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瓜子这个东西,其实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以前的人吃到大不了是西瓜子。虽然西瓜也是舶来品,可是比葵花要早得多。虽然拜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所赐,葵花二字的名气在中国也颇大,但是到底《笑傲江湖》没有说清楚年代。

今天葵花籽是一种很消磨时间的小零食,以往人们长途旅行,尤其是坐火车,要带包瓜子嗑一嗑,逢年过节,也要买许多瓜子在家,供走家串户的亲戚朋友吃,边聊天边嗑瓜子。在泸州当初瓜子,干胡豆还有盐花生,红薯干都是零食中的热门啊。

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葵花籽是外来物种,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古代常嗑的瓜子是什么瓜子。首先我们如果读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是个吃货中的吃货,据说他逝于1763年,但是娇滴滴的林妹妹估计也没有磕过葵花籽,而是西瓜子。因为曹雪芹死的时候,葵花籽此时在中国尚未流行。

关于向日葵的最早物证,是1519年河南新安紫荆山玄天上帝殿盖瓦残片上的葵花图案,但并无相关文字记录,当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工匠们常按西洋客户提供的图样来制作,所以不能坐实“当时中国已有向日葵”之说。

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事实是,直到明代末期,人们对向日葵的概念依然混乱,1621年《群芳谱》中记载了向日葵,却分别按“西番葵”和“丈菊”记了两次,可见作者并没见过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提向日葵。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以这样的种植规模,人们想日常零食,恐怕并不容易。

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所以到今天不过一百多年,其实葵花籽在中国作为零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却非常受到青睐。前面闲话了这些是想带出今天的正题,一个泸州六七十年代生人记忆里的零食美味,刘瓜子。

刘瓜子何许人也?今天已经不可考证,据说他是泸州八十年代初期第一个万元户。就算不是第一个,也是早期少有的,刘瓜子因为炒瓜子卖赚了钱,出了名,真实姓名倒是被人们忘记了。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刚刚改革开放,很多人还是不敢或者不懂得做生意,说实话个体户也被人瞧不起,能进个单位才踏实。

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但是这个刘瓜子偏偏靠不起眼的瓜子发了家。你说他怎么发家致富的呢?其实以前泸州也不是没有人卖瓜子,刘瓜子也不是第一个炒瓜子来卖的,但是他敢于大胆创新,在七八十年代给精神和物质都匮乏的泸州人带来特别的体验。

当时在泸州瓦窑坝刘瓜子食品厂生产的“刘瓜子”牌五香瓜子及巧克力瓜子和奶油瓜子,今天看来不足为奇,现在很多瓜子品牌,什么味道都敢添加,这两个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了,根本不稀奇,可是因为在此之前人们都吃过白味炒瓜子,从未吃过所谓的五香味和巧克力味及奶油的瓜子,这一零食问世后立即在泸州及泸州周边地区影起了相大的购买热潮,市场上曾出现一度的供不应求现象。

你知道泸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吗?人称“刘瓜子”

当时都是采用一两、半斤、一斤的塑料袋包装,价格分别是一角、五角、一元一包,最畅销的是一两装的那种,一角钱一包,因为那时人们的经济条件都有限,一般都是买一包一两的那种,放在身上慢慢吃,从刘瓜子零食问世以后就慢慢地带动了泸州零食业的发展。

关于刘瓜子另一个话题性,就是据说他是泸州第一个万元户,这个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但是当时靠卖瓜子,分分角角的积累一万块,可比今天的十万元还要牛。据老一辈开玩笑说,刘瓜子那个时候是泸州少有的有钱人,走路都带风,走得都是舵爷步。啥子是舵爷步,以前泸州的袍哥大爷,总之牛气冲天,是不是今天抖音里说的六亲不认的步伐,哈哈真实不可想象。

今天刘瓜子早就不见踪迹,并没有成为什么品牌,如同泸州本来很好吃的花生糖,但是泸州人自己却没有打响名头和牌子,只在狭小的泸州人自己圈子里当作陶醉的特产来自嗨。真的值得反思啊。不知道各位是否还记得啊,有什么过去的老记忆也来说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