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肠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昔日丶怜惜丨


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一定要定时复查,均应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息肉长大后出血或癌变。必要的时候要切除。

目前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通过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适用于无蒂小息肉或有蒂但其蒂<2厘米者。

2.经肛门行直肠下端息肉摘除术:适用于带蒂息肉能脱出肛门外,或虽不能脱出肛门外但肛门麻醉松弛后手指能够触及息肉基底并能在肛门镜下操作者。

3.腔镜下切除术:适用于息肉蒂>2厘米,或广基息肉>2厘米,或息肉恶变属于原位癌者。

4.一旦病理证实息肉恶变已经浸润到黏膜肌层的浸润性癌,或肿瘤分化差,淋巴管、血管有癌栓者,应行剖腹根治术。

发现直肠息肉该怎么办?

很多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未必有任何症状,只是偶因腹泻或便血查体后才被发现得了结直肠息肉,于是有些人便整日忧心忡忡,食谷难下,不知如何是好。

首先,建议从饮食上应注意禁食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的便秘习惯,便秘越久,毒素吸收越多,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复发。另外,酒精刺激也会加重息肉的发展,因此息肉患者戒酒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息肉患者一定要定时复查。现在有证据证实,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即使当时较小的息肉(一般<5毫米)没有被摘除,过一段时间也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经明确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均应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息肉长大后出血或癌变。

第三,增加运动。由于右半结肠是以副交感神经分布为主,适度锻炼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肠蠕动加强,粪便在右半结肠内停留时间少,粪便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作用减少,从而降低息肉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第四,放松心情。当人的神经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从而导致便秘。便秘又会加重毒素的吸收。

所以,正视现实,尽量放松,只要饮食有节、合理运动、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就可以大大减少癌变的几率。

总之,对待结直肠息肉,关键的一点是“防重于治”。

——追随您的心声 提供专业回答——


中老年保健杂志


我们先来谈一谈:肠息肉到底是什么?

其实,肠息肉就是我们肠道上长出的一些肉疙瘩,而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都统称为息肉。

那么,肠息肉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肠肿瘤(即肠癌)呢?

肠息肉和肠癌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由于两者发病初期的症状有些类似,导致大部分患者无法分辨是肠息肉还是肠肿瘤。但其实两者在致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肠息肉发病原因主要是与年龄、生活习惯、吸烟、病毒感染有关,而肠肿瘤主要是由于高脂肪饮食和纤维素摄入不足所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肠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肠肿瘤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肠息肉患者会出现间断性便血或排便带血的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便秘,腹胀或腹痛的症状。而肠肿瘤患者不仅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的症状,还会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若为晚期会出现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这应该是大多数患者所疑惑的一个问题。

肠息肉若为恶性,危害自不必说;而若为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枚“定时炸弹”存在我们的体内。其癌变的几率也会随息肉的增大以及数目的增加而增大,如直径>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为炎症性息肉,其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与关注,了解更多健康“肠”识资讯!


便宝宝大肠癌早期筛查


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粘膜表面生长的异常突起样组织。

肠息肉:原因是局部上皮细胞变异、增生。

肠息肉:与遗传相关,与肠道刺激相关。

肠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

炎性息肉在局部炎症消退后,可以自行消失。

腺瘤样息肉不会自行消失,且有癌变可能。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息肉从外观及可能发生的症状,都无法判断其性质。需要行病理检查确定。

随着时间的发民,息肉可能生长。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所以,发现肠息肉建议及时切除。

肠息肉手术切除后,仍需要定期复查肠镜,每一次复查肠镜的结果决定下一次复查肠镜的时间。

根据息肉大小不同、个数不同,肠息肉术后首次复查建议在6-12个月。

建议: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指正。


机灵不太懂


好不容易做了次肠镜,肠镜报告单上印着“息肉”二字,这个“息肉”到底是什么?是肿瘤吗?需要治疗吗?
\n肠息肉到底是什么? 肠息肉是指我们肠粘膜上有隆起性的病变,说俗了就是肠道里面长了个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为什么会长肠息肉?主要与年龄、肠道慢性炎症、吸烟与家族遗传有关,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低纤维饮食结构与结直肠息肉有关;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相关;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与遗传有关。


\n肠息肉是肿瘤吗?会不会癌变? 从广义上看,息肉指的是人体出现了新生物,可算作肿瘤范畴。但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它会不会癌变。非肿瘤性的息肉(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是比较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个头越大、数目越多,癌变的可能性就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概率就越高!那么癌前病变到癌有多远?比较认可的说法是5年以上,所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掉癌前病变是非常必要的。
\n发现肠息肉咋治疗?炎性息肉重点在于控制炎症治疗原发病,其他情况下,如果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镜下切除,以免留下祸患,甚至遗忘太久,逐渐转恶,变为肠癌。


肿瘤何大夫


大约85%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成,息肉是癌前病变的指标风向,大肠癌主要是因为大肠黏膜的腺瘤息肉癌化而成。

Gilbertsen 报道在25年中,对45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做每年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并且摘除所见到的腺瘤,85487人次,结果使得直肠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预计减少了85%。

大肠息肉到腺瘤以及大肠癌的发展示意图。

国外有学者认为,85%以上的大肠癌都由大肠腺瘤转变而来,所以,大肠癌的预防中,重中之重,在于治疗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

普通人,每年一次的大便隐血试验检查,用来筛查可能存在的大肠息肉腺瘤或者癌症,并且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毕竟,大便隐血试验检查便宜啊。如果隐血试验阳性,应该及时做结肠镜检查,如果有息肉, 要及时治疗摘除。 如果是肿瘤,也可以及时治疗。

国外有学者认为,85%以上的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就是因为大肠腺瘤引起的大肠癌,占到了85%以上。

鉴于我国大肠癌的高发年龄已经提早到了45岁到60岁左右,我觉得40岁左右的人群,应该把结肠镜检查作为每年常规体检的项目之一。

目前先进的大肠镜,在检查当下即可判定该息肉是否有癌变可能或已有癌变,还可判定癌变处为早期癌或晚期癌,并当场进行根治性的内视镜切除避免病情恶化,切除后加以内视镜缝合,当天即可返家休息,不必住院。

大肠癌中约15%是不经息肉直接由黏膜形成癌化,形成微小、凹陷型黏膜病变,若检查医师缺乏经验,很容易视而不见或者跟本没有察觉该病变存在,但这种微小凹陷癌,其向下浸润及向外扩散转移的速度十分惊人,一但发现这种大肠黏膜病变,要尽快进行完整的内视镜摘除。


白衣山猫


当你发现得了肠息肉,是不是担惊受怕,是不是想知道“息肉”到底是什么东西,到底用不用切除?

通常把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生长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顾名思义,肠息肉就是在肠道黏膜上生长的赘生物,根据其生长部位又分为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根据病理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错构瘤样息肉等。关于肠息肉的病因通常与感染、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有关。临床表现不一,患者可有腹部闷胀、疼痛,便秘,腹泻,甚至出现便血、黏液脓血便等。一般结肠镜是发现、诊断肠息肉的常用手段,并通过病理检验以明确其病理性质。

那么,肠息肉会癌变吗?

一般炎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对身体危害较小,可以暂时不用切除,但应根据患者病情,每隔一定时间及时复查。如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有变化或加重,或复查时发现息肉较前增大,发现这些情况则建议切除肠息肉。

腺瘤样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腺瘤样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癌变与息肉本身大小、形态及病理性质等有关。一般认为,息肉越大、活动度较差、腺瘤结构中绒毛含量越多往往恶变可能性越大。如果病理是腺瘤样息肉,则建议切除。

如果发现自己得了肠息肉,应尽早明确其性质。如需切除也不用害怕,在结肠镜下切除即可,对身体损伤比较小、痛苦性也较小。


生命召集令


很多人都因为肠镜报告上的“息肉”而迷惑不已,这种不痛不痒的病变到底切不切呢?今天小糖给大家的建议是:一旦发现肠息肉,尽早切除,积极预防和治疗。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大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说白了,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不挡吃不挡喝的,很多人便觉得并不是什么大病,更不需要手术这么大张旗鼓。事实上并非如此,身体上好好的结构突然长出一个“肉疙瘩”,说明机体还是发生了一些异常的,只不过要根据这个“肉疙瘩”的性质来判断这个异常出现的严重程度。

不过,这里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但同样,并不是它不发生癌变,就可以掉以轻心。

肠息肉一般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但我们通常都是在内镜下发现的肠息肉,但内镜只是从外观上看见了这个一个东西(就跟用望远镜看一个人一样,并不能一眼就区分出好人坏人),并不能区分它到底是不是会癌变的那种类型,唯一的方法(“金标准”)就是取一小块活检去做病理检查,来下一个定论。

如果病理结果说这个是一个会发生癌变的息肉,那提前切除来保证各位的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这并不是一个会发生癌变的,而是炎性息肉之类的,虽然不会癌变,但肠道内多长出了这样一个多余的组织,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这将会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保证我们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方法啦。

顾小花

Suin

Apple·苹


知麻糖


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大多数的结肠癌都是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所以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

近日某单位体检,根据医师问诊初筛,结合自身的保健需求,一些保健意识较强的中年人,提出自己做大肠检查时,被查出结肠巨大腺瘤,并进行了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病理报告提示:腺瘤顶部癌变,基底部炎症改变,术后不必进行放化疗。他坦言,他是一个幸运儿。他很庆幸这次及时发现,没有造成病变。他同时也建议大家,50岁后一定要定期体检。

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称为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结肠癌和肠息肉关系密切,因为结肠息肉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部位,而结肠癌恰恰也长在此部位。

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息肉的类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据不同类型,肠息肉的癌变率从3%~30%不等,大多数的结肠癌都是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相对较高。肠息肉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肠息肉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及时治疗能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 70%~90%。

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年龄大于50岁的人。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


百科名医


在做肠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肠息肉的患者,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有隆起性的病变。


现在导致结肠息肉的原因还不是很明确,应该是综合原因导致的,包括长期肠道慢性炎症,高蛋白饮食,蔬菜,纤维摄入减少,夜宵吃多,辛辣刺激饮食,喝酒抽烟熬夜,家族遗传等!

下图就是我前两天做肠镜发现的息肉!

肠道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可能跟肠道反复炎症增生有关!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还有一类就是腺瘤性息肉,病理报告上常见就是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

那么问题来了,遇到结肠息肉要怎么处理?这是一般人最关心的事情了!

一般来说,息肉个头越大、肠道息肉越多,基底越宽大,边界不清晰,表面糜烂出血的癌变可能要比较大,都建议切除!如我下面配的图片这种息肉巨大,表面不规则,基底宽,这种息肉以后癌变可能性就很大了,为了免除后患强烈建议切除的!

以下图片就是我平常做肠镜过程中碰到需要切除的息肉!以下这些息肉都有癌变的可能,都是强烈建议切除的!最后一张息肉头端已经开始癌变了!








一般息肉小,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的恶变可能性比较小,可以定期复查观察,当然为了免除后患也可以直接切除掉的!

当然做肠镜碰到息肉是切除还是定期复查还是要由内镜医生来帮你评估!


消化内科叶医生


肠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和结肠,多数结直肠息肉临床表现并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腹部隐约不适、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粪便中可混有血液、粘液,肠息肉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病变可能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对这些病变性状的认识和正确处理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形态学上,息肉可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广基的癌变率较高。数在目上,息肉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类,其中当息肉数目多于100颗时可诊断为息肉病,息肉病癌变率较高。在临床上,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这三种息肉直径多数小于1cm,癌变率较小;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癌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病理学上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多发性腺瘤,管状腺瘤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且80%有蒂,其癌变率在1%~5%左右,绒毛状腺瘤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但近年临床表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也有癌变可能,对此类息肉也应加以重视。因此结肠镜下发现息肉时均应尽量切除,而且必要时还应取息肉组织做病理明确息肉性质,以便决定进一步的治疗。

一般良性,有蒂,直径≤ 1CM的息肉,可采用肠镜下摘除或圈套、电灼等方式切除,切除之前,通常先取活组织检查。凡息肉直径≥ 1CM,完整切除有困难或广蒂者,可先行活检,排除癌变后,行开腹手术,将息肉切除。如果息肉癌变,则根据息肉大小,行局部肠壁切除或肠部分切除。如果息肉呈多发性,结肠和直肠均可见息肉,则可行结肠同时伴直肠切除以及肠重建术。

由于绒毛状腺瘤易癌变,及早地发现它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肠癌的发生,所以在临床上对于那些有慢腹痛、便血、腹泻、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应及时地做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及是否由息肉所致,从而对症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