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編者按:財產的最終歸屬權屬於狹義所有權,歸屬權所有制是所有制的首要含義甚至是本來含義,不同於廣義所有權即生產關係總和所有制。資本所有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起點。生產資料公有權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然起點,因為公有權是最簡單最抽象的範疇,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胚胎和基因,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經濟規律是公有權的延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承續《資本論》的使命和所有制主線,以公有權延展出來的公有制為主線,因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關係總和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公有制對社會各領域有決定性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都需以公有制為綱。


科學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和體系主線對保證其內容合理和觀點正確至關重要,而起點和主線密切相關。在這方面,筆者認為已有觀點很多偏離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性質,一些觀點有價值但有片面性、不徹底,或存在未能解釋清楚的邏輯問題。這種狀況對於正確發揮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作用影響甚大,事關大是大非,必須討論清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原理保持一致性。但近年來相關研究都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而且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我們應當首先深化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包括其起點與主線進行研究。

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


1.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文獻述評

關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蘇聯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開展了多次討論,提出的起點範疇涉及生產資料公有制、集體性、直接社會勞動、勞動社會化、計劃性、直接社會產品和社會需要等。我國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諸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筆者查到相關文獻30多篇,其中所提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範疇有:(1)公有制,或社會主義所有制即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力或勞動及其產品個人所有制。(2)商品,或產品和商品,或社會組織商品。(3)勞動。具體以勞動二重性、勞動一般、聯合勞動等原理為依據。(4)其他,如消費需要,計劃性,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直接結合,企業,經濟資源,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需要一般。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或起點範疇,近幾年我國學術界所提主張主要有:(1)所有制,或基本經濟制度。(2)商品,或變形的商品,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商品。(3)社會主義本質論。(4)解放和發展生產力。(5)人民主體論。(6)體現共產黨領導的國家。(7)社會主義平等勞動的根源——當代生產力。(8)動態發展中有集體觀念且追求私利的人。(9)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剩餘產品。(10)人力產權。

本文認為,理論探討不應自說自話,而應在對話中求得前進。就商品起點論而言,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初的各個社會主義國家以及目前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商品並不是產品的典型形式,現在也沒有定論認為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必然實行商品經濟。商品起點論的致命缺陷更在於商品不可能衍生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商品經濟自發運行還會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發展。商品原理也不能成為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基本理論基礎,例如按勞分配等並不能根據商品或“變形的商品”“特色商品”推演而來。拋開公有性從商品出發,對為什麼要搞社會主義制度說不清,對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性也說不清。機械地尋找經濟細胞會淡化經濟關係的前提條件。

就勞動起點論而言,勞動二重性作為政治經濟學的樞紐,主要作用是為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提供前提,而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不需要這種揭露;“樞紐”是個拐點、關鍵點,但不意味著對一切理論的分析都發揮主導作用。政治經濟學如果從一般勞動出發,則可能是沒有方向規定的任意前行。“聯合勞動”範疇雖然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公有制的特徵,但邏輯上是先有公有權然後才能有聯合勞動。運用聯合勞動原理分析等量勞動的交換、分配中的勞動時間計量、剩餘勞動的作用、社會主義消費等現象,都非常勉強,這些現象更多體現的是勞動的非聯合一面。

關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起點的其他主張,也都不符合政治經濟學內容的邏輯關係,所提起點範疇不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理論基礎。計劃性是生產資料共同佔有的結果和要求。企業包含的各種生產關係只有在公有制原理明確之後才能得到清楚正確的解釋。消費需要、需要一般、經濟資源、剩餘產品等範疇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經濟規律都不具有特殊關聯性,需要、資源和人力產權等範疇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加以說明才有可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內容。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雖是公有制建立的條件但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缺乏持續的關聯性。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直接結合是理想境界但在很長時期內不能完全做到,而且這是微觀層面的範疇。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如果從所有制出發,所有制包括私有制,而私有制不屬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許多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不能從私有制出發來解釋,而且要在講了核心問題公有制之後到後面才能引出私有制。以人民主體論為起點有點突如其來,社會主義經濟以人民為主體是人民作為所有者的要求。社會主義本質是生產資料共同佔有的應有結果,不能先於公有權而存在。解放和更好發展生產力正是馬克思的公有制主張所要達到的首要目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建立是社會主義經濟建立和發展的一個環節,但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是由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如果沒有公有權,當代生產力並不能引致平等勞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是“有集體觀念且追求私利的人”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公有經濟制度的依據也不在於此。

總之,社會主義經濟的範疇和現象,都以公有制為基礎和前提。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如果不以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為開端,就很難順暢科學地展現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真諦。公有制起點論的反對者認為,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遇到的“矛盾”是: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總和,它不能表現於體系的開端,而只能貫穿於體系全過程;公有制不是經濟的細胞而是抽象而宏觀的事物。其實,這個“矛盾”的根源在於,所有制的通行定義不準確。

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2.要區分“歸屬權所有制”與“生產關係總和所有制”、狹義所有權與廣義所有權

大家熟知,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係不是研究財產關係的法律表現,而是研究財產關係的現實形態。但是馬克思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說現實形態的財產關係即生產關係是“所有制”,因此不能由此斷定經濟上的生產關係才是所有制而法律上的財產關係不是所有制。馬克思還指出,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結構,形成上層建築的基礎;生產關係總和構成社會關係,構成社會。但這裡馬克思並沒有說生產關係的總和等於所有制,因此也不能由此推斷所有制僅僅是生產關係的總和而不含有別的含義。誠然,馬克思講過,私有制是生產關係的總和。但問題是,第一,經濟上的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總和,那麼,法律上的所有制或所有權是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第二,政治經濟學聯繫上層建築研究生產關係是否也應聯繫法律所有權?第三,“生產關係的總和”中是不是也包括財產歸誰所有這樣一個要素?

實際上,對馬克思主義來說,財產的最終歸屬權是一個獨立的範疇,是“所有制”的首要含義,甚至是本來含義。馬克思著作中的“財產”即英語property和德語Eigentum,包含財產權、所有、所有權等意思,中國也譯成“所有制”,而馬克思說,“財產最初意味著……勞動的(進行生產的)主體……把自己的生產或再生產的條件看作是自己的東西”。這裡的意思就是財產或所有制最初就是歸誰所有。馬克思還說:“說財產(佔有)是生產的一個條件,那是同義反復。”這裡對財產(所有制)強調的是佔有,意味著“財產的歸屬是生產條件”。馬克思說私有制是生產關係的總和,實際上是表示生產關係的總和是(廣義)私有制或(廣義)所有制或廣義所有權的表現,並不否定“私有制”“所有制”包括財產歸屬權這樣一個客觀的經濟現象,即存在一個狹義所有權的問題。斯大林認為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 或活動交換;產品分配形式。這裡的“所有制形式”當然不是指生產關係總和的形式,否則就無法與“相互關係”和“分配形式”並列;這裡的“所有制形式”只能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或“歸誰所有的形式”。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語體系裡,作為新社會“生產資料共同佔有”的公有制也是一個不同於生產關係總和的獨立範疇。《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將建立政治統治,奪取資產階級的資本,把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手中。按通常的理解,這裡就是在講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但這裡絕不是在講建立生產關係的總和,而是在講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起點——漢語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國家所有權、單純的公有權。同理,《資本論》第1卷的結論性論斷——生產資料共同佔有,《反杜林論》的結論性論斷——生產資料由社會直接佔有,恩格斯所說的將小農的“私人生產和私人佔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佔有”,都是如此。馬克思“生產條件的公有制”的表述,也不能說成是“生產條件的生產關係總和”,只能理解為生產條件的共同佔有。

綜上所述,從首要的最常見的意義講,所有制就是指歸屬權制度或單純的所有權,可以將其界定為狹義的所有權或狹義所有制。作為生產關係的總和所有制,可以將其界定為廣義所有權或廣義所有制。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共同佔有”可稱之為“公有權”。

3.公有權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應有起點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歸屬權公有制即生產資料公有權放在開端,並不是以生產關係的總和為起點,與公有制的含義並沒有邏輯矛盾。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應接續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關於消滅私有制客觀要求的內容,闡述實現公有制的歷史趨勢和公有制的優越性,簡要介紹世界範圍內公有權所有制的建立過程,同時提及社會主義公有權歷史的、現實的及可能的形式。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如在起始部分充分、詳盡、理論聯繫實際地闡述公有制的優越性,則可能涉及聯合勞動、按勞分配、民主管理等問題,但這些理論會在後續的闡述中有具體說明,也談不到是邏輯混亂。毛澤東就肯定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從所有制變革開始寫起的做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果不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為起點而試圖建立某種特殊的學術理論體系,則有走向煩瑣哲學和經院哲學之虞。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分析,本質上也是以(資本)所有權為起點。由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商品原理是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理論基礎,所以《資本論》的寫作以商品為起點,但是《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本身的闡述則是從資本所有權開始的。資本歸屬性所有權的產生就是貨幣變成資本,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起點,也是《資本論》直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起點。馬克思說,“勞動產品和勞動本身的分離,客觀勞動條件和主觀勞動力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事實上的基礎或起點”,“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必須成為起點又成為終點,必須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來說明”。資本家佔有資本和生產資料是資本主義最基本特徵,決定著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各種具體形式的本質,孕育了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產生,所以,《資本論》的理論分析都以生產資料——通過資本——的私人佔有為前提和基礎。

生產資料公有權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然起點,其理論邏輯是:首先,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或“生產關係公有制”是公有權的延展,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權為基礎產生和發揮作用的。公有權延展出來的(廣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聯合勞動、民主管理、按勞分配等等都是生產資料公有權的要求,而這些構成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內容。其次,在歷史上,社會主義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都是隨著公有權的誕生而誕生的。“剝奪剝奪者”作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終結論,就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再次,“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或“公有權”是最簡單、最抽象的範疇,它雖然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細胞,卻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胚胎和基因。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體系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與規則,從公有權出發闡述公有制生產關係,進而再分析生產關係方面的“中國特色”。

在實踐上,起點決定方向,用發展生產力、商品經濟、人民主體等來引領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都很容易發生公有制方向的淡化或迷失。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意識形態領域對公有制信心不足乃至反對公有制的傾向十分嚴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有從生產資料公有權出發,並以公有制為主線,才能防止偏離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和社會主義軌道,從而有效完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實踐目的,並防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自身消亡。

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


1.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主線文獻述評

關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國一些學者作了不少研究,被作為主線提出的理論或範疇主要有:(1)消費需要或基本經濟規律,以及類似的提法:直接生產目的“剩餘產品價值或利潤”向最終生產目的“滿足社會成員物質和文化需要”轉化。(2)產品或產品價值,以及類似的提法:社會總產品、國民收入、公共價值、“淨商品”、消費品、v+m等。(3)其他提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最小費用取得最好效果;價值規律;企業;資源配置;社會基本矛盾;責權利利益關係;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係;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中人與物的關係為主線,人與人的關係為輔線;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雙主線;等等。

筆者認為,雖然把剩餘價值作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問題不大,但與剩餘價值對立的人民需要不能勝任主線的功能,因為剩餘價值是完全的客觀範疇,含義十分確定,而人民需要是主觀性範疇,作為工作導向,客觀標準不十分確定,滿足人民需要也不是建立公有制經濟的唯一目的,因而至少不能單獨充當主線。仿照《資本論》用產品或淨商品等範疇充當主線也不合適,因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並不是圍繞著產品或其價值而運行,淨產品也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動力和目的。其他觀點或是脫離了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關係,或者未能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特徵,不管構建一個看起來學術性多麼強的體系,都將背離自身的使命。最接近筆者觀點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雙主線論,但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解釋諸多問題並不準確,如勞動者應憑藉勞動獲得報酬,而勞動力——勞動能力,既不應成為商品,也不應是發放報酬的標準。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線,近年來學術界進行了一些討論,被作為主線提出的理論或範疇主要有:(1)社會主義本質。(2)生產力,或“發展”。(3)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統一,以及類似的提法:“生產力—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中人的相互關係—再生產過程其他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並要突出生產力的發展。(4)平等勞動與生產力(後改為公有資本與平等勞動)。(5)其他提法:以人民為中心;共享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公平與效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發展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需要,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幸福等。

社會主義本質不能是主線,它需要用公有權來說明。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遠遠不限於發展經濟和生產力。生產力、生產關係並重不能準確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性質。平等勞動的現狀用生產力來解釋不如用體制和政策來解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是價值觀或抽象的原則,它們需要以公有制為基礎作出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也無法貫穿理論體系的始終。雖然我們需要公平,但這個詞離開公有制就成了普世價值,而效率的根本基礎在於公有制。講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而不講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容易使“社會主義”模糊化。發展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需要,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幸福,其實這是一種邏輯關係而非主線。

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2.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質上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主線

從《資本論》的書名和各卷的標題看,《資本論》的基本線索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承擔者——資本。從《資本論》的內容看,資本的實現——剩餘價值是其另一條線索。《資本論》的內容,就是資本及其帶來的剩餘價值的各種形式和運動過程,從抽象到具體逐步被闡述的範疇原理體系。《資本論》正是沿其脈絡——資本的形成——資本的生產過程與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的流通過程與剩餘價值的實現——資本的整體運動過程與剩餘價值的分配——資本的消亡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務的。

《資本論》研究資本及其剩餘價值就是研究資本主義所有制或作為生產關係的資本主義所有權。資本對剩餘價值的佔有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核心內涵:“所有權對於資本家來說,表現為佔有他人無酬勞動或它的產品的權利。”從歷史上看,有了僱傭勞動、產品和剩餘價值的資本佔有,才有資本主義私有制:“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資本歸屬權又是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利潤……佔有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生產資料已經轉化為資本。”馬克思說,“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而資本這個“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作為總和來把握就構成資本主義所有制。

從馬克思恩格斯相關用語也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論資本”就是論資本主義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重要場合,往往使用“資本”而不一定使用“生產資料”的用語。《共產黨宣言》講消滅私有制的綱領時提出:“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資本論》講資本主義私有制滅亡的歷史趨勢時說:“資本的壟斷成了……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燬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在這裡,“資本主義外殼”“資本主義私有制”與“資本的壟斷”相呼應,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反杜林論》概述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滅亡的結論時說:“這種生產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馬克思在概括資本主義分配關係和階級關係時講了“資本的所有者”而沒有講“生產資料所有者”:“由每年新追加的勞動新加進的價值……另一部分屬於或歸於資本的佔有者”,“單純勞動力的所有者、資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現代社會的三大階級”。“資本所有者”“資本的所有者”的概念在《資本論》第3卷中據筆者所查使用了17次。

在《資本論》第3卷中筆者查到18次使用“資本所有權”概念,而這一概念也有資本所有制的涵義。“資本所有權”在德文《資本論》中都是“Kapitaleigentum”,而其中的“eigentum”漢語也可譯為所有制,德文版《資本論》就用“Privateigentum”指稱“私有制”。“資本所有權”中的“所有權”在《資本論》英文版中有“ownership”和“property”兩種用法,這兩個詞也都有所有制的涵義,英文《資本論》講“資本主義私有制”時就使用了“capitalist private property”。

相比生產資料所有制,市場經濟中的“資本所有制”是更為直接的所有制。資本的價值除了存在於生產資料中,還存在於流動資金、庫存商品、勞動力以及無形資本和金融資本上面。“資本不僅包括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不僅包括物質產品,並且還包括交換價值。”所以,雖然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核心對象是生產資料,但完整地說,資本主義所有制是私人資本所有制。金融資本所有者一般並不直接控制生產資料而是控制價值資本;產業資產階級財產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產業資本。現代法人企業是通過資本集合構建起來的,所有者是按資本額而不是按擁有的生產資料數量享有所有者權益。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資料只有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才能進入所有制範疇,才能成為所有制的間接對象:“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生產資料要不先變為資本,變為剝削人的勞動力的工具,就不能發揮作用。”而“資本”直接體現經濟關係,講資本所有制才更符合現實。

馬克思恩格斯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時才講生產資料社會佔有或物質產品共同佔有,因為他們所談的新社會沒有資本,資本不再是物質生產要素的主要代表。

《資本論》是資本所有制論,也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論。因為資本貫穿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各個方面,這使資本代表著生產關係的總和,代表著資本主義所有制。如前所述,馬克思認為分析資本主義經濟,資本“必須成為起點又成為終點”,即資本主義所有制是《資本論》的主線。

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3.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對象與內容決定了其主線天然就是公有制

與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主線相對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應當是公有制。

首先,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任務和使命應是做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下篇,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確立、維護、運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我們在借鑑《資本論》時不能借鑑其形式,而要汲取其本質、靈魂和使命。《資本論》的歷史使命是揭示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就應是揭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以公有制為主線,論證公有制度的現實優越性,揭示影響公有制經濟興衰成敗的諸多因素,闡述公有制經濟的運行規律,探索公有制經濟向高級階段前進的客觀條件。不如此,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完不成促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運轉與發展的目的,對黨的事業無所作為。

其次,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起點——生產資料公有權的衍生品。我們都認同“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這裡的“公有制”只能指漢語意義上的所有權,即單純的所有權,否則就會出現“生產關係的總和是生產關係總和的基礎”這種邏輯混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端於生產資料共同佔有制,而社會主義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係要在生產資料公有權這個基礎上蔓延擴展,並受到所有權具體形式和政策的影響。作為理論起點的狹義公有制要求理論體系主線是廣義公有制即包括公有權在內的公有生產關係總和,因為作為起點的財產歸屬所有權、法律所有權必然要求享有對財產的佔有使用、管理處置、運營調控、收入受益和監督維護。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敘述需要對此從抽象到具體詳細地展開。

再次,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基本內容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公有制。通常說,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的總和=所有制”,所以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所有制。我們也可以說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交換、分配的方式(形式)與生產關係,但經濟方式是現象,經濟關係是實質,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交換、分配的形式是為了揭示經濟方式背後的經濟關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本特徵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所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面對的研究對象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事業。公有制是研究對象,也就是研究的基本內容,公有制在不同領域裡的表現形成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自然也就成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

最後,公有權和公有制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各領域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綱”。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都會受到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權和公有制的制約,正如恩格斯所說:“一說到生產資料,就等於說到社會,而且就是說到由這些生產資料所決定的社會。”社會主義經濟規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並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重要影響。公有制所有者的權利要通過經濟運行、產權形式、企業組織、經營方式以及宏觀調控、國家管理等來實現,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大系統,處處都應體現公有制的要求。離開公有制這一主線,對經濟規律、上層建築和社會現象的闡述就可能發生方向性偏差,甚至與資本主義混同起來。

公有權、公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與主線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屬性也要求以公有制為主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遵循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以公有制為主線,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內涵所決定的。正像習近平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且是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形形色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堅持公有制,從馬克思到毛澤東,都是把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內涵看作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目前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不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我國的經濟就會失去“社會主義”而只剩下“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都必須以公有制為綱。

首先,分析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關係,包括分析社會主義本質,要以公有權為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如聯合勞動、按勞分配、共同富裕、民主管理乃至計劃性等經濟關係,無疑都是公有權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也是從生產關係角度來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而以公有權來說明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本質論才會是“社會主義”本質論。因為社會主義本質要以社會主義公有權為基礎,只有建立公有權、公有制才能消滅剝削,才有可能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從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放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好地發展生產力。

其次,分析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生產關係,尤其是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基本經濟制度,要以公有制為前導。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主軸,與私有制不是並列關係。論證我國為什麼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在於論證現階段為什麼公有制不能一統天下而又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政治經濟學需要在充分論證公有制優越性的基礎上,從現階段公有制經濟經營能力的侷限性出發解釋私有制經濟存在的合理性,而不能從非公有經濟的侷限性出發論證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更不應從非公有經濟“自身的天然優越性”出發論證其存在的必然性。

再次,分析經濟體制,主要是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以公有制為條件。公有制度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市場經濟中,如果我們將其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公有資本必須在數量上佔主體。公有制市場經濟與私有制市場經濟還存在其他一系列重大區別:公有制的本質特徵是聯合勞動關係而不是簡單的市場僱傭關係;公有制需要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以實現自己而不是簡單地進行市場分配;公有制市場經濟運行中供給的主體是公有生產者,需求的主體是按勞分配者;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可以實施更多的計劃性,國家可以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值得重視的是,正如劉偉指出,“公有制經濟如何在不失公有本質的基礎上滿足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設的基本問題,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所要回答的根本命題”。

複次,分析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企改革,要以公有性為約束條件和依據。國企改革是要完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不管怎樣改革都不能對生產資料或資本搞完全的私有化,否則就不再是“國企改革”,而是社會制度更替。“我們採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改革只有按照公有制的本性和公有權的要求決定改革的形式,才能使公有制更具效率、更加公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運用公有制原理科學認識國有經濟及其實現形式的性質與要求,依據所有制原理分析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股份制企業、個人或家庭承包經營等不同產權組織形式的性質與治理機制,探尋公有權的最優實現形式,設計公有事業最優的權力關係、勞動關係和分配方式。例如作為生產關係的土地公有制要與土地公有權相適應。如果公有制的產權形式、組織形式、治理機制照搬私有制經濟的企業制度和治理結構,那麼,公有制不僅無法提高活力,而且將逐漸演變為非公有制企業。

最後,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也必須與公有制分析相結合。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會把大部分精力用於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被當作社會主義的任務。但是,完成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這個“社會主義任務”的前提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力是從生產關係的視角研究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和經濟方式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而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在當代社會,公有制是最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研究生產關係的目的也不僅僅在於發展生產力,還在於生產關係會影響勞動關係、分配關係以及“五個文明”。此外,經濟發展的具體機制與戰略,也都與公有制密不可分。例如,國家組織科技創新的總體效果遠遠大於分散孤立的私企創新效果;協調發展包括所有制結構的協調,而且國家調節經濟結構時國有經濟更容易被調節;生態或“綠色”與所有制的內在聯繫早已被馬克思和當代國內外馬克思主義學者充分證明;開放發展必然涉及引進外資對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影響,而國有企業在走向世界、抵禦霸權主義打壓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發揮中流砥柱作用;離開了公有制要實現充分的公平分配、共享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則是不可能的;在社會事業中,納入國有財政的教育與醫療事業,其效率與公平的最佳結合,連西方經濟理論也都承認。脫離公有制這條主線去論述生產力與經濟發展,那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也不能構建出合格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至於與所有制無關的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發展規律,則主要是發展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等學科及其教科書的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周紹東、王松:《〈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與體系構建》,《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5期。

[2]魏旭:《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及其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經濟縱橫》2018年第2期。

[3]程昊、程言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範疇研究》,《當代經濟研究》2019年第2期。

[4]張新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述評》,《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年第2期。

[5]周新城:《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點思考》,《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年第3期。

[6]王朝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思想戰線》2018年第2期。

[7]榮兆梓:《公有資本與平等勞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上海經濟研究》2018年第12期。


(作者:李濟廣,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教授;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