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大量進口羅非魚?

自在的墨魚


之前我們聊過關於美國鯉魚氾濫,但是卻沒人吃的事情。今天這個問題的主角是另外一種魚了,也就是羅非魚,有的地方也叫做非洲鯽魚,其實美國不吃鯉魚跟大量進口羅非魚的原因很多都是吻合的。

美國的《國民健康飲水指南》很建議居民多吃水產品,而羅非魚就是被認為的最佳水產品之一,羅非魚是典型的高蛋白質低脂肪食物,而且在各種水產品中,羅非魚是汞含量最第二低的。也是除了罐裝金槍魚、三文魚和蝦之外第四大水產品,人均消費14.9磅(大約13.5斤)羅非魚肉。美國也是全世界羅非魚進口量第一大國,而我國是羅非魚第一齣口大國。

除了政府提倡、營養豐富之外,羅非魚其實也很符合美國人對於魚類的喜好。一般美國人吃魚都比較喜歡沒有小刺的,沒有過重土腥味的,最好是能直接弄成魚排煎、烤烹飪的,鯉魚就因為不符合這些條件而被放棄的,羅非魚幾乎完美的達成了這些基礎條件。吃法上合法要求、營養豐富,所以美國大量進口羅非魚是很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可能是因為一些網絡傳言,近兩年美國羅非魚的進口量其實是在下滑的,畢竟除了音樂和愛情之外,可能也只有“網絡噴子”是同樣不分國界的了。以至於半年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很喜歡的新聞臺還專門請了名廚兼營養師Krieger做了直播,就是主要以羅非魚作為主要食材的烹飪展示,不知道會不會讓美國人們對於羅非魚的熱情重新升溫。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美國人不喜歡吃帶有骨刺的魚,刀叉不方便食用,再者認為吐魚骨是不優雅的。那麼美國真的大量進口羅非魚嗎?如果是,又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國,不僅供國內食用,也出口各個國家,而美國佔據了46%。時至今日,在鮭魚、金槍魚、鱈魚之後,羅非魚成為美國消費量最大的第四種魚類。


不是說美國人不吃帶刺的魚嗎?因為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羅非魚,需要加工的,大部分是去皮、去骨,只剩下兩片魚肉,再包裝冷凍運輸過去。那兩片魚肉本身沒肌間刺,符合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再者美國的年產量只有1萬噸,而需求則達到了250萬噸,從中國進口羅非魚在情理之中。

美國人真的喜歡吃羅非魚?

羅非魚之所以在美國受歡迎,主要是外籍者食用得最多。比如華人,分散美國各個地區,人口量是超多的,自然對中國羅非魚有感情。其次是非洲人、泰國人在美國的人口是頗多的,他們都喜歡吃羅非魚,因價格實惠,味道可行。

美國本土人吃羅非魚的,主要是獄餐用得多。當然普通家庭也有食用,羅非魚易於烹飪,以及食用方便。一般做法是在烤箱烘烤的,或者油煎類的,如下圖:


有一個事實是:“美國本土人相對少吃羅非魚”。因為美國鍵盤俠,造謠者可不比國內少,名字為“snopes”的博主,報告稱:“別吃這種假魚了,這種魚是無骨的,沒皮膚,也不能過度烹飪,你不能在野外找到羅非魚,這是人工養魚場的收穫”。還有美國網友講:“羅非魚是一種突變體,比吃培根、漢堡還要糟糕,它正在殺死我們的家庭”。

甚至造謠者稱:美國73%的羅非魚來自中國養殖魚場,他們用糞便和人工飼料餵養羅非魚。不能吃,會增加食源性疾病風險。


看來鍵盤俠是不分國界的。實際上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羅非魚,是要經過嚴格的把控,根本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

佘小廚(完)


佘小廚


  上次提到羅非魚,在中國我們有很多地方都不愛吃羅非魚的,只有少部分地區偏愛!都是覺得羅非魚髒!為什麼美國人要大量進口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下,希望能喜歡!


羅非魚稱為“水雞肉”,現在是美國最愛消費的第四大魚種之一。 羅非魚在美國被譽為“不需要蛋白質生產的蛋白質”。其營養價值很高,所以老少皆愛吃!

羅非魚生長迅速、抗逆性強、環境友好,它的價格便宜,有助於資源貧乏的消費者滿足自己的營養需要。 這種魚物美價廉,營養豐富,但由於近年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傳統主流市場大幅增加了了進口量,導致價格大幅下跌



美國人均消費羅非魚為1.563磅(1.35斤),列產品第四位,消費量僅次於對蝦、三文魚和金槍魚


然而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羅非魚生產和出口國已有10多年,絕大部分出口,其中美國是第一大進口國。


鄉村彭子


美國黑人多,羅非魚又叫非洲魚,黑人吃了羅非會有種找到非洲熱帶雨林的感覺,用中國話說就是~倍兒爽!!





河流之王路亞


別的地方不說,這邊真的拿屎喂,是豬屎



美國看中的是羅非魚含的蛋白質,魚肉刺不多,價錢便宜。在兩廣地區存在大量的羅非魚養殖場,所謂用豬屎鴨屎養殖的胡話是傻仔才會說的,出口食品在檢疫這方面很嚴格的!廣東湛江這邊每年出口到美國的羅非魚片就很多!


談何容易007007


美國有大量的非裔人士,羅非魚對他們來說是家鄉風味。羅非魚沒小刺,在美國,有句話,再好吃的魚,有刺不吃;再難吃的魚,沒刺就吃。


思想亭


我會水煮羅非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