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情緒自由”之路:個人情緒不健康的7大標誌

通往“情緒自由”之路:個人情緒不健康的7大標誌

老實說,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瞭解個人的情緒。

  • 我們不知道情緒從何處而來,又將持續多久。
  • 我們不知道情緒有什麼作用,或者其工作原理又是如何的。
  • 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
  • 我們不知道情緒意味著什麼,甚至不知道其到底有沒有意義。
  • 我們不知道情緒是好是壞,有用還是有害,是否需要服用藥物來消除它,或者又是否需要通過瑜伽課的冥想來消除它。
  •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否正常、健康,也不知道它是否是我們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的標誌。
  • 我們甚至不知道情緒反應的是什麼。思想?情感?知覺?觀念?還是說這些方面的綜合體?

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學術智商和情商都非常低的話,那你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

你是否上過情商教育課程?沒有,對吧?那麼,再試想一下,如果自己沒有經歷過任何學術教育課程,那你現在會做什麼工作?你現在的生活狀況如何?

總體而言,幾乎沒有人對自己的情緒知根知底,主要原因也是在於我們很少在這方面進行過系統學習。你對九九乘法表能做到倒背如流,也是因為你從小在學校就學了它。

在學校中,幾乎沒有人真正地去學習過抑鬱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應對焦慮症發作、悲傷或者某些嗜好。更令人瘋狂的是,情緒幾乎能對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產生影響。

雖然我們習慣性認為自己是理性決策者,但大部分時間,我們的動機都來源於感覺,而非思考。

情緒是人類的暗能量。它極具影響力,也無處不在,但卻幾乎鮮為人知、神秘莫測。

當然,就情感而言,大家似乎也存在一定的認知和共識:有些情緒是好的,而有些情緒則是不好的。其中,還有一些是極其不好的。

這即意味著,涉及情感的各種關係,幾乎就可以歸結為一個基礎公式:儘量保留更多的好的(比如愛情、幸福、興奮等),同時竭盡全力避免不好的(比如悲傷、憤怒、焦慮、罪惡等)。這也是你所經歷的情感鬥爭的根源:

我們以為,因為某種情緒讓人感覺很不好,所以它就是不好的。

但問題是,如果你把一系列情緒標記為“壞的”或“負面的”過後,你的大腦就會不斷地適應去把這些情緒當作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避免或者理應被消除的威脅和危機。但這種做法,往往都會導致更嚴重的情感痛苦。

  • 因為感到悲傷而自責,實際上也是讓你變得抑鬱的方式之一。
  • 害怕變得焦慮,實際上也是引發焦慮症或慢性焦慮症的方式之一。
  • 因為感到憤怒而自省,實際上也是讓自己感到羞恥和罪惡的方式之一。

當你把情緒當作敵人時,那你可能就更加會有這樣的體會。

如果你希望保持更健康、更友好的情緒,你必須學會自己在情緒方面的迴避或者進攻模式。你要善於去發現自己把情緒當作敵人的種種方式,無論有意還是無意。然後,再把他們當朋友來對待(或者至少把它當作不是特別喜歡、但是能容忍的室友吧)。

以下7個標誌,就可以讓你時常警惕自己的不健康情緒。如果你能學習去識別它們,那你就能及時改正,從而能夠與情緒保持更健康、更成熟也更友好的關係。

標誌1:總是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

至於做多少事才是最好的,我們每個人肯定有不同的喜好和精力水平。一些人喜歡讓自己忙起來,爭取每分每秒都在做事情, 而有些人則喜歡更低調的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如果你總是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特別是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在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話,它通常就是你與情緒之間有著衝突關係的標誌。

我們喜歡讓自己忙起來,從而忘記痛苦或悲傷。

如果你仔細思考的話,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總是不停地往自己的待辦事項清單中添加任務,你可能甚至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去思考各種持續存在的痛苦情緒了。

  • 也許你在工作、婚姻或生活上非常痛苦,但你卻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工作上的忙碌,剛好讓你忘記相關的焦慮。
  • 也許你20年前就經歷了嚴重的抑鬱症發作,隨著時間流逝,你希望通過讓自己忙碌起來,就可以不再讓抑鬱症復發。
  • 也許你因為和姐姐關係破裂而感到非常內疚,所以你只好選擇通過忙碌起來,從而讓自己忘記這種內疚感。

實際上,通過讓自己忙碌起來,從而回避或者忘記所經歷的某種情緒,其背後存在種種原因。

然而,雖然忙能夠讓你暫時不受影響,但這並不是好的解決方案。不能僅僅因為你能夠把這些可怕的情緒拋在一邊,就意味著這是健康、有效的方式。此外,它也並不能說明,這就會讓你更輕鬆,或者不再受痛苦折磨。

許多人都通過這種方式來回避可怕的情緒,長時間下來,他們還形成了一種習慣。我們也很難想象,如果他們閒下來後,又會發生什麼。不過,無論你處於什麼情形,不可否認的事實是:

情緒依然在那裡,不離不棄。通過轉移注意力,你只能暫時忘記它,但卻不是永久的良藥。

此外,試圖通過忙碌起來讓不再遭受情感折磨,實際上就好比向銀行貸款一樣。誠然,你暫時獲得了一定的喘息機會,但你仍然需要支付利息。而對於情感貸款而言,利息卻是出乎意外的高。

  • 有多少段關係都是因為一方忙於工作,而無法真正陪伴伴侶而導致情感痛苦的?
  • 因為長期保持忙碌而積累的壓力和精力損耗,又會在多大程度上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因為嚴格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讓自己有獨處機會,從而減少相關想法和情緒的可能性,那你又放棄了多少令人開心或有趣的活動?

更誇張一點,如果你長時間讓自己保持忙碌狀態,希望不再受有關情緒折磨,但你可能會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你整個人生,就會聚焦在針對某個幻想對手的防禦之中。而這種做法的機會成本,可能就是你根本沒時間去樂享生活,真正追逐自己所喜愛的事物。

實際上,你的大腦所思,並沒有如你想象的那般恐怖。不可否認的是,其中的確存在各種令人害怕的思想和痛苦情緒,但你卻低估了你應對這些困難的能力。

所以,不要再當生活的“逃兵”了。勇敢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標誌2: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

假設你上班遲到了幾分鐘,而且你早上剛跟丈夫吵完架,眼淚汪汪、眼睛又紅又腫,這時候同事剛好遇見你,並向你問好時,你會說什麼?

如果你是典型的美國人,你可能有以下這些答覆:

  • 我很好,謝謝。
  • 今天早上稍微有點壓力。
  • 我現在一團糟,不過我沒事,謝謝。

這三個例子,都是掩蓋自己真實情感的答覆。你不會直白地用有關情緒詞彙來表達,而是藉助於一些概念想法或者隱喻來描述。

  • 相比於“我很難過”,你會說“我不是很高興”。
  • 相比於“我很憤怒”,你會說“我現在有點累”。
  • 相比於“我有點焦慮”,你會說“我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些,都是我們在情感鬥爭時表達情感時常用的表達方式。但問題在於,你沒有直接表達你的情緒。

不高興不是一種情緒。它是一個概念,一種想法。累,也不是一種情緒,理論上來講,它只屬於一種生理反應。而熱鍋上的螞蟻,也是一種比喻,而不是一種情緒。

你試想一下,說“我感到難過”比說“我有點不知所措”更直接、更痛苦。我們在用直白的情感語言來表達情緒時,本來就會傳達出脆弱的一面。然而,由於大多數人在面對情感時害怕體驗這種脆弱,於是就會通過將情感轉化為某種概念或想法的表達方式,來回避真實的情感。畢竟,概念和想法,相比之下沒那麼傷人。

然而,如果我們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我們給大腦的反應就是,這些情感不僅會讓人痛苦,而且還非常危險。這即是說,我們在不斷訓練自己的大腦,讓大腦也害怕過於情感化。

此外,不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可能也很難讓其它人向你提供幫助和支持。

如果下次當你感到痛苦並且剛好有人在向你問好時,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八歲小孩,他又會怎麼答覆?

孩子們既沒有太多的詞彙儲備,相比於成年人也缺乏社會語言學相關的技巧,所以他們會更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很難過,我很害怕,我很生氣……

如果我們從孩子們身上學習,讓自己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許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體會得更好。

標誌3:知道自己難過,反而因此更難過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在接觸過若干個患者過後,我留意到兩個普遍的事實:

  • 他們感到很難過。這是很明顯的。他們會跟我描述一段或多段痛苦的情感體驗,比如悲傷、孤獨、焦慮或者罪惡。但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 他們知道自己難過,反而還更難過。對於自己的焦慮和“軟弱”,他們暗自憤憤不平。當和自己關係不好的家人去世後,他們會感到一絲慰藉,卻又因此感到罪惡。由於自己未來可能還會再次抑鬱,這也讓他們倍感焦慮。

第一項是不可避免的。感受情感,包括悲傷和恐懼等令人不適的情感,都是我們所無法避免的。你無法避免情感痛苦。壞事情總會發生,我們也總是會因此而難過。這是現實問題,我們也無法逃避。

第二項則完全是自我導致的,通過練習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當我們發現自己難過後,如果把自己的這種反應認定為軟弱或負能量的話,那隻會在原有清虛基礎之上,進一步加重了這種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正如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所說:

痛苦在所難免,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是否經受痛苦。

基於種種有趣又複雜的因素,自幼以來,我們的文化就向我們灌輸,感到難過是不好的。

當你碰到爐子上的熱鍋時,這種疼痛會讓你立即把手縮回去。手被熱鍋燙而引起的疼痛,肯定會讓你感到不舒服。然而,如果你說這種疼痛是不好的,那這就顯得愚蠢了。

實際上,這反而是好的。我們的身體對疼痛有知覺,如果體會不到疼痛,那你可能還會繼續把手放在熱鍋上,最後可能會真正地導致燒傷。

同理,對於情感而言,道理也一樣:

不能因為某種情感讓你難過了,你就說它是不好的。

如果你遇到所有痛苦情感經歷都會難過的話,那你只會讓自己養成各種無意識的習慣,並且希望自己遠離這些痛苦體驗。前文已提到,如果你試圖迴避或者遠離自己的情感,這無疑是一場必敗的鬥爭。事實上,從長期來講,它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因此,如果你想讓自己保持更開心、更健康的情緒,時常提醒自己,不能某種情緒讓你感到難過,就說它是不好的,也不能說它就是不好的象徵。

嘗試學會去接受自己的情緒,即便是痛苦的情緒,也應該“照收不誤”。雖然你還是會感到難過,但你總不會那麼痛苦。

標誌4:不僅對自己妄下評論,而且還嚴厲苛責

有點諷刺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在遇到別人正在經歷痛苦和情感鬥爭時,我們會體現我們的同情心、理解還有溫存的一面。然而,當我們自己痛苦的時候,卻剛好相反:我們會妄下評論,不耐煩,甚至對自己非常嚴酷無情。

  • 當我們焦慮或害怕時,我們告訴自己:“振作起來”,或者警醒自己:“你總是哭,哪怕是小小的挫折都……為什麼你不能正常點呢?”
  • 當我們悲傷或沮喪時,我們責備自己:“你知道別人比你所經歷的難多了嗎?你還是知足吧。”
  • 當我們感覺羞恥或挫敗時,我們的內心會說:“我就知道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頭上……反正我什麼都做不好。算了,我就接受現實吧。”

換句話說,當我們本應該對自己友好的時候,我們卻相當吝嗇。而這種吝嗇的表現形式,往往則是對自我的過分苛責,或者內心裡給自己打差評。

無論什麼時候,自言自語都是在我們腦海中發生的一種評論和敘述。對一部分人而言,這種聲音是一個評頭論足的毒舌,總是會讓人難過、批評人、諷刺人,讓人覺得自己就是廢物。

我們總是以為,這種聲音在腦海裡揮之不去,並且認為它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自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自言自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習得的習慣,你可能是從父母身上或者幼年時期的保姆身上學到的這種習慣,然後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強化它。

但事實上,我們自言自語的方式,只是一種習慣,僅此而已。

但問題是,如果你總是嚴厲苛責自己,對自己妄下評論,特別是在自己經受情感痛苦的時候,那你只會火上澆油,讓自己更痛苦。據多年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情感體驗,受我們的思考方式,以及我們認知世界方式所影響。

簡言之,我們習慣性的思考(和說法)方式,會決定我們習慣性的感受。

所以,你一定要認識到,無論多年以來你養成了哪種自言自語的習慣,通過一定的練習,它們都是可以改變的。在自我評價的時候,你也可以展現富有同情心和溫存的一面。

畢竟,在我們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們內心的那個聲音,本應該對你是友好的。

通往“情緒自由”之路:個人情緒不健康的7大標誌

標誌5:總是尋找安慰和慰藉

另一個標誌,則是在處理困難情緒時的不自信,從而總是讓自己從他處尋找安慰或慰藉。

  • 如果你身體一側出現疼痛,而對此比較擔心時(會不會是癌症呢?),你會立即打電話跟媽媽說,並且問她是否有必要去醫院看看。媽媽安慰你說,這可能只是痙攣抽筋,不必擔心。
  • 因為你決定不參加家族年度聚會,而對此感到內疚時,你會再次詢問自己的妻子,問她這個決定是不是對的。
  • 你的伴侶似乎看起來仍然很難過,於是你第三次問他,到底有沒有什麼事。

雖然別人的安慰或慰藉,能讓你暫時覺得舒適,畢竟它可以消除焦慮或內疚等痛苦情感,但實際上,它會讓你陷入一個更加不自信的惡性循環,讓你更加難以獨立忍受和應對痛苦情感和不確定性因素。

和大多數上癮嗜好一樣,到處尋找安慰或慰藉,實際上就是以長期幸福和健康來換取當下的舒適和寬慰。

針對這個問題,解決方案就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學習經驗教訓,讓自己能夠獨立容忍和應對各種困難情緒。簡言之,解決方案就是讓自己自信起來。

要讓自己更自信,實際上也和技能訓練一樣,最好從小做起,並且做到持之以恆。

  • 在兒子下飛機過後一段時間,相比於立即打電話問他是否已安全到家,先等15分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這段時間中能夠容忍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忍不住立即去尋找慰藉。
  • (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焦慮),相比於一而再、再而三地問伴侶的感受,給對方一定的空間,相信對方,當對方在想要或者需要的情況下,會自然而然地來找你的。

在做長除法時,如果每次遇到困難,老師都直接告訴你答案的話,那你也可能學不會如何做長除法。如果父母總是給你買不用繫鞋帶的鞋,或者甚至幫你係鞋帶的話,那你也學不會如何繫鞋帶。

同樣地,你也應該給自己一定的自信,讓自己獨立應對各種困難情緒。可能,這個過程並不簡單,它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到頭來,最後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標誌6:你總是拖延

拖延是一個複雜話題,它背後也存在多種原因和結果。大多數人也隨時隨地都在拖延。然而,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出現拖延的話,那這可能是你沒有很好處理自我情緒的標誌。

雖然我們知道拖延會耽誤很多事,但如果我們仍然選擇拖延的話,它的確會給我們一種當下的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遠不如吃著最喜歡吃的食物或者買了喜歡的新衣服所帶來的滿足感。

從本質上而已,吃好吃的,或者買新衣服,都是會讓人“打開慾望”的事情。畢竟,它們會讓我們開心。

然而,從長遠來說,拖延卻會讓人“沒了胃口”,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拖延,可以讓你暫時感受不到痛苦或不開心。當我們把現在該做的事往後推遲時,我們就不會再體驗到立馬要做某項任務或者在做這項任務時的不愉快情緒了。

然而,如果你總是習慣於為了迴避不愉快情緒而拖延的話,這可能會說明,你不善於應對困難情緒,也不善於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通常,拖延都是因為一種錯誤的潛在認知造成的。這種認知,主要考慮的是個人感受與我們實際能力之間的關係。許多人都認為,如果要去做一件很難的事情,那我們就要在感覺對的時候,或者在有動力或自信的時候去做。但實際上,事實恰恰相反。

動力和自信,來源於成功完成某件重要的事情。這是結果,而不是前提。

但歸根結底,它還是和你與情緒的關係有關。你是否把焦慮或羞恥等不愉快情緒當作不做這件事情的不可動搖的障礙?或者說你的確有正確對待它們,雖然是不愉快情緒,但它實際上不會影響你做事的方法或效率。

簡言之,面對拖延最健康的方式,就是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你要知道,即便你感到焦慮、尷尬、憤怒或者其它任何情緒,你仍然可以把困難的任務做好。

感到舒適是令人愉快的,但它不是讓你行動的前提。

在生活中,我們不需要消除各種痛苦的情緒。事實上,只有當你在生活中學會與各種情緒打交道,你才能學會更有效地應對它們。

標誌7: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發現來向我尋求諮詢的患者大體上分類兩大類:一類對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有強烈的意識,但卻困於一些情感鬥爭;另一類則會經歷情感鬥爭,但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

有趣的是,無論情感鬥爭多麼嚴重,第一類人在應對這些困難時,似乎總是能夠成功應對。這好像意味著,如果你瞭解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的目標,可能在面對各種包括情感鬥爭的挑戰時,你也可以輕鬆應對。

所以,如果你能夠系統深入地解釋自己的價值觀的話,那你就更容易去應對和解決各種類型的鬥爭。當然,這種因果關係也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在許多案例中,許多情感鬥爭,特別是在年輕時候遇到的情感鬥爭,會阻撓人們進一步識別、闡明和追逐重要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如果你活著只是為了活著和免受痛苦,那你也根本沒機會去思考什麼對你是重要的,更別提人生目標了。

如果你兒童時代過得異常艱難,即便現在有許多機會,可以去追逐自己的價值觀,但你所養成的迴避痛苦的習慣,仍然會跟隨著你。如果你兒時就習慣於“防守”,那你現在也很難去“進攻”。如果你認知世界的方式就是基於讓自己保持安全,並且不要感到難過的話,那如果要去探索發現自己的目標,並且通過投入精力和熱情去追逐目標,實際上是很異類的恐怖概念。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無法清楚地認識自己在意的東西,比如熱情、目標及夢想等,問題根源可能在於你與情感的關係。

如果你的生活核心主題就是避免各種情感不適,同時遠離各種情感痛苦的話,那你也就無法擁有足夠的力量,去真正面對自己的生活,同時盡情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要想擁有足夠的力量,你就需要保持與情緒的更健康關係,特別是痛苦情緒。

如果你總是害怕焦慮或尷尬,那你可能永遠都無法拾起勇氣去做那些困難但又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在做什麼事情之前,你都認為自己必須要足夠自信的話,那你恐怕永遠都無法獲得冒險而來的回報。

如果你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不止於當前的話,最終你也許會發現,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一種心態,換種方式保持與情緒之間的關係。

寫在最後……

就好像大多數人的身材都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好一樣,我們的情緒健康水平,可能也存在不足。

這並不是說,自己哪裡做錯了。真正的重點是,如果我們能夠在情緒方面多一些練習的話,我們都可以從中受益。

而要讓自己情緒健康,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培養與情緒的健康關係。你應該檢視自己在面對痛苦情感時的想法和反應,然後問自己一個簡單問題:“這種做法對我來說有效嗎?如果無效的話,那還有其它解決方案嗎?”

正如身體健康一樣,情緒健康也對我們同等重要。

此外,一定要從小做起。首先確認最令你受困的一種情緒,比如易怒、孤獨、尷尬等。然後,隨時警惕自己與情感的關係。當你感到急躁的時候,腦袋裡在想什麼?當你在感覺緊張時,第一反應又是什麼?

一旦你從中發現既定模式過後,也許就會出現新的可能性了。除此之外,你還會發現,自己與情感之間的關係,即便是那些讓你痛苦的情感,也全然不同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