子女間應該有最好的溝通而且彼此體諒與尊重。”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腦海裡閃現的是《家有兒女》裡夏東海一家,在他們家父母和子女之間每天的交流互動都相對輕鬆溫暖,所以即便是重組家庭日常有磕碰,3個孩子不管是學霸還是學渣都是自信大方 ,且樂觀開朗。

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有三個孩子,夏東海對待每個孩子都能因材施教,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也能接納妻子劉梅在教育上的不足。

對待劉星,親如兄弟,夏東海懂得欣賞這個”調皮搗蛋“身上的閃光點。能在劉梅埋怨劉星功課差勁、排名倒數,化學和語文在及格邊緣徘徊的時候。看到了劉星成績的優點:數學和物理考得不錯。而且在班級裡很受同學歡迎,在“同學評語”裡是優秀。除了成績之外,夏東海還欣賞劉星身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變通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現在很多孩子缺乏的。

面對年紀尚小的小雨,夏東海會用實際行動來保護他的想象力,允許並鼓勵他”胡思亂想“。能在小雪劉星對石頭冷嘲熱諷的時候,心平氣和的替小雨說話,希望可以保持小雨的想象力,但是又不傷害另外兩個孩子。

面對青春期的小雪,他允許並尊重女孩的秘密,正如他所言:“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她不願意被別人知道。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會尊重別人呢?”

幾個孩子,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夏東海做到了一碗水端平。真正理解關心每個孩子,用心肯定著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

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擁有這樣輕鬆溫馨的氛圍,有的家庭氛圍是充斥著“為你好 ”的壓抑,有的家庭是“一言不合就被批判比較”的緊張,有的家庭是“你不這樣我就不理你”的冷漠疏離,有的家庭是“你應該"的劍跋扈張。正如大文豪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一,《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是什麼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溝通氛圍?


身為父母,營造良好的家庭溝通氛圍是實行家庭教育的首要條件之一,《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給了我極大的啟發。

曾有溝通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氣氛好不好,主要取決於人們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視的程度。

這一點上面我深有同感,孩子上小學之後有段時間我們的關係很糟糕,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孩子多少有些不適應,但是我卻覺得那麼不適應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習慣了就好。每次孩子跟我說的時候我都會說“大家都這樣,過幾天你就習慣了”或者是“你看看其他同學是怎麼做的,學習一下就好”

與之相反的是孩子爸爸每次都很認真的聽完孩子的吐槽,直到我發現孩子和我不再親近,並且遇到事情之後也不會主動來跟我分享,即便是爸爸加班他也願意等到第二天一早和爸爸分享。

後面我在進行復盤的時候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我和孩子一直採取的是“不肯定的溝通模式”,孩子跟我說啥我都不認可,都覺得沒什麼,那他為什麼還要繼續跟我說?我開始嘗試著改變,使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中所提到的“肯定的溝通模式”,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透露出“我理解你”、“我在認真聽”、“你說的話我放在心上”信息態度,孩子慢慢的又開始願意和我分享了。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二,家庭溝通氛圍差對孩子還有哪些影響


但是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我們的日常協作模式已經開始慢慢遠離傳統的熟人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陌生人社會。

這就意味著對於我們個體而言,掌握與陌生人之間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重要。並且伴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簡單的重複工作陸陸續續被機器所代替,高速收費站裁員和ECT的大力推廣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未來將會越來越多地從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這無疑不在凸顯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家庭溝通模式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家庭中的孩子,影響更為顯著,因為孩子的人際溝通是從家庭開始的。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有研究顯示:

來自家庭溝通氛圍良好的孩子,會更願意和父母探討敏感話題,如酗酒和 性生活等(Booth‐Butterfield & Sidelinger, 1998)。不僅如此,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更有動力從家人或朋友中尋求建議和幫助,而不是一味的硬抗或者是逃避(High & Scharp, 2015)。

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溝通氛圍較差,一味的要求孩子遵從父母的觀點,孩子所感受到的支持和鼓勵也會相應減少(Koerner & Maki, 2004),那麼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向父母或者是身邊人求助的幾率也相對較低。

另外最新的研究顯示在日常家庭溝通中有更多的對話,對大學生在大學初期進行心理調整也有一定的幫助,而家庭溝通中氛圍較差則對部分大學生的調整有負面作用(Dorrance Hall et al., 2016)。

簡單的來講父母所建立的家庭溝通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中衝突的解決、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及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抗挫能力的強弱等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

我想看到這裡很多父母都很關心,到底該如何給孩子打下一個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的良好基礎呢?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三,父母該如何構建良好的家庭溝通氛圍?


1.提供溫暖的家庭環境,以安全感喚醒孩子的溝通慾望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用兩個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假猴子替代真母猴照顧剛出生的小猴子。並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按照心理學家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營養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大多數時間都待在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多久,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小猴子開始只有飢餓的時候才會到“鐵絲母猴”身邊喝奶,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絨布母猴”身邊,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比如實驗人員扔進去的木蜘蛛,也是選擇跑過去抱住“絨布母猴”。

在反覆的驗證後,心理學家哈洛表示:與提供食物相比,溫暖柔軟的感覺更加有利於為兒童提供安全感

。並在這個基礎之上根據獲得安全感不同的孩子分為安全依附型和不安全依附型,並且隨著孩子成長在人際溝通方面形成的差異越來越大。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有數據顯示不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在成年後普遍會對建立新的關係感到焦慮不安,並且在關係中進一步發展親密感是顯得侷促不安,與此同時,他們更焦慮失去一段關係。

這一點在我朋友姚玲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每一次準備開始一段新關係的之前,總能聽到她對自己被拒絕或者被拋棄的擔憂,但是她的這種行為方式又反過來讓她的擔憂變成了現實,前男友對她的吐槽也是說她總問對方愛不愛自己,會不會移情別戀?剛開始前男友都會認真回答,但是問的頻率高了前男友就覺得姚玲不信任他,每回感情都不歡而散,算得上是一種頗具悲劇色彩的自我應驗預言了。

與此相反,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在成年後的人際溝通中會顯得更加自信,能主動發展關係中的親密感,不管是與熟人還是陌生人都能維持很好的關係,即便是在處理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時,也能夠很好的進行溝通處理。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需要在早期的時候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安全感,工作忙不是藉口,每天固定的親子時間,15-30分鐘之內放下手機將主動權交給孩子,不管是玩耍還是聊天亦或者是一起整理房間,都能夠幫你和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激起孩子的溝通慾望。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2.日常溝通巧用"清晰信息處方",做好溝通的榜樣

作家鮑德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想來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本身人際溝通能力差,那又怎麼能培養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呢?

所謂的"清晰信息處方"主要包含行為、解釋、感覺、結果和意圖五個部分,簡單點來講就是以確保溝通雙方用清晰、直接但又不具有威脅性的方式來說出自己的心意,用肯定的方法陳述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感受、清楚直接又不至於讓別人感到被評斷和命令。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就像網課時間快到了,孩子還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作為父母的你看不慣這樣的行為,正常情況下你會選擇“吼叫式”的善意提醒或是說教一番,直接奪走孩子的手機。這樣做並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你使用"清晰信息處方"平靜地和孩子們交流就會收穫不一樣的結果:

大家一起吃飯,我們都已經吃完了,你卻在看手機(行為),我覺得你並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要知道現在買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你的網課時間快到了,你還沒有做好準備(解釋)。我對你這樣的行為和態度感到很生氣(感覺)。如果你繼續邊吃飯邊玩手機,會對你的身體健康不利,還會錯過學習的時間,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結果)。我希望你一次做一件事,吃飯的時候認真吃,吃完休息的時候可以看會手機,並做好上課的準備(意圖)

《家有兒女》中的模範父親夏東海就是採用這樣的溝通方式,所以在和他溝通的時候不管是青春期的小雪還是調皮的劉星都能夠認真面對,我想這就是重組家庭的孩子之間還能夠如此有愛溫馨的原因之一吧。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有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表達愛意的地方,即使是要講理,也要帶著對家人的愛意用恰當的方式去講理,要知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離不開父母營造的良好溝通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