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禮記·曲禮上:

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jiōng),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注】固:隨便,平常的樣子。奉扃:指進門要雙手做託扃的樣子,表示尊敬和謙恭。扃,與"迥"同音,指門上的橫樑。:與"計"同音,是踩踏的意思。古人入席是有次序的,要從尾部開始升席,如果相反,就犯了踖席的錯誤。

【譯】將要拜訪人家,不應隨便。將要走到人家的堂屋,首先應高聲探問。見人家室門外放有兩雙鞋子,而室內說話的聲音聽得非常清楚,那樣,就可以進去;如果聽不見室內說話的聲音,那表示人家在裡面可能有機密的事,就不好進去了。即使進去,進門時,必須眼睛看地下,以防衝撞人家。既進入室內,要謹慎地捧著門閂,不要回頭偷覷。如果室內本是開著的,就依舊給開著;若是關著的,就依舊給關上;如果後面還有人進來,就不要把它關緊。進門時不要踩著別人的鞋。將要就位不要跨席子而坐。進了室內,就用手提起下裳走向席位下角。答話時,或用"唯"或用"諾"都要謹慎。

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niè)右,不踐閾(yù)。

【注】闑:與"涅"同音,古代大門中豎立的短木,主人進出時從右,賓客則從左,大夫、士更為高貴,進出從右。:與"玉"同音,門檻之意。

【譯】大夫或士進出國君的宮門時,必須從口橛的右邊走,不要踩著門檻。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注】每門:古代天子宮中五門,諸侯三門,大夫二門,所以稱每門。主人入門而右:古代建築門內稱庭,庭的北邊是堂,有東西兩排臺階,東邊的阼階,是主人出入庭堂時所用的,西邊的賓階是賓客出入所用的。在庭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小路通向東西兩階,"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就是指的主人和賓客都可以沿著各自的通道去往庭堂。降等:賓客的等級低於主人。

【譯】凡是和客人一同進門時,每到門口都要讓客人先走。客人到居室門口時,主人要先進去設席擺坐,然後出來迎接客人,客人再三謙讓,主人就恭請客人進入。主人進門向右,客人進門向左;主人走到東階,客人走到西階。客人身份低時,就會走到主人的東階,主人要再三推辭,然後客人再回到西階。主人客人要謙讓登階的先後,主人先登上,客人跟著登上,主人上一級,客人也上一級,客人前腳正跟上主人後腳,拾級而上。上東階時要先出右腳,上西階時要先出左腳。

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注】帷:布幔。:簾子。:小步快走之意,表示對長者的尊敬。接武:是指邁著細小的步子向前走。武,足跡之意。:放鬆兩臂隨意地走路。橫肱:把兩臂橫著伸開。:兩膝著地,臀部不接觸足跟,上身挺直的姿勢。:兩膝著地,臀部接觸足跟的姿勢。

【譯】經過有簾帷垂著的門口不要快步走去。在堂上,或端著玉器,則不要快走。在堂上用細步,堂下用正步,不可在室內大搖大擺。同別人坐在一起,不要橫著膀子。拿東西交給站著的人,不要屈膝;但拿給坐著的人,就不要站著。因為前者顯得太謙卑,而後者又顯得太傲慢。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極之。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

【注】必加帚於箕上:古人取掃帚和簸箕時的樣子,以表示尊敬之意。橋衡:打水用的秸槔上的橫木,一頭高一頭低,這裡是用來形容席的拿法,託席的兩隻手,左手要高,右手要低。:衽席的簡稱,即臥席的意思。

【譯】凡是替長輩打掃席前有一定的禮節;必須把掃帚蓋在簸箕上,用袖子遮擋著邊掃邊退,不使塵土落向長輩,把畚簸朝向自己撮掃垃圾。抱席子要捲成秸槔上的橫木一樣。為長輩安放坐席時要問清面朝哪個方向,安放臥席時要問清腳朝哪個方向。

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將即席,容毋怍。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撥,足毋蹶。

【注】飲食之客:指那些前來討論學問之事的賓客。:主人讓正席於賓客時,賓客謙讓,不肯接受。客徹重席:在古代,王公貴族之類的賓客到來時要鋪三層席,大夫級的賓客到來時要鋪雙重席。所以所來的客人為表示謙遜,做出要撤掉重席的舉動。徹,與"撤"通假,向後退的意思。

先舉:先說之意。:與"作"同音,容色改變的意思。:飄起、揚起的意思。:跳腳的意思。

【譯】若不是前來討論學問之事的賓客,席位的間隔要遠些,大抵席與席之間可容一丈的距離。當主人跪著替客人整理席位時,客人就要按住席子說不敢勞駕。客人要除去重疊的席子時,主人要一再請他勿除去。等客人履席,預備坐下時,主人才坐下。若主人不先說話,客人不要搶先發言。將就席的時候,不要變臉色。兩隻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沿離地一尺左右,這樣齊膝跪下時就不致絆住自己的下裳。不要掀動上衣,也不要跳腳。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坐必安,執爾顏。長者不及,毋儳(chán)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侍坐於所尊敬,毋餘席,見同等不起。燭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燭不見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

【注】虛坐:坐著只是說話。食坐:坐著吃飯的意思。:保持之意。儳言:和長者說不一樣的話題,即東拉西扯。儳,與"顫"同音。剿說:把別人的言論當成是自己的言論。剿,與"抄"同音。雷同:說和別人一樣的話。:服侍的意思。

:回答應聲的意思,說話的語速慢。:回答之意,說話的語速快。餘席:和長者坐在同一席端。:燭燒盡時留下的殘物。古人稱火炬為燭,燭盡之物為跋。晚輩在和長輩秉燭長談時,看到燭盡時要主動把殘物去除。:唾液的意思。

【譯】若有先生的書本琴瑟放在前面,就跪著移開它,切不可跨足而過。如果只是說話,應儘量往後坐;如果是飲食,就要儘量靠著前坐。坐要穩定,保持自然的姿態。長者未提及的,不要東拉西扯地說。表情要端莊,聽講要虔誠。不可把別人的言論當成是自己的言論,也不要說和別人一樣的話。說話要以過去的事實為根據,或是引述古人先哲的格言。侍奉先生坐著時,先生有問,要等到他的問話終了再回答。請問書本里的事,要起立;如果還要問個詳細,亦要起立。父親召喚時不要唱諾;先生召喚時也不要唱諾。要恭敬地回答"唯",同時起立;陪同自己所尊敬的人,無妨挨近坐著。見到同輩的人不必起身,但見有端燭的來,就要起身;看見端飯食的人來,也要起身;主人有上賓來,亦要起身。晚上去與人坐談,應在一支燭沒有燃盡之前,看到燭盡時要主動把殘物去除。在所尊敬的客人面前,不要呵斥狗。主人分給食物無須謙讓,但同時也不可吐口水。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願有復也;則左右屏而待。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遊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發毋髢,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qiān)裳。

【注】撰:拿著之意。蚤莫:天的早晚之意。更端:更換事由的意思。少閒:停頓片刻之意。:退避之意。側聽:竊聽他人的言辭。嗷應:高聲大喊之意。嗷,與"叫"同音。淫視:目光斜視,不專注的意思。怠荒:懶惰的沒精神的樣子。:驕傲的樣子。:單腳踩地,沒有站穩的樣子。:臀部著地,兩腿向前伸出,是一種不文明的坐姿。:趴著的意思。:裸露的意思。:把衣服撩開的意思。

【譯】與長者坐談,凡是見到長者打哈欠、伸懶腰,或是準備拿起柺杖和鞋子,或是探視時間的早晚,這時候侍坐者就要告辭退出。陪伴長者,如果長者問到另外的事,則須起立回答。陪伴尊長時,若有人進來說:"很想借點兒時間,有所報告。"這時,侍坐者就要退避一旁等候著。不要側耳作探聽的樣子,不要粗聲粗氣地答應,不要滾動眼珠看東西,不要做懶洋洋的模樣。走路不要大搖大擺,站著不要跛足欹著肩頭,坐時莫把兩腿分開像畚箕,睡時不要俯伏在床上。收斂頭髮勿使披下,帽子無故不要脫下。勞作時不要袒衣露體,就是大熱天,也不要敞開裙子。

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鄉長者而屨,跪而遷屨,俯而納屨。

【注】鄉:與"向"同,朝著的意思。遷屨:把鞋掉轉過來之意。納屨:穿鞋。

【譯】凡陪伴長者坐談,不要穿鞋子上堂,而且解脫鞋子亦不可正向臺階。穿鞋時,要先拿起鞋子在一旁穿著。若面朝長者穿鞋,就要跪著旋轉鞋尖,然後低頭套上鞋子。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男女不雜坐,不同椸(yí)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注】離

:與"儷"同,指兩個人並排著。:與"匜"同,與"意"同音,指放衣服的筐子。:指掛衣服的架子。:清洗時用的布子。:與"至"同音,梳頭髮的工具。不通問:不互相饋贈東西。:下衣之意。:與"捆"同音,是門檻的意思。

【譯】有二人並坐或並立著,不要插身進去;有二人並立著,不要從兩人中間穿過。男女不要混雜著坐,衣服也不要放在同一個筐子裡,不要掛在同一衣架上。男的女的各有自己的面巾梳子,不要混用,亦不要互相饋贈東西。不要讓叔母或庶母洗濯內衣。街談巷語,不要帶進閨門之內;閨門以內的家務事也不要宣揚於外。

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注】纓:五彩的帶子,是許嫁後的標誌。大故:大的災難,或是病故之類的事情。

【譯】女人訂婚之後,就掛上五彩的帶子,表明有所繫屬了。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不要進入她的住處。姑母姐妹及其女兒,凡是已經嫁人的,回了家就不要和她同席而坐,同用一個器皿吃東西。父與子不要同坐一個席位。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齊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別也。

【注】幣:結婚前,男方給女方的聘禮。

【譯】男女之間沒有媒人往來提親,相互不會知道對方的名字。女方家沒有接受男方家的聘禮,彼此不會交往不會親近。所以婚禮的月份日子都要登記報告君主,要在家廟中齋戒祭告祖先神靈,要備辦酒宴邀請鄉里鄰居同事好友,這都是表示重視男女的分別。

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

【注】有見:有出眾的才華。:不能。

【譯】娶妻不要娶同姓女子,所以買妾時不知她的本姓就要占卜詢問。對寡婦家的兒子,不是有才能的話,就不要同他做朋友。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賀取妻者,曰:"某子使某,聞子有客,使某羞。"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注】某子:前來祝賀的人。:召喚的人。有客:避而不提婚事,請鄉黨同僚而已。:敬送的意思,古人一般回送一壺酒、十條幹肉或是一隻狗。

【譯】慶祝人家結婚,只能說:"某君聽見你家宴請鄉黨僚友,所以派我送點佐餐的禮物。"貧窮的人不必用金錢財物為禮,年老的人也不必拘於下跪禮節的要求。

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注】不以國:古人中,臣民不能說國家的名字,兒子不能稱呼自己父輩的名字,以此推知,為孩子起名,不能用國名。隱疾:沒有明顯表現出來的疾病。

【譯】在給小孩取名時,不要用國名,不要以日月為名,不要以身上的隱疾為名,不要以山川為名。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男女異長,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

【注】笄:是女子類似於男子冠禮的一種禮數。

【譯】男孩女孩要有各自的排行。男子到二十歲,要舉行冠禮,在名之外再取個字。在父親面前可以直呼兄長的名字,在君王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女子到可以出嫁年齡時,也要舉行一種禮數,要用簪子插住頭髮,在名之外再取個字。

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xī)醬處內,蔥渫(xiè)處末,酒漿處右。以脯修置者,左朐(qú )右末。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辯殽。主人未辯,客不虛口。

【注】殽:大塊的帶骨頭的熟肉。:與"自"同音,大塊的沒有骨頭的熟肉。:與"西"同音,指醋。:與"謝"同音,蒸蔥之意。酒漿:一晚上就釀好的甜酒,且不帶渣,可以稱作是酒。漿,則指的是帶有米汁的酒。

:是沒有經過加工的乾肉。:是經過醃製加工的乾肉。:與"渠"同音,肉曬乾後彎曲的地方。:告訴的意思。:吃飯前的祭祀行為。把將要吃的食物盛出少許,放在祭祀的器皿中,表示對先祖的尊重。虛口:漱口之意,是指在吃飯過程中吃食物與喝酒之間的一種行為。

【譯】凡陳設便餐的禮節:帶骨的殽放置左邊,切的純肉放置右邊;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得近些;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右邊。若另要陳設乾肉、幹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客人謙讓,端著飯碗起立,說是不敢當此席位,主人就得起身對客人說些敬請安坐的話語,然後客人坐定。主人勸請客人吃飯,先撥些飯放在桌上,這稱為祭。祭食,要有先後順序。祭先進食的東西,以後依照吃食的順序一一祭了。吃過三口飯後,主人應請客人吃純肉,然後吃帶骨的肉。若主人還沒有吃完,客人可不要漱口表示不吃。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二講曲禮上第二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