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的由來



每逢瘟疫的發生,"隔離″便成了人們的熱門話題。因為人類在久遠的歷史跋涉過程中,遭受過不計其數的各種瘟疫,其中不乏疫情嚴重。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危害。同時,人們對疫情傳播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和積累。並對瘟疫的抗爭從未停止過。"隔離"就是人類戰勝瘟疫的成功經驗和重要手段之一,是同疫情抗爭的傑作。


那麼"隔離″最早出自何時呢?許多歷史典籍表明,"隔離″這種方法自古有之。在古代,倘若出現瘟疫傳染,會對病人採取什麼手段呢?首先就是"隔離″。古人認為,瘟疫是天地間的"邪氣″所致,要想避免傳染,就必須防止這些"邪氣″的侵入。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對瘟疫患者的"隔離″,從而切斷傳染病的渠道。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隔離的意識。據《論語.雍也》記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孔子去看望得了傳染病的學生,只是在室外"自牖執其手″(孔子從窗戶伸手握住伯牛的手)。


"隔離″是阻止瘟疫蔓延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古代就有了"隔離″避疫的制度。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秦漢時期,官方設立了專門的疫所,"隔離″麻風病病人。


然而,"隔離″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 到了東晉公元356年,《晉書.王彪之傳》載:"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這種有效的"隔離″防控手段,卻被當時有人譏諷為"不仁″。這樣的觀點是極端錯誤的。

南北朝時期,"隔離″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一一六疾館,以"隔離″收治傳染病人。

隋唐時期,設立了"疫人坊",《釋道宣續.高僧傳》記載:"收養癘病,男女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


自古以來,人們總結出了瘟疫流行的三要素,包括瘟疫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染人群。那麼,遏制瘟疫傳染流行的關鍵,在於儘快發現傳染病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染人群。在這環環相扣的防控措施中,對瘟疫傳染病的"隔離"顯得尤為重要。並對行之有效的"隔離″方法,做到嚴密組織和嚴格執行,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懈怠。


直到現在"隔離″依然是阻斷瘟疫傳染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並效果頗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