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神武,他效法其父朱棣,也想夺侄子皇位,为什么很快败亡?

今古大观


朱高煦的确是朱棣诸子中最能打的,当年靖难之役中阵斩瞿能、击败盛庸、俘获平安,朱高煦可谓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这么剽悍善战的朱高煦怎么造反造的像个笑话儿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支持朱高煦的武将集团早已失势

众所周知,朱高煦的争储资本是从靖难之役中积累起来的,可以这么说,朱高煦的根基在军中而不在朝堂,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基本都是太子朱高炽的人。朱棣手下的大将们都非常喜欢朱高煦,比如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人都是支持朱高煦做太子的。尤其是淇国公丘福,这人是朱高煦的铁杆亲信,朱能死后丘福基本上成了军中第一大将,正是丘福的大力支持,朱棣才屡屡生出废立太子的念头。在朱高煦的夺嫡过程中,丘福出力最多,这个很好理解,毕竟战友上位好办事儿嘛!

可是,朱棣毕竟做了二十多年皇帝,这期间变故太大了,或者说朱高煦的运气太差了!

永乐四年,成国公朱能病逝军中;

永乐七年,朱高煦最大的帮手淇国公丘福中伏身死,此后朱高煦的势力每况愈下;

永乐十五年,朱高煦离京就藩,彻底丧失了争夺太子的资格!

由此可见,宣德初年,造反的朱高煦在军中的势力早已消亡殆尽,英国公张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朱高煦曾秘密联络张辅一同造反,可是张辅一分钟都没犹豫直接把他卖了!支持朱高煦的武将势力消亡殆尽,可是支持朱高炽朱瞻基的文武集团依然如日中天!这样看来,朱高煦造反焉能不败。

二:朱高煦就藩之后声望逐渐衰减

前面说到永乐十五年,汉王朱高煦离京就藩,从此离开了政治中心长达十多年。虽然在外人看来,朱高煦仍然是地位尊贵至极的大明亲王,可他也只能在地方上耍耍威风了。

朱高煦造反之时,手中人才简直是匮乏至极,连一个像样儿的将军都拿不出手!朱高煦造反之时的五大军事主官中,两个指挥使,一个千户,一个知州,还有一个就是朱高煦他自己,可见人心向背到了什么程度,没人愿意投奔朱高煦,这反还造个什么劲儿啊?

三:最关键的是手里没兵

作为藩王出身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太明白藩王们心里的那点儿小心思了,藩王们仗着自己手里有兵有钱,时时刻刻都想过一把皇帝瘾!因此,自打朱棣即位之后就开始着手削弱一众亲王的兵权,比如宁王朱权、代王朱桂等都被朱棣削了兵权。

那么朱高煦作为最有资格争夺帝位的亲王,自打朱棣抛弃他的那一日起,他就注定是被打压的一份子!永乐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的前一年,朱棣借故把朱高煦的亲信诛杀殆尽,并且削去了朱高煦的两个护卫!两个护卫可非同小可,亲王护卫指的既是亲王的私人部曲,一个护卫人数在3000-19000之间,朱高煦拢共也就那么几个护卫,损失可谓空前巨大!此次事件之后仅仅一年,朱棣就把朱高煦赶出了京城就藩到了山东乐安。

到了宣德初年,朱高煦造反时手中兵力实在是有限的很,如果他的兵力充足他就不会去明知危险还拉拢老狐狸张辅做自己的内应了。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高煦纵然是无敌猛将,兵力短缺之下也干不成大事儿!

结语:都说朱高煦最像朱棣,这个的确不假。可是,朱棣造反和朱高煦造反基本没有可比性,无论是从兵员实力、个人素质、谋臣武将、对手智谋等等各方面全都是不一样的!朱棣从各个方面都完胜朱允炆,可是朱高煦却各个方面都完败于朱瞻基,因此我说,他从造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李老师历史课


自古皇权无父子,骨肉相残的事情是非常的多。朱棣夺位是经过了四年的拉据式残酷的战争才成功的,而朱高煦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他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怎么能成功呢?

当年朱棣率领大军长期同北方的蒙古部落作战,部队锻炼的战斗力非常的强。他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铲除皇帝身边的权臣齐泰、黄子澄等人。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随父亲征战而且多次救过朱棣的命,朱棣是非常的欣赏他的勇武。

经过四年的*靖难*之战,朱棣终于打败朝廷的主力大军,占领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有人说被大火烧死了,但是没有找到尸体;我的人说从暗洞里逃跑了),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后来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的途中病死,镇守京城的太子朱高炽即位。这是个短命鬼,刚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了。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他想效仿他爹走朱棣的老路,在中途埋伏杀手刺杀朱瞻基没有成功。

朱瞻基明知道是他叔叔朱高煦干的,但是朱瞻基是城府挺深,不动声色。派人在暗中监视朱高煦的一举一动,朱高煦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朱瞻基没有行动,就认为啥事没有了。于是暗中招兵买马,准备造反。有一天在朝堂上,朱瞻基突然反脸,找了个理由把朱高煦给抓了起来,查抄了朱高煦的王爷府!打个朱高煦是措手不及,朱高煦的皇帝梦注定是南柯一梦。


隐者康司马


朱高煦效仿他的父亲朱棣,企图通过发动军事政变来夺取皇位,但是注定会是失败的,因为此时他发动叛乱的条件、环境早已和父亲朱棣时期不同,而且他不安分的心思在父亲朱棣当政期间就已暴露无遗,怎么可能不失败。

靖难之役

朱棣之所以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政权,那也是经历了长期斗争的结果,他是有发动反叛的机遇和平台的。

【1】首先,朱棣为燕王统领燕京即今天的北京,

离明朝都城应天很远,即便建文帝采取了留置他的儿子来约束朱棣,而且还派官员专门负责监视朱棣,但这些都挡不住朱棣在暗地里进行谋划和准备,表面是一套,背后是一套,而且在发动叛乱之前朱棣没有展现出丝毫叛乱的迹象的,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建文帝,认为内有人质,外有监督能够掌握住燕王的一举一动,但建文帝对此还是疏忽大意了,朱棣使用各种手段装疯卖傻,最终成功将儿子从应天接回,经过长久的准备,最终完成了发动叛乱前的一切准备。

影视剧中的朱允炆

【2】其次,他发动叛乱的时机非常的好。

建文帝上台后,他认识到封在各地的王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尤其是以燕王为首的几大王,所以登基伊始,建文帝就开始了削藩工作,而且最初这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几个实力小的王被成功削藩,有的被贬,有的被调回京城,有的自杀,总之达到了初步的预期效果。

正是因为建文帝的削藩初步成果,让他彻底失去了各地封王的拥戴和支持,也就是不得人心,各个没有被削藩的王爷人人自危,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要被削,甚至是家破人亡,所以建文帝刺痛了各地的封王,也为朱棣的发动叛乱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等着有可能被削甚至死亡,拥护朱棣反叛还有可能保存住封地和姓名,自然很多王爷的天平逐步倾向了朱棣,这就导致了在叛乱过程中,只有朝廷的军队在与朱棣大军对抗的原因。

【3】朱棣自身长期以来积攒的实力。

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但岁数小没有就藩,1380年朱棣正式到燕京就藩,自此开启了他的燕京时代,一直到1399年他发动靖康之难,这期间朱棣在燕京已经19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朱棣一直是勤勤恳恳,全面保障了明朝边境的安全,在这个过程中,朱棣的住持政事的才能、本领,势力、影响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在父亲所封的这些王爷中实力是最强的一位,所以建文帝上台削藩的主要目标才是朱棣,足可见出朱棣的实力不一般,直到父亲去世,侄子朱允炆登基,此时他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实力和能力。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而反观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他在靖难之役中确实为父亲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是朱棣在取得政权之后,对于太子之位的人选一直是犹豫不决的,在朱棣的心中,他也是倾向于二子朱高煦的,因为他在各个方面和自己都非常像,而且为政权的取得也付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流露出想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但是大臣们极力劝谏,认为自古以来立太子都是立嫡长子,皇上有嫡长子朱高炽不立,而转立儿子朱高煦有违祖制,而且对大明的江山也没有太多的益处,最终没有办法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虽然太子之位已定,但是朱高煦依旧对太子之位不放手,在私下里经常表现出对于太子的不屑一顾,而且也在暗地里准备发生叛乱,就在父亲朱棣当政期间,他就曾想发动叛乱,只是提前被告发而失败,朱棣对他的野心一清二楚,太子朱高炽更是一清二楚,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十分清楚,就是他从中帮助父亲保住太子之位的。所以,在三个人的眼中都知道朱高煦不安分,有可能发动叛乱,那朱高煦还有胜算的可能吗!而且他拒绝去封地就留在京城,在父亲身边想搞叛乱,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朱高煦的时代早已不是父亲朱棣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有清醒的父亲朱棣、哥哥朱高炽、侄子朱瞻基,他的不安分最终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局。最终死不悔改的朱高煦在被废为庶人之后,用脚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下令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说句实话,朱高煦跟朱棣能比吗?朱棣能甩朱高煦几百条街,所谓的朱高煦神武,是说朱高煦打仗勇敢,简单来说就是能打,但是要是只要能打就能夺皇位,那么朱棣都得靠边站,要知道朱元璋最能打的儿子不是朱棣,是宁王朱权,但是宁王朱权还不是被朱棣给算计了。


此外,朱高煦的侄子是谁,朱瞻基。朱允炆跟朱瞻基有可比性吗?还是没有,朱允炆从小在宫里长大,而且作为继承人的培养其实也没几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继位,区区五六年时间,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培养还不到位,只顾着替朱允炆减除威胁了,要不然朱允炆能一上台就以那么激烈的手段去削藩吗?

再看朱瞻基,永乐九年(1411年),就被册立为皇太孙,直到宣德元年(1425年)继位,朱棣培养了十几年,而且还不是在宫里,据说朱棣五征大漠,多次带着朱瞻基一起去了,所以说朱瞻基是个上过战场会打仗的,单人武力来说朱瞻基可能不如朱高煦,但是带兵能力却不一定如此啊。

还有一点,朱元璋给朱允炆留的班底跟朱棣给朱瞻基留的班底简直差远了。朱元璋光顾着给朱允炆减除威胁,武将都杀的差不多了,就剩像黄子澄这种腐儒书生了,最后朱允炆竟然派李景隆这种草包带兵北伐,当然打不过朱棣了,至于靖难之役中像平安,盛庸这种名将,但是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使得投鼠忌器。再看朱瞻基的班底,号称明朝最强内阁的以杨士奇为首的三杨内阁,还有名将张辅。再加上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枫叶0829


朱高煦这号人物,完全配不上“神武”二字,“有勇无谋”一词倒更适合他!

都说朱高煦是朱棣几个儿子中,最像他的一个。因此,朱高煦起初也是深受朱棣的喜爱,甚至一度让朱棣动了想要废掉朱高炽,改立朱高煦的心思。但事实上,朱高煦也就继承了朱棣想当皇帝的政治野心而已,其他的谋略、隐忍和魄力,朱高煦可是一样都不沾边。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朱高煦打仗确实很勇猛。白沟河之战,朱高煦率精骑冲入南军阵中,阵斩都督瞿能父子;东昌之战,朱棣大败,麾下大将张玉战死,也是幸亏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击退盛庸部南军的追杀,才将朱棣救出。战场上屡立战功的朱高煦,自然要比肥胖多病又患有腿疾的朱高炽更得朱棣欢心。

所以,早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就产生了改立朱高煦为自己接班人的念头。他曾摸着朱高煦的背说:“(你)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这番话的意思,想必也是不言而喻了。也正是因为朱棣这番话,极大的鼓动了朱高煦夺嫡的野心。

然而,朱棣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因为朱高炽宽厚仁慈深得朝中文官集团的拥戴,以及朱高炽有个英明神武的“好圣孙”儿子朱瞻基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朱高煦夺嫡的失败,那就是他太“作”。

朱高煦居功自傲,仗着朱棣的宠爱,为人极度骄横。他不光肆无忌惮的公然夺嫡,而且还不受约束,多行不法之事。当初,朱高炽被确立为太子后,朱高煦也被封为汉王,其蕃国封在云南。按理说,朱高煦应该前往就藩才是。但一心想要夺嫡的朱高煦岂会愿意离开京城,跑到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就藩呢?所以,他一再要求与自己的儿子一同留在南京,并最终迫使朱棣妥协。

成功留在京师后,朱高煦更是变本加厉,一再公然挑事。他先是向朱棣索取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然后,又请求在增加两护卫,行事变得越发放纵。此外,朱高煦还时常以唐太宗自比,其不臣之心真可谓是昭然若揭。

而朱高煦的种种不法行为,最终让朱棣对他越发反感。最后,一度到了剥夺其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的地步。试问,朱高煦如此骄横嚣张、有勇无谋的性格,有怎么能成大事呢?

再者,即便朱高煦在朱棣时期不自己作死,到了朱瞻基时期,他也没能力打败朱瞻基。

靖难之役的胜利,除了朱棣自身的英明神武以外,其实还离不开朱允炆这个“二百五”的助攻。但很显然朱高煦比不上朱棣,而朱瞻基却远胜朱允炆。试问,有了朱允炆这个前车之鉴,朱瞻基又岂会没有准备,而重蹈朱允炆的覆辙呢?再说,朱棣自己通过靖难之役夺位,自然也不可能放任藩王的势力座大,因此他在位期间,就已经明的暗的完成了削藩。

也就是说,即便朱高煦真有朱棣那般英明神武也没有。因为,他那会已经完全不具备取胜的力量了。



这些历史要读


朱棣起兵靖难,历经四年成功赶走侄子朱允炆,登基称帝;朱高煦效仿朱棣,起兵靖难,结果被朱瞻基轻松击败,落了个“烤杀”的下场,造成如此不同的结局,主要归结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能力上朱高煦没法和朱棣相比。朱棣幼年跟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更是师从常遇春、徐达等人,再加上在北平历练多年,朱元璋一通杀戮之后,单论带兵打仗能力,同时代基本是无敌的存在。朱高煦虽然经历了“靖难之役”的锻炼,但这毕竟不是他的主战场,前有朱棣带领冲锋,后有姚广孝出谋划策,朱高煦只能说执行战术比较到位,距离一个统帅相差甚远。

其次,能力上朱允炆没法和朱瞻基比。朱允炆匆匆登基完全是个意外,朱元璋想要再培养他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杀掉可能对他产生威胁的大臣,本意是让他再岗位上历练成长,然而朱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朱瞻基则不同,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之所以还立朱高炽为太子,就是因为喜欢朱瞻基,所以对朱瞻基的培养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基本上只要有重大的活动,都会带着朱瞻基,其他不说,单单是几次北征就让朱瞻基受益匪浅,因此朱瞻基继位时虽然也很年轻,但相比朱允炆而言,能力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最后,辅政班底上有差距。正如刚刚所说,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坐稳位置,把有能力的文成武将都给杀掉了,只留给了朱允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迂腐的读书人,而朱棣、朱高炽给朱瞻基留下的确实以“三杨”核心的人马,就算是朱瞻基不亲征,朱高煦也不是对手。


文史并蒂


朱高煦失败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人才,在朝廷内缺乏举足轻重之人。

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便去世,随后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即位。在朱棣在位期间,因年年征战在外,命太子朱高炽监国,监国期间,朝廷上下乃至各州、府、县道的人事任免都由太子朱高炽一人亲自任免。要知道,当时整个朝廷都是偏向文治的国家,武将的地位是远远不及文臣的。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面就有一次朱瞻基与朱棣的对话,朱棣对孙子朱瞻基说:“你别看你眼前的父亲是一个老实无用之人,其实他才是大明最有实权的人,整个大明的官吏选拔都出至他只手,各地官员,不是太子府之人,就是太子提拔任用之人。”由此可见,在朱高炽作为太子监国期间,已经为后面朱瞻基上位,朱高煦谋提前预知结果。

朱高煦画像

其二:个人能力,尚武不文。

朱高煦虽然有谋反之心,却胸无韬略,史书记载,治军尚可,监国不行。高煦此人年少时好狠斗勇,跟随众世子到京城读书期间不好学习,言行举止轻佻无理,不学无术。成祖靖难之役后,便跟随成祖在外年年征战,其间几经救过朱棣性命。成祖也曾说过,三个儿子之中,最像他的就是朱高煦,但因为自身心怀不轨,加上朱瞻基随太祖征战中,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深受成祖喜爱,这也是最终朱高煦谋失败的原因。

其三:失去先机,后发不能制人。

一次失去朱棣在征战回来途中,因病重去世,当时朱高煦和朱高燧在军中威望甚高且拥有重兵,但是因没第一时间谋反,导致朱瞻基得以回到京城报信,朱高炽成功登上帝位,所以错失先机。第二次是朱高炽病重,召朱瞻基回北京继位。史书记载,当时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截杀朱瞻基,最终没能成功,朱瞻基成功到北京继承帝位。此第二次错失先机。

仁宗画像


书院大先生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造反成功,成为了明代一位杰出的皇上。后来,朱棣的儿子朱高煦效仿朱棣谋反,却以失败告终,同样是叔叔造侄子的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在我看来,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勇无谋。

按常理来说,作为皇子享有天下最后的学习条件,朱高煦应该是学富五车才对,但他偏偏不是这样。朱元璋在位时,曾经把自己的子孙召到南京来进行统一教学,因为朱元璋明白一个道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他想以此来提高子孙的文化修养和治国之道,可是朱高煦去了之后却根本不当回事,天天吊儿郎当,言行举止狂妄轻佻,这令朱元璋非常生气失望。

而哥哥朱高炽却恰恰相反,朱高炽为人宅心仁厚,性格沉稳,而且很喜欢读书,所以朱元璋册封孙子们的时候封朱高炽为燕世子,朱高煦为郡王,这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煦是长子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朱高煦的资质要比弟弟朱高煦强。

在朱棣登基之后,朱高煦天天做梦想着当太子。可朱棣心里明白,大明的江山肯定不能交到一个不懂政事的人手里,所以选择了朱高炽为太子。不久朱棣又学朱元璋那样立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朱高煦一看,这下完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没戏了,所以他一不做不二休,就着手开始造反了。

他先是找借口不去自己的封地云南,然后几次三番的指使人构陷太子,导致太子的很多亲信被杀,想借此让朱棣废掉朱高炽,然后立自己为太子,计划失败后,又趁着朱棣北方的空档,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趁朱棣不在京城的机会杀朱高炽取而代之,并且擅自使用天子仪仗,朱高炽作为监国,并没有对他做出处罚,只是对他进行了劝阻。朱高煦对哥哥的规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等朱棣北伐归来,知道原委后,差一点将朱高煦贬为庶人,幸亏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说尽好话,才让他逃过一劫,最后朱棣强迫让他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乐安。

去了乐安之后,他并不老实,在朱高炽驾崩后,居然意图半路截杀回京继位的太子朱瞻基,结果又一次失败了,因为他没想到朱瞻基是何其聪明,早已经对他多有防备了。朱瞻基继位后,对朱高煦进行了高规格封赏,以此来迷惑他,他居然信了,以为朱瞻基不堪一击,然后就还想联合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本是朱高煦的亲信,这样的谋略,简直就是儿戏,所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朱高煦却不具备这一点,等朱瞻基兵临城下的时候,这货一兵未发直接扔下全城百姓和亲信,自己偷偷的去投降了。

朱高煦不喜欢学习,只喜欢舞枪弄剑,这一点,倒是颇得朱棣的喜爱。朱允炆继位后,朱棣为了拖延被削藩的时间,派儿子去南京做了人质,到了南京之后,朱高煦天天惹是生非,他舅舅徐祖辉看不下去了就几次三番的劝阻他收敛一下,他不打不听反而偷了舅舅的马跑回了北京,一路上还杀死不少官员百姓,他这么一闹,不仅自己残暴的名声远扬 ,并且这件事也成了朝臣们对燕王削藩的口实。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曾激动的对他说过一句“努力吧!世子多病”,他觉得这是朱棣要立自己为太子的意思,等朱棣登基后,就开始侍功自傲,常常以李世民自比,自信心开始极度的膨胀。因为他品行不端,而且早已是臭名远扬,所以朝臣们大多对他敬而远之,这导致他身边的追随者很少,所以在起兵时,他只能孤军奋战,没有几个帮手,很快就不战而降了。朱高煦投降之后,被朱瞻基带回北京关押了起来,有一次朱瞻基好心想去看望下自己的二叔,谁成想这货不但不感激反而伸腿将朱瞻基绊倒了。朱瞻基龙颜大怒,就命人用三百多斤的大缸给他扣住了,朱高煦天生神力,就给顶起来了,朱瞻基又命人在大缸周围点火,活生生给朱高煦整成了一道菜“瓦罐焖鸡”。


风雨润桃李


朱高煦可以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打仗或许是一把好手,但搞政治还真不行。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世子朱高炽因为身体原因留守北平,跟在他身边的是二子高煦和三子高燧。朱高煦作战勇猛,在军中颇有威望,朱棣对他也青睐有加,甚至在南京城下,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世子多疾,汝勉之!”这无疑给了朱高煦打了一阵鸡血。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要册立储君,在世子朱高炽和二子朱高煦之间举棋不定,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极言高煦战功,但由于他过失太多,最终只封汉王,而立朱高炽为太子,事在永乐二年。

朱高煦藩国在云南,受封之后理当就国,但朱高煦恃宠而骄,迟迟不肯就藩,朱棣无奈,同意其继续留在南京。

由于朱棣的纵容,朱高煦一直谋夺储位。他因在靖难之中战功赫赫,且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而自比唐太宗李世民。

朱高煦除了索增护卫在,还多次在朱棣面前进谗言构陷太子及东宫属官,太子朱高炽多次被斥责。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返京,太子朱高炽迎驾稍迟,黄淮等东宫属官更是被下诏狱,一直关到十年后,朱高炽登基才被到出来。

解缙因为“好圣孙”三个字被活活埋在雪里冻死,这些都是朱高煦的手笔,但也实在不怎么高明。

永乐十三年,朱高煦改封青州,可他仍不愿往,朱棣疑他有心夺嫡,多次下诏催促,他竟心怀怨望,整兵谋反。

永乐十四年,朱棣回京,得知朱高煦前后不轨状,且僭用御物,大怒,将其囚禁于西华门门内,剥夺冠服,准备将其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为其求情,方得免。将其亲信尽数诛杀。

永乐十五年,徙封乐安州。暗中整备兵马,伺机而动。成祖朱棣(这一点,有必要说明,朱棣驾崩之后,他的庙号是太宗,后来明世宗朱厚熜给他改为了成祖)崩逝之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他派人进京打探动静,没想到,仁宗直接将他招到京城,一顿赏赐,又遍封其诸子,要说仁宗确实厚道,称得上“仁”。

可其还是不安分,十几年来折腾来折腾去,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要造反,这本身从侧面说明了他的失败。

他造反的经历就没必要说了,太窝囊了,被他侄子一鼓成擒,父子相继被杀。

朱高煦的失败只能怪他自己,他是很有机会的。可从他自比唐太宗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唐太宗是上位了,可他上位后李渊两个月后就提前退休了。

朱棣心想,老子拼死拼活打了四年,还要落个骂名才上位,你想闹哪样!


文谈旧事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汉王朱高煦虽然真的很像朱棣,但他和朱棣还是有区别的,朱高煦从小便举止轻佻,喜欢争强斗狠,遂被明太祖所不喜,

虽然后来在靖难之役,屡立战功,明成祖也表现出,想立他为太子的想法,这让他认为自己就是王朝的继承人,也为后来造反留下了祸根,

因为后来杨士奇,解缙劝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便遭到朱高煦的报复,最后导致解缙冤死,

所以朱高煦并没有什么容人之量,所以在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炽),相继去世后,便立即表现出造反的姿势,

可他失败的原因也就在这了,朱棣造反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并且还逼死了藩王,所以朱棣是出师有名,而朱高煦只是为了自己的野心罢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朱高煦这样,自然得不到什么人心,所以他造反很快被人告发,最后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御驾亲征,兵临城下,朱高煦只能投降。

所以朱高煦远远比不上朱棣,败亡也就显而易见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