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在武汉隔离点的20天“战疫”实录

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在武汉隔离点的20天“战疫”实录


图/新华社


2月19日,吴辉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从汉西宜尚酒店同普医院隔离点回到工作单位武汉市第一医院总院,至此,结束了他在隔离点救治患者的20天紧张的工作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隔离点起到了阻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的作用,这对战胜疫情至关重要。”3月11日,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吴辉十分感慨,在所有救治医护力量聚焦到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时,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他站在与患者距离更近的最前线,筑起一道特殊的“生命防线”。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地图上,遍布武汉市各个区的数百个隔离点,在最大限度减少“移动传染源”的部署中,成效举足轻重。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定位,有的隔离点收治疑似患者,有的隔离点接收轻症患者,还有的隔离点接收密切接触人员。


医者职责


吴辉刚到隔离点的时候,这里人满为患。


武汉市启动“四类人员”的集中收治后,前期等待定点医院床位的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被分类集中到隔离点,“我们这个隔离点最高峰时被隔离人员人数约有150人左右。”吴辉回忆说,直到硚口区后期新建两处隔离点,及被隔离人员被转入院或者排除隔离回家后,收治人数才稳定在80人左右。在吴辉工作期间,这个隔离点有重症、轻症、疑似、密切接触者比例大概2:5:2:1。


与医院不同的是,隔离点的硬件环境差异不小:有的是酒店,有的是学校或党校宿舍。隔离点的医疗救治条件也很有限,“我们有医生6人,护士18人,但不能输液也无法进行抢救,初期进来的患者往往都十分恐慌。”吴辉表示,他们尽力提供治疗,包括根据症状提供对应的口服药物等。


“在早期武汉各大医院一床难求的时候,大多数确诊患者着急的是何时能转移到定点医院。”吴辉回忆,也有患者依靠药物无法缓解症状,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状况,只有氧疗能帮助他们,也只有症状缓解,才能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但隔离点不是医疗机构,没有中心供氧,吴辉紧急向市一医院提出需求支援,紧急调来20个氧气瓶,解了隔离点的燃眉之急。


除了身体的救治,心理救治同样重要。


一位年轻的女患者非常悲观,“她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孩子,跟丈夫一样,是家里的顶梁柱。”吴辉说,她总担心自己病情恶化最终无法治愈,焦躁不安,情绪低落。


了解情况后,吴辉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我每天都跟她交流,跟她科普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用疾病的专业知识,帮助她正确认识疾病和防护措施。”吴辉用这种建立理性思维的方法,帮她克服恐惧,不断提升治愈信心。

后来,这位女士被转移到方舱医院,吴辉仍然通过微信方式密切关注她的病情,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良好心态,“最终这名患者治愈出院。”


那时候的工作压力并不小。医务人员的排班为医生5天一个夜班,护士三班倒。“夜班工作强度非常大。”


吴辉说,定点医院出院病人多在下午,做完床单、消毒等处理后就到了晚上,在隔离点也是这样,很多病人都是晚上来,很多能转走的也是晚上定点医院有床位才转走,还有晚上病人不舒服的较多,夜班医生护士基本无暇休息。


额外承担


武汉市征用的隔离点,很大一部分是各社区辖区内的酒店。在1月23日武汉封城以后,这些酒店均已关闭歇业,没有工作人员留守。但此时的患者类型和隔离点的管理“需求”却“千人千面”。


新冠病毒更容易侵袭老年人,特别是很多老年人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甚至部分老人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的角色是多功能的,当照顾失能老人的护工、做酒店的清扫员工、做搬运工等,无所不能。”吴辉开玩笑地说起当时的忙碌。


隔离点人员收治转出、周转较快,很多生活垃圾、丢弃的行李衣服都堆在走廊。为了不让被隔离者生活在病毒污染的环境中,医护人员也不能在那种环境下工作,吴辉号召隔离点所有医护人员,一边查房一边清理垃圾。


“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要知道隔离点很多工作人员年龄都很小,在家父母还不让他们做家务的。”吴辉描述当时的场景,大家丝毫都没有退缩,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清扫垃圾、整理酒店房间,用袋子将垃圾和脏床单装起来,再搬运到楼下的垃圾存放点。


更让吴辉感动的是,工作人员的这次付出被隔离点的隔离人员看在了眼里,此后,再也没有人把垃圾随便堆放在走廊里,也能自己保持房间的整洁,能行动的人员还会主动把自己或帮他人把垃圾带到楼下垃圾桶,大家一起维护隔离环境的整洁。


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在武汉隔离点的20天“战疫”实录

图/新华社


不容差错


数据整理上报也是隔离点工作内容之一。


“每一批进入隔离点的患者,医护人员都会逐一进行信息登记,随后每天查房过程中不断跟进患者病程。”吴辉表示,隔离点每天都会根据病情轻重及确诊情况,筛选上报区指挥部需要转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回家隔离人员名单。每个指令都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一旦出现差错,对患者来说影响巨大。


病人周转快数据更新要快,否则就乱了。吴辉表示,“数据准确特别关键,为此,我们将患者的病例表格设计得很全面,同时保证从前台到后台的一致性。需要任何信息,都能迅速筛选提取对应信息。”


针对很多患者反馈的隔离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吴辉解释道:“暂时没有统一的隔离点标准,大家都是在摸索。部分隔离点由于人手紧缺,确实一些方面顾及不到,只能协调收治具有自理能力的轻症患者。”


随着疫情逐步受到控制,越来越多的隔离点被转为接受出院治愈患者的康复隔离点,吴辉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将同类型的治愈患者集中在一起,进行分类管理。而医护人员对康复患者的观察不能丝毫放松。在生活方面,要鼓励治愈患者平时多做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我们要不断细化自己的工作,努力让大家在隔离点有一种居家的温暖。”


在隔离点工作的时候,吴辉还曾“路边指导”一位重症患者。彼时正是试剂盒数量短缺,很多患者手里都只有CT诊断结果。第一次遇到这位患者的时候,她无力行走,正躺在路边的椅子上喘气。不远处,她丈夫正在帮她排队等待核酸检测。


“我看了她的CT片,有病毒肺炎、细菌肺炎表现,建议使用抗菌药,再结合中药。在她同意之后,我开具了中药方。”


吴辉表示,一周后这位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主动联系他继续开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