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題記:“想卜食會飽穿會燒,來去新垵霞陽予人招”,從清末到民國,這句話是同安、海澄、龍溪諸縣坊間廣為流傳的順口溜。而在新垵街頭巷尾,肩上披著倒置長褲的青年男子也頗為常見,這種“入贅的暗號”已然是當地公開的秘密,新垵之富,竟至如此。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最聞名的便是紅磚古厝

隨著廈門地鐵二號線的開通,“新垵站”作為大小交路的過渡終點站也頻頻出現在廈門人的視角中,人們甚至對“垵”到底讀作“ān”還是“ǎn”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從“客隨主便”的角度說,垵的讀音應為“ān”,這是它從閩南語慣用音繼承而來的讀法,真不應跟從與之毫無關係的現代漢語用音,就像“廈門”的“廈”應該讀作“xià”而非“shà”的道理一樣。

相信,關於“垵”字正確與合理讀音的疑問,“新垵”不會是第一個,因為在廈門,還有一處全國的網紅“曾厝垵”更廣為人知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園林之美

圭海君自小在曾厝垵瞎混,對於公交車、廣播等場合出現的“ǎn”字音的錯讀早已習以為常,這是普通話普及過程的通病。只是當“垵”的讀音問題再次出現時,才恍然不悟,“新垵”的“垵”與曾厝垵的“垵”本身就是同源的關係。

一、聞名海外的新垵“龍山堂”

新垵之富,是自外而內的,如今其滿村目不暇接的紅磚古厝群,大都源自清末民國時期的華僑之手。在海外,幾乎每一個近現代商埠都至少有一處來自新垵的移民鄉土組織,其共有的名號,至少有“龍山堂”、“邱氏”字樣。

新垵,是一個以邱姓為主的閩南傳統聚落,在南洋,新垵的鄉土標誌非常明顯,其特有的“龍山堂”標籤,已經將邱姓指向了新垵村,因為,在全國,邱姓冠以“龍山堂”,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的文山對曾厝垵的龍山

這又是為什麼呢?

新垵邱姓,嚴格說來,應是邱皮曾骨,“龍山堂”的堂號不是邱姓的固有特徵,而是來源自曾姓,且為曾厝垵的曾氏“龍山堂”

二、邱曾氏的來龍去脈

元代末年,曾明避亂從曾厝垵遷至同安縣十八都山平洪(今海滄東孚一農社區),併入贅邱家,妻子邱氏懷孕生子時不幸身故,其子不久亦夭折。曾明便續娶蘇氏,生二子,老大大發為邱姓,老二正發為曾姓,一家遷居至龍溪縣鄭墩社,即今新垵村。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角落

明初,邱大發於鰲冠英厝社為亂黨所殺,曾正發繼承邱氏家業,為里正時乃改曾為邱,堂號仍保留曾姓在曾厝垵的“龍山堂”,故而新垵邱氏也稱為邱曾氏,並寫入族譜中。

正是基於邱、曾氏的這層關係,在南洋各地也多有兩姓的宗親聯誼組織,如砂拉越曾丘公會、新加坡曾丘公會、菲律濱曾丘宗親總會、緬甸仰光曾邱龍山堂等。

三、新垵之名的由來

誠如邱曾氏由來的履歷一般,曾明一家由同安縣山平洪遷移至隔壁的龍溪縣時,其新居所在原名為鄭墩鄉鹽墩社。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邱氏分支文山堂

修訂於明嘉靖初年的《龍溪縣誌》在介紹海滄各鄉名諱時,也仍有“鄭墩社”之名,可見,至少在明代中前期,鄭墩仍是邱氏所居的官定社名。

但,邱氏一族的壯大,卻極大地改變了鄭墩社的狀況。邱曾氏從五世開始,人口迅速膨脹,並逐漸衍生出五派、九房頭、十三房、四大角頭的格局,而原在鄭墩境內的其他姓氏則慢慢萎縮,乃至消失。於是乎,原本是邱曾氏在鄭墩落腳並自號的角落之名“新垵”開始成為鄭墩的代稱,至遲到明萬曆年間,“新垵”或“新安”已經廣為人知,併成為官民認可的地名了。

而“新垵”之意,本是曾明一家搬遷新址後,對“曾厝垵”故土的懷念,甚至,在其所居也有“上曾”這樣體現原本為曾姓的記憶,不曾想,無意間的一個印跡,卻成為了世代永恆。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角落

四、是“垵”還是“灣”

誠如“新垵”原為“鄭墩”、“鹽墩”的史實一般,新垵在地理條件上,本為小高地地形,而“垵”所代表的意思卻與“墩”完全相反,是為小低地,與“埯”同。

可見,從新垵的地形和源頭看,“垵”源自曾厝垵無疑

可曾厝垵真的是“山坳”這樣的小低地地形嗎?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邱氏家廟

自然也不是。

曾厝垵,和新垵一樣,也不是泛泛之輩,早在明代月港出名之時,曾厝垵便已經是廈門島最聞名的地方了

明代張燮在《東西洋考》中,便有曾厝垵的記載,“從前賈船盤驗於此,驗畢,移駐曾家澳候風開駕”,明代以前曾厝垵之名尚未風行,那時她叫做“曾家澳”。朱紈於《甓餘雜集》也如此稱呼,“夾板番哨四隻駕入曾家澳,燒劫民船”。

之後,曾家澳漸漸出現了不同的稱謂,曾厝垵的原型開始出現。南明惠安人王忠孝在寓居曾厝垵時,曾在所作《祭大道公文》中自稱“原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忠孝,僑寓禾之曾厝安”,且曾作詩名曰《曾灣即事》。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人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龍山堂邱公司

從曾家澳到曾厝安和曾灣,曾厝垵應有曾厝灣之意,且可和曾家澳一一對應。清初,同安人阮旻錫在《海上見聞錄》側面提到過曾厝灣,“天未明,文臺以僧龕同陳泰抬公屍至曾厝灣下船,付其家人”。之後“曾厝垵”、“曾厝安”、“曾厝鞍”等音近到用字不同的“ān”便開始氾濫,而最終曾厝垵從重圍中勝出而成就了一邊倒的優勢。

與之類似的,新垵也經歷了“新垵”、“新安”等混用時期,最後以新垵定型。

這一切的演變,無外乎閩南語的地名在官話化用字的選擇偏向罷了,不管是哪個字,曾厝垵的“垵”在字義上應是“灣”,而讀音上應是“ān”,故而轉接到新垵,則新垵可能為“新灣”了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邱氏家廟

這種語音與用字意義不同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如“大員”與“臺灣”,“下門”與“廈門”,“銅山”與“東山”,皆是相似,故而,想要認識一個閩南地方,或許從閩南語入手,會是接近民情,還原歷史的最佳方式。

1.黃達綏,吳光輝.風土海滄民俗調查叢書之詒谷新垵卷.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

2.海峽問史.【走讀廈門】曾厝垵:振衣獨立秋無際,萬里滄溟靜不波.新浪博客.


新垵的“垵”,不只讀“ān”,還與曾厝垵是同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