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於1924年12月17日在前門正式通車。當時,共有10輛有軌電車往返於前門至西直門之間。全部車輛和機械設備均買自法國,或是由法國轉向日本、英國、瑞士等國購進。

而鐺鐺(dangdang)車是老北京對有軌電車的親切稱呼。因為它的車頭掛了一隻銅鈴鐺,司機只要一踩腳下的踏板,鈴鐺便會發出“鐺鐺”的聲響,提醒行人閃避車輛。哪有刷著二尺紅漆的白色電線杆,司機便要踩下一腳,停車上客,說不定在哪一站,穿著毛料制服的高級查票員也會夾在客流中上車檢票,他們的袖口綴著顯示身份的紅線,一道兩道或是三道。

通車當天,那是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照片拍攝自北京市檔案館

1924年12月18日的《晨報》第六版上刊登了《昨日電車開車典禮》的新聞報道:“北京電車公司昨日(17日)上午11時,舉行開車式。前日該公司即在天安門南面,高搭蓆棚為會場,各電車周圍皆繞以彩帳……中外來賓數百餘人,電車公司職員皆為招待員,佩藍綢徽章,上綴以小紅花……”另有報道:“電車行開車典禮畢,各來賓即乘車東行。計分乘八輛花車,繞行一週,自天安門起點,經東單、東四至北新橋、過後門及太平倉,經西四、西單至天安門,一點半方散會。下午二時起,除八輛花車外,另加普通車四輛,共為十二輛,繞行全線。車上乘客異常擁擠,沿途觀者亦人山人海,並無何等故障。”這是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的景象,可見在當時北京出現的這個新鮮事物引起了京城市民的關注。這條從前門至西直門的有軌電車線,全長9公里,配有10輛有軌電車(車和設備購自法國)。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通車典禮當天並不對所有公眾開放,而是對之前領到了“有軌電車優待券”的人進行“試運營乘坐”。於是,第一天沒有機會親自體驗有軌電車的老百姓紛紛站立在沿線的道路看熱鬧,當時的情形可謂是“觀者如潮”。

鐺鐺車並非你想的那麼浪漫

在許多年代戲裡,我們都能看到鐺鐺車的身影,男女主角在車上浪漫邂逅,或是地下交通員交換情報。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圖片來源《北京電車發展史》截圖

不過當時有軌電車的舒適程度,和今日的地鐵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首先,電車只有一節車廂,最多外帶一個牽引車廂,所以載客量非常小。由於車廂擁擠,很多人上不去車的人就趴在車門旁“蹭車”。其次那時候根本談不上什麼空調,甚至連車門都簡陋得很:冬天用木頭門,夏天用鐵柵欄門,還得靠人工開關門,所以稍微一擁擠,就很難將門關上。車裡的人也得飽受冬天灌風、夏天悶爐的折磨,所以根本談不上舒適。

你猜電車路牌分顏色是為哪般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1路公交車王府井站

不同線路的有軌電車的路牌分別使用紅、黃、藍、白、綠等顏色相辨別,這和今日的地鐵非常類似,但你知道為何會以顏色來分別嗎?這主要是為了方便不認字的市民乘車。

最先開通的1路是紅牌,由天橋至西直門。以後陸續開通的2路是黃牌,從天橋,前門,東單,東四至北新橋。3路是藍牌,從東四,東單,中山公園,西單至西四。4路是白牌,從北新橋,地安門至太平倉。5路是綠牌,從宣武門,中山公園至崇文門。6路是黑牌,從崇文門,瓷器口,水道子,過街樓,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據1935年統計,那時共有車輛96輛,其中機車為66輛、拖車為30輛。此後電車營業線路發展極慢,在1940年才又開闢了一條由天橋至永定門的7路。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1899年,中國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在北京誕生,由德國西門子公司幫助修建

但若是說起北京的第一條電車線,卻並非是西直門這一條。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曾從德國西門子公司引進有軌電車數輛,修建了永定門外馬家堡至崇文門的線網、軌道。這條電車線路在1900年通車,行駛於馬家堡-永定門之間,是大清國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俗稱“馬永線”。可惜這條有軌電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因為義和團運動被毀,這條有軌電車線路在被破壞後也沒有修復。

電車推廣遇阻礙:商戶嫌佔道,居民反對建電廠,人力車怕被搶生意

北京有軌電車從1921年籌辦始。當時,北洋政府與中法實業銀行代表賽利爾·白樂吉依據《五厘金幣實業借款合同》,正式訂立《北京電車合同》。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於同年6月30日成立。股本400萬元,約合現在的人民幣1.7億元。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圖片來源《北京電車發展史》截圖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圖片來源《北京電車發展史》截圖

然而,由於北洋政府是官僚政府,缺乏民意基礎,溝通亦不暢,電車軌道修到珠市口至磁器口時,沿街商戶以鋪房受震動、影響交通為由,集體抗議,在修建前門外一段時,也遇到商戶的群起反對。最終,不得不將線路改為單軌,加上材料遲遲不到,民眾反對就近修建電廠等原因,造成電車計劃一拖再拖。就這樣,歷經三年開始運營。

當時電車還沒通車,京師總商會就向京師警察廳呈文勸阻稱,“若電車急於開行,此數十萬失業平民必更被迫至於絕地……”就在電車通車的當天,北京城就有上千車伕臥了軌,企圖阻止電車通行。

1929年10月22日,人力車伕對電車公司開展了“總攻”:搗毀了63輛電車,並且對很多軌道進行了破壞,導致電車停駛18天的嚴重後果。

但事實上,取代人力車並不是有軌電車,而是人力三輪車,這點大家沒想到吧,若是想了解北京的人力車,不妨戳鏈接:

每天逃票的佔一半以上

雖然電車很少如期而至,但哪怕是買“掛票”的乘客,因沒擠上車而攀附在車門或車尾附近的乘客,看著電車超越馬車和人力車,也體會了“現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好處。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1924年至1939年期間,電車的票價一直比較穩定,距離越遠,價格的優勢越明顯。根據1935年馬芷庠《北平旅遊指南》的記錄,從正陽門乘人力車去中山公園,車費是30枚(枚,指的是銅元票,由河北銀錢局及財政部農業銀行所發行,僅在北平市內流通)。從北海後門乘電車去北新橋,車費18枚。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1945年,電車的普通票價為10法幣,每日載客一萬人次,票款收入不足10萬元,但是憑這樣的收入,電車公司仍無力維修更新設備,甚至給職工開薪都十分困難。從1945年11月-1946年9月,這11個月中,普通票價由10元增加至200元,調價後電車的營業行駛才達到了收支相抵。

自有軌電車在北京市區運營開始至北平解放前夕的20多年中,北洋政府、日偽政府和民國政府都有明文規定,軍、警、憲及政府公職人員,都享有免票乘車或半價乘車的特權。有免票權的乘客經常帶熟人蹭車,無免票權的乘客也聲稱自己有免票權。據統計,每日無票乘車者佔乘客總數的60%,電車公司每年因此損失甚巨。

工作辛苦工資不高罰款繁多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圖片來源《北京電車發展史》截圖

1927年7月至1930年6月,北京電車公司有工人378人,其中司機166人,售票生251人,旗夫38人,查票員39人,稽查員9人。1932年10月工人總數是887人。

司機、售票都是按日計算工資,除每月輪流休息4天外,“星期、年節概無休假。倘遲到或早退在一小時以上者,以曠職半日論”。司售生脫班,除受點名處分外,一日罰洋1元,半日6角。一次2角(津貼照扣),滿10次即予開除。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如果整月不曠工,每月可多得三天工資。售票工人月終結算,如果售票總數超過公司規定的銅元數,便提出超過數的百分之一獎勵售票工人,這叫做“獨得花紅”。全部算起來,每人平均不過二三十元,僅能維持全家最低生活。稽查員報酬最好,每月至少40元。籤票員也在30元以上。

老北京有軌電車史話,站牌分六色,這是為哪般

工資不高,但罰款的名目繁多,稍不留意就要受到處罰。例如不注意著裝罰1元,不聽票生鳴笛開車罰款2元,售票生未帶領章罰款5角,在站閣內閒談罰款1元,開快車或慢點罰款5角,中途交接班罰款5角,未按順序號售票罰款5角、忘取票板罰款1元、售票生錯劃站單罰款1元,售票生後門下車罰款1元。起站時不踏鈴罰款4角,身著制服佔據客座罰款1元,車票被竊罰款四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