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的悲劇

公元1820年,愛新覺羅·旻寧登基,年號道光。

道光帝用人不拘一格,簡拔重用林則徐、陶澍、張集馨等能臣幹吏,並處置了一批肆意妄為的皇族,若上天假以時日,道光中興或許可待。

然而,道光帝遇到了“三千年未有大變局”。


道光帝的悲劇

(朕的八旗悍將呢?網圖侵刪)


公元1839年,林則徐勒令東印度公司交出所有鴉片,並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將鴉片於虎門全部銷燬,史稱”虎門銷煙”。

打完人家小孩,後面人家大人就來了。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戰前道光訓示:“片帆不返,俾知儆畏。倘該夷船聞風遠遁,空勞兵力,惟該將軍是問。”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大軍與英國人決戰,最終以英國死亡69人的代價輕鬆取勝。(當時兵力10:1,即10個八旗兵勇:1個英國佬。)

吏治的敗壞,反映到了軍事上就是慘敗。而軍事上的慘敗,倒映到政治上就是更加腐敗。


為了活命,官員們開始了集體造假。奕山在給道光的戰報中,把“大敗”寫成了“大勝”,並且八旗將士擊沉、焚燬英國軍艦多艘,威震華夏。打敗的英國人到廣州城下“免冠作禮,屏其左右,盡將兵仗投地,向城作禮”,說有苦情要向奕山申訴。而守城將士回曰“我天朝大將軍豈肯見爾”,並對英夷厲聲呵斥。


奕山表示,為了兩國的貿易著想,希望皇帝允許和英國人通商,並且先拿錢為行商墊付欠英國人的商款。


最後,奕山在奏摺中保舉了554位戰爭中有功將士,以便讓道光封賞。


道光看到奕山的奏摺後欣喜若狂,在回覆詔諭中,道光帝稱英國人 “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並又“免冠作禮,籲求轉奏起恩”,允許奕山所奏和他們通商,並且重重封賞了這554位“英勇之士”。


其實,那些曾經“主戰”的官員當他們見識了英國人船堅炮利後,才明白拿著手中的大刀長矛的八旗兵勇根本打不過英國人。迫於帝命的文臣武將都不敢說實話求和,因為那會讓道光臉面無光,並且輕則官位不保,重則被流放甚至人頭落地,在這種政治高壓下,官員們只好集體撒謊文過飾非。

政治糜爛竟至此!

更奇葩的是,葡萄牙強佔了澳門,當地官員直接瞞騙不報。

當道光帝知道了鴉片戰爭的真實情況,但面對國內層出不窮的“反清復明”起義,最終以奕山的奏摺為藍本,詔諭天下百姓,大清在與英國人的戰事中取得了勝利。

鴉片戰爭後,東印度公司貨物傾銷國內,當時兩廣地區自然災害嚴重,各地農民起義不勝枚舉,而道光帝年事已高,倦怠政事,於公元1849年在太平天國的隆隆炮聲中鬱鬱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