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孫堅孫策那麼能打,孫權打仗卻不行?

張進娣


孫堅和孫策屬於純粹的武將。而孫權則是文人。他們文武分治,各司其職而已。孫堅和孫策他們屬於開拓之主,而孫權屬於守成之主。這其中意義是大不同的。開拓和守成完全是兩回事,孫堅和孫策讓他們開疆拓土這沒有問題,但讓他們治理國家是國家富強這就很難了。同理如此,讓孫權帶兵打仗,這根本就是難為孫權。但如此讓孫權治理國家,孫權就遊刃有餘了。這完全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孫策臨終託付弟弟孫權的時候,他曾說過“

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這足以說明孫策和孫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孫堅出生於東漢末年,當時正處亂世時期,有一身好武藝自然要活的更久一些。再加上孫堅天生好武,並且非常的勇猛。這就導致原本是走文職路線的孫堅機緣巧合之下踏上了武將的道路。黃巾之亂爆發後,孫堅也招募鄉勇隨著朱儁南征北戰鎮壓黃巾。孫堅的能打一方面是因為其性情悍勇,另一方面也是在一次次戰爭中鍛煉出來的。沒有任何人天生就是武將,他們都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孫堅從鎮壓黃巾叛亂,再到鎮壓涼州叛亂,再到鎮壓長沙區星叛亂,最後再到關東聯軍討董,孫堅的能打是在一次次戰爭中鍛鍊學習出來的。他先後跟隨朱儁、張溫等漢朝名將作戰。耳濡目染之下也學習到不少本事。更別說孫堅本身就志投身軍伍了。孫堅深知身處亂世,不能打就只有滅亡的道理。

孫策原本也屬於一個衣食無憂地位崇高的官二代。在孫堅征戰期間,少年的孫策就呆在老家壽春。孫策性格外向又喜好結交朋友,所以當時江、淮一帶的名士都來投奔他。孫策十七歲的時候,孫堅被黃祖所殺。孫策一下子沒了依靠,所以只能自立根生。在他結束了守孝之後,孫策就去投奔了袁術,他想要討回其父孫堅的舊部報仇雪恨,並且開創自己的基業。袁術也不可能憑白就把兵馬交給孫策,所以孫策就成為了袁術的手下,替袁術效命。之後經歷了一系列的征戰才使得自己的統軍作戰能力越來越強,剛開始孫策也是個文人。但沒辦法,孫堅死了,孫氏沒了頂樑柱,自己還有大仇未報。這就逼得孫策往武將的路子上發展。也幸好孫策的出身導致了孫策對於武略這些東西並不陌生。否則一個菜鳥還真的很難入門。

孫權就完全不同了,孫權接手孫策的大位之時,孫策已經一統江東了。也就是說孫策已經打下了江山。並不需要孫權去打江山了,而是需要去管理江東之地。發展壯大之後再去吞併其他諸侯。此時的孫權更需要的是文韜而不是武略。畢竟當時更諸侯之間勢力已經形成膠著之勢,大家都在發展壯大,那時拼的不止是武勇了,更多的是在拼各自陣營的整體實力,兵馬糧草等。這些都屬於文治的範疇。當然了,這也並不代表孫權不會打仗。孫權可能不是一個好的將領,但不一定不會是一個好的統帥。武將和統帥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曹操同樣也不是一個武將,但他卻是一個優秀的統帥。原因就是因為,統帥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就好,拼殺自然有武將去應付就可以了。孫權較之父兄缺少的可能就是那一點勇武之氣了。其他方面並無太大差距,甚至在文治方面,孫權要遠勝於父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其實不光是題主有這個疑問,相信大多數讀三國曆史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疑惑。孫堅孫策都好武力,是馳騁疆場的勇猛豪傑,軍事能力特別突出,指揮打仗、攻城拔寨,罕有敵手。反觀孫權的軍事能力就不是那麼突出了,十萬大軍被張遼數千人擊退的合肥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了。那麼為何孫權的軍事能力比之父兄會差那麼多呢?

孫堅孫策兩人的強項是武功 弱勢是文治。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席捲全國,群雄豪強並起。孫堅也就此藉著黃巾之亂乘勢而起。早年十七歲時敢獨自單挑海上的強盜,以勇武聞名於州郡,隨後破黃巾、討賊積累軍功,成為手握一方兵權的長沙太守。

孫堅最為亮眼的是參與討伐董卓的戰役,作為關東聯盟的先鋒,先擊破董卓手下猛將呂布、斬殺華雄,並在眾諸侯各懷鬼胎的時候,第一個攻進洛陽城,修繕被董卓挖開的皇陵。

要不是袁術忌憚孫堅發展過快,派孫堅去征討劉表,中埋伏身亡。

孫策是孫策的長子,完全有其父勇武之風,也是在年僅十七八歲左右,繼承父業,暫時依附袁術,為袁術南征北戰,並藉著戰功討回了其父孫堅的舊部。憑著英勇善戰,短短數年時間就平定了吳郡、會稽、豫章、廬江、丹陽等江東數郡,在江東打下了立足的資本與實力。

論行軍打仗,孫策繼承了其父孫策的勇武和謀略,但每攻下一個州郡,殺了不少英雄豪傑,沒有很好的處理州郡裡的關係,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最後死於許貢的門客之手。

孫堅與孫策父子都以治軍打仗見長,而短於治理州郡,這是他們的弱項,而這恰好是孫權的強項。

孫權以善於識人、用人見長,打仗比之父兄確有不如。

孫策臨死前把江東大業交於孫權:“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孫策瞭解孫權,孫權不能通過武力來爭霸天下,但能守住江東的基業。

1.孫權的善於識人、用人

劉備興兵伐吳時,孫權派遣趙諮出使魏國,向魏國稱臣,趙諮與曹丕的一席對話可以深知孫權善於識人、用人。

諮對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問其狀,諮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這裡面雖然有趙諮的吹捧在裡面,但大體上也顯示出了孫權的識人、用人的高明。出身寒微的魯肅作為東吳出色的戰略家,聯劉抗曹,充分信任周瑜,使周瑜得以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穩定了江東的局勢;任用呂蒙設計奪取荊州,使得江東再無上游的安危;任用年輕的書生陸遜在夷陵擊敗了伐吳的劉備大軍,再一次使江東轉危為安。

2.在與曹魏的交戰中,兩次合肥之戰,第一次敗北於張遼之後,後來與曹操在濡須的對決中,雙方各有勝負,曹操更是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包括後來曹丕的數次伐吳,孫權都能很好的擊退與防守,雖然不能東進合肥,但曹魏也不能南下滅吳。孫權雖然武功不如父兄,但也並不是特別的菜,都是相對而言的。

3.孫權更多的才能表現在內政上面,比如注重屯田生產、興修水利、平定內部山越、後期與蜀漢的聯盟外交等等,這些措施很好的穩固了江東的局面。

總結:孫堅孫策是處於基業的開創者,需要通過武力和謀略來征伐,兩人也崇尚武力和謀略,這是兩人的強項。到了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大肆征伐,但要守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孫權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卻缺少父兄的勇武,尤其在合肥一戰中敗北,更是讓孫權認清了自身的不足,於是就退而求其次,以權謀和政治手段來穩定江東的局面,並最終開創了東吳稱霸一方的基業。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喜歡的朋友如果關注我想必是極好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孫權打戰也是一把好手,只是較少親自領兵作戰,所以和父兄相比,不是那麼突出。

一、形勢不一樣了,孫權不需要親自上陣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一員猛將,生逢亂世,一生征戰不已,破黃巾、討董卓、徵劉表,他的一生是屬於孫家打江山的,勢力從小到大,在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要親自上戰場。

孫堅最終也戰死沙場,其子孫策繼續開創江東基業,也是需要親自上陣的。

孫堅和孫策是江東基業的奠基人,到孫權時,東吳的創業階段基本結束,形勢已經很不錯了,班底奠定,人才齊全,孫權沒有沒有必要親自到戰場上去證明自己。

創業階段,創始人要身先士卒,但是守業的二代子弟,就很少在經歷父輩的艱辛了。

二、孫權的軍事能力也是有的,比曹丕、劉禪強多了

曹操曾經對孫權有過一段著名的評價: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段評價的歷史背景是濡須口之戰。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濡須口,孫權率軍再此與曹操相持一月有餘;

“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

最後孫權幹了一件讓曹操稱讚不已的事情。

“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

這豪氣誰能有。

就是發生了這樣的事,而且孫權軍“舟船器仗軍伍整肅”,曹操才說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來。

孫權個人也繼承了父兄的勇猛,《三國志》記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孫權“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古人的這句評價值得細品的。


微史春秋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作為三國的開國之君中的一個,當然具備一定的文才武略。但是,如果我們拿孫權和他的父兄孫堅、孫策相比,就感覺孫權的武勇和他們差多了。

一、武勇過人的孫堅和孫策。

孫堅是東吳的第一代開拓者。他自十七歲的時候就敢一個人去討殺海賊。後來以討賊起家,慢慢成為有名的將領。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積功成為長沙太守,變成手握軍政實權的人物。

在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也率領軍隊參加,名列十八路諸侯之一。他率領的人馬,是討伐董卓聯軍的先鋒。孫堅在戰鬥中多次打敗董卓軍,斬了他手下的猛將華雄等人。最後,董卓只得撤往長安。在聯軍解散後,孫堅率領軍隊回師。後在征討荊州劉表時陣亡。

而孫策號稱“小霸王”。他的武勇不減於其父。他以父親的舊部起家,在短短的時間裡,就攻佔了江東。可以說,東吳的基業是孫策打下的。他不但武勇過人,還胸懷大志。他趁曹操和袁紹相持的機會,想要襲擊許都,迎接漢獻帝。可惜沒有發兵,就被刺客所害。

二、武勇和指揮才能不及的孫權。

孫權不是沒有武勇和軍事才能的人。在史書上,就多處提到,孫權喜歡打獵,尤其喜歡獵虎。他因為獵老虎,多次被老臣張昭進諫。有一次獵虎時,老虎撲傷了他的馬匹,他投射老虎兩支鐵戟,打退了老虎。孫權也多次率領軍隊出征,也多次打過勝仗,顯示了他具有的軍事才能。

但是,孫權的武勇及軍事才能和他的父兄相比,就要遜色很多。孫權雖然也經歷過多次戰爭,可是表現並不出色。赤壁之戰是交給周瑜打的,而周瑜是孫策的夥伴,他是孫策作戰的助手。有孫策指揮的時候,周瑜只是作為部下作戰。而孫權就無法指揮這樣規模的戰役,只有仰仗周瑜。當週瑜死後,孫權哀嘆,周瑜一死,我成就不了帝業了。

而在著名的合肥之戰中,孫權更是把自己的真實面目暴露給大家。張遼和他對峙的時候,喝令他從高冢上下來交手,他居然不敢動彈。他率領的十萬人馬打不下張遼率領的七千多人馬。在撤退的時候還遭到張遼襲擊,險些喪了命。

所以,從這方面看,孫權的武勇和軍事才能比起他的父兄可差得遠了。

三、各擅專長的孫權。

但是,孫權的特長並不是在武勇和軍事才能這一方面。他作為東吳的開國之君,當然有他的特長。他的哥哥孫策在臨死前傳位給他的時候,就把這個特點說了出來。他說: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江東到了孫權的時代,已經過了創業的時代。這個時候,東吳已經有了一定的家底。要地盤有地盤,要人馬有人馬,要將領有將領。在孫策的時代,孫策還想依靠自己的軍事能力繼續擴張,可是壯志未酬,只得交給孫權。

孫權雖然沒有父兄的軍事能力,但是他有超過他們的政治才能。他能夠把東吳的群臣團結起來,任用賢能,首先保住江東,然後再圖發展。

孫權憑藉著已有的軍政人才,自己沒有必須親自上陣。這也就是他雖然軍事能力不強,但是不耽誤他建設東吳的原因。他任用的四個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可以說,孫權是三國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

結語:

雖然孫權的武勇和軍事能力不如父兄,但這不妨礙他開拓江東,建立東吳。這是因為他已經擁有了父兄留下的家業,不需要他再親自衝鋒陷陣。他善用人才,團結大眾,使得東吳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

他善於決策,東吳取得的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的勝利,都和他知人善任有關。在他的努力下,東吳終於成為三國之一,併成為這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品鑑不凡】

為什麼感覺孫堅孫策那麼能打,孫權打仗卻不行?孫堅和孫策是孫家和東吳的奠基之人,孫權是把孫家的基業發揚光大之人。孫堅孫策打仗靠武力,而孫權打仗靠的是智力!

1,孫堅是江東曾經的傳說

孫堅是孫策和孫權的父親,是吳國基業的首位墾荒人。孫堅有江東猛虎之稱,發跡於討伐黃巾軍之際,崛起於討伐董卓之時。身體強健,孔武有力,作戰時不惜性命,經常親冒矢石,率先衝鋒陷陣,因此,與之對陣者皆為其氣勢所震懾。討董卓,徵黃祖,莫不如此。但他有明顯的個性缺陷,即自恃武藝高強,作戰只追求用武力方式解決,且不注意安全。後來為黃祖所伏擊殺死,其所部為袁術呑並。

2,孫策是東吳基業的建立者

孫策有小霸王之稱,從小跟著父親征戰,與父親一樣,崇尚用武力說話。其個性剛毅果敢,有乃父之風,但仍如父親一般,性格暴燥,喜歡親自上陣殺敵。離開袁術後,僅帶領二百人經過艱苦拼殺,不僅為父親報仇雪恨,還在江東創下基業。是東吳事實上的創立者。他有較強的政治頭腦,善於選用人才,為東吳發掘了一大批文官武將。但他與其父一樣不注意安全防範,後遇伏被刺,死於門客之手。

3,孫權把東吳的事業推向了頂峰

孫權十五歲時,在毫無徵兆的情緒下,被迫繼承了東吳的領導權。與父兄相比,他雖勇武有力,但不以擅長衝鋒殺敵聞名於世。他熟讀詩書,長於用人,膽略超群。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雖有父兄遺威護佑,但江東諸位文臣武將皆非等閒之輩,其艱難可想而知。可他不僅順利執掌東吳權柄,贏得文武百官擁戴,還帶領東吳在魏蜀兩國之間左右逢緣,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可以說,孫堅孫策開疆拓土,東征西討,奠定東吳之基,是打天下的奠基者,因此以能打善戰聞名於世。而孫權則是東吳的繼承者、管理者、守護人,已沒必要親自披堅執銳、搏殺四方,他更重要的使命是運籌帷幄,發掘人才、使用人才,把更勇敢、更能征善戰的人放到戰場拼殺,而不是自已親自上陣。

因此,可以說孫權打仗換了一種與父兄不同的形式,父兄打仗靠武力,而孫權打仗靠用智。所以,不能簡單說孫權打仗不行。


品鑑不凡


題主的感覺並沒有錯,因為事實就是這樣的。

衡量一位統治者是否稱職或出色,其標準無非是兩條:文治武功。文治是指在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這裡的武功可不是武俠小說裡的飛簷走壁,而是指軍事方面的功績,通俗來說就是能不能打仗。

用這兩條標準去衡量孫權,我們會發現“文治”方面他做得很出色,可以打90分以上,“武功”方面卻差強人意,防禦還行,主動出擊就傻眼了,尤其陸戰,更是孫權極為陌生的領域。

這裡就以合肥之戰為例,來看看孫權的軍事指揮能力。

(電視劇中的孫權)

當時的合肥是曹操命劉馥修建的一座東南方堡壘城市,要說重要也重要,但要說有多重要,倒也不見得,所以曹操在此城並沒有放太多兵馬和將領。

但對於孫權來說,這是他北伐路上的障礙,若能拿下,立刻就可以成為己方補給點和前線大營,將戰線推進到合肥以北,所以孫權一直對合肥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去搶,卻搶了五次都沒成功。

第一次形勢最有利,孫權派周瑜攻荊州,以牽制曹軍主力,他自己率領著十萬大軍親征合肥,合肥立刻就被包圍了。

城內曹軍很少,正面戰場上打不過吳軍,別駕蔣濟便向刺史劉馥獻計,假裝四萬援軍馬上就要到了,故意讓孫權抓住信使,孫權他竟然相信了!撤軍回家,各找各媽!

(電視劇中的周瑜)

第二次攻合肥,孫權選的時機同樣很好,曹操和劉備爭漢中,打得熱火朝天,合肥只有張遼、李典、樂進等人統帥的七千多士卒,孫權還是出動了十萬兵馬,雙方兵力相差極大,任誰看都是勝局吧?

結果卻出乎意料,打了十多天沒打下合肥,張遼組織了八百勇士的敢死隊衝入吳軍,孫權差點被生擒,灰頭土臉的逃回江東;

第三次最奇葩,孫權帶著大軍來攻新築成的合肥新城,卻因新城離水太遠而20多日不敢下船。。。。。。請問你是來幹嘛的?

魏國將領滿寵都為他著急,並把他的心思猜得準準的,認為他雖然不敢向前推進,但一定會上岸炫耀兵力,就派了六千兵,埋伏在淝水隱處。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他所料,孫權耀兵,曹軍趁機殺出,斬首數百,孫權再次撤軍;

第四次則是搭上了諸葛亮的順風車,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約東吳一起出兵,孫權答應了,再次率領十萬大軍攻合肥,此時曹魏兩面受敵,一邊是蜀漢,一邊是東吳,魏明帝派司馬懿拒蜀漢,自己親自迎戰東吳。

過程很複雜,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孫權還是沒有攻下合肥,比前三次稍好一點的地方在於,合肥雖然沒拿下,沿途倒有許多人來投。

第五次合肥之戰是由東吳太傅諸葛恪指揮的,率軍二十萬,慘敗而歸。當然啦,此時孫權已經死了,這次的鍋不能背在他身上。

但不管怎樣,合肥都成了孫權拿不下的城,至死都惦記。我們也能從這一系列戰事中看出孫權的軍事天賦和其父其兄差得太遠了,孫堅能打出東吳基業,孫策則是名聲在外的東吳小霸王,兩人的“武功”都很高。

不過,不能因此就認為孫權的整體素質不如父兄。孫權人如其名,善於權謀,正是在他的多番謀劃之下,東吳才能存活那麼長的時候。換了孫堅或孫策,未必能做到。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我來給你仔細道來,為什麼你拿他們三個比較呢?都是君主嘛,所以這麼比較,孫堅孫策能打,孫權不能打,我先給你來個腦洞大的,我懷疑孫權不是親生的,你看孫權的長相跟父親就不太一樣,碧眼紅髮的,這不是明顯是外國人嗎,哈哈哈哈哈哈。

好了,我在給你說正常的,哥哥弟弟也不都是能打的啊,你看曹操的孩子中,曹植曹衝武力就不行,曹彰曹丕就特別行,對吧,所以說這個比較沒有根據。不一定跟父親兄弟就一樣啊。

我再給你說一個野史說法,當時的孫家如果玩武將路子都橫死,風水、相術都這麼應的,所以孫權受人指點後壓根也沒往武力方面發展。



葉的夜的熱


題主自己都說了是感覺,其實題主有這樣的感覺,相信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看得比較多吧,哈哈。

在三國演義,對孫堅孫策的描寫都是往善於打仗方面寫的,寫孫堅是江東之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人人都忌憚孫堅。寫孫策是江東小霸王,一統江東,戰無不勝。寫到孫權卻總是打敗仗,什麼被諸葛亮使計謀賠了夫人又折兵啊,被張遼在逍遙津追著打呀。這或許也是三國演義,美中不足的地方,對於孫權,好的方面沒有說太多,主要人物矛盾都體現在曹操劉備上了,似乎孫權後期就是個打醬油的。

其實我是很推薦大家去了解了解正史中的孫權,孫仲謀,孫權十五而立,從父兄手上接管叛亂四起的江東。先滅李術,後吞黃祖,一統江南。赤壁之戰被三國演義寫的似乎就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個人秀,其實背後的最高指揮就是孫權,赤壁之戰大勝後,孫權聯合劉備,北距曹操,與曹操作戰勝負對半。孫權在軍事上可能不是一個特別出彩的指揮官,但他當政期間,重用人才,破格提拔將軍,穩定民心,的確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他並不是像孫堅孫策一樣只會衝鋒陷陣,而是軍隊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得很好。

南宋詞人辛棄疾評價孫權:“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其能力。


隔壁狐狸小姨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魏武帝曹操的感嘆。孫權,字仲謀,江東猛虎孫堅次子,創建吳國,諡號大帝。孫氏一門,盡是英傑。權武雖不如父兄,但作為江東的第三代領袖,孫權身上也有璀璨耀眼之處。

一、 招攬人才。孫權特別擅長招攬人才,當初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之初,便求取了三位大才:二代大都督魯肅、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二代丞相顧雍。

二、能納良言。孫權的個人能力或許稍有遜色,但是他能明辨是非,能納良言。孫權帳下人才很多,這群人常常意見不統一,但孫權總能做出最正確的抉擇,這點比優柔寡斷的袁紹強了太多。

三、能屈能伸。這是孫權和父兄不同之處。

孫堅、孫策都是很剛猛的人物,幹就對了,想要讓他們屈膝,根本不可能。但過剛易折,孫堅、孫策都是短命。。

所以,縱觀孫權的功績:殺黃祖,替父親報了仇;不光保住了江東,還襲取了荊州、交州,大幅度擴大疆域。曹操有言“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對孫權能耐的肯定。


大片播放器


一般人想象中的孫權:年少繼位,領土富饒,內部團結,對外沒有敵人,孫權就負責家裡蹲,跟張昭周瑜一甩鍋,國家就發展了。

實際上的孫權:剛剛繼位,部下宗族各種叛亂各種動亂各種暗通取款,什麼孫暠孫輔李術都冒出來了,各地還有各種豪強起兵,孫權花了幾年把這幫人都收拾了,然後開始繼續打黃祖,最終把黃祖消滅。才有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成果。

曹劉孫三家的基業基本都是他們打出來的

孫十萬的問題是親自指揮進攻時容易浪,但是你說他沒軍事能力……四渡巢湖不成的曹操算啥?弟中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