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詩背後的故事——乞丐凍死前,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


品古詩背後的故事——乞丐凍死前,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

一個乞丐被凍死前,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中國有句老話叫:“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話雖然絕對了些,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情況。廟堂之上,從不缺滿腹詩書、行徑卻被世人唾罵的奸臣;江湖之遠,更不缺大字不識、卻忠肝義膽、風骨傲人、仗義疏財的普通民眾。

寫得出好詩的人,不一定有好的品性。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李紳,他的那首《憫農》家喻戶曉、人人傳誦,很容易讓人覺得李紳是個關懷百姓的好官,可實際上,步步高昇的李紳已經改變了初衷,他貪圖享樂、妻妾成群、性情酷暴、孤行獨斷,留下了千古臭名。

論詩才,民間有無數勝過廟堂士大夫的佳品。最早的《詩經》就是講民風,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古代,一個路邊的乞丐都能作詩,他被凍死前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詩的內容、意境、風骨,怕是連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們看了都要羞愧!

這乞丐只是一個無名氏,沒有資料記載他的詳細生平、年齡,只知道他死於嘉慶年間,是永嘉人,冬寒刺骨的時候死在了通州官道旁邊。一個拾糞的老者發現了他的屍體,那時候他的屍體已經覆蓋上一層嚴霜,老者嘆口氣,將這事按照慣例報告了當地的州官。

州官命人來處理他屍身,不料來人卻在他懷中發現了一張紙,上面寫著: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這哪兒像一個乞丐能寫出來的?

來人覺得驚異極了,馬上通知州官。州官一聽也驚訝了:“莫非,這乞丐是什麼了不得的人物?”他親自趕到現場,問遍了周圍人群,都說只知道這乞丐似乎從永嘉過來的,其他的事情誰也不曉得。也難怪,按常理誰會關心一個乞丐的過去呢?頂多施捨點吃食給他。

瞭解一些古文學的人,必定看得出乞丐這首詩有多精品,就算拿去和歷代知名文人墨客相比恐怕也毫不遜色。詩中有柳永不羈之風,有李太白疏狂之風、更有化用蘇東坡的典故,可見這乞丐確實不是一般人,應該讀過些詩書,只是家世飄零,才淪落到街頭凍死的結局。

開篇說自己的身世如水上沙鷗,漂泊無定,但還是可以效仿蘇東坡的心境——“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雖然身世悽苦,卻不改疏狂豪邁。第二句更是將流浪生活作了美化——“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雖然生活貧困,可他還是能找到人生樂趣,這曉風殘月又不收錢,自己盡情欣賞,誰能管得著?

他自得其樂,一路獨行,甚至敢宣稱自己“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好大的氣勢!塵世紛擾,千古情愁,自己身處其中感受甚深,那又如何呢?這些都束縛不了自己,他了無牽掛,無所畏懼。最後一句才是全詩精華所在:“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縱然身份低微,被人瞧不起,但他也不是人人呼來喝去的乞食者,“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出自《孟子》),或許是他生前就不吃嗟來之食,也或許是他說自己就要死了,再不會悽慘地活著,那黃狗(很可能指代權貴),何必再衝著我吠叫!

綜合來看,這名乞丐絕對是奇才,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即使貧苦也堅持操守,不食嗟來之食的志氣,嘲諷了當時多少人。但凡理解詩中真意,都不會把他當普通人看待了。所以,讀過乞丐詩的州官,也為他修了一座墓,命名為“永嘉詩丐之墓”……

讀完乞丐詩及故事,再來欣賞下袁枚的一首詩。

湖上雜詩

袁枚

葛嶺花開二月天,遊人來往說神仙。

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

作者簡介: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主要著作《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隨園詩話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詩觀:倡導“性靈說”,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

這首詩給我的感受是,詩貴在意境,而非晦澀難懂的用詞和比喻。很多古人的名詩,之所以流傳廣泛,就在於語句平實,接近大白話,才使得婦孺皆知,而其道理也不言自明,心領神會。這類的詩句,還有:

丹陽孟珠歌

【作者】鮑令暉 【朝代】南北朝

陽春二三月。

草與水同色。

道逢遊冶郎。

恨不早相識。

宋代楊萬里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我的研究生導師就經常教育我說,寫作,要大膽寫,經常寫。越是無意中寫的文章,越可能是佳作。就如寫字怕描……寫文章時,放下任何塵事顧慮,抓住靈感訊息,信馬由韁,天馬行空,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作時,千萬別想學生時代語文老師講的中心思想呀、段落大意呀、主題思想呀、立意呀、……這些都不要想,也別想寫完投稿給誰。評論是別人的事,投稿是以後的事。

窗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魯迅這麼寫,只是心緒紛亂,甚感無聊。別人分析的這啊那呀的,都不是魯迅想的。

從門到窗是十一步,從窗到門也是十一步。

這不是作者寫的廢話。在囚室內,每天來回就那麼幾步。

當然,寫作的前提是閱讀,大量的閱讀,多年積累的閱讀知識,再加上經歷的豐厚、涉獵的廣泛。有這些基礎,等你想動筆時,坐在電腦前,自然就文思泉湧,議論風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