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面来的危险人物——刘利福

扛着米袋的一脚球……
刘利福十岁那年的一天下午,跟爷爷买粮食回来,扛着一小袋大米,路过北京国棉二厂的子弟学校——八里庄二小操场时,他被一场足球赛吸引住了,脚头正在痒痒,恰好球儿向他飞来。他肩扛粮食,摆动左脚,迎球一踢,球儿嗖地飞入场内。他感到格外开心,扛着粮食回家去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高年级学生来到刘利福家,通知他说: “丁老师叫你去!”

刘利福有点害怕,心想:“是不是刚才我把界外球往场内踢,老师要批评啦!?”

他顾虑重重地走进了丁老师办公室。丁老师面带笑容,把小利福打量一下,问道:“你喜欢踢球?”

“我喜欢呀!”刘利福回答。

“你参加校足球队好吗?”

“好呀,参加!”刘利福笑嘻嘻地跑了……
从此,校足球队里增加了一名小队员。

连破四道关带球入网

1970年秋,刘利福代表北京呼家楼中学足球队,同八里庄中学进行了一场比赛,没想到连输9个球,惨败而归。这使他很难过。然而,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带领全队苦练。一年之后,在中学生足球赛中,他们夺得朝阳区亚军,全市第四名。在同64中比赛时,刘利福沿左边线带球连续突破四道关,最后晃过守门员,把球带入门内。观战的市青年队教练看中了这小伙子。

可是,他姐姐在家里反对他踢球,说他把家里的粮食都吃光了。而他妈妈听说孩子踢球踢得不错,专门去国棉三厂看了一场比赛,见到自己的孩子在场上满场飞很神气,她满心高兴,回到家里便对女儿说,“踢球蛮累的,多吃点怕什么!”从此以后,不但让刘利福放开肚子吃,还买点好的给他吃,还给他买球鞋,……
她,一位纺织女工在为我国足坛上的一棵幼苗培土、浇灌

甩开贝利首开纪录

经过在北京青年队和北京队的几年艰苦的训练之后,1977年7月,刘利福调到国家足球队。在这前后几年的苦斗中,他不断地成长起来了。

1977年初秋,美国宇宙队来访,中国足球队迎战。这支拥有世界球王贝利和贝肯鲍尔等世界球星的球队,以非常漂亮的技术配合,频频向中国队展开进攻,年轻的中国队队员沉着应战,阻挡了客队一次次的凌厉攻势,并奋力反击。双方鏖战了60分钟,都没打开局面。到了第65分钟,中国队从左翼推进,在离底线约18米处受阻,立即传中,王长太正好冲入禁区争顶,但球被对方后卫顶出禁区外的18码线附近。贝利立即从右面冲过来接球,中国队8号前卫刘利福抢先一步,急速向前夺球推进,把贝利甩在身后,一脚劲射,球破门入网,首开纪录,全场八万多观众欢声四起,掌声如雷。这场球最后虽以1比1结束,但刘利福射入的这只球却给人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

懊丧地离开了国家队

在那几年里,他尝到了一些成功胜利的欢乐,但更多的是经受着挫折失败的痛苦。1978年12月亚运会后,他被国家队淘汰了!

他知道我们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很低,多么希望自已能继续在足球场上,为国家再做些努力,再争取多做点贡献。当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技术还不过硬,同当前世界上全攻全守总体型新战术还不适应。

他没有消沉,一回到北京队,就开始了新的战斗,向着“全攻全守”型的目标奋进!

他认为,“全攻全守”,首先要有充沛的体力。但他感到队里安排的强度训练不够,于是便自已给自已加码。尽管他本来的身体就很棒,体力很好,很能跑,但他仍嫌不够。每次训练总是全力以赴,加大运动量。

队里有时让他当前卫,有时叫他打左边锋,不管打什么位置,他都显出新的威力。

进入新的境界

一天,曾雪麟教练对刘利福讲了队里的一个新的打算:“想让你打左后卫去, 怎么样?”

刘利福一听感到突然,心里想:“我是打前锋出身的,打后卫站不住呀!”

“让你打边后卫,不是要你在哪里死盯人,而是要你既打边后卫,又当前卫,又当前锋,加强全队的攻击力!”曾教练接着说:“现在提倡打全攻全守的足球,可是我们后卫的助攻只是虚晃一下,这怎么行……”

经过一年的磨练,刘利福可以在一场比赛中同时打三个位置,对本队打全攻全守的“攻势足球“起了很有利的作用。在后卫线防守时,由于他具有百米跑11秒7的速度,提高了抢截能力。助攻时,当左边锋李公一往里插上,他就顶上去沉底传中,充当左边锋角色。一九八〇年联赛中就常常出现由他传中而得分。他习惯从中路助攻,用很快的速度向前插,吸引对方防守力量,为同伴创造攻击机会;如果对方不上来盯他,他便在18码线附近远射。1980年迎战来访的墨西哥加里西亚队时他就是从左翼快速斜插中路,在对方门前25米处突然起脚远射入网的。由此,全国联赛中,许多队很重视刘利福这位从后面上来的危险人物。然而,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的刘利福却常常避实就虚,一会走边线,一会从左边后卫处大斜插到右边锋处,飞到最远的地方去送炮弹,打得神出鬼没。

一位行家评论说:刘利福为我们的后卫闯出了一条新路,做出了一个样子!

1981年 黄河/文


从后面来的危险人物——刘利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