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为什么说袁崇焕死后“明亡征决矣”,袁崇焕是明代岳飞吗?

一德格天1


简单地说,袁崇焕有取死之道,崇祯皇帝这个大老板刚愎自用,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承受者。

从袁崇焕的角度,他的军事才能人所公认,主事辽东军务后一度扭转战局,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发生,后金能不能进关,还真不好说。

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对袁崇焕的分析要基于基本史实进行。从留存下来的资料我们可以判断,袁崇焕是一流的军事人才,素质过硬,指挥能力强,会打仗,但政治能力、情商和大局观都明显不足,这样的人在《人物志中》以偏材论。

也就是说,袁崇焕只在打仗时有头脑,但是在晚明政治环境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从崇祯皇帝的角度,领军大臣会打仗与对皇帝会表忠心降低疑心同等重要,还要学会应付官场的尔虞我诈,一条不过关,都不行,袁崇焕除对后做战表现突出,其余几条连及格都说不上。这是有一技之长的人的通病,这一点袁崇焕与岳飞倒的确是比较相似。

首先是性子收敛不够,如皇帝问他何时能解决辽东问题。袁答:五年。这话明显有安慰皇帝的意思,但崇祯不是一个幽默细胞很多的人,他可是当真的。一旦做不到就是欺君之罪。

其实这个毛病问题不大,比较犯忌的是擅希一品大将毛文龙。毛文龙毛病也很多,但至少抗金,所以怎么说都属于人民内矛盾,即使该杀,也应该是皇帝动手,同僚之间的矫杀,叫擅权,这对把权力看得比天大的皇帝而言,断断不能容忍,即便有功也不成。

所以袁崇焕死前收到上面的一句话:“尔不知国法久矣,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桌。”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认为你有分土裂彊的野心。为避免养虎为患,只能杀掉了事。

更为严重的是,一直在敌后骚扰后金的毛文龙死后,皇太极沒了后顾之忧,遂放弃袁崇焕这根硬骨头,绕过山海关直接奔袭北京,袁崇焕做为主导前线抗击后金的大员,对此预估不足,致使京隶重地受到危胁,绝对是有责任的。

当然,如果袁崇焕遇到一个好的上司,他的缺点和毛病可能会被隐蔽起来,而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偏偏崇祯皇帝又是一个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追求完美又刚愎自用的人,这样的人习惯用放大镜对准每一个人,在放大一个人缺点的时候也就自然否定了一个人的优点。加上多疑的性格,虽然脑子还够用,但成事就不太可能,所以杀袁崇焕并承担明亡责任,崇祯沒什么可委屈的。


长春柳五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二十六日,关押了近九个月之久的袁崇焕被处以磔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凌迟——3543刀,而其肉更是被士绅百姓以一两一片抢购一空。而对于此事,满清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而后数百年又有乾隆帝的大肆褒扬,翻案。于是一种说法便甚嚣其上,明亡于崇祯帝诛杀袁崇焕,袁崇焕乃是被冤杀。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袁崇焕是一介书生。1619年,年已三十五岁的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多年的皓首穷经,终于让他能够施展抱负。担任邵武知县期间,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想来有些人注定是要不平凡的。于是,在三年任期期满之后,他回京述职。广宁之战的惨况,不仅让天启帝朱由校斩杀了熊廷弼,更是让大明王朝内部的气氛诡异。辽东的糜烂,无人敢接手,而袁崇焕却在独自前往勘察之后,上书了为他的命运定调的奏章,予我钱粮,我能镇守山海关。

于是这个小小的知县,便在其后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有着中国士大夫的节气,能够即便是知其将死的境遇下写下“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亦能够在获得孙承宗的支持下,整饬边防,固守城池,接连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炮伤努尔哈赤;但他还有文人特有的狡黠与妒忌,他会为了不得罪魏忠贤而上书大肆褒扬,以功比尧舜来逢迎魏忠贤,更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诛杀毛文龙十二条罪行条条荒谬。

在崇祯帝上台后,他主政辽东,花费以千百万计,却毫无成效。结果便是皇太极便以十万大军绕过了他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

他是忠臣,但一样是庸臣,一样不能摆脱庸俗,更不能是阎崇年先生的“比肩岳飞、于谦的旷世悲剧”。

崇祯帝在为袁崇焕定罪时有以下罪行:“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托付不效,专恃欺隐】

当蓟辽督师加身,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崇祯帝以举国之财力支持九镇之一的辽东一地,当只有13万人的辽东一镇,袁崇焕讨要68万副甲,崇祯帝选择的是给!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内部却早已是风雨飘摇,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历时九年才平定的奢安叛乱。关宁防线就像是马其顿防线一样,皇太极十万大军长驱直入,而袁崇焕所谓的“要害地方,俱已拨兵防守,其蓟州守则不忧矣……不忧矣”,换来的却是皇太极大军的兵临城下。

【市米资盗】1629年,后金遭遇大旱,食不果腹,要想维持八旗兵丁的给养,实在是难上艰难。又有什么办法才能解除燃眉之急呢?对于大明王朝而言这本是一场局势大好的持久战,可一个人却让这一切的努力荡然无存。袁大人答应卖粮了,当然不是卖给女真人,但是却卖给了倒向女真人的蒙古喀喇沁部。我们不去忖度他是否是有夹私议和之心,而历史也只是论迹不论心的。在眼见蒙古喀喇沁部内有女真人,更是粮食远超用度之后,他还希冀能够以此来使蒙古部投靠,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痴心妄想吗?我们只知道岳飞、于谦断然是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而最后却是被认为愚蠢的崇祯帝下令阻止,但已然于事无补。半年后,皇太极伙同喀喇沁部入寇京师。

【谋款斩帅】毛文龙的崛起,绝对是努尔哈赤的意料之外。镇江之战,也成为后金的肉中刺。一个连康熙姥爷都被俘虏,所谓的招降使者都能被毛文龙押送北京的将军,也让后金一方如骨鲠在喉,不能远伐,完美的战略牵制却在其莫须有的十二条大罪“刚愎自用、结交近侍”这种欲加之罪中,将其斩杀。

有人说,毛文龙通敌,骄横。事实上,兵者诡道也,战争也从来不是下棋,而是论其结果而非嘴皮子之上的一人专权。只有能够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在毛文龙被杀后,皇太极敢驱兵千里,直奔京畿;孔有德、耿仲明这些毛文龙的部下无人能节制,顺带连红夷大炮都送到了皇太极手里。至于“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则多是附会之词,难免有诬蔑之嫌隙。

若说杀他冤枉,那更像是强词夺理;若说他是大明柱石,明亡皆由杀他而起,则更是笑话。一个能将原本三面合围的战略,生生的自断双臂的岳飞、于谦,这怕不是在侮辱岳飞、于谦吧?笔者认为,他是忠臣,但一样是庸臣。历史,尤其是在王朝末端,恰恰不需要的就是庸臣,它要的是能臣,并不区分忠、奸。





诗雨花魂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论结果,这句话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己巳之变袁崇焕入狱,而后又含冤而死,间接导致后面几次八旗入关简直如入无人之境,以至于“从龙入关”。

袁崇焕死后,战略防御变成战略进攻,大凌河之战惨败,辽东也就基本要完了。所以“崇焕死,边事无益人,明亡征决矣。”这句话,从结果和事实也确实靠谱,但从因果关系,袁崇焕的死并没有直接导致“明亡”。

而“袁崇焕是明代岳飞吗?”这个问题,两个人虽然都是被“莫须有”的罪名加身,冤死狱中,但岳飞在百姓当中可谓是千古忠名万世传,其死后也自然有很多百姓为其伸冤,而袁崇焕死后却是“百姓食其人肉”。

再者,历史上只要提起岳飞我们便能想到“精忠报国”四个字,而对于袁崇焕,至今存在着许多质疑,有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袁崇焕是“卖国贼”,两人的差异也就显而易见。

袁崇焕为什么会在当时被“食其肉”,却又被后世传为民族英雄?这个问题也一直饱受争议。

其实,大明崇祯皇帝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但这样也就会出现另一个不稳定因素:这样会激起民众对明朝的更进一步思念,不利用清朝的统治?所以需要在崇祯的人生加上一些污点,但又不能直接泼脏水,这时候便出现了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袁崇焕。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因此也就有了对袁崇焕评价的转折,不过俗话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其真实性,或许只有当时的人才明白吧。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压根不是一个级别。

明朝末年,局势纷杂,身处漩涡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饱受争议,袁崇焕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他是擎天一柱,崇祯处死他就是自取灭亡。也有人说他通敌卖国,欺君误主,加速了大明的灭亡。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35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了福建的邵武知县。在任内,袁崇焕因为喜欢军事,所以经常向一些老兵打听边塞地区的战事。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被提拔进入了兵部。不久,后金攻破广宁,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此时,袁崇焕在查看了关外地形之后,在朝堂上夸下海口,只要有足够的兵马钱粮,自己一人便可以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显然,袁崇焕这句话吹牛皮了。一个从未参加过实战的文官,又怎么可能以一人之力捍卫整个帝国的安全。从这里,袁崇焕不切实际的性格已经显露无疑。

幸好,当时蓟辽督师为孙承宗。孙承宗是一个着眼于全局的人,他认为如果想要稳定辽东局势必资于海。为此,孙承宗上书天启帝,请求将后勤补给分配给登莱巡抚袁可立一定数额,好让袁可立经营海上对抗后金的防线。

袁可立能力出众,迅速在沿海地区构建了上千里的防线,并且轻而易举的节制了毛文龙。

再说袁崇焕,来到辽东之后,在孙承宗的指挥下驻守宁远城。一时间,明朝短暂形成了对后金的军事包围。如下图;

袁崇焕督师蓟辽

实际上,袁崇焕的崛起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魏忠贤。

虽然历史上魏忠贤是一个大奸臣,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虽然拼命敛财,但他并没有向穷人收税,而是向那些中高层的富有阶级抽重税。因为他明白,向穷人征税,穷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造反,而向富人征税,他们虽然失去一些财富,但依然可以过得非常滋润,根本不可能考虑谋反叛乱。

收上税来之后,魏忠贤把大部分税收供给了前线。因此,辽东战事的顺利实际上有一半的功劳属于魏忠贤的。

不过,魏忠贤和孙承宗关系不好,所以孙承宗被魏忠贤迫害,辞官回乡。

孙承宗辞官后,高第成为了蓟辽督师。

此时,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军抵达宁远。这一战大家非常熟悉,袁崇焕大胜后金,并且一炮把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后来还一命呜呼了。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被捧上了神坛,无数赞誉接踵而至。当然,这其中也有鼓舞明军士气的原因,让大家感受一下,女真并不是战无不胜的。

不过,袁崇焕似乎并不太清楚,他受到赞誉之后开始骄横跋扈,与满桂、王之臣等人闹矛盾。在这期间,袁崇焕还极力的讨好魏忠贤,甚至在辽东地区为魏忠贤建立了生祠。

接下来,魏忠贤设置了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掌握了后金,袁崇焕写信给皇太极想要议和。第二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求,于是倾巢而出攻打朝鲜。

此时,明廷得知皇太极的动向,将关内关外皆赋予袁崇焕,并且让袁崇焕救援朝鲜和毛文龙。但袁崇焕坐失良机,根本没有出兵,也没有偷袭皇太极的老巢。以此可见,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太突出。

皇太极征服朝鲜之后,迅速回兵锦州,袁崇焕再次无动于衷。后皇太极攻打宁远,袁崇焕才做出了反应,派兵绕到了皇太极后方,并且以水师牵制。

后金面对坚城利炮,损失惨重,最终选择撤围。于是,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

纵观袁崇焕两次大捷,评心而论,虽然有一些亮点。但是从战略和战术上来讲,并没有达到韩信、岳飞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谓的擎天一柱,抵抗满清、捍卫明朝的栋梁言过其实了。

取得两次大捷,袁崇焕确实被人们捧上了神坛,但他忘了,他取得的成绩是建立在孙承宗和袁可立的战略基础之上,所以自己也有点飘了,尤其是崇祯继位时。

崇祯上台后,袁崇焕有开始了吹牛皮,对崇祯夸下海口,说五年内可以复辽。崇祯听后非常高兴,给予了很多赏赐,并且让袁崇焕督师蓟辽。由此,袁崇焕走到了孙承宗的位置。

后来,有人询问袁崇焕复辽之策,袁崇焕却说这些话是安慰皇上。别人好心提醒袁崇焕别犯了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此时袁崇焕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向崇祯说:“辽东地区局势纷乱,况且朝廷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祯:“没事,我亲自下令,各个部门全都听你调遣。”

“陛下,朝廷还有很多人对我不服气,我怕有人对我抨击,导致战事不利。”

“没事,这是尚方宝剑,给你。而且我把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也收了,辽东局势全都听你的。”

于是,袁崇焕顺利把自己陷入骑虎难下之地。

袁崇焕到达辽东后,为了将权力全部收入囊中,绕道海上,到达了毛文龙的领地,之后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擅自将大将毛文龙斩杀。

毛文龙死后,其部下离心离德,变得毫无战斗力,曾经袁可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经营的海上防线彻底崩溃,后金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皇太极看到这儿简直开心到了极限,于是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亲自率军借道蒙古,兵围北京。

到这儿,袁崇焕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广渠门与皇太极大战。期间,袁崇焕曾经多次要求率军进入北京城,但崇祯下旨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

皇太极撤兵之后,崇祯迅速收缴了袁崇焕的兵权,并且将其凌迟处死。其罪名有以下几条;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几条,除通敌叛国有争议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实。尤其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的几年中,空耗财力而无进展,擅杀毛文龙导致兵变,致使袁可立数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纵观袁崇焕一生,在明朝对后金的战争中有功,不过只停留在战术层面,只是某一场战役。而从明朝对后金的整体战略上来讲,袁崇焕过大于功,甚至可以说袁崇焕在战略层面都是过。尤其是袁崇焕对着崇祯随意吹牛皮,导致明廷全力支持他,而他却空费财力、物力,经营几年之后还使的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而放心大胆的入长城劫掠。


小扎说事儿


性格决定命运。人的一生是复杂多变的,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人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语言行为的变化。有些人本很激进至耿的性格,会随着时间的流失,磨圆楞角,变得世故圆滑起来;有些人本很奋发正直的性格,却变得独断独裁,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劝告,一意孤行起来。明末的袁崇焕就属后一种情况。

袁崇焕本是个儒生出身,在万历四十七年,三十五岁的他方考中进士,成为福建绍武知县。但他胸中常怀报国边疆之志。因此他涉猎兵书,喜与人谈兵,尤喜与退伍老兵谈论边塞上的事情。由于他了解边塞上的一些事情,就被朝廷破格提拔到兵部任职。广宁之战,明军大败,镇守山海关明庭缺人,袁崇焕就投笔从戎,毛遂自荐,到山海关查阅一翻地形后,就回京上言说,只要有充足的兵马钱粮,他自己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朝廷就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到了山海关,袁崇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营辽东,修筑宁锦防线,安抚军民,整备边防,成效显著,为巡行边塞的大学士孙承宗所看重,袁崇焕也因此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后来孙承宗遭阉党弹核,被免职,新上任的阉党官员高第接替其职,主张撤除宁锦防线,将军民撤到关内防守,袁崇焕坚决不撤离,与他手下兵将仍守宁远防线,与高第发生矛盾,袁崇焕请求回家为父守丧,遭朝廷拒绝,并被升为按察使。努尔哈赤因孙承宗被罢免,宁锦防线被撤之机,率军西渡辽河进攻宁远,高第等虽拥重兵不去援救,袁崇焕与众将盟誓,以死守宁远。后金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也在战斗中被大炮轰伤,不得已退军。但另一面,后金军大肆攻略觉华岛,杀死军民数万人,而袁崇焕尽力保全宁远,无力去救援觉华。这就是宁远大捷,由于袁崇焕的突出表现,他被朝廷相继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指挥佥事。高第因不援救,被罢官,换成王之臣来接替。宁远大捷中,努尔哈赤被大炮击中,于同年八月去世。第二年五月(天启七年),皇太极继位,并再次对宁锦防线发动进攻。袁崇焕在朝廷的全力支持下,利用坚固的城防和大炮,在宁远、锦州一带,与后金军进行了殊死搏战,虽死伤很多,但后金军始终难以攻克坚城,而且伤亡惨重,于六月份不得已退军。这就是宁锦大捷。宁锦之战后,许多将领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核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没有救援锦州,论攻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并给于打压,袁崇焕愤而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扎宁辽。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在朝中大臣建议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督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在此期间,袁崇焕向崇祯帝夸口五年复辽,取得崇祯帝的大力支持,并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赐莽衣银币。还按照自己的谋划,擅杀了皮岛拥兵自重的毛文龙。崇祯帝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数十万后金军向西进犯,并越过蓟州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军千里迢迢护卫京师。最终经过苦战,打退了后金军,京城之围遂解,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但后金军退兵后,袁崇焕却被治罪下狱,并于崇祯三年八月,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家产被抄没,实则家中无余财。

袁崇焕督师辽东,先后取得了宁远、宁锦和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何最后还是被治罪凌迟处死呢?这里存在很复杂的原因。其一是袁崇焕得罪人很多。他初到辽东,辽东经略王在晋非常依重他,并上言提拔他为宁前兵备佥事,但袁崇焕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战略目标,并不事事遵从王在晋。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御敌策略,两次越职上书京城首辅,最终在大学士孙承宗的支持下,采用了袁崇焕的建议,王在晋也被迫调离。宁远大捷后,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拟让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遭到袁崇焕的坚决拒绝。袁崇焕逐渐骄横起来,他与大将满桂不和,就上疏请求将满桂调离,明廷不得已只好招回满桂。经略王之臣请求留住满桂,他又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两人闹矛盾,就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就这样,因为袁崇焕的骄横,不但得罪了不少阉党党羽,也得罪了不少朝臣。其二对袁崇焕的各种要求,皇帝都尽全力满足,已到了撑不住的地步。因为袁崇焕夸下海口,天启帝不断越级提拔他,无论是兵马钱粮,不管国家多困难,都尽全力满足他。他能从一个小知县,十年间一路飙升,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兼右督副御史,太子太保,也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在崇祯前夸口五年复辽。崇祯帝信以为真,竭力满足他提出的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朝廷内外事事配合他的要求。其三做事先斩后奏,不请示,擅自作主,一意孤行。擅提议和。努尔哈赤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和后金议和,于是自写书一封再次派使者前往。皇太极假装同意议和,却趁机举兵征讨了朝鲜,让朝鲜归附了后金。私自卖粮给蒙古人。因后金与蒙古一带受寒冷气候影响,粮物大减。蒙古人就向明驻军要求购买粮食。本来救助蒙古人也没什么,但蒙古人与后金关系密切,买到粮食自然会救助后金,让本来穷困的后金,渡过了粮荒。擅杀毛文龙。毛文龙本是被努尔哈赤击败,逃到朝鲜,朝鲜就让他住在了皮岛。他在皮岛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搞投机经商买卖,并以打击后金为名,要求明廷每年给他拨大量钱粮器械,并拥兵自重。袁崇焕督师关内外后,毛文龙虽能牵制后金,但虚报冒领,耗费朝廷钱粮实在太大,就上书请求朝廷派人去管理毛文龙部的军饷,毛文龙不愿朝廷派人来监视自己,当然不乐意了,就上书争辩。毛文龙前来拜谒袁崇焕,袁崇焕以上宾礼待之,毛文龙也不谦让,袁崇焕心里更不满。最终袁崇焕设计斩杀了毛文龙。但他杀了毛文龙后,害怕他部下叛变,就更增加他们的饷银,但岛上没了主帅,人心背离,难以使用,最终导致叛离。毛文龙手下大将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等后来都投靠了满清,成了满清占领中原的急先锋。崇祯帝看到毛文龙部兵源减少军饷却增加了,心有疑问,但一看是袁崇焕奏请的,就马上答应了。为了让袁崇焕能守好辽东,大明也是下了血本,对他的要求一路来绿灯,让本就穷困的明廷更加不堪,而且袁崇焕的种种擅权自专,也让崇祯帝再难容忍。如果等他五年平辽,大明朝到时恐怕也就荡然一空了。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再加后金巧设反间计,阉党余孽和对袁崇焕有怨恨的大臣们的媒蘖,忍无可忍的崇祯帝也就痛下了杀手,竟千刀万剐了袁崇焕。也许崇祯帝也明了袁崇焕暗中勾结后金叛国投敌是没有的事,但他确实忍耐度已达到了极限,再让袁崇焕活下去,他真的很难愈越了吧?不过北京保卫战胜利后而斩袁崇焕,崇祯这样做有点儿太绝情了,不但寒了为国拼杀将士的心,也绝了能抗满清的将,从某种意义上说,崇祯杀袁崇焕,也真的等于是自毁长城了。

至于袁崇焕是否可比作明代岳飞,这就不好说了。不过两人确有不少像似处。二人治军都很严,军纪严明,饿死不虏掠;二人都很清正、廉洁,不贪财,不好色;二人也都固执,岳飞不听高宗手谕救淮西,不满要求愤然请辞,袁崇焕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岳飞抗金影响大,深得人心,忠义贯天下;袁崇焕则侍才自傲,觉得辽东只有他能守住,颇有点儿骄横跋扈,自擅自专,太有点儿不把皇帝和大臣放眼里了,正因为此,他死得比岳飞惨,身后名争议大,没岳飞好。说袁崇焕暗中勾结后金叛变明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最后以袁崇焕临死前的一首诗作结,也算以怜其心吧。诗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sunjin72976689


你错了,他是明朝秦桧,只是被清朝写成了岳飞。

岳飞是什么样的?抗击金国入侵的英雄,是主战派代表。

秦桧是什么样的?大宋主和派代表。

而袁崇焕呢?标准的主和派,一直致力于跟女真的和谈,己巳之变时,回援时还带着喇嘛,还想和谈,他杀了毛文龙,毛文龙不说是主战派,至少是明朝的大将吧?这不秦桧一个样?

《明史·袁崇焕传》: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袁崇焕派人吊唁,随后就谈议和了,当时他刚到辽东。

所以啊,袁崇焕标准的秦桧,只是乾隆脑子一热,给袁崇焕洗白了,加上后来的梁启超哥阎崇年的洗白,袁崇焕就成了岳飞。


南朝居士


因为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征善战的将领了,但袁崇焕决不是岳飞,岳飞也不是袁崇焕。


临危受命

当一个国家走到尽头时,就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身体的各种病症都会表现出来,就比如大明王朝,当这个庞大的帝国即将崩塌时,不仅天灾不断,而且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起义军,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考中进士时已经35岁了,虽说他是文官出身,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向往沙场金戈铁马的生活。所以闲暇之际经常会翻阅一些兵书,碰到退伍的老兵就会与其谈论边塞的战况,这就是袁崇焕所有的军事背景。严格来说,这根本称不上什么军事背景,他本质上还是一名书生,只是看了几本兵书,咨询了几个老兵,甚至都没有亲身去前线考察就觉得自己能够行军打仗了,但他实在“胆大包天”,敢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据《明史》记载:天启二年,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适逢广宁沦陷,袁崇焕当即上言“只要兵马钱粮足够,我一人即可镇守山海关”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看袁崇焕如此自信,朱由校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让他督军关外。

宁锦大捷

看完袁崇焕的军事背景,我们再来看看他一生最出彩的两次战役: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宁远之战爆发于天启六年,当时袁崇焕的恩师受魏忠贤诬陷,被罢职免官,努尔哈赤以为有机可趁,便亲率大军进攻宁远,经略高第已将锦州军民撤入关内并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如此情况之下,袁崇焕死守宁远,并用西洋巨炮打伤努尔哈赤,后金因而撤军,此为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位,袁崇焕主张与皇太极议和,而此时皇太极关注的重点在朝鲜和毛文龙身上,所以便同意议和。天启七年,皇太极打下朝鲜后立即撕毁协议,围攻锦州,此时的袁崇焕还镇守在宁远,并未第一时间增援锦州,直到皇太极分兵宁远,他才“重视起来”。历经一月,皇太极始终未能攻下宁远和锦州,反而损兵折将,无奈之下只能撤军,此乃“宁锦大捷。据《明实录》记载,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不久遵化、三屯营相继沦陷,后金大军直逼京师,袁崇焕亲率大军回援,以火炮轰击金营,后金大军死伤惨重,皇太极下令撤军,京师得以保全。

临迟处死

战后,袁崇焕被崇祯帝下令处死,罪名有两条:勾结后金,擅杀毛文龙。其实崇祯也是被气坏了,当初起用袁崇焕时他夸下海口要“五年平辽”,崇祯为此举全国之力大力支持,到头来不仅没能平辽,还被后金大军打到了京城,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那毛文龙又是何人呢?

毛文龙也是明末将领,天启六年被加封为平辽总兵,手握尚方宝剑,镇守皮岛,因为“天高皇帝远”且手握重兵,慢慢在皮岛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他与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不合,于崇祯二年被袁崇焕设计杀害。毛文龙虽不听袁崇焕号令,但其水师是明朝主要的海上防线,曾多次打退后金大军,因而被皇太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拔掉“这根刺”,皇太极不惜与袁崇焕议和。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实在有失妥当。纵观袁崇焕一生,身为读书人却担起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职责,其爱国之心值得我们敬佩,但其并非行伍出身,军事能力确实有所欠缺,虽然取得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捷。但都是被动防御,于战略战术而言无太多值得夸耀之处,且能够击退后金大军主要得益于城坚炮利,而这主要是孙承宗的功劳。至于崇祯处死袁崇焕的两大罪状,私通后金乃是站不住脚的,至于擅杀毛文龙确实很不应该,而且袁崇焕此人最好夸夸其谈,时常口出狂言,在任时多与下属不和,这一切都说明袁崇焕不是将才,但他爱国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死后非议

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被割了3000多块。行刑之时,刽子手每割下其一片肉,围观百姓争相食之。能够说,当时的老百姓有多么恨袁崇焕。

岳飞是真正将才,而袁崇焕只善于防守,岳飞死了百姓祭典,怀念。袁崇焕死了百姓痛恨。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明史·袁崇焕传》说袁崇焕死后,边疆将军就没有人了,明朝灭亡就决定了。这个对袁崇焕估计有所夸大,写《袁崇焕传》过于强调袁崇焕的功劳,袁崇焕的功劳的确是很大的,打了三个大的胜仗,第一个“宁远大捷”,第二个“宁锦大捷”,第三个保护北京的大捷,连着打了三次大的胜仗。

但是明朝灭亡,现在看起来,明末就跟一个瓜一样,烂透了。我看到一个材料说,到了明朝后期,军队不发饷,像宁远、锦州很重要的地方,五个月一分钱饷不发,没钱,士兵得吃饭,怎么办?就抢,只有这样,违反军纪就要处罚,于是就起了军事哗变。

官员的腐败更不要说了,我看后来只有袁崇焕为了崇祯皇帝调兵勤王,调各地军队到北京保卫崇祯皇帝,一部分军队走到半道上没有粮饷,户部发粮饷发不到,走到半道军队就哗变,就散了,或者抢老百姓的粮食,甚至变成土匪。后来出现农民起义队伍。

大家知道袁崇焕率领九千骑兵到北京来了,是阴历的十二月初一,正是数九寒天的时候,到北京城外不许进城,没有帐篷,露天驻扎,一分粮饷不给。皇太极的军队可以抢,他抢老百姓,抢到牛羊杀了,吃饱了以后再打。

袁崇焕的军队纪律很严明,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有一个士兵太饿了,抢了老百姓家一个饼吃了,他就把这个兵,斩首示众,这点跟岳飞的做法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皇太极就可以作战,打胜了。

如果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一直信任到底,打败皇太极军队是有可能的,但是,历史不能如果,因为整个政权系统腐败,明朝的中央政权,到袁崇焕死的时候,完全是小人在那儿执政,就是原来阉党的余孽。这些阉党余孽本来都被打击,后来又纷纷官复原职,有几个受到处分了,已经告老还乡了,又回到内阁当了内阁大臣。

引用梁启超看《宋史·岳飞传》里面说的,宋朝的时候,本来金的军队打到淮河附近的时候,已经打不动了,岳飞的军队很强,金军准备后撤了,大军以淮河为界。但是有一个人拦着,说不要退,说自古以来没有奸臣掌握朝政的时候,武将能在外立功的。当时秦桧等一批奸臣实际上是执掌大宋朝政的人,岳飞不可能在外面给你立功。后来果然就把岳飞抓了杀了,杀了以后宋与金就开始议和。

一方面袁崇焕有很重大的历史功绩。岳飞讲,“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袁崇焕比岳飞说的还高一层,“做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怕死”,袁崇焕做知县,老百姓的民房着火了,他是县太爷,亲自爬到房子顶上给老百姓救火,这种知县,我说现在也很难找。

他父亲死的时候,他已经做了辽东巡抚,辽东巡抚多大的官呢?大体上相当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加在一块儿,沈阳军区司令,这么大的官,他父亲埋葬的时候,没有钱。往家寄的钱是同僚、大臣、朋友凑的钱给他,派人捎回去埋葬他父亲。做到这么大的官了,还这么穷,这是做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怕死。

在袁崇焕的时候,现在的锦州都是明朝的。朝廷换了一个阉党派的辽东经略,叫高第,此人就下令从锦州大撤退,八个城全撤,四个城也撤,一直撤到山海关,所有的都撤了,军队也撤了,老百姓也撤了,老百姓把家都扔了,紧急撤了,拖儿带女的,粮食也没法拿,十万人,哭声震野。

袁崇焕不撤,他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袁崇焕誓言“我独卧孤城,以挡虏耳!”他在这种情况下,率领宁远孤城军民打败了努尔哈赤号称二十万军队的进攻。因为明朝总体腐败,所以还是灭亡了,所以个人的作用受一定历史的局限。





飞哥说史


袁从焕与岳飞有可比之处,两人悍卫河山从今日来看,都属内战,都忠于朝廷;两人所处时代也均为外患内忧,即朝廷相当腐败、奸臣当道、内通外敌!





文旅品牌官


袁崇焕死后,崇祯皇帝一如既往的不信任手下大将,熊廷弼卢象升都相继殉国,洪承畴降清。可以说,卢象升是明朝最后的最后的稻草。袁崇焕被杀后,造成皇帝对后来这些大将的不信任,也可以说是袁崇焕之后明亡了。但是,南宋岳飞的能力远远不是袁崇焕所能比拟的,那时候南宋只要有岳飞在,一定能抵抗住金兵的进攻,甚至能直捣黄龙,收复河山。岳飞的时代和他能力相当的只是说武力,忠诚,还没有其他人。袁崇焕达不到这种高度 袁崇焕被杀时候实际已经抵挡不了后金(清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