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路上劈柴院

2015年有一部好看的電視劇,叫做《青島往事》,描述了三位異性兄弟在青島創業的故事。其中主人公滿倉進城以後,有一個重要情節,是他在劈柴院被姜傻子收留。

電視裡的劈柴院是在無錫重建的景,但劈柴院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在青島的市井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劈柴院位於江寧路,由現在的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形成。最初這裡聚集著賣柴火的小販,有了劈柴市。後來搭建臨時木房,又有了劈柴屋。這裡房租便宜,又靠近中山路商圈,因此底層人士就越來越多,形成街坊。之後飲食、娛樂、商業等也漸漸興起。

當年劈柴院有二十幾個院,現在佔地也有1.35萬平。由南向北走,在天津路和中山路交匯處,遇到第一家店就是一個百年老店一一"中華魯菜名店、島城魯菜第一樓"的春和樓。

再往北走幾十米,就是劈柴院的東入口。在入口那,杵著一根從哪個角度拍都會拍到的電線杆。這個情景其實是複製了百年前的情景,在青島的老照片上可以找到當年的痕跡。200年前有這根電線杆,200年後還有它。

進入院口之後,看到了今天的小吃街。裡面有各種特色海鮮燒烤。烤海蠣子,如奶酪般嫩滑;烤海膽,吃起來滿口是汁;烤八帶,滿是嚼勁;烤魷魚,嚼起來了嘎嘣脆。還有鍋貼、餛飩、爐包、豆腐腦、烤羊肉、臭豆腐等等。

有些人覺得奇怪,有些外來的美食也能進入劈柴院。但當時這裡,往來的都是天南地北的闖蕩之客,外埠文化和本地文化相結合,才有了這裡特有的碼頭文化。

當年相聲大師馬三立先生、新鳳霞女士從天津來,劉泰清先生從濟南來,王傻子先生從煙臺來,商業興先生從東營來,高元鈞先生從南京來。正是這些來自各地、流動的下里巴人帶來了劈柴院獨有的特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老藝術家摞地賣藝的江寧會館。兩扇硃紅大門之後,戲臺、長凳、大桌、包廂,傳承了傳統的曲藝特色,保留了當年的風貌。江寧會館這裡,還設立了馬三立先生說相聲處、高元鈞說書場。一瞬間時光倒流,感慨當年盛會。

劈柴院既是一條美食街,也是一條歷史文化街。

劈柴院,始於1902。

江寧路上劈柴院


江寧路上劈柴院


江寧路上劈柴院


江寧路上劈柴院


江寧路上劈柴院


江寧路上劈柴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