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循环场中苦苦挣扎的贾雨村二 初次为官失败及反思

德才兼备的贾雨村,接下来准备在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料,命运却狠狠的作弄了他一番。第一次在官场的经历书中写的不长,全文如下: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篡礼仪,外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在循环场中苦苦挣扎的贾雨村二 初次为官失败及反思

第一句写了贾雨村在官场的表现:

第1,'虽才干优长',这点没有争议,贾雨村能力出众。

第2, '未免有贪酷之弊',这一点一直被用来批评贾雨村,认为他就是个贪官。蹊跷的是,上司参他的罪状之一和这点完全相反,真相如何,需要到参本中仔细分析。

第3, '且又恃才侮上',照字面意思,就是仗着自己有才能,对上司不够尊重。这一点可见曹雪芹的春秋笔法,笔者前面不厌其烦列举了贾雨村与他人的交往的细节,特别他中进士后,和冷子兴一个古董商人都能成为至交好友。张如圭是贾雨村同僚,他不是正人君子,一有起复的好消息,赶紧告知贾雨村,两人关系不会差到哪儿去。对于仅仅是一个商人,还有同僚,贾雨村没有一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举止。同时和甄士隐,冷子兴的交往中,贾雨村还有善于与人交往的一面,即情商高。他怎么可能对决定自己前途的上级不尊重呢?当然,与甄士隐的交往中,贾雨村是平等与之交往,说白点就是不屑于拍马屁。但是,再不屑拍马屁,凭贾雨村的高智商情商,他平时对上司该有的礼数,态度,以及维持良好关系的手段,这些是不会马虎的。退一步来讲,就算贾雨村不拍马屁,一般上司最多把他晾一边,不至于痛下杀手,欲除之而后快。文章中还有一句"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似乎说对贾雨村恃才侮上这种表现很吃惊。试想,贾雨村对上司的不尊重不但明显到让其他官员看见,而且到吃惊的程度,那只有一个可能,贾雨村得了失心疯,他精神出了问题。其实,侮上常常隐含着抗上的意思,真实情况就是,贾雨村在工作上和领导意见不一致,而且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些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到上司参本中寻找。

上司这么的愤怒,贾雨村就要倒霉了。还不到一年,上司忍不住动手了,参了他一本,罪状有这几条:

第1, '生情狡猾',是说贾雨村品德不好。

第2, '擅篡礼仪',这个其实是上司挑刺,而且很能吓唬人。在专制社会,维护独裁统治的手段之一就是等级森严。礼仪就是等级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它规定了某个级别的官员,必须穿什么样的官服,坐什么样的轿子,见到哪个级别的上级该行什么样的礼。事实上它规定了所有官员在日常各个方面的准则,没有哪个官员能严格遵守,甚至关系好的同僚或上下级之间为表示亲近,除了重大场合,在平日里,互相之间并不严格遵守这些所谓的虚礼。因此,贾雨村在平时稍不注意,很容易就被上司抓住小辫子。

第3,'外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条罪状先说他'外沽清正之名',这很有意思,上面写贾雨村的表现时说他有贪酷之弊,上司的参本却认为他清正是为了沽名钓誉,就是说上司承认贾雨村是清廉正直的,只不过这个清廉正直是别有目的,最有可能就是为了升官捞取政治资本。贾雨村所贪的这么一点,上司居然认为不算回事,直接划入清廉的阵营里。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的腐败之严重,像贾雨村这样有所克制,有底线的官员已经被视为清廉公正了。罪状后半段是'暗结虎狼之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最有一段总算来了点实的,不可能全都是虚的,皇帝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总要弄点干货出来,皇帝才好顺水推舟,所以这个应该是有证据的。这些证据估计就是当地乡绅的联名控告,因为当地的乡绅就是当地的代表,像民命不堪这种控诉,由这些人提出来最有杀伤力。这里面带有一点推测成分,不过从葫芦案中门子解说的护官符来看,差不多就是事实。从这里看出来,所谓的"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就是侵害了乡绅的利益。这样整个脉络就清楚了,贾雨村在处理地方事务时,是持着秉公办理的宗旨,于是,在大部分情况下,给百姓以公道,致使乡绅损失了利益,遭受了打击。这些有权有势的乡绅连贾雨村上司都是得罪不起的,甚至有利益往来的。上司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很快,上司给贾雨村下命令了,要求他维护乡绅的利益。然而,贾雨村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以致屡屡发生抗上的举动,让同僚都"侧目而视",没有意外,贾雨村被革职了。丢官后,他的同僚"无不喜悦",可见,贾雨村的行为,让所有官员少了盘剥百姓的机会,每个人都痛恨他。这样的贾雨村在这样的官场,是没有容身之所的。

在专制时代,官员的前途决定在上级和皇帝手里,简单来说,皇帝决定主体的奖惩晋升,上级决定下级的奖惩晋升。这就导致一个官员为了前途,大部分心思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花在上司和皇帝身上。每个人都清楚,如果不能让上司和皇帝满意,工作表现再好也是白搭,甚至官都保不住。于是个个对上司逢迎巴结,自我奴化,行贿。还有当地的许多乡绅,背后的势力很强,同样得罪不起。这样的官场生态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贾雨村在官场时间不短了,他不会不清楚他所处的环境,只是他的良知驱使他不知不觉成为整个官场的敌人。没有意外,他被逐出了官场。

在循环场中苦苦挣扎的贾雨村二 初次为官失败及反思


罢官后,贾雨村没有消沉,他游山玩水,兴致很高。没钱的时候,托朋友帮忙做了林府的家庭教师。一晃差不多两年,看上去,贾雨村和当初甄士隐结交的时候一样,还是那样潇洒不羁。事实上,这两年贾雨村的变化之大,用翻天覆地形容也不为过。集中体现在他有感而发的"正邪两赋论",将文中大概叙概括一下,就是贾雨村做了林府的家庭教师后,有一天闲居无聊,外出游玩时,偶遇冷子兴,两人闲话漫谈,谈到了贾府,又谈到贾宝玉,然后引出了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两赋论内容如下: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正邪两赋论"反映了贾雨村罢官后,这些年思想的变化。两赋论看起来很玄妙,总结下来就是如果不愿为走卒健仆,不甘遭庸人驱制驾驭,那就不管正也好,邪也好,能出人头地就行。曹雪芹担心读者不好理解,通过冷子兴之口直接说的明白透彻:

子兴道:"依你说,'成者王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这句话就很直接了,它没有是非,只有功利,只求目的不择手段。

在循环场中苦苦挣扎的贾雨村二 初次为官失败及反思


由此,贾雨村经过痛苦的反思,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贾雨村决定抛弃他过去所坚持的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信奉"成王败寇"的信条,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什么情义,公理,统统抛到一边。

诚然,贾雨村思想的转变,他的热衷功名对他有驱动作用。如果这方面的欲望淡一些,说不定就心灰意冷,不再涉足官场。这些年的反思中,他明白一件事,他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官场生态,要想继续做官,只能适应这个生态。不过,笔者认为,明白这个道理还不足以让贾雨村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年贾雨村穷困潦倒寄居在葫芦庙,前景黯淡,贾雨村快坚持不下去了。不久娇杏的两次回顾,给了贾雨村以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得以重新振作。后来贾雨村对娇杏的报答,让娇杏一下子成为人上人。可见,如果有某个因素能够给贾雨村以精神支持,他是不会轻易放弃他所坚持的信念。可惜,贾雨村没有找到任何理由来支撑他的信念,这时他就会动摇,痛苦,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最后义无反顾的抛弃了自己的信念,转而信奉'成者王侯败则贼'这种无底线,无原则的唯成功论信条。

在描写罢官的一百多字中,没有提及百姓。由此推测,百姓在贾雨村罢官后,没有任何表示。为了百姓,贾雨村不惜得罪上司,为了百姓,又得罪了乡绅和同僚,为了百姓,贾雨村丢官去职。然而,在贾雨村黯然离开的时候,这些百姓在哪里?他们的麻木冷漠让贾雨村困惑,痛苦,绝望。如果当时有百姓前来,至少能表示他们对贾雨村的感激之情的话,贾雨村不会转变的这么决绝的。在后面无数个日子里,每一次贾雨村回首往事,他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为百姓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得到了什么? 贾雨村丢官了,百姓们,特别是他曾为之主持公道的那些百姓,全部保持沉默。官老爷是心系百姓,还是欺压百姓,对百姓的命运是影响巨大的,可惜百姓对这种影响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居然冷漠以对。这是贾雨村的不幸,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他开始怀疑并最终否定了自己的信念,他不再坚持所谓的'正',决定不管'正路还是邪路',能够得到他想要的就是'好路'。这一点的推测不是没有根据的,后面葫芦案中有点到过,这里暂且不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