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經內科醫生,在武漢隔離點的20天“戰疫”實錄

一位神經內科醫生,在武漢隔離點的20天“戰疫”實錄


圖/新華社


2月19日,吳輝收拾完自己的東西,從漢西宜尚酒店同普醫院隔離點回到工作單位武漢市第一醫院總院,至此,結束了他在隔離點救治患者的20天緊張的工作任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抗擊戰中,隔離點起到了阻斷傳播途徑、避免交叉感染的作用,這對戰勝疫情至關重要。”3月11日,回顧自己的這段經歷,吳輝十分感慨,在所有救治醫護力量聚焦到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時,作為一名神經內科醫生,他站在與患者距離更近的最前線,築起一道特殊的“生命防線”。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地圖上,遍佈武漢市各個區的數百個隔離點,在最大限度減少“移動傳染源”的部署中,成效舉足輕重。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定位,有的隔離點收治疑似患者,有的隔離點接收輕症患者,還有的隔離點接收密切接觸人員。


醫者職責


吳輝剛到隔離點的時候,這裡人滿為患。


武漢市啟動“四類人員”的集中收治後,前期等待定點醫院床位的確診患者、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觸者,被分類集中到隔離點,“我們這個隔離點最高峰時被隔離人員人數約有150人左右。”吳輝回憶說,直到礄口區後期新建兩處隔離點,及被隔離人員被轉入院或者排除隔離回家後,收治人數才穩定在80人左右。在吳輝工作期間,這個隔離點有重症、輕症、疑似、密切接觸者比例大概2:5:2:1。


與醫院不同的是,隔離點的硬件環境差異不小:有的是酒店,有的是學校或黨校宿舍。隔離點的醫療救治條件也很有限,“我們有醫生6人,護士18人,但不能輸液也無法進行搶救,初期進來的患者往往都十分恐慌。”吳輝表示,他們盡力提供治療,包括根據症狀提供對應的口服藥物等。


“在早期武漢各大醫院一床難求的時候,大多數確診患者著急的是何時能轉移到定點醫院。”吳輝回憶,也有患者依靠藥物無法緩解症狀,出現了呼吸困難的狀況,只有氧療能幫助他們,也只有症狀緩解,才能提升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但隔離點不是醫療機構,沒有中心供氧,吳輝緊急向市一醫院提出需求支援,緊急調來20個氧氣瓶,解了隔離點的燃眉之急。


除了身體的救治,心理救治同樣重要。


一位年輕的女患者非常悲觀,“她上有老人,下有兩個孩子,跟丈夫一樣,是家裡的頂樑柱。”吳輝說,她總擔心自己病情惡化最終無法治癒,焦躁不安,情緒低落。


瞭解情況後,吳輝將其列為重點關注對象,“我每天都跟她交流,跟她科普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用疾病的專業知識,幫助她正確認識疾病和防護措施。”吳輝用這種建立理性思維的方法,幫她克服恐懼,不斷提升治癒信心。

後來,這位女士被轉移到方艙醫院,吳輝仍然通過微信方式密切關注她的病情,鼓勵她積極配合治療並保持良好心態,“最終這名患者治癒出院。”


那時候的工作壓力並不小。醫務人員的排班為醫生5天一個夜班,護士三班倒。“夜班工作強度非常大。”


吳輝說,定點醫院出院病人多在下午,做完床單、消毒等處理後就到了晚上,在隔離點也是這樣,很多病人都是晚上來,很多能轉走的也是晚上定點醫院有床位才轉走,還有晚上病人不舒服的較多,夜班醫生護士基本無暇休息。


額外承擔


武漢市徵用的隔離點,很大一部分是各社區轄區內的酒店。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以後,這些酒店均已關閉歇業,沒有工作人員留守。但此時的患者類型和隔離點的管理“需求”卻“千人千面”。


新冠病毒更容易侵襲老年人,特別是很多老年人患有其他基礎疾病,甚至部分老人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我們的角色是多功能的,當照顧失能老人的護工、做酒店的清掃員工、做搬運工等,無所不能。”吳輝開玩笑地說起當時的忙碌。


隔離點人員收治轉出、週轉較快,很多生活垃圾、丟棄的行李衣服都堆在走廊。為了不讓被隔離者生活在病毒汙染的環境中,醫護人員也不能在那種環境下工作,吳輝號召隔離點所有醫護人員,一邊查房一邊清理垃圾。


“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要知道隔離點很多工作人員年齡都很小,在家父母還不讓他們做家務的。”吳輝描述當時的場景,大家絲毫都沒有退縮,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清掃垃圾、整理酒店房間,用袋子將垃圾和髒床單裝起來,再搬運到樓下的垃圾存放點。


更讓吳輝感動的是,工作人員的這次付出被隔離點的隔離人員看在了眼裡,此後,再也沒有人把垃圾隨便堆放在走廊裡,也能自己保持房間的整潔,能行動的人員還會主動把自己或幫他人把垃圾帶到樓下垃圾桶,大家一起維護隔離環境的整潔。


一位神經內科醫生,在武漢隔離點的20天“戰疫”實錄

圖/新華社


不容差錯


數據整理上報也是隔離點工作內容之一。


“每一批進入隔離點的患者,醫護人員都會逐一進行信息登記,隨後每天查房過程中不斷跟進患者病程。”吳輝表示,隔離點每天都會根據病情輕重及確診情況,篩選上報區指揮部需要轉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回家隔離人員名單。每個指令都容不得絲毫差錯,否則一旦出現差錯,對患者來說影響巨大。


病人週轉快數據更新要快,否則就亂了。吳輝表示,“數據準確特別關鍵,為此,我們將患者的病例表格設計得很全面,同時保證從前臺到後臺的一致性。需要任何信息,都能迅速篩選提取對應信息。”


針對很多患者反饋的隔離點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吳輝解釋道:“暫時沒有統一的隔離點標準,大家都是在摸索。部分隔離點由於人手緊缺,確實一些方面顧及不到,只能協調收治具有自理能力的輕症患者。”


隨著疫情逐步受到控制,越來越多的隔離點被轉為接受出院治癒患者的康復隔離點,吳輝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將同類型的治癒患者集中在一起,進行分類管理。而醫護人員對康復患者的觀察不能絲毫放鬆。在生活方面,要鼓勵治癒患者平時多做操、進行呼吸功能鍛鍊等。我們要不斷細化自己的工作,努力讓大家在隔離點有一種居家的溫暖。”


在隔離點工作的時候,吳輝還曾“路邊指導”一位重症患者。彼時正是試劑盒數量短缺,很多患者手裡都只有CT診斷結果。第一次遇到這位患者的時候,她無力行走,正躺在路邊的椅子上喘氣。不遠處,她丈夫正在幫她排隊等待核酸檢測。


“我看了她的CT片,有病毒肺炎、細菌肺炎表現,建議使用抗菌藥,再結合中藥。在她同意之後,我開具了中藥方。”


吳輝表示,一週後這位患者症狀得到明顯緩解,主動聯繫他繼續開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