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大臣出宫门就扔了是真的吗,为什么?

田治彬


古代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哪个大臣出宫门敢扔掉,就是不想当官了,皇帝赏赐的东西,就算是毒药赐给大臣,大臣还要举着毒药喊一句谢主隆恩,然后喝下去,何况是猪肘子。



其实这个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大臣们难以下咽却是真的,而这种事情是发生在清朝,满清入关后,一些风俗也带了进来,比如说信奉萨满教,清朝的皇帝对祭祀也是很隆重的。在入主中原后,满清皇帝为防止被汉人同化,都会刻意的保留一些满人的习惯,就象康熙每年要带着王公贵族去秋狩,跑到河北的东北部木兰围场去狩猎,以此告诫满清贵族别忘了满人是怎么得到天下的。

满人在吴三桂开关引入关后,打败李自成进入北京,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随后把紫禁城中的坤宁宫设为祭祀萨满教的场所,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成祭神的场所,在大门外设三口大锅,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而祭神所用的祭品,就有让大臣们难以下咽的猪肉,这种猪肉称为胙肉。




胙肉为什么让人难以下咽,这个是因为它的做法和吃法,每次祭神之前,大厨就要现杀一头猪,然后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放到锅中煮,而锅里只有白水,不能添加任何调料,因为还要祭祀用,这种大肉块往往只煮了七八成熟就被捞出来,在祭祀完后,皇帝就会分给在场的大臣和侍卫一起享用。

本来这种白水煮出来的猪肉就很油腻还有一股腥味,要是在祭祀完后加点调料再吃也没什么,要命的是满清皇帝为了表示不忘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的困苦,铭记先祖创业的艰辛,在吃这种肉的时候,也不能加任何蘸料,而且依照满州旧制,白天所供奉的祭肉,例不准出殿门,所以赏赐给大臣和侍卫的胙肉,就要当场吃掉。




能得到皇上赏赐胙肉的大臣们,自然是深得皇帝赏识和一定地位的王公贵族,对于能参加祭神大典也是一种荣耀,而皇上赐给大臣们胙肉后,自己也会和大臣们一起吃这些难以下咽的白肉,只不过到皇上和后妃们手上的是好肉,到大臣们和侍卫手中的就没有那么好了,基本上都是肥肉,大臣们为了表示得到皇上的恩赐很开心,只能硬着头皮大口大口的把肉吃掉。

不过大臣们得到赏赐胙肉的机会一般是在大祭的时候,坤宁宫中早晚两祭的胙肉,基本上都是赏赐给侍卫了,侍卫们经常吃这种难以下咽的肉当然害怕,也就有了吃两口之后,偷偷藏在袖子里,然后再偷偷扔到没什么人的旮旯里去,或者是在吃肉的时候,偷偷加点盐之类的佐料再吃,太监也借机钻空营利,将整块好肉私行偷出售卖。





这事在乾隆皇帝的时候被发现了,惹的乾隆大怒,还特意发了一道谕旨,说散秩大臣侍卫等,或竟不以此为荣,反以为辱。规定嗣后祀神祭肉,著派总管太监刘成专管,每日吃肉之时,仍著派御前侍卫一员、乾清门侍卫二员,同吃肉之侍卫等,进宫一体分食,并遍加查看。如有仍前弊端,即据实具奏。

至于说分到猪肘子的,毕竟猪肘子确实不好啃,所以说皇帝会恩准带回家,有人说这些大臣出宫后就会把猪肘子扔到纪晓岚的轿子里,这是因为纪晓岚爱吃肉,不过这种说法不可靠,毕竟玷污胙肉是大不敬的罪,这些大臣自然不敢冒着被参的风险,把猪肘子随便给人,再说都能带出宫拿回家,怎么吃皇上就不会管了,至于说出宫后就扔掉的,那更加不可能了!


历史红尘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之家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神灵祭祖,其实不止皇帝之家,笔者的家乡山东也会有类似的传统。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天还没亮,就会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一个小方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五谷杂粮,桌子后面还有香。

大早上第一顿饭是饺子,但是饺子好了不能立刻就吃,还得等一家之长,笔者家里就是我爸,领着一家人面朝着香,端上一碗饺子,放到小方桌的最前面。然后嘴里念念有词,笔者小时候问过我爸,他说的是啥。他说是祈求祖宗保佑,祈求天地神灵的保佑,表达自己对他们尊敬。也就是说新年的第一天先吃饭的不是活着的人,而是神灵和祖宗。

皇帝之家估计也是一样的,只会比我们这种平头小百姓更加复杂,更讲究。古代虽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整个社会在不断变化,但是对于祭祀之道,对于表达对先人和仙人的尊敬是不变的。所以自商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皇帝祭祀的流程和规格用品是差不多的。今天题目中说到的猪肉是皇帝祭祀用的猪肉,也叫胙(zuo)肉。

胙肉说白了就是清水煮熟的猪肉,山东叫白块儿肉,四川叫白水肉,也叫白切肉。可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一样的:煮的时候只用清水,一点调料不能加,盐也不行。而且还不能完全煮熟,只能煮半熟。在古代的时候猪是不割腌的,和我们现在吃的猪肉不一样。我们现在吃的猪肉都是腌过的猪,没腌过的猪的猪肉一股猪的腥臊味。

我们也说了胙肉是不许加作料煮的,你要是用生姜什么的煮的话还能去去味,好吃一些。但是这块胙肉不仅不能去掉腥臊味,还是半熟的。你可以想象一下皇帝在大殿之上让你吃下去一大块,你能吃的下去吗?能好吃吗?弄不好运气不好,分到的胙肉处理并不是很干净,皮上还有很多的猪毛。这现在的人去吃这块肉,估计很多人都不想吃。

在祭祀结束之后,皇帝会把祭祀用的胙肉分给大臣和皇亲国戚们。一般大臣们是在大殿上就要吃下去的。大臣还不能说不要,首先胙肉的胙这个字有福气的意思。也就是皇帝通过祭祀从上天哪里要来福气,分发给大臣们。皇帝赏赐给你福气你都不要?这大臣得多大胆。所以皇帝分发的时候是没有大臣会拒绝的,大家都很高兴的接过去并道句谢,说句吉利话。

大家都会用一块手绢去接那块肉,前面的大臣不能做的很过,有的会在手绢上撒一些盐,后面的大臣除了撒盐之外有的还会放点酱油啥的,吃起来好点,但是对于一些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大臣来说,就这样子还是吃不下。于是吃一些意思一下,剩下的就会藏起来,出宫之后就会丢掉。

但是还不能立刻就丢掉,你得背着人丢掉,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就是杀头的大罪。在历史上笔者暂时没找到有关记载说有大臣因为这个治罪的。但是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就设计害过怡亲王,她将分给怡亲王的肉里加了点调料,然后自己再去举报怡亲王。皇帝查证之后气得浑身难受,大怒,怡亲王也被撤职查办。所以对于胙肉坚决不能瞎搞,会出事情的。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胙肉的,一般穷苦人家就不能。因为礼记里对于祭祀的规格是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的。一般富贵人家也会分发胙肉给各个家庭,但是并不要求他们现场吃掉。所以回家之后还会再加工一下。不过也没有那么夸张,有句俗语叫: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只不过是份大份小的事情。

在皇宫之上也是一样的,祭祀用那么多的猪肉不可能大家都吃完。所以剩下的皇帝会分一些给亲近的大臣和人,但是分给他们的这些胙肉并不能回去之后自己再加工,否则你的仇人知道了你再加工了这些肉,举报之后也是一个罪,起码你不尊重皇帝。所以一些大臣在领到这些肉之后,并不是很愿意带回家,在途中找个地方丢掉一部分,带一些回家给自己家人吃一些。

这就是题目中说到的为什么大臣会丢掉。不过一般人是不会丢掉的,因为本身就没多少,丢了之后还要担惊受怕,生怕惹麻烦,不如带回去家里人一起吃掉算了。而且这不是一块半生不熟的猪肉那么简单,这可是上天给你的福气呀。古代人是很讲究的很信这个的。

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有什么错误或者不同意见都可以留言告诉笔者。


无笔


古时候,大臣们对皇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从来不敢公开表现出任何不尊敬。这都与传统时期的专制统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有人都听从皇帝一人的诏令,大臣们更是不敢表现出任何反对和不情愿。但是,为什么乾隆皇帝赏赐给大臣猪肘子,大臣们一出门就把这些给丢了,这么大胆的行为,难道就不怕被皇帝责怪么?

这件事的缘由是这样。清代,每到庆祝一些节日的时候,皇帝都会依照惯例,赏赐给众多的大臣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每一个大臣都表面上表现出“感恩戴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福气消受这份礼物。这份神秘的礼物也就是大块猪肉或者猪肘子猪蹄等等,这么油腻的肉并不是每一个大臣都会喜欢。但是,这毕竟是皇帝亲自赏赐的东西,就算是自己再怎么不喜欢吃,也还是得强忍着吃下去。



这样说到清朝的皇帝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喜好,就是吃猪肉。据说,当时的御膳房一天就需要杀两头猪才能够满足皇帝的胃口。而且,这些新鲜的猪肉还要大块大块的卸下来直接在锅里煮,只要八九分熟上面没有血丝就可以捞出来上桌。这些美味的五花肉一般都献给皇帝皇后和各个妃子,而比较肥的大肉片就赏给了各个大臣和侍卫。宫中所做的菜肴自然是美味可口,但是大臣们并不是那么幸运,他们只能接受一些没有味道只有腥味的水煮肉,有时候还得在皇帝的面前立马就吃。这么重口味的食物很多大臣都不喜欢,但是只能接受,实在是苦不堪言。

但是,有一个人可谓是这些大臣们的救星,他就是纪晓岚。他和皇帝一样非常喜欢吃肉,没有一会的功夫就可以吃下五六斤肉左右。这些大臣们每次接受水煮猪肉之后,一出宫就把肉丢进了他的轿子里。每次他就进轿子吃个够,这么多的猪肉都被他全部吃完。我们知道纪晓岚非常受皇帝的重视,有一些人是为了投其所好,故意讨好他所以往他轿子里丢肉。还有一些人也只是不合口味,也就顺手给了他。

从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就是,当时的清朝朝廷是非常铺张浪费,在宫中餐食就非常奢侈浪费,一点都没有节俭开支,适当消费。这也导致了它过分消耗百姓的征税,最终得到个灭亡的结局。第二点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已经达到了非常腐败的地步,连这种奢侈的猪肉都见惯司空,直接送给别人。有的人甚至是借这个理由,故意巴结拉拢官员。这两点足以证明,清朝从下到上都非常浪费,不懂得体恤百姓,只顾着自身贪图享乐。也不只是食物方面,还有修建宫廷宅院,祠堂庙宇都非常奢侈。这样的开支也无法一直维持盛世状态,直接造成了朝代的衰落。


篱上青说历史


在祭祀完之后,乾隆皇帝很开心啊,给每个大臣赏赐了一个白水煮的猪肘子。可是大臣们却好像不太喜欢这中白水煮的猪肘子,因为不好吃,除了纪晓岚之外。于是大臣们一出宫门,就把猪肘子往纪晓岚的轿子中丢,纪晓岚也是来着不拒,一个人在轿子中慢慢的啃着这个猪蹄,好不惬意。

这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很明显,这是假的不能再假的故事。

在皇权至上的清朝,乾隆赏给大臣的东西,就算大臣再不喜欢也是不能丢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即便是乾隆赏赐给大臣们一坨屎,大臣们也得吃完,还得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谁要是敢丢,那就是公然蔑视皇权,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清朝有个传统,那就是祭祀之后,皇帝会把祭祀用的肉分给身份尊贵的王公大臣以及身边侍卫吃,这个肉的叫做胙(zuò)肉。

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清昭梿《啸亭续录·贵臣之训》

能被赏赐胙肉,那可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不过这胙肉确实不是那么好吃。胙肉是白水煮的猪肉,可以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不会加任何佐料,也不会去掉肥肉。而且有一点,祭祀完之后,胙肉基本也冷了。


也就是说大臣们吃的胙肉,没有经过任何调料处理,不仅肥腻,而且是冷的。对于那些平时山珍海味吃惯了大臣们来说,这肉确实难以下咽。但是再难吃,你也得当场吃完,否则,可是要遭受处罚的,《延禧攻略》就有过这样的画面。


有资格吃到胙肉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既是荣誉也是遭罪。但是无论如何,没有哪个大臣敢乾隆赏赐的胙肉给丢掉,除非是嫌自己命长了。


小镇月明


清朝的皇帝,确实是经常喜欢赏赐给大臣们猪肘子吃。这个猪肘子一般都是祭祀用的,一般的臣子想吃还吃不到。

只有那些被皇帝十分倚重的大臣,他们才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

当然,不仅仅是大臣要吃这样的猪肘子,皇子皇妃也都是要吃这个猪肘子的。

首先要表明的是,这个猪肘子并不好吃。

因为,它只是用水煮了一下,并没有放任何的佐料,包括盐在内。

据说当年雍正祭祀的时候,把猪肘子,赏给了自己的皇子吃,他细细的观察,在所有的皇子中,只有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吃肘子的时候,是吃的津津有味,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子。

所以,雍正对他的印象也就格外的好。

可以说皇子吃猪肘子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是皇位合格人选择考察的一项,可见,这件事在清朝有多么的重要。

皇家里之所以如此钟爱猪肘子,祭祀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警戒皇家的后人,幸福的生活来的不容易,一定要珍惜今天我们爱新觉罗家的江山。

毕竟,清朝的先祖从关外打到关内,再到坐稳天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年他们一路走来,就是吃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肉。

时时的提醒,让后人吃这个肘子,就是让他们铭记历史,做个好皇帝。否则,以后连这种淡而无味的猪肘子都吃不上。

说白了皇帝赏给臣子吃的猪肘子,也都是直接用白开水煮熟的。

这样的肘子当然是难以下咽的了。

所以,一般皇帝把这样的猪肘子赏给大臣吃的时候,大臣们都是先收起来,然后等到他们下朝,直接就给扔了。

之所以要把肘子给扔了,就是因为真多是太难吃了。但是,守着皇帝,你又不能表现出来。

否则,皇帝非要把你的人头给割下来不可。

有的时候,皇帝赏给臣子的肘子,不让带回家,必须就地解决,这时候大臣们都会在手里拿一个手帕,用手帕拖着吃。

其实大臣们的手帕是用盐水浸泡过的。这样让他和肘子在一起的时候,多多少少能有点盐味,也不至于在吃猪肘子的时候,出现呕吐反胃的情况。

清朝的皇帝中,乾隆是最爱赏赐大臣猪肘子吃的一个皇帝,也许,这就是乾隆对喜爱的臣子的另一种爱了吧。

不过,对于大臣来说,这真的是一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呀。


史学达人


皇上赏赐给大臣猪肘子,大臣叩头作揖感激涕零接下来,捧着它像接了圣旨或得了千两黄金,然后走出宫门不远,就给扔在见不得人的地方。要问这样的事能是真的吗,笔者看来,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先说为什么不是真的,因为史无记载,而且,仔细想一想,别说皇帝赏赐的是一大猪肘子,就是普通人给你个大猪肘子,也没扔的理由吧?

谁不喜欢吃猪肉?谁不知道猪肘子肉最好吃?更何况,还是皇帝亲手赐的,让你扔,你都不敢扔,更别说扔在了皇宫门外这样神圣的地方了,就是野地里,让你扔你也不敢扔啊!

皇帝是谁,眼线到处是,一旦发现你扔了他赏赐的猪肘子,比当面骂他两句还要气恼,因为你这明摆着是向世人表示对皇帝的不屑不敬!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个字:杀!两个字:立斩!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猪肘子即使都臭了,也是不敢随便扔了的,因为这样的事,不可能真。

再说这事又可能真。因为你真的不想要这猪肘子,藏在身上,跑很远的荒无人烟的地方扔了去,还真能万事大吉,后顾无忧。不过除非你特别厌恶皇帝老儿,否则也不会做这样的无聊的事。但无聊的人,总会有的,所以,总会有人真扔了皇帝老儿的猪肘子,皇帝不知,世人不知,这真与不真,也没大区别,但若抬杠,还真能说真有过。

没人见过,不等于没发生过。 不过,话再说回来,既然有这一说,必然就有这一影儿,这不,就有野史记载名人轶事传说,不仅有人扔猪肘子,而且还是很多人扔猪肘子。他们不仅没事,反而挺可乐,也不用隐藏。你说这事奇是不奇?

要说清这事,先要说明这猪肘子并非猪肘子,而是“胙肉”。大清王朝建立后,为了收买人心,拉拢朝臣,皇上在重要节日或者祭祀先祖天地时,就会煮许多猪肉当祭品,祭祀完了,便会把这些白水煮的猪肉分赏赐给大臣和侍卫,名字还很好听,叫“福肉”。


细想想,这肉虽然满是皇恩元素,却实在不好吃:白清水煮出来,煮的半生不熟,又放在供桌上很久,若是夏天,难免不变质,甚至发臭,你说,这样的肉能好吃吗?但不好吃也得吃,那吃的是皇恩,就是吓死也不敢扔啊。而且吃了后还得说好吃。

也有少数不吃的,胆大一点的,趁朝堂上人多人乱,就偷偷藏起来,拿回家放上作料油盐红烧了吃。胆不太大的,就随身带点盐末儿,抹了吃,滋味也还行。 不过,大多数人一散朝,就会携“福肉”回家,于是就生出一个关于扔猪肘子的传奇故事来。

话说大臣们都知道纪晓岚最爱吃肘子,每次祭祀结束散朝出宫,大家都会把肘子一起往纪晓岚的轿子里扔,留给他回家慢慢吃,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讨好了纪老爷子,而且就是皇帝老儿知道了,也不会怪罪,毕竟纪大人是皇帝宠臣,拍纪大人马屁,就是拍皇帝的马屁。所以大臣们出了宫门就敢扔“猪肘子”了。


这事儿,倒是很可能发生,也就很可信。所以说,这事也可以说是真的,因为传说,也是有现实的根据的。


小小嬴政


在我国古代,“吃肉”绝对是当官的最实在的理由,吃到“祚肉”绝对是当官生涯中够吹一辈子的事。

据说,乾隆皇帝曾经大摆宴席,吃不了的肘子,就让臣子们带走回家吃,结果一出宫门,大家伙都把猪肘子扔给了纪晓岚。


背后的原因是,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十分的难吃,因为他是用白水煮的猪肉,吃起来一点肉香没有,反而有很重的猪腥味,这味道只有纪大烟袋能享受,于是大家都给他了。

但是很明显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皇帝赏赐祚肉,一定会事先保障祚肉不会被“侮辱”。

怎么回事呢?原来“祚肉”也是有尊严的!

祚肉,最早来源于商周时期的祭祀活动,通常来说,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有资格进行祭祀,但是祭祀用的大鼎不一样大,不一样多,其中天子九鼎最大,煮的肉也最多。这些肉煮完之后吃不完,会赏赐给最优秀的诸侯,作为年终奖。

在明确的历史记载中,春秋首霸齐桓公就因为“尊王攘夷”提高了天子的地位,被封为“诸侯之伯”,作为物质奖励,就赏给了祚肉。


老铁们,想一个问题,如果在东周洛阳煮好的祚肉,送到齐国首都临淄,最起码是一个月的路程,你猜猜祚肉在什么地方开始腐烂?使者会把他丢在什么地方?

事实是,周王赏给齐桓公的祚肉,是一支参加了祭祀活动的活猪,一路赶着就送到了临淄,齐桓公很高兴,嗯,走地猪,真好吃!

2000多年前的事,你以为乾隆不知道吗?

所以,臣子们根本没有机会扔掉祚肉!


如果在皇帝面前,吃不下祚肉会怎么样?这要问问臣子们的家属了!

每天上早朝,这些高级官员出门前都要写好遗书的,在皇帝面前放个屁,打哈欠都有可能丢掉小命的!

所以,祚肉必须吃,而且要装作很好吃的样子。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果连一个吃货都演不好,还当什么官?早点回家卖白薯去吧!


历史知事


这纯是无稽之谈,古代没有大臣会这么干!


古代吃肉不容易

肉,在古代可一直是奢侈品,由于物质匮乏,即使是官员,也只能在一年祭祀中领到皇帝分下来的胙肉。在《东周列国志》中就有提到:“及祭之期,定公行礼方毕,即便回宫,仍不视朝,并胙肉亦无心分给。”

这其中的胙肉就是祭祀礼仪完成后,将猪牛羊的肉分割分给大家的肉。胙肉作为帝王对臣子的赏赐,不仅仅有物质上的意义,更有恩宠的意义在里面。即使到了后世唐宋物质较为富足的年代,大臣也会以能分到胙肉为骄傲,绝对不会出现问题中所说的出宫门就扔了的事情!

扔肉是小不敬是大

扔肉是小,对皇帝的大不敬是大,如果真有人敢这么做,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别说皇帝会生气,他的同僚就会第一时间起来弹劾扔肉的行为,掉脑袋也不是不可能!

在前一阵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女主角魏璎珞就曾在宫廷祭祀后,向怡亲王的那份胙肉里加了佐料并举报他,让怡亲王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大丑,并被皇帝大家责罚。由此可见胙肉已经不仅仅是一块肉了,它即代表了对先人的尊敬,也象征着皇权的神圣!

大臣们吃的已经不再是肉了,是满嘴的隆恩啊!!

所以在古代,即使你在家里是顿顿吃肉吃到吐的土豪,最好也不要太任性,皇帝赏给你的大猪肘子,不吃也千万不要扔,大不了抹上盐挂起来当腊肉!也是不错的嘛。


船夫


能说出这种话以及相信这种故事的人很明显是不了解古代皇权崇高性的,这种情况或许会存在于一些皇权衰退严重的时期,但是在皇权笼罩最为严重的清朝,这种状况几乎是不可能会发生的。

在整个清朝时期,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皇帝给每一个大臣赏赐一个猪肘子的事情,也不存在大臣们一出宫后就把皇帝赏赐的猪肘子丢掉的情况发生。



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如果是对历史有过一定了解的人,或许会从这种荒谬的说法中找出与之相对的历史状况。

清朝的胙肉

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满清皇族有一种特殊习俗是与这个猪肘子说法有着一定联系的。

这种特殊习俗就是满清皇族延续了200多年的胙肉赏赐习俗。

这里所说到的胙肉就是普普通通的猪肉,而且这种猪肉与我们平常吃到的猪肉不同,这种猪肉是直接用开水煮得半生不熟、不放任何的盐和调味料、保持着原本猪腥味的水煮肉。


每当在特殊节日降临的时候,在清朝的皇宫中以及各大皇宫贵族的府邸中,他们都会专门杀上这样的一头猪,然后将其煮得半生不熟分给自己的亲人以及他们最为信任、看重的手下食用。

因为这种猪肉所代表意义重大的原因,所以才被人们称之为了胙肉。

在清朝能吃到胙肉的人

这种胙肉并不是每一个大臣们都能有那个地位以及运气吃得到的,在清朝皇帝赏赐胙肉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吃得到这些皇帝赏赐的肉。

其中普通的文人大臣们是很难有那个机会吃到的,清朝皇帝赏赐胙肉的时候,除了他们的子嗣之外,他们会把这些肉首先赏赐给自己最为倾心的旗人武将、大臣以及自己身边最为信任的皇家侍卫们。



到了最后,只有少部分地位最尊贵的文人大臣们能吃到清朝皇帝赏赐的这些胙肉。

提问中的错误

通过这种种方面的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提问中所说的事情有多么不现实了。

清朝的皇帝不可能给每个大臣们赏赐猪肘子,每当有特殊节日降临的时候,皇宫内才杀了一头猪,一头猪只有四个肘子,朝廷里有那么多的大臣,皇帝们又怎么可能给每个人赏赐一个猪肘子呢?

还有标题中说到的是每个大臣,这方面的细节也是不对的,因为并不是每个大臣都能获得这样的“恩宠”。

清朝皇帝之所以会赐予胙肉的原因

而清朝之所以会有这种吃不加任何调味料的半生猪肉习俗,主要跟他们祖上的经历有关。

清朝人的祖先是历史中一直在东北逐水草而居的女真人,在他们攻入关内、夺取汉人江山之前,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正因为他们深刻知道着自己祖先在关外生活的艰苦、也知道着自己民族人数稀少很难以压制比他们人口多上上千倍的汉人,所以他们在对自己后人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进行着一种危机性教育的。

这种危机性教育促使下,他们会经常通过各种方法体验他们祖先的生活。

他们除了每年有一段时间会模仿他们祖先进行狩猎的习俗之外,他们每年在饮食方面也会专门去体验他们祖上的艰辛。

而胙肉这种没什么味道又半生不熟的猪肉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他们感受祖上饮食艰辛的最好选择。

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他就曾经拿胙肉考验过乾隆皇帝,在他看见乾隆毫不犹豫地把他赏赐的胙肉不皱眉头地吃下去后,他感到了极其的满意,最终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宝座传给乾隆,跟这件事情就有着一定的关系。

所以说大臣们出宫门后丢了乾隆皇帝猪肘子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历史中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当时乾隆皇帝给大臣们赏赐的是胙肉,这些肉都是必须得在乾隆皇帝面前吃下去的,既然是忆苦思甜,自然是不会允许拿出皇宫外的。


孤客生


假的!敢扔立马会被扣一个大不敬之罪,轻则流放重则杀头。皇城里有各种锦衣卫密探包括大臣自己的政敌时刻都在盯着,有十个胆也不敢扔掉皇帝的赏胙。

古代皇帝赏赐的肉叫做胙肉,这是一种用水煮半熟的肉,这是在早期缺乏保鲜技术的时候,只能用这种方法来保存肉,做法也很简单,水开了把肉放下去滚,滚到肉白了就捞出来,至于为什么不煮熟透主要是熟透的肉太烂随便一扯就掉了,不利于祭拜。现在在福建闽南地区仍然保留的这种风俗,每年初九拜天公,大家都要用这种水煮肉来祭拜天帝,很热闹的,鞭炮震天响。这种胙肉确实是口味不如新鲜的肉,但是只要厨艺得当做出来还是不错吃的,比如把这种胙肉拿来卤还是不错的。

一般来说,皇帝不会轻易赏赐胙肉给大臣的,也不是每个臣子都有资格获得皇帝的赏赐。每年冬至的时候皇帝会祭祖(天坛),祭祖的时候就是拿这种胙肉来祭拜天地,一般来说是要敬奉三牲,猪牛羊都要。而拜完天地以后皇帝会下令把这些祭拜过的猪牛羊赏赐给大臣们,这叫做共沐天恩。所以呢,单单从意义上看这就不同了,一个是天地所赐,一个是先帝荣宠,一个是皇帝恩宠。

能够享受赐胙大臣的级别也很高,不是随便人就有的,一般是要求公爵以上,比如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这种,他们在封爵里有带公字的,就能够享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