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作 者 | 无才姐

公众号 | 女子无才便留德(ID : wucai6de)


1月22日深夜我辗转难眠,一个从来不在家族群发帖的人,破天荒转了一篇关于冠状病毒的文章,叮嘱家人要戴口罩。

啰嗦得就像我妈叮嘱我要穿秋裤一样。

此刻我的心里慌得一批。

习惯开车听收音机的我,已经被新闻轰炸了几天,谨慎的德国人甚至已经开始讨论本国医疗系统的应急措施。

除了慌,还有难以言说的恐惧。

2003年非典过后,我曾经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那一场灾难,知道得越多,越明白人类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有多脆弱,个体在迟钝的系统里面有多无助。

时隔十七年,如果历史卷土重来,我的同胞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1月23日,武汉封城,石破天惊。

一大早我去药店帮国内的朋友买口罩,药店说能帮我订一盒,我说不,我要十盒,至少。

店员查了系统说不行,我们只能订到一盒,目前全德国现货只有29盒,生产商那里二月初才有货,具体日期无法确定。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一瞬间我的腿有点发软。

这家药店向来都是上午订货下午就到,从没听说过全国调不到货的情况,何况是防病毒口罩这种平时没什么人会买的东西。

全面缺货说明什么,细思极恐。

此时德国连一例疑似都还没有啊!

走出药店,我又想起武汉封城的新闻,欲哭无泪。

和所有战争一样,最后留在城里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最无助的,一种是最勇敢的。

谁来守护他们?谁来给他们希望?

病人因恐慌挤兑医院,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医院床位饱和,医疗资源奇缺。。。非典的剧本早就写在那里,这一次又会怎么来演?

生平第一次有种深深的,深深的无力感。

一直都觉得自己还挺行的,够给力也够仗义,从来没有辜负过朋友。

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被小小的口罩难倒,像无头苍蝇一样满城乱转,心急如焚,一无所获。

爱莫能助四个字,刺痛了我的心。


1月24日,信息轰炸,气压很低的一天。

上班、接娃、准备年夜饭,想让自己尽量忙起来,忙到没有时间刷手机。

不想看那些惊心的数据,不想理会那些离谱的谣言,更无法面对那些求助的声音。

武汉二十多家医院联合向社会发起求助,请求紧急支援!

但凡略有历练的人都可以品出点什么来,但凡能品出点什么来的人都会觉得无比揪心。

血浓于水,我做不到置身事外。

可我能做什么呢?

我没有购买医疗防护用品的渠道,没有运送大量物资回国的物流和通关团队,没有来自一线可靠的人员和信息,更没有突破重重阻碍把物资安全送达一线的能力。

我连几个口罩都买不到。

我能做的,也不过就是捐出口袋里的钱而已。

而文件里一句“暂不接受境外捐赠”,把我心里最后的火苗也浇灭了。

是的,我竟然连几个破钱都捐不了,报国无门,如同废人。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官方图片


晚上我刷到了德国另一个资深公号主的朋友圈,看到他振臂一呼已经筹集到200盒口罩,正打算热火朝天地运送回国。

说实话,写了这么久公号,我从来没有羡慕过他的粉丝比我多,影响力比我大。

但是这一刻,我酸了。

同样是打字的人,却不得不承认,他打的字比我有价值啊!


1月25日,凌晨失眠,在群里和粉丝们交换信息,相互打气。

德国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心急如焚,很想做些什么,我却无法告诉他们可以干些什么。

官方的捐助我担心资金的流向和效率,民间的捐助我担心组织的信用和能力。

我无法甄别眼花缭乱的信息,也无法以个人信用为任何一项活动背书,于是只能提醒各位粉丝寻找可靠的渠道实施善举。

我和他们中的每一个一样,关心则乱,漫无目的。

中午时分,我看到了校友在朋友圈转发的捐助告示,眼睛一亮,立刻留言:拉我入群!

南京大学四个字,足以承载我所有的爱和信任。

两百多人的群,为一位88级师姐个人发起的定向捐助活动而建。

和其它组织先筹款再采购走一步看一步不同,这里的校友们已经以极低的价格和厂商确定了一万件防护服的货源,已经准备好物流和配送团队,已经有一线的志愿者接应,万事俱备,只差善款!

扑面而来的就是我熟悉的南大校风,踏踏实实做事,没有半句虚言。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校友群爱心捐赠说明


群里有记者提供官方信息,有律师提供法律支持,有医生提供内部资讯,有企业家提供人力物力,有会计师提供财务审核,还有许多志愿者进行统筹、执行和支持工作。

校友过于优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负责物流和配送的两家公司是自己人,费用全免,所有善款只用于采购。

想当一个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好像比当年考南大还难吧。

我本来想着自己好歹是商院毕业的帮忙算算账应该没问题。

不好意思啊,内审志愿者需要财务或审计5年及以上经验,我不配!

我也就只配捐点钱了。

可我们优秀的校友会缺钱吗?

三十五万元善款四小时全部到位,群主立即宣布停止捐赠,谢绝入群。

赶上了这一轮捐款,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1月26日,前方情况有变,多数医院已不接受民间捐赠,一律等待官方发放。

校友捐助群里气氛非常紧张,各方信息不停地交换确认中。

大家都很着急,防护服是目前最急需的物资,必须争分夺秒送达前线。

无才粉丝群里的国内朋友开始安慰我,说官方的补给应该很快就能到位,民间捐助这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太大必要。

但是情况果真如此吗?

经武汉医疗战线的校友确认,物资紧缺的状况并无缓解,需求依然非常紧急,非常紧急!

原因我想这篇文章也许可以给出解释: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乏统筹和调度,各级职能部门盲目等待市政府指示,却不知令从何来,导致大量物资囤积市外,无法到达医疗一线。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

(群学书院:《这一次,学生走在了老师的前面》)

我们的00后小校友们已经在不到24小时内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完成了募集善款近15万元、物资采购、物资运输、账目公布等所有工作,在未来的一两天内,这批物资将运送各定点医院,送交到一线医护人员手中。(目前已顺利送交)

校风长存,后生可畏!

现在的年轻人这么猛,我们中年人抱起保温杯要往前冲啊!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我被几个留德华的神操作惊呆了。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华科校友朋友圈截图


德国供应商Dash在收到华中科技大学德国校友会资金的情况下临时毁约,表示要退回所有资金,把口罩留给德国。千钧一发之际,以Bosch集团采购总监为首的校友谈判组周末杀进厂区,经过一小时的艰苦谈判,终于说服老德履行合约。(目前已顺利取货)

看到在德国这片土地上一路打拼的同胞们终于成长为中流砥柱,我忍不住替伟大的祖国露出了姨母般的笑容。

以前总是羡慕北美华人一言不合就把直升飞机开上天去拉爱国横幅,现在的留德华们虽还没那么财大气粗,肩膀却也已经相当可靠。


1月27日,北京时间上午十点,南大校友捐助群终于传来好消息:所有物资已经全部送达一线医生们手里。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南大校友捐助群捐助物资已到位


志愿者48小时没有合眼。

期间的种种艰辛曲折难以想象。

一位校友在休息前用疲惫又激动的声音向大家讲述了运送的经过,说到提货的困难重重一波三折,说到路上的武汉市区的志愿者看到运货的车开来,几个大老爷们当时就哭了,说到几千人的医院只剩二十多件防护服,说到。。。

我已经泪流满面。

请原谅我不能提供语音或截图,在圆满完成任务后,群内已经实行实名制,便于捐款的核对工作,群员一致决定信息不对外公开。

很多人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

也许我们曾经在校园里擦身而过,也许因为年龄的差距素未谋面。

在这里我们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但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后缀:南大校友。

1月28日,我加入了校友二群,为第二批物资的捐助尽绵薄之力。

平行空间里,00后小校友们的捐助活动也已经开始第四轮。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含笑沙滩上。

人为什么要优秀?这场疫情给了我最终的答案

南大第四批募捐情况的说明


作为一个育儿公号主,我常常思考成长的目标和教育的方向。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并没有什么名校情结,更没有一定要让孩子进名校的想法。

我常常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运气好到爆的nobody,实力和努力都还远远不够。

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做一个独立而快乐的人,仅此而已。

但是这一场疫情令我的想法有所改变,我变得有点贪心,希望我的孩子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平时和谐共存的芸芸众生来不及躲藏,已经纷纷现出了原形。

无知的人,嚼大蒜抹香油喷白醋幻想自己百毒不侵;

无聊的人,刷着朋友圈看着小视频一堆谣言转来转去;

无情的人,喊完武汉加油转身就把他们当做瘟疫避之不及;

无能的人,除了抢口罩抢菜就只会骂爹骂娘怨天怨地;

无耻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坑骗同胞出卖良心。

只有优秀的人,才有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如果你是护士,可以为病人提供最直接的护理。

如果你是医生,可以确定病人的治疗方案,挽救他们的生命。

如果你是企业家,可以捐献物资和设立医学研究基金。

如果你是政治家,可以用最有利的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如果你是科学家,可以研制出疫苗和特效药,在不久的将来把病毒彻底解决。

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决定他的社会价值有多大,决定他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有多大。

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突破个人的能力范围,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孩子,我从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盼望你努力变得优秀。

我无法保你一生幸运,护你一世平安,我无法阻止病毒的肆虐,灾难的降临。

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你一起变得优秀一点,再优秀一点。

因为所有的灾难都只害怕一种人,优秀的人。

平凡固然也好,但优秀才是人类面对灾难时最坚固的盔甲和最锋利的刺刀。

p.s. 发稿时德国已有四例确诊病例,在距离我数十公里的慕尼黑近郊。该来的终于来了,但我并不害怕。在德国人眼里,所有的武汉人都是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武汉人。武汉别怕,我们在一起!

-end-

本文转载自“女子无才便留德”,作者“无才姐”。无才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当你感到烦躁、焦虑、挫败的时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看一看无才姐的爆笑故事,听一听无才姐的歪理邪说,看看这个才华有限而热情有余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成了科学段子。


对医护人员最好的支持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对病毒最有力的反击就是把传染的可能摁死在家里。做好卫生,当好肥宅,尽量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