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和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他一生共獲得過36個博士學位,且曾經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被國際學者公認為「中國文藝復興之父」。中國新文學,哲學,史學的開山之人。至今為止,國際影響力第一人,至今歐美很多大學都有他的專門研究課程。


在他還未滿26歲的時候就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之後還成為北京大學的校長。他最崇尚的一個學生是山東的傅斯年。而,他教過最著名的一個學生名字叫毛澤東。


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打牌、抽菸、酗酒、逛窯子還要婚外情,很多著名學者評價他,都稱他,好人……


陳丹青說胡適:“完全是學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剛說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羅爾綱說胡適:“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


錢鍾書說胡適:“統言之,胡適之品格絕高於魯迅、蔡元培等。”


君子言而有信、行而有義


1912年正月,郭沫若屏住呼吸揭開蓋頭,發現新娘竟長著“一對露天的猩猩鼻孔”,他立馬奮身奔出洞房,五天後離家出走。郭沫若說:“隔著口袋買貓,交定要白貓,打開口袋卻是黑貓。”張瓊華獨守空房68年,一生無子女。


1906年,魯迅被母親騙回老家完婚。新婚晚上,他獨自睡進了書房。第三天,他從家中出走,去了日本。魯迅說:“她不是我的太太,只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1926年,魯迅赴上海與許廣平同居。朱安獨守空房41年,一生無子女。


清末民初,喝過洋墨水或富貴顯達者,紛紛追求“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之新觀念,拋棄包辦婚姻與糟糠之妻遂成新潮流。但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卻是一個例外。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胡適與江冬秀


胡適13歲時,母親便做主給他定了婚。訂婚後15年,胡適與江冬秀從未謀面。胡適內心也曾抗拒過、疑慮過、矛盾過,但終因“不忍傷幾個人的心”而沒有推翻婚事。“我深深懂得舊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


1917年,留美歸來的北大教授胡適迎娶了江冬秀。史學家唐德剛說:“這位小腳、眼有翳、愛打麻將的女人,成了傳統中國社會最後一位福人。”婚後,胡適寫了一首詩自我寬解:“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這便是胡適——言而有信,行而有義。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君子周急不濟富


1919年,林語堂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沒想到留學期間,經費用盡,生活斷炊。走投無路的他,只好求助於北大胡適。


“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貸1000美元,待我學成歸國償還。”不久,林語堂就收到了胡適的匯款。


胡適說:“這是工資預支款,君歸國後,一定要回北京大學工作。”哈佛畢業後,林語堂又赴萊比錫大學讀博。他電報胡適:“再向學校預支1000美元。”後學成回國,林語堂如約到北大任教。他找到校長蔣夢麟,萬分感謝。蔣校長感到意外:“哪兩千塊錢?”


林語堂這才知道:“學校根本沒出過這筆資助——那都是胡適個人的錢。”而且這件事,胡適從沒有向外人說過。


胡適資助的不僅只有林語堂,還有吳晗、羅爾綱、周汝昌、李敖、沈從文、季羨林、千家駒等一眾才子。他不僅僅資助才子,也資助販夫走卒。因為胡適交友從不論貧富貴賤。


一次,賣燒餅的袁瓞來胡適家閒聊。胡適說:“我喜歡游泳,可鼻孔長了小瘤,呼吸不便。”

袁瓞說:“好巧,我鼻孔也長了一瘤,恐是鼻癌。”胡適立即提筆寫了封信,讓袁瓞交給臺大醫院院長。

信中說:“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費用由我負擔。”


當年之民國,很流行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胡適之仗義疏財,由此可見一斑。


有一年,大學者陳之藩寄支票感謝胡適:他留學美國時受過胡適400美元的資助。

胡適回信說:“你不應該這樣急於還此400元。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陳之藩後來說:“我每讀這封信時,並不落淚,而是自己想洗個澡。我感覺自己汙濁,因為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澄明的見解與這樣廣闊的心胸。”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胡適是倡導白話文的旗手,而黃侃是反對白話文的先鋒。

一次,黃侃在講課中舉例說:如果胡適的太太死了,其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

“長達11字。而文言僅需四字——妻喪速歸。”


胡適的回擊也令人叫絕。

課堂上,胡適對學生們說: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做秘書,我拒絕了。

同學們如有興趣,可用文言代我擬一則電文。


學生寫完後,胡適選了一則字數最少的——“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

僅12個字,也算言簡意賅。但胡適說:“我的白話文電文就5個字:幹不了,謝謝。”

學生們紛紛歎服。


胡適倡導白話文,遭遇無數譏諷和謾罵,但胡適回擊總是溫文爾雅,從不進行人身攻擊。


羽戈說:“你看他,哪怕與政敵論戰,都是和風細雨,平心靜氣,連一句刻薄話都罕見,更不必說粗口了。”


無論是對待持不同學術態度的“異己”,還是對待持不同政治態度的“友朋”,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不站隊、不妄議、不迎合、不謾罵。這一點,民國能做到者,幾人哉?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新文化運動後,因政見不同,魯迅與胡適交惡。此後,魯迅在報刊上多次挖苦、諷刺胡適。

面對魯迅痛罵,胡適從不應戰。


而對於魯迅的文章,只要認為是好的,胡適就會大力推薦,比如魯迅的《隨感錄》。胡適便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時時想到這段文章。”


1936年,魯迅去世後,作家蘇雪林給胡適寫了一封長信,稱魯迅是“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


胡適回信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早年的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魯迅死後,胡適從沒發過一句惡聲。當許廣平就《魯迅全集》出版事宜給胡適寫信,請他“鼎力設法”介紹商務印書館時,胡適“慨予俯允”,立馬出面推薦,並擔任了魯迅紀念委員會委員,為《魯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誅心是人類的通病,禍延千年,勿論中西。能做到胡適般“惡而知其美”者,有幾人哉?


君子立論,宜存心寬厚


一天早上,胡適喉部有點發炎,胡頌平說:“肯定是昨晚喝的酒不太好。”胡適說:“不要怪人!連醫生也不敢隨便說的話,怎麼好怪人家的酒不好。”


這就是胡適一直倡導的:君子立論,宜存心忠厚。


何謂存心忠厚?就是“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1936年,丁文江因煤氣中毒去世,胡適撰文紀念他時說了一件事:丁文江打牌,把輸贏看得太重,當他手握好牌,手心便會出汗,因此常被胡適等朋友取笑。羅文幹說丁文江:“看錢太重,有寒傖氣。”


但胡適則反思——“及今思之,在君自從留學回來,擔負一個大家庭的求學經費,有時候每年擔負到三千元之多,超過他的收入的一半。他從無怨言,也從不欠債;寧可拋棄他的學術生活去替人辦煤礦,他不肯用一個不正當的錢。這正是他嚴格的科學化的生活規律不可及之處。我們嘲笑他,其實是我們窮書生而有闊少爺的脾氣。”


這就是存心忠厚、有疑處不疑的胡適。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君子之德,莫美於恕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這是胡適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寬容之於胡適,已深入他骨髓。作為新文化運動和“自由主義”之旗手,胡適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面對別人的咒罵,胡適並不生氣。


有一次,他在給楊杏佛的信中說:“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


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願捱罵。如果有人說,吃胡適一塊肉可以延壽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願自己割下來送給他,並且祝福他。”


此前,胡適與魯迅兄弟談《西遊記》時,說第八十一難應該這樣改最合佛教精神:“唐僧取了經回到通天河邊,夢見黃風大王等妖魔向他索命。唐僧醒來,叫三個徒弟駕雲把經卷送回大唐。自己念動真言,把想吃唐僧肉的冤魂都召請來。他自己動手,把身上的肉割下來佈施給他們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極樂世界,唐僧的肉佈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


放眼20世紀,能說這番話者,唯胡適一人。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君子不受虛榮、不祈妄福


1929年,胡適從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意外碰見了老朋友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

赫定是瑞典國家學會十八名會員之一。赫定說:“我想提名你做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胡適果斷而婉轉地拒絕了。


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家的。”後來,李敖寫了《播種者胡適》一文,充分肯定胡適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胡適讀罷此文後,給李敖寫了一封信:“說我在紐約‘以望七之年,親自買菜做飯煮茶蛋吃’,其實我不會‘買菜做飯’。”“說我‘退回政府送的6萬美金宣傳費’,其實政府從來沒有送我6萬美金的事。”


“說‘他懷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監獄看他’,我曾幫過他小忙,但不曾到監獄去看過他。”


信中指出的錯誤,全是給胡適貼金的。倘若胡適好虛名,完全可以緘口笑納。但他卻毫不含糊,對多處貼金拒不接受。


胡適難道不好名嗎?他給別人寫的信都要謄抄一份留下來,其日記也明顯可以看出是為了日後發表,

顯然,胡適非常之“好名”。


但他之“好名”,有兩點非常值得如今熙熙於名者學習。一是“君子好名,取之有道”。“不接受來歷不明、言過其實的虛名。”二是“成名後,就不要辜負這個名聲”。“對名譽始終保持著一種警惕和反省。”這就是胡適——不受虛榮、不祈妄福。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君子不隨眾、不盲從


1937年,羅爾綱趕時髦,出版了《太平天國史綱》一書。《書人雜誌》將其選入“中國最新十部佳著”。

胡適讀後,當面批評羅爾綱:“做書不可學時髦。”“你寫這部書,專表揚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之亂,讓中國幾十年不曾恢復元氣,你卻隻字未提,這樣盲從做史是不對的。”正因胡適的耳提面命,羅爾綱後終成著名歷史學家。胡適學術上的偉大,不在於他的著作,而在於他的治學之方法——“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世間有一種最流行的迷信,叫做‘服從多數的迷信’。人都以為多數人的公論總是不錯的。”所以胡適覺得應該“大膽的假設”,不大膽地假設、懷疑,就不會有進步和創新。但大膽假設、懷疑之後,應該“小心的求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


“沒有證據,只可懸而不斷;證據不夠,只可假設,不可武斷;必須等到證實之後,方才奉為定論。”胡適學術上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


史學家顧頡剛說:“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直接得之於胡先生,而間接得之於辯證法。”


這種治學方法,也被胡適運用於做人做事中。


所以他從來不站隊、不妄議、不盲從,不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把別人的腦力當腦力。


君子之本,知行合一


1962年2月24日,一場慶祝酒會上。胡適發表即席演講,不料講到一半,突然心臟病猝發,倒地而亡。

整個天下,哭聲一片。梁實秋說:“但恨不見替人。”


但蔣心裡的石頭終於放下了,他在日記中寫道:“胡適之死在革命事業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乃除了障礙也。”


當年,胡適在贈言北大哲學系畢業生文章裡,曾引用禪宗的一位高僧所言:

“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


之所以說胡適是君子的榜樣,正因為他一生都在堅持——知行合一。


既告訴別人怎麼做,又做給別人看!


李敖說:“40年來,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間,沒有迷茫,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


胡適去世當晚于右任、蔣經國等103人即組成治喪委員會3月1日,蔣介石親往祭弔頒贈“智德兼隆”匾額

並親自手書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3月2日出殯路上,從臺北到南港,家家燃香、戶戶路祭,沿路送殯的人加起來有十餘萬之眾。這些人中,有達官顯貴、有文人雅士、也有布衣白丁,江冬秀在悲痛中對兒子動情地說:“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這樣,不容易喲。”


從新文化運動到離世,在幾十年的論戰裡,胡適始終秉持自由寬容的理念,他熱愛古代聖賢,但不浮誇遙遠的光榮,他看好近代中國進步,但又深知我們民族的弱點,他用世界的水準,不斷衡量我們民族的內心和生活,無論什麼年齡階段,他都逆著風向,挺身高呼、獨立自由,力圖再造文明、復興民族。形骸終要化灰,陵谷也會變易,但他一生自由寬容的思想帶給我們的光明將會一直照耀著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