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大战已经爆发,斯大林为何还要处决心腹爱将巴甫洛夫?

军武小咖


回答:


1. 巴甫洛夫或许罪不至死 但该为西方面军的惨重损失承担责任

首先,巴巴罗萨行动,实力最雄厚的中央集团军群,矛头所指向之处,首当其冲是巴甫洛夫所统领的西方面军。

那时的情况,是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威武之师铺天盖地有备而来,无论换了谁在那个位置,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叛国罪的罪名对于他有点冤。

但是,虽然失败是不可避免,但在名不副实的巴甫洛夫指挥下,这场失败就过于悲惨,才短短几天,整个西方面军67万部队就被全歼,这结果让谁都不可能接受。

说句不好听的话,哪怕是几十万头猪,让敌人抓,都得抓很长一段时间吧。

如果换个稍微有点能力的将领,比如朱可夫,至少不会败得那么惨,部队损失可以减少。


2.升的太快 名不副实

其实,最早期巴甫洛夫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仅和朱可夫成为红军最早的坦克团团长,还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并与朱可夫一起晋升大将并担任西部特别军区的司令员,早期深得斯大林器重。

但那只是早期,到1941年,巴甫洛夫的军事理念和军事敏感性已经落后于时代。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苏德爆发前,苏军内部的军事演习,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两位明星大将对垒,朱可夫运用的正是后来德军所用的进攻路线和方式,把巴甫洛夫完虐;但巴甫洛夫竟然没吸取教训,反而告状说朱可夫不遵守演习规则,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简直可笑至极。战争中,难道还能期待敌人会按照你认为的常规套路出牌?

用朱可夫的话说——他只佩当一个师长。

西方面军指挥官巴甫洛夫大将、西南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上将,都是在大清洗之后提拔上来的,他们根本无力承受纳粹精锐之旅的快速闪击。



3.战争初期对部队失去指挥 彻底激怒斯大林

1941年6月26日的下午,德军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和包克的装甲部队在明斯克附近就实现了胜利会师。次日,苏军的22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以及6个机械化旅就被德军给完全吃掉了。

紧跟着,到了当天傍晚,苏军就被彻底地赶出了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门被德军成功撞开。

尤其让斯大林难以接受的是,1941年6月30日,当斯大林通过德国广播电台了解到苏联西方面军被全歼的消息后,他就马上打电话给朱可夫,朱可夫又向巴甫洛夫求证:德国的广播是不是真的?

但结果,当时作为苏军西方面军的司令巴甫洛夫竟然对自己部队的战场实际情况一无所知,甚至,已经完全和他的部队失去了联系,正躲在一个集团军指挥部里惊慌失措。

当朱可夫将这一情况向斯大林如实反映之后,斯大林是感到非常恼火,马上就下令解除了巴甫洛夫的职务,命令他回莫斯科接受审查。


4.杀一儆百 提升士气

拥有67.2万人的西方面军在短短一个多星期就被德军分割包围歼灭,无论对谁,都是非常震撼的。

由于战争爆发过于突然,苏联初期损失非常惨重,苏军上下军心动摇,各条战线上都出现了溃败的迹象,此时他非常需要一个合适的对象来树个榜样,杀一儆百,警告一下那些高级将领。

对于斯大林来说,对于这样一个犯了严重错误、又落后于时代、没什么价值的人来说,做处决这个结果无需太多的犹豫,巴浦洛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以叛国罪处决。

政治是残酷的,无论是谁,都只是政治需要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抗战初期的蒋介石都能杀得了韩复榘,斯大林还动不了一个巴甫洛夫么。


韦老师讲二战史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军几乎一溃千里,也许这是用人之际,但是斯大林依旧是毙了八个将军,其中就有大将巴甫洛夫。很多人都费解,为什么要杀巴甫洛夫,为巴甫洛夫申冤。其实,斯大林当时完全有理由,而且有必要杀掉巴甫洛夫。

枪决巴甫洛夫是斯大林的决定,那么我们就先看下斯大林这个人。斯大林的名字就是钢铁的意思,而且这个人名字和人一样,都是强硬派,而他的强硬,也救了苏联。斯大林的大儿子雅科夫被德国人抓了,而斯大林几乎就是不为所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的内心比什么都坚定,动摇?不可能。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赫鲁晓夫的儿子因为犯罪被送上前线,赫鲁晓夫求情,结果被驳回了。开玩笑,老子儿子都在德国人手里呢,你儿子上个前线怎么了?



这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杀掉巴甫洛夫的原因了。我们先看巴甫洛夫究竟都犯了什么事。德军入侵的时候,巴甫洛夫作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他的任务就是迎击来犯的德军,结果呢,三天时间,50万苏军被包围,明斯克被德军轻而易举拿下。

而且,这个时候,巴甫洛夫居然没有执行斯大林下发好几天的命令。斯大林这个时候还找不到巴甫洛夫了,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巴甫洛夫找到,找到之后,巴甫洛夫居然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这不就找死呢么,本来被寄予厚望,然而这巴甫洛夫简直让斯大林失望到了极点。



巴甫洛夫可能有些冤枉,对于近现代的战争思路不明确,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完全不知道怎么打。但是,巴甫洛夫的失败,绝对是给火上眉梢的斯大林又浇了一桶油,辛辛苦苦筹建的西方方面军,44个师,直接断送在了巴甫洛夫手里。

斯大林给巴甫洛夫定罪是“通敌叛国”,这就比较过分了。巴甫洛夫并没有通敌,罪名不过是斯大林强加的。也不能说后来给巴甫洛夫平反了,就说巴甫洛夫冤枉,之所以平反,是另一方面原因了。

可以这样说,巴甫洛夫地位非常高,但是,没有使用价值了。他在前线打的一塌糊涂,完全说明了,他根本就打不了这样的战争。这个时候,斯大林毙了巴甫洛夫,也是合情合理,打了败仗,失地千里,断送几十万苏军,这罪名就可以毙了。再者,巴甫洛夫军衔之高,杀了他完全可以震慑苏军其他将领。

巴甫洛夫,说他冤枉,也没什么太大毛病。只不过,苏联当时的形势,就被他赶上了。也正是杀了他,警示其他人,随后斯大林签署的一系列命令,也都是威严震慑,一步也不许后退,极大程度的激励了苏军的士气和欲望。


军武文斋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大规模装甲集群迅速推进,苏军防线被轻易撕碎。从一般人的观点来看,当时的苏联不仅需要重新部署兵力,高级军事指挥官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即便如此,斯大林仍然没有考虑所谓的“用人之际”,并下令处决包括为巴甫洛夫在内的4名苏联将军,其中巴甫洛夫是大将军衔,其余几人皆为少将军衔。那么,斯大林为什么如此铁面无情呢?看了巴甫洛夫犯下的错,斯大林此举完全可以被理解。

巴甫洛夫犯错始末

从1941年6月22日起,在为期1周的时间内,德军迅速包围了苏联第3、4、10集团军,50万大军因此沦为德国的阶下囚,此外,连明斯克城也被德军占领。前线战局本就让斯大林忧心忡忡,短时间内丧失一个重要地区的首府,并附带减少50万有生兵力,则让斯大林龙颜大怒。战局不利也就算了,苏联西方面军指挥官巴甫洛夫甚至无视斯大林于6月25日下达的撤退命令。当德军持续迅猛推进时,巴甫洛夫几乎放弃了对西方面军全军的指挥,转而自己龟缩至1个集团军内,这也给负责寻找他的铁木辛哥元帅和朱可夫大将制造了不少麻烦,更重要的是,巴甫洛夫的愚蠢行径也把斯大林最后的耐心消磨殆尽。尽管如此,斯大林强加给巴甫洛夫的叛国罪多少有点不公,正因如此,苏联最终于1956年为上述4名被处决的将军平反。至于斯大林为何非要处死巴甫洛夫,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斯大林为何在关键时刻处决巴甫洛夫

第一,巴甫洛夫存在重大指挥失误,丢明斯克,让50万大军陷入德军重围,就这几点而言,杀他多少次都不为过。要知道,斯大林为了打造西方面军的44个师下了不少功夫,这么庞大的兵力只是因为巴甫洛夫指挥不善,就在短短几天内蒸发殆尽了,这事搁谁头上都忍不了。

第二,巴甫洛夫是大将军衔,又是西方面军总指挥,处决他既可以稳定军心,也可以震慑指挥不力的军官。巴甫洛夫犯下了如此大的错误,军中早已怨声载道,如果不对其痛下杀手,很难平复军心。再说了,前线战局本就非常艰难,杀巴甫洛夫完全可以“杀一儆百”,前线军官想不卖命都难。

第三,斯大林是名副其实的铁腕领袖。斯大林的大儿子雅科夫被德军抓捕,斯大林面不改色。赫鲁晓夫的儿子因为犯罪被送上战场,斯大林丝毫也不顾忌赫鲁晓夫求情。为了苏联,斯大林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放弃,更何况只是区区一个巴甫洛夫呢?第四,巴甫洛夫军事指挥能力不行就算了,遇事只知逃避,彻底触怒斯大林。我们姑且不谈巴甫洛夫战前龟缩至第13集团军让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一顿好找,即便走上军事法庭,他也仍然在为自己的无能强词夺理,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完全丧失了对巴甫洛夫的信心。

结论

巴甫洛夫虽然可恨,但要说他叛国确实有点冤,从根本上来讲,西方面军全军覆没与斯大林本人有很大关系,巴甫洛夫的确在西班牙内战中表现得不错,但也正因如此,斯大林错误得认为,巴甫洛夫有能力指挥规模较大的集团军群,并迅速将其提拔为大将。而这也为日后的西方面军失败埋下祸根。此前,巴甫洛夫就曾错误得认为,坦克集群无法进行单独作战,并因此解散了苏联好不容易才打造出来的坦克部队(1940年前后再度重组)。尽管朱可夫早已于1941年初的军事演习中击败了巴甫洛夫,后者却并未进行反省和改进战法。等到战争真的来临,巴甫洛夫又要求两个集团军过分前出而不留充足的预备队,其空军部队则被部署在少数几个机场等待德军一锅端,不得不承认,一切失败都有前因后果,巴甫洛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欢迎关注


兵器世界


巴浦洛夫为什么要被斯大林处决?原因是各方面的。

1,巴浦洛夫军事才华和齐名的“朱可夫”相比,太过平庸。平庸不要紧,可以多参加实战获得作战经验,但可怜的巴浦洛夫只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作为旅长指挥苏联坦克(后来还参加国苏芬战争,战绩并不理想)。由于苏联早期的26型坦克“皮薄馅大”,没有独自作战能力,所以思想保守的巴浦洛夫认为坦克只能跟在步兵后面进行支援,讽刺的是,他还担任过苏联红军汽车坦克装甲兵总监。一个不懂坦克作战的人担任装甲坦克总监,结果是悲剧的,苏联虽然很早建立了装甲部队,但并未受到重视,坦克战术也未得到发展,以致于在二战初期对德国的装甲闪击战术没有半点防御办法。

2、升迁太快,没有相应的指挥能力。巴浦洛夫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军事技术学院速成班,据说学习时成绩不错,理论基础很扎实。同时斯大林也看中了巴浦洛夫的忠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做到了苏联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军主帅的位置上---西部方面军,另外一个是由朱可夫担任的基辅方面军,可见斯大林对巴浦洛夫的重视。但巴浦洛夫根本没有相匹配的能力,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德不配位”。可以说,巴浦洛夫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斯大林一手造成的。

3、思想顽固,对军事部署极为懈怠。其实,早在德国入侵前的1941年,苏联就进行过演习,朱可夫曾经用和德国想似的战术,将巴浦洛夫打败。但巴浦洛夫在演习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一点也没有提出针对性的防御改进措施。同时,对于德国入侵苏联,巴浦洛夫也表现的漫不经心,没有一点警惕性,当他收到德国会进攻苏联的情报时,他会对别人说:别在意,高层比我们知道的多。就是这样的懈怠心理,使得巴浦洛夫在德国进攻时完全失去平日里的理智,无法联系自己的部队,连战争进展都是从德国人的广播中获取的。

4、最主要一点,德国入侵初期,巴浦洛夫表现简直惨不忍睹。有资料显示,巴浦洛夫指挥的西部特别方面军,是苏联红军装备最好,人数最多、兵员素质极高的部队。在开战初期,西方方面军有67.2万人,100087门各式火炮,2201辆坦克以及1909架飞机的“豪华配置”。但德国的“闪击战”完全将这位曾经得到“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巴浦洛夫将军打得晕头转向,慌里慌张,以致于逃跑到一个集团军中,使得西方方面军“群龙无首”,没有有效的组织防御,使得苏联这个最强大的方面军在一个星期内就全军覆没。

5、没有贯彻执行斯大林的命令,直接“消失”令斯大林异常恼火。在斯大林得到德国入侵的消息后,斯大林立即给巴浦洛夫下达命令,但这些命令无一例外没有得到执行,而当斯大林想要找到他这位最重视的大将时,没有人知道他在哪,斯大林只好派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寻找他的“心腹爱将”,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他。

综上所述,苏联开战初期的作战不利造成的重大损失,需要有人来“背锅”。而巴浦洛夫表现出来的能力,根本就无法应付这样的新型战争。为了提振军心,转嫁矛盾焦点,斯大林只有处死巴浦洛夫等人。至于巴浦洛夫这个人是斯大林心腹,纯粹是想多了,斯大林对一个人的看重,主要是有没有利用价值,而不是自己的喜好程度。当斯大林发现巴浦洛夫没用了以后,就用他的死榨出最后一点利益。


龙行军武


因为战争把一切假象都撕裂了,巴甫洛夫正好就是这个假象。

巴甫洛夫是20世纪30年代苏军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名将,也是斯大林最欣赏的两位战将之一,另一位是朱可夫,并且是公认的苏联头号坦克战专家,斯大林对他的倚重甚至超过了朱可夫,一直担任苏联战略地位最重要、武器装备最精良的军区。对于军队来说,战争是检验军队的唯一标准,和平往往是最大的腐蚀剂,不幸的是,巴甫洛夫被和平年代给腐蚀了。

和无数被和平生活腐蚀的其他将帅一样,巴甫洛夫也掉进钻营关系、利益输送、曲意逢迎这样的怪圈。他把最高统帅斯大林视为有知遇之恩的人,一切为最高统帅之命是从。1937年3月大清洗运动开始后,苏联“大纵深理论作战理论”的提出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清洗,作为图帅得意弟子、刚从西班牙战场回来的坦克旅旅长巴甫洛夫秉承最高统帅斯大林与“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者划清界限”的指示,匪夷所思的抛弃了自己长期研究坦克战和实验新型兵种的成果,并且向斯大林和苏联军事最高当局递交了一份报告,结论是利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奔袭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坦克军的存在价值不大。于是,巴甫洛夫又干脆建议取消已经组建的坦克军编制,把坦克作为支援步兵的武器,不再作为独立兵种。

用现在的话说,巴甫洛夫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快速领会领导意图”、“与上下级沟通能力强”、“协调能力强”。

但是很快到来的苏德战争,德军用大规模坦克集群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闪击战很快让苏联尝到了苦头,让斯大林感受到自己是被巴甫洛夫给骗了。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两个装甲集群数千辆坦克、装甲车如同两只铁钳,五天之内推进400公里,一下子就把巴甫洛夫指挥下的苏军最强大的一个战略军团—西方方面军几十万大军给围住了。而不知大难临头的巴甫洛夫居然还在“快速领会领导意图”——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命令一线部队全面反击,迎着德军步兵前进的方向冲锋。直到斯大林通过6月30日德国电台中听到西方方面军被包围的消息后这才下令巴甫洛夫后撤。不知道巴甫洛夫是真不知道自己被合围还是得知以后没有接到最高统帅后撤的命令,反正就是原地不动。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作为高级指挥员严重失职的表现。于是,西方方面军30万官兵被德军俘虏,2500辆坦克、1500门火炮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愤怒的斯大林直接派飞机到明斯克的西方面军司令部把巴甫洛夫接到莫斯科,送上军事法庭,以“惊慌失措、指挥无方”为由将其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大将军威武K


巴甫洛夫,全名是: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1897-1941年)苏联高级将领,大将军衔。一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9年入党和参加苏联红军。在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包括大将巴甫洛夫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时年44岁。在15年以后。即1956年苏军总检察院为巴甫洛夫等4人平反恢复名誉。由此也可见,苏联在后来也认为处罚过重、但平反也必须在斯大林去世以后。

应该说,在当时情况下。斯大林必须要杀一儆百严审军纪。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这是必须的。如果不处死巴甫洛夫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事件,甚至是全军崩溃。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的 “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启动,德军数百万大军,沿着苏德2880多公里边境对发起对苏联全境的进攻。而当时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面对的就是德国冯·博克元帅手下大将古德里安所部第2装甲集群。巴甫洛夫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责任无疑是第一位的,应该说,无论苏联最高统帅部还是斯大林本人,对希特勒的进过准备不足、巴甫洛夫本人也是没有思想和意识上的任何准备,突然面对精心准备数倍于己的装备精良德国军队。巴甫洛夫用四个字准备就是手足无措,当时是巴甫洛夫手里握有有5个坦克军,一个空降军(未组见完成)粮食,弹药,后勤补给都不完备。从6月22日战役开始到7月9日。短短十七天时间,西方方面军30个师全军覆没。70个师的装备和武器弹药被德军缴获,3500架飞机被毁德军入侵300到600公里,白俄罗斯几乎全部落入敌手,德军主力直抵基辅,接到总参谋部报告的斯大林简直是怒不可遏,龙颜震怒。他现在必须枪毙巴甫洛夫等人以泄心头之恨。也有推卸责任的意思。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巴甫洛夫绝非庸才,而且能力过人,才干出众,不逊于和他一起崛起的朱可夫,巴甫洛夫1931年毕业于苏联最高军事院校伏龙芝军事学院曾任骑兵团长、是苏联两个机械化团(坦克团)长和旅长。后任任坦克旅长。而另一个坦克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在1941年斯大林签署命令,晋升44岁的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巴甫洛夫大将为军衔。还有一个人就是46岁的朱可夫

在战争爆发以后,在作战一线的巴甫洛夫根本不了解来自最高统帅部的指令和下面的任何信息和情报,巴甫洛夫根本无法有效的指挥部队。也没有下达任何一个有效的作战命令。巴甫洛夫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居然不得不去收听德国广播去了解情况。可见这次失败,是整个苏联统帅部丧失了机能。和巴甫洛夫关系不大,而德国军队一个礼拜就把苏联西方面军全歼,南方面军的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和参谋长、政治委员等高级将领都战死疆场。为国捐躯。可以说,如果巴甫洛夫也能够战死疆场也许就另外一番景象了。

但作为前线最高的指挥官巴甫洛夫责任必须是第一位的,斯大林立即让总参谋长朱可夫与在前线的巴甫洛夫通过电报问询,而且两次致电西方方面军给予强烈谴责。在6月29日通话中,巴甫洛夫核心谈话就一句我的情报和信息基本来自德军,我无法有效地得到最高统帅部的信息(他把责任推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得知情况以后,命令巴甫洛夫必须于30日到达莫斯科。到达的当天,巴甫洛夫就被解除一切职务,还包括他的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赫少将,通信处主任格里高里耶夫少将。第四军军长科罗布科夫少将被分别以叛国罪处死。可以说,明斯克战役是德军闪电战与迂回战术结合的经典战例,德军表现之完美简直无与伦比。实际上巴甫洛夫最大错误就在于没有采取任何积极对敌措施,就连错误的命令也没有下达。战争爆发以后,巴甫洛夫惊慌失措,完全没有一个高级将领应有的能力和水平。就在整个军区等待他的指挥时候,巴甫洛夫竟跑到一个军部里躲了,放弃了他 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最不应该的。而德军是将主力直接对对准西方面,而苏联红军的主力却由于最高统帅部判断失误,将主力部署在在西南方面军。战略上的失误不应该由

事后,希特勒曾经不只一次地说过,自己羡慕斯大林,因为斯大林可以杀掉作战不力的高级军官,而他不能这样做。实事求是地说,巴甫洛夫大将罪不致死。完全可以戴罪立功,当时的科涅夫,叶廖缅科都在最初打了败仗,但最后都成为名将,而巴甫洛夫之所以被杀,一是斯大林要推卸责任,二是 战争初始必须严审军纪。防止军队更大的溃败。但巴甫洛夫被枪毙并不冤枉。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苏联西方面军的失败,主要是斯大林的战略决策失误。而巴甫洛夫大将只是帮斯大林背了这口“黑锅”,所以当时以叛国罪处决巴甫洛夫就是一个冤案。

巴甫洛夫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曾担任过苏联红军骑兵团长、机械化团长和旅长。在后来的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1941年和朱可夫一起晋升大将军衔,并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

苏德战争爆发后,仅一周时间西方面军就遭受溃败,几十万苏军被俘。随后巴甫洛夫因“渎职、指挥失误、临阵脱逃”等名义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同年7月22日,以叛国罪被执行枪决。

西方面军的失败,巴甫洛夫是出现了临阵指挥方面的失误,但这并非战败的主要原因。

斯大林判断失误,战前准备不足。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综合国力不及德国。虽然斯大林心里清楚苏德迟早有一战,但是他认为有苏德互补侵犯条约的制衡,只要谨慎、不刺激德国,应该能换得暂时的和平,同时为苏军改革、武器装备更新赢得时间。

正是有了斯大林的这种指导思想,苏军的前沿部队都疏于防范。以至于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异动并没有引起巴甫洛夫的警醒,同时为了不刺激德国,他没有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另外,战争爆发前,苏联从多处获得了德军即将入侵的情报,但斯大林仍坚持自己的判断。战争前夕,苏军总参谋部认为如果发生意外,苏联西部应该是德军的主攻方向,于是建议斯大林把重兵布防在西部。

但斯大林判断如果发生战争,拥有丰富资源的西南方是德军的主要目标。所以他不仅否决参谋总部的建议,还抽调了西方面军部队增援西南方面军,致使战争爆发后,苏联西部战场德军、苏军兵力悬殊巨大。


西部战场德军、苏军军力对比

1941年6月22日,德军集结550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苏联。其中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主攻巴甫洛夫所在西方面军。

由于德军发动的是闪电战,同时德国兵力是苏军5倍之多,所以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很快被分割成三部分,并分别被合围。

朱可夫元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那场战争:当时面对德军暴风骤雨般的进攻,无论是谁都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


巴甫洛夫的责任

开战时,苏军上下准备不足,被德军打得措手不及。西方面军被分割后,由于通讯设备落后和不足,巴甫洛夫失去了同其他集团军的联系。而他带领的10集团军过于突前,首先遭到了德军的合围。

在这个危机时候巴甫洛夫唯一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他没有及时下达部队后撤,重新布置防御阵线的命令,致使10集团军大部被歼。

综上所述,苏德战争中,西方面军遭受重创,并非巴甫洛夫的主要责任,他只是一个替罪羊。不过冤屈总有洗刷的一天,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为巴甫洛夫平了反。



花木童说史


提到“条件反射”,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巴甫洛夫。他拥有数不清的头衔,总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或许很多人不清楚,除了这位巴甫洛夫,在前苏联还有另外一个巴甫洛夫,只不过他的职业不属于医学界,而是属于军界。他就是苏联战功卓著的大将军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

(图:中间为巴甫洛夫)

在二战期间,拥有大将军头衔的巴甫洛夫同志成为苏联方面死亡人员中军衔最高的将领,只不过他不是实在敌人之手,而是死在自己人之手,确切的说,是斯大林同志杀了他!

不但如此,斯大林同志在看了他的判决书后,对在场人员说了一句话,“他的晋升实在太快了”。

(图:巴甫洛夫与斯大林视察军队)

斯大林说的没错,巴甫洛夫的晋升速度犹如过山车一般,快的惊人。他在一战时曾任职于沙俄军队之中,作战十分勇敢。1919年,他加入了苏联红军。十年之后,他被上级推荐至军事学院深造。毕业之后,他的职位如开挂一般往常快速攀升。在西班牙战争结束之后,他已经成为苏联装甲部队的部长。

到了1941年,巴甫洛夫已经成为苏联军队中司令员级别的人物,军衔为大将。不过他的好远很快就耗尽了,因为苏德战争打响了。

当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入侵苏联领土后,巴甫洛夫正在剧院津津有味的看芭蕾舞剧,秘术将前线紧急来电交给他,他瞄了一眼,然后生气的说“这个消息太过于虚假。告诉前线,不要给敌军挑起战争的理由。”

这一幕好像跟日本发动9.18事变时的场景一样,只不过看戏的从少帅张变成了巴甫大将。

巴甫洛夫错误的判断致使前线士兵不敢有所动作,这直接给了德军有利机会,德军趁此发动猛烈攻击。当电报一封接一封的传给巴甫洛夫时,他才意识到德军可能真的来了。但此时他没有任何作战方案,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只能下令士兵死守边境。结果却为时已晚,几十万强悍的苏联西方面军竟然在一个星期内被德军全部歼灭。混乱的战况,使得苏联方面摸不清头脑。而巴甫洛夫此时仍没有好的防御计划和作战方案。

斯大林在获悉这糟糕的一切后,大为震怒,他下令立即将巴甫洛夫所有军事权利撤销,并且要将他带回来调查。

当巴甫洛夫被带回莫斯科后,他仍不为自己的错误所忏悔,反倒向人吹嘘自己干掉了多少德军,立下多少战功。不过没等他彻底吹嘘够,斯大林的处决命令就来了。

斯大林亲自在判决书上签字,判处巴甫洛夫的死刑,并一笔勾划掉了判决书上“反苏阴谋参与者”的无用内容。

与此同时,斯大林说出开头那句话“他的晋升实在太快了”。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巴甫洛夫的能力有限,过快的晋升是他飘飘然。若没有见过严格考验,是没有能力担任要职率领军队作战的,如果晋升过快,是培养不出优秀将才的!


大狮


巴甫洛夫大将时任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员,是苏军第二大方面军司令员,在苏德战争的前两周,西方面军便遭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毁灭性的打击,4个集团军中的3个被包围歼灭,62万人的作战兵力损失了其中的42万,一个强大的方面军就这么被德军迅速的歼灭了,作为西方面军司令员的巴甫洛夫自然不可能置身其外,遭到斯大林的严厉处罚是免不了的,只不过这个处罚竟然是直接枪决,确实令人意外!




西方面军之所以很快被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歼灭是由于其三个野战集团军过于靠近边境部署,尤其是部署在突出部的第10集团军,德军一开始的突破就直接威胁到其后方,使其陷于被包围的态势,两翼的苏军集团军自顾不暇,无法对第10集团军施以援手,该集团军在最初的几天内便被不复存在了。巴甫洛夫的方面军司令部在一开始就遭到了德国空军的轰炸,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但他还是试图去了解前线的真实形势,并正确的判断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他的方面军面临着被整个包围的危险,他组织了方面军直辖的机械化部队(2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旨在阻止北翼德军第3装甲集群的纵深挺进,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折损了大部分兵力,当时苏军的机械化军普遍缺乏足够的后勤供应,燃料和弹药的缺乏使其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几乎没能取得一次胜利,情况更加严重的西方面军也就更不可能取得成功了。


德军在西方面军方面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是三个集团军群中最强大的,并且配属了强大的装甲部队,比其他两个集团军群要多出一个装甲集群,所以西方面军所遭受的压力也是空前的,当时那种情况下,换作其他任何一个苏军将领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也不可能阻止德军的进攻,只不过巴甫洛夫表现的可能更差一些。后来在枪决掉巴甫洛夫后,继任的叶廖缅科将军和铁木辛哥元帅也没能阻止中央方向上的灾难,西方面军再一次在斯摩棱斯克地区被德军歼灭,在1941年西方面军是苏军中命运最悲惨的方面军,先后三次被德军歼灭,又三次进行了重建,直到莫斯科会战时由朱可夫出任司令员后才阻止住了德军的进攻,并最终反败为胜。此前和巴甫洛夫一样经历了惨重失败的叶廖缅科和铁木辛哥并没有被斯大林处决,显然从军事角度来看对巴甫洛夫的处罚确实太过严重了。


事实上在军事上犯了最大错误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军总参谋部,各方面军战前的部署都是遵循着总参谋部的命令,才导致部队的部署过于靠前,遭到德军的包围歼灭。在战争爆发的初期,苏军总参谋部也错误的下达了全线展开反击的命令,致使许多集团军“主动”的投入到德军的包围圈,如奉命向西方面军增援的第13集团军就是这一命令的牺牲品。和苏军总参谋部相比,巴甫洛夫至少有勇气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尽管由于通讯断绝,大部分苏军没能收到这一命令,许多苏军部队都是被德军包围后自行选择突围的。斯大林之所以要处决巴甫洛夫,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不能承认西方面军的灾难是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失误而造成的,统帅部的权威必须得到维护,这样失败的责任就只能由巴甫洛夫这样的前线指挥官来担负了。


战略论


巴甫洛夫大将在苏德战争中被处决的红军高级将领之一,和他一起被处决的还有其他四名苏联将军。

巴甫洛夫大将和朱可夫大将曾是红军最早的两个坦克团的团长,也曾荣获苏联英雄金星勋章。

巴甫洛夫1941年获大将军衔,任西部特别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方面军司令。

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因指挥重大失误丢掉了性命。

苏德战争一开始,巴甫洛夫的空军在第一天就被德国人消灭了。

德军仅用一星期便攻占了明斯克,西方面军第3、4、10集团军被德军合围,50万部队落入德军包围圈。

从6月22日德军发起进攻到29日占领明斯克城,巴甫洛夫的部队简直不堪一击。

斯大林万万想不到,拥有六十余万大军的西方面军会在短短3-4天之内兵败如山倒。

这使得斯大林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6月25日,斯大林向西方面军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可是巴甫洛夫却没有执行。

斯大林立刻给铁木辛哥元帅打电话,铁木辛哥表示他也联系不上巴甫洛夫。无奈之下斯大林只好转而要求朱可夫寻找巴甫洛夫的下落。

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剧照:



朱可夫好容易才打听出巴甫洛夫躲在第13集团军司令部。

朱可夫询问前线情况,巴甫洛夫对前线战事一无所知,并且作为方面军司令,他居然联系不上自己的部队,更不要谈指挥作战了。

收听德军广播是他了解战况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说,巴甫洛夫并不比远在莫斯科的一名普通市民对前线战况了解更多。

哭笑不得的朱可夫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斯大林,并建议解除巴甫洛夫的职务。

盛怒的斯大林立刻撤销巴甫洛夫和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少将、通信主任格里戈里耶夫少将、炮兵主任克里奇少将、第4集团军司令科洛布科夫少将等人的职务,将他们押回莫斯科接受审查,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西方面军司令员。

斯大林:


鉴于巴甫洛夫的无能和懦弱,一个强大的方面军一星期就被德国人消灭。

巴甫洛夫大将和他的参谋长,被送上军事法庭,很快便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

巴甫洛夫的能力不足以指挥一个方面军。他对坦克的作用还是停留在一战的水平,他将两个集团军放在前线的突出部位,并且没有足够的预备队。

战争开始后,巴甫洛夫被德军吓坏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岗位,放弃了对方面军的指挥。


这使得德军很容易击溃没有指挥的红军。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把握能挡住德国人的进攻,但是作为指挥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是斯大林万万不能忍受的。

如果不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那以后红军就无法同德军作战了。

战役图:

巴甫洛夫冤枉吗?好像是有点,特别是他的罪名是叛国罪。他不是叛国者。

但是枪毙他是不冤枉的。作为一个战役指挥者,丢掉了重要据点,断送几十万苏军,值得枪毙好多回了。

据说在临刑前,巴甫洛夫留下了遗言,他请求他的战友们以他为戒,在斯大林的指挥下,一定要打败德国人。

他请求各位将军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的生命负责。

巴甫洛夫死,给红军将领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一支清醒剂。这就是这个大将最后的一点用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