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汙名?這幫“愛與和平”的成年粉絲有話說

追星汙名?這幫“愛與和平”的成年粉絲有話說

“無組織又佛系”的成年粉絲們需要一個舞臺,告訴大家——什麼樣的愛,才真的長久。

最近,“肖戰粉絲與AO3”事件沸沸揚揚,飯圈文化第一次“成功出圈”,被這麼多人討論。看完前因後果後,不禁驚歎:“這些粉絲怎麼跟我這種老年粉絲如此不同,真的是我年紀大了嗎?!”

相比這種“有組織、有紀律”的“控評、打榜、舉報”式飯圈行為,不僅黑人問號臉,也愈發覺得“無組織又佛系”的成年粉絲們需要一個舞臺,告訴大家——什麼樣的愛,才真的長久。

- - - - - - ❤️ - - - - - -

@四月

(年齡和追星年限:別問,已婚已育)

我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追星,我就是普通的「顏狗」。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潘粵明老師的顏值(zqsg),看到他“我的心情就會變好“,很多的負面情緒就會消散。

結婚生子之後,這真的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光」。我覺得追星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我初高中時也追二次元,是B站最早的一批用戶,但現在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想跟未成年的追星一族說,在應該好好學習的年紀請好好學習,至少經濟獨立之後再追星。我覺得追星就像是追求一個夢想,追逐一種羨慕的狀態,在此之前,請努力成為一個更好地自己吧!頑張って!

- - - - - - ❤️ - - - - - -

@爽爽室友

(工作4年,追星3年左右)

追星其實沒什麼特別,我平時工作比較無趣,人際交往也比較少,追星對我而言就是「日常獲得快樂」的方式,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且因為我本身喜歡音樂劇和古典音樂,喜歡他讓我更瞭解音樂劇和歌劇,瞭解藝術。瞭解得越多,我就越喜歡胡浩(歌劇表演者),感覺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有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他讓我感到快樂,就這麼簡單而已。

- - - - - - ❤️ - - - - - -

@Groovebi

(工作2年,追星10年以上)

其實我的故事很普通,我喜歡春春十年了,也喜歡耽美同人。我覺得人都喜歡美好的東西,他們在我眼裡就是美好的東西哈哈哈。另外,可能因為我自己是LGBT一員,所以我追的明星大多都是跟LGBT有點「裙帶關係」;他們打破傳統的性別觀念,讓我覺得「我們是一類人」。

再者可能因為我的生活環境比較保守(自己在國企工作,家裡父母也都是國企退休),所以身邊家人對這一些“非主流”的群體普遍都是比較抵制的態度,所以我內心就很喜歡他們的勇敢,喜歡他們「做自己」的誠實。影視劇也好,真人也好,只要是能證實「這個群體中存在一樣美好的人或事」,我可能都會追!

比起年少時盲目而投入的追星來說,現在的我追星「寧靜且淡泊」,平時工作也比較忙,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在這上面,所以一般就「佛系」轉發,看她的演唱會,演唱會結束以後,各自帶著能量和快樂,繼續生活。

- - - - - - ❤️ - - - - - -

@Hehehe-yun

(追星2年,研究生在讀

成人追星在我身邊還挺常見的,其實我一開始挺不屑的,不懂為什麼好多周圍看上去「如此正經」的大齡朋友們竟然會追星,但是後來,我就被打臉了——真香,因為實在太快樂了。

白天被客戶懟、被老闆壓榨,有時候真的覺得很喪,每晚刷一刷超話、跟其他姐妹們互動成了我一天中最解壓、最無憂無慮的時光。而且因為我喜歡一個很大很大的team,他們之間表現出來的感情,他們多年來互相支持、鼓勵,讓我覺得很真誠、很有愛,就是「美好本身」。

雖然我追星,但是我不混飯圈。飯圈現在越來越亂,而且也越來越被汙名化,其實我覺得主要是資本的下場,明星資源靠資本,資本看數據,飯圈就「為愛發電」做數據……各大追星平臺也變得數據導向,有排行,有打榜,大家在一種莫名其妙的「同儕壓力」之下,給自己找到了動力,並自我感動,慢慢的彷彿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則……其實挺累的。

有一些粉絲小朋友又比較情緒化,容易被煽動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但誰說追星一定要撕呢?誰說追星要親密到沒有你我的距離呢?誰說追星一定要傾家蕩產呢?就挺想不通的。希望大家能好好平衡一下真實和虛擬之間的關係,該學習時好好學習,等你有錢了,將來有判斷力了,再做一個真正能“幫助正主,獲取快樂”的粉絲吧!這樣你好,你家正主可能也比較輕鬆吧。

- - - - - - ❤️ - - - - - -

@嘻嘻嘻

(追星7年,研究生在讀)

談成人追星,其實我覺得「規則」和「界限」的重要性就很突出。我覺得成年人一般會有一種「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的心態,畢竟大家都恐懼社交 + 沒空。追星作為一項活動,作為一項跟很多其他人一起參與的活動,勢必要尊重圈層的「規則,尤其是現在CP圈、唯粉圈分化出來,彼此尊重才能更好地相處,才能相互成全。畢竟大家都是喜歡同一個正主,都希望他有更好的發展。

- - - - - - ❤️ - - - - - -

有人說,追星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投射、自我想象,或是想象親密關係,或是寄託安全感,又或是在ta身上投射了一種自己羨慕但得不到的性格。每個粉絲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許這就是“圈地自萌”這一不成文規則的來源——你不懂我,沒關係,我尊重你有自己的空間。但現在,很多粉絲的“愛”是通過恨所謂的“對家”和“隔壁圈層”來實現的。

請問,這還是你所謂的“愛”嗎?

曾經的追星時代,好像沒有現在那麼瘋狂、那麼市場化,那時候大家追星是買海報,看演唱會,課件跟朋友分享照片和趣事,並立下誓言說,“我以後一定要賺錢去看一次ta的live!”

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資本操作,流量擔當不多,但是真正的藝術家不少。作為有自我意志的成年人,希望大家在追星的時候,都能在認識“追星對於自我的意義”以後,理智而後行。希望你為你家正主所做的努力,可能幫助他蛻變與進步,也希望你的這一份喜歡,不盲目,最終開花結果。

來源|南都週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