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题记:“想卜食会饱穿会烧,来去新垵霞阳予人招”,从清末到民国,这句话是同安、海澄、龙溪诸县坊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而在新垵街头巷尾,肩上披着倒置长裤的青年男子也颇为常见,这种“入赘的暗号”已然是当地公开的秘密,新垵之富,竟至如此。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最闻名的便是红砖古厝

随着厦门地铁二号线的开通,“新垵站”作为大小交路的过渡终点站也频频出现在厦门人的视角中,人们甚至对“垵”到底读作“ān”还是“ǎn”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从“客随主便”的角度说,垵的读音应为“ān”,这是它从闽南语惯用音继承而来的读法,真不应跟从与之毫无关系的现代汉语用音,就像“厦门”的“厦”应该读作“xià”而非“shà”的道理一样。

相信,关于“垵”字正确与合理读音的疑问,“新垵”不会是第一个,因为在厦门,还有一处全国的网红“曾厝垵”更广为人知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园林之美

圭海君自小在曾厝垵瞎混,对于公交车、广播等场合出现的“ǎn”字音的错读早已习以为常,这是普通话普及过程的通病。只是当“垵”的读音问题再次出现时,才恍然不悟,“新垵”的“垵”与曾厝垵的“垵”本身就是同源的关系。

一、闻名海外的新垵“龙山堂”

新垵之富,是自外而内的,如今其满村目不暇接的红砖古厝群,大都源自清末民国时期的华侨之手。在海外,几乎每一个近现代商埠都至少有一处来自新垵的移民乡土组织,其共有的名号,至少有“龙山堂”、“邱氏”字样。

新垵,是一个以邱姓为主的闽南传统聚落,在南洋,新垵的乡土标志非常明显,其特有的“龙山堂”标签,已经将邱姓指向了新垵村,因为,在全国,邱姓冠以“龙山堂”,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的文山对曾厝垵的龙山

这又是为什么呢?

新垵邱姓,严格说来,应是邱皮曾骨,“龙山堂”的堂号不是邱姓的固有特征,而是来源自曾姓,且为曾厝垵的曾氏“龙山堂”

二、邱曾氏的来龙去脉

元代末年,曾明避乱从曾厝垵迁至同安县十八都山平洪(今海沧东孚一农社区),并入赘邱家,妻子邱氏怀孕生子时不幸身故,其子不久亦夭折。曾明便续娶苏氏,生二子,老大大发为邱姓,老二正发为曾姓,一家迁居至龙溪县郑墩社,即今新垵村。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角落

明初,邱大发于鳌冠英厝社为乱党所杀,曾正发继承邱氏家业,为里正时乃改曾为邱,堂号仍保留曾姓在曾厝垵的“龙山堂”,故而新垵邱氏也称为邱曾氏,并写入族谱中。

正是基于邱、曾氏的这层关系,在南洋各地也多有两姓的宗亲联谊组织,如砂拉越曾丘公会、新加坡曾丘公会、菲律滨曾丘宗亲总会、缅甸仰光曾邱龙山堂等。

三、新垵之名的由来

诚如邱曾氏由来的履历一般,曾明一家由同安县山平洪迁移至隔壁的龙溪县时,其新居所在原名为郑墩乡盐墩社。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邱氏分支文山堂

修订于明嘉靖初年的《龙溪县志》在介绍海沧各乡名讳时,也仍有“郑墩社”之名,可见,至少在明代中前期,郑墩仍是邱氏所居的官定社名。

但,邱氏一族的壮大,却极大地改变了郑墩社的状况。邱曾氏从五世开始,人口迅速膨胀,并逐渐衍生出五派、九房头、十三房、四大角头的格局,而原在郑墩境内的其他姓氏则慢慢萎缩,乃至消失。于是乎,原本是邱曾氏在郑墩落脚并自号的角落之名“新垵”开始成为郑墩的代称,至迟到明万历年间,“新垵”或“新安”已经广为人知,并成为官民认可的地名了。

而“新垵”之意,本是曾明一家搬迁新址后,对“曾厝垵”故土的怀念,甚至,在其所居也有“上曾”这样体现原本为曾姓的记忆,不曾想,无意间的一个印迹,却成为了世代永恒。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角落

四、是“垵”还是“湾”

诚如“新垵”原为“郑墩”、“盐墩”的史实一般,新垵在地理条件上,本为小高地地形,而“垵”所代表的意思却与“墩”完全相反,是为小低地,与“埯”同。

可见,从新垵的地形和源头看,“垵”源自曾厝垵无疑

可曾厝垵真的是“山坳”这样的小低地地形吗?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邱氏家庙

自然也不是。

曾厝垵,和新垵一样,也不是泛泛之辈,早在明代月港出名之时,曾厝垵便已经是厦门岛最闻名的地方了

明代张燮在《东西洋考》中,便有曾厝垵的记载,“从前贾船盘验於此,验毕,移驻曾家澳候风开驾”,明代以前曾厝垵之名尚未风行,那时她叫做“曾家澳”。朱纨于《甓余杂集》也如此称呼,“夹板番哨四只驾入曾家澳,烧劫民船”。

之后,曾家澳渐渐出现了不同的称谓,曾厝垵的原型开始出现。南明惠安人王忠孝在寓居曾厝垵时,曾在所作《祭大道公文》中自称“原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忠孝,侨寓禾之曾厝安”,且曾作诗名曰《曾湾即事》。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新垵人在马来西亚槟城的龙山堂邱公司

从曾家澳到曾厝安和曾湾,曾厝垵应有曾厝湾之意,且可和曾家澳一一对应。清初,同安人阮旻锡在《海上见闻录》侧面提到过曾厝湾,“天未明,文台以僧龛同陈泰抬公尸至曾厝湾下船,付其家人”。之后“曾厝垵”、“曾厝安”、“曾厝鞍”等音近到用字不同的“ān”便开始泛滥,而最终曾厝垵从重围中胜出而成就了一边倒的优势。

与之类似的,新垵也经历了“新垵”、“新安”等混用时期,最后以新垵定型。

这一切的演变,无外乎闽南语的地名在官话化用字的选择偏向罢了,不管是哪个字,曾厝垵的“垵”在字义上应是“湾”,而读音上应是“ān”,故而转接到新垵,则新垵可能为“新湾”了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邱氏家庙

这种语音与用字意义不同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如“大员”与“台湾”,“下门”与“厦门”,“铜山”与“东山”,皆是相似,故而,想要认识一个闽南地方,或许从闽南语入手,会是接近民情,还原历史的最佳方式。

1.黄达绥,吴光辉.风土海沧民俗调查丛书之诒谷新垵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2.海峡问史.【走读厦门】曾厝垵:振衣独立秋无际,万里沧溟静不波.新浪博客.


新垵的“垵”,不只读“ān”,还与曾厝垵是同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