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地区,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合流处之间以北的地带,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县,西含土壤肥沃,矿产天然资源丰富的葡萄县(Putao)盆地,南到克钦邦野人山和云南边界尖高山以北。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头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卢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热。炎热地区传染病易兹生,因而疾病较多。江心坡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为麦克马洪线东段即所谓的中缅未定界北段。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未定界北段的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界是如何勘定的。

江心坡地区,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

明代

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在西南设立了三宣六慰,控制的范围包括几乎缅甸全境、泰国北部、老挝中部、印度东部一区,毗邻孟加拉国。其中江心坡在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范围内。

江心坡地区,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

1531年(明嘉靖十年)明廷腐败疏于管理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下缅甸大古剌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等诸土司行政区域,并不断进攻明朝内地土司行政区域。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载:"缅甸(东吁王朝)统一的最后完成,是在莽应龙统治时期(1551年-1581年)。莽应龙先于1555年占领阿瓦,1556至1557年间又征服了北部掸族诸小国,东部国境到达泰国境内。经过三次战役,先后占领孟养、孟拱、蛮莫、孟密、伽沙、猛别等地……"。

明朝中叶,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云南边境设立了铜壁关、万仞关、神护关、巨石关、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等八关。八关是"以控制关外诸土司,防缅内侵,非所以为滇缅之界也"。明朝随着自身势力的衰微,对关外土司的控制实际上越来越松弛,且在明缅战争中被缅甸占去了一部分领土。

清代

清朝与缅甸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为了消灭逃入缅甸的南明残余力量。

结果就是缅甸将南明永历帝交给清军,李定国病死,南明在缅境内的最后残余力量瓦解。清军达到目的即返回云南,随后清廷与西南清军主将吴三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内部权力斗争上,由于此次战争目的本身不在缅甸,所以对于边境没有多大影响。第二次是在乾隆年间,1752年,东吁王朝被雍籍牙王朝(1752-1885)取而代之,由于其势力不断向云南边界伸展,干涉云南边境土司的内部事务,引发了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1765-1769)。清军在清缅战争(1762-1769年)中数次攻入缅甸,后缅甸向清廷臣服,成为中国的藩属国。1790年(乾隆55年)乾隆80大寿,缅王入贺,并请封号。乾隆封他为"阿瓦缅甸国王"(所谓阿瓦,即曼德勒,为当时缅甸首都),并赐印信,同时赐予木邦、孟干(即孟艮)、蛮莫宣抚司印信。乾隆这一做法,事实上把好不容易收复的木邦、孟艮、蛮莫三地又送给缅甸。清缅战争期间,清政府一度恢复了对孟拱、木邦、孟艮、整迈等土司的统治,但是随着征缅战事的结束,缅甸备表入贡,清王朝对这些土司旋又不加过问。"置三司于不问,任缅处置,犹得曰,缅已世世臣服,恭顺无二,养拱诸地虽属缅仍属于我然。"(注:李根源:《永昌府文征》纪载卷25,第12页。) 清政府的这种自己人的观念,在能够维持其藩属体系的条件下,还出现不了多大问题,但在西方国家频频入侵,清王朝的属国皆被列强吞并后,就难免会造成边界领土的纠纷,并使清政府在与列强谈判时处处陷入被动。

晚清

1885年8月英政府借口"柚木案"向缅甸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随后诉诸武力,吞并了上缅甸。英缅第三次战争后,缅甸本部全境沦为英殖民地,正式的吞并条约是在中英之间签定的,1886年7月,中英签订《中英缅甸条款》,清政府被迫承认英国占领缅甸。

江心坡地区,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

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缅边界的领土纠纷。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萨尔温江)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罗北界,西滨潞江,即洋图所谓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为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埠,"设关收税"。(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由于中英双方在缅甸存祀问题上一直僵持,对英方这一表示,曾纪泽于卸任前只与英国外交部互书节略存卷。1886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庆亲王奕匡和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签署《缅甸条约》,其中并无一字涉及两国边界,仅仅规定"中缅边界由两国派员会同勘定"。接任曾纪泽出任驻英公使的刘瑞芬,任职三年,竟没有就这个问题和英国当局谈判交涉一次。

晚清时期,江心坡已经成为处于克钦族等土著部落独立状态,不受中国和缅甸任何一方统治。驻英公使薛福成认为"(边界)北路在野人山之北,有瓯脱之地千八百余里,相传为明时茶山、里麻两土司故地,今亦野人居之,既不属华,亦未属缅。"(见岳麓书社版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680-682页)

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国借口一个英国人被野人山(在迈立开江以西)的傈僳族人烧死,派兵进占傈僳族居住的野人山、江心坡的麻阳、垒弄等寨。光绪十八年(1892年),英国派兵占领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颇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马董等地。

民国

民国初期,江心坡未被划入中国版图。

1926年秋,英国人占领江心坡,并实施软化政策,派受过英化教育的土民潜入坡内宣传,告以此地非中国所有,中国不会出兵等语。土人久候中国援军不至,遂在英人积极煽动蛊惑下投顺。3年后,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称"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但英方未予答复。民国政府开始逐步在地图上扩大江心坡范围,1931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外交部派尹明德作为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的中国委员前往江心坡地区调查。在对野人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尹明德建议中国的国界线应该西至印度边界的巴特开山。

江心坡地区,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

这条线后来被称作"户拱--巴特开山线",又称"尹明德线"。但当时民国政府并未采纳。"1941年线"签订后,1942年10月,国民政府下令,此后以"巴特开山线"为中国地图的唯一正确画法。因此,此后各种中国地图,皆遵循了这一画法。但中方不仅没有实际控制该地区,也没有照会英国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