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7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既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是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等良好習慣的最佳契機。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地學習數學。大部分孩子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接受過一些關於時間的知識,但時間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要把時間的認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讓學生容易掌握。利用圖片和實物等讓學生在聽覺、視覺的交織中走進時間的簡史,引領學生穿越光陰、感受光陰、珍惜光陰,讓學生們陶醉於興奮與好奇、自豪與思考中,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一、人類智慧譜寫光陰故事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1.圭表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2.刻漏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3.沙漏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4.水運渾天儀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5.日晷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二、鐘錶王國兄弟姐妹眾多

鐘錶通常是以內機的大小來區別的。按國際慣例,機心直徑超過80毫米、厚度超過30毫米的為鍾;直徑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稱為;直徑37毫米以下為手錶;直徑不大於20毫米或機心面積不大於314平方毫米的,稱為女表。手錶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小、最堅固、最精密的機械之一。

鐘錶的應用範圍很廣,品種甚多,可按振動原理、結構和用途特點分類。按振動原理可分為利用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的鐘表,如擺鐘、擺輪鍾等;利用頻率較高的電磁振盪和石英振盪的鐘表,如同步電鐘、石英鐘錶等;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的,如機械鬧鐘、自動、日曆、雙歷、打簧等機械手錶;電機械式的,如電擺鐘、電擺輪鐘錶等;電子式的,如擺輪電子鐘錶、音叉電子鐘錶、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鐘錶等。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三、智能時代計時催生新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過去只能用來看時間的手錶,現今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與互聯網相連,除指示時間外,還具有顯示來電信息、和新聞feeds、天氣信息,提醒、、校準、健康監測、安全定位、交互等多種功能,這種新手錶被稱作智能手錶。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四、時不我待勸君只爭朝夕

一次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顏真卿的一首《勸學》流傳千古,可當作座右銘來告誡學生們做時間的小主人,珍惜時間,合理地利用支配時間。把握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讀書時光。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數學學科背後的故事:光陰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