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凝祥聚瑞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时间也有阳光照他的其中一个属土,这显示他的强大。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国、法国和英国。但是,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霸权主要在东西航路一条线,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权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罗马教皇圣谕的“光”,为时不长。17世纪荷兰的殖民霸权靠转运贸易起家的,也是昙花一现。至于16、17世纪俄国的殖民侵略,属于区域性的陆地蚕食。法国的霸业,目标在于欧洲大陆,尽管它到处侵略扩张,在海外也占领过广大的殖民地,但却处于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

据统计,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各列强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那么,英国是怎样占领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海盗起步,战争开路,工业革命。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就依靠商业冒险家、远征队到各地建立“贸易据点”。比较早的殖民据点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爱尔兰的一些地区。

英国由海盗起步而走上争夺殖民霸权的途程中,发动了近200次的战争。1588年的英西战争,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宝座,夺得了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霸权,夺得了东西方贸易和对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优势;从问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又对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756—1763年英法的因为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七年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结果摧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又使得英国夺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这80年的战争历程,奠定了英国海洋霸权和殖民霸权的基石。

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它是“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种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它向外扩张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从60年代至80年代是巩固侵略,扩张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纪初占领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国之所以能占领最多的殖民地,不仅因为它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而且还因为是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强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必须以海军来保卫它的领土,而侵略它国更不能缺乏海军。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海军建设。伊丽莎白时代,曾打败了当时一流海军强国西班牙。17世纪克伦威尔又与荷兰开战,结果当时的海军强国荷兰战败。至此,海上霸权完全落入英国之手。英国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海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首先用钢铁船代替木帆船,并装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争夺殖民地中无法同英国抗衡。

英国掠夺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利用自己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贱价收买落后民族的领土,或进行经济渗透,或采取借贷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对不愿意打开商业大门的国家则用大炮轰开闭关自守国家的大门,然后在控制这些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实行军事占领。有些地方则是直接派海军打败弱国,强行占为己有的。

总之,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所走过的是一条火与血的道路,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其成功原因如下:

  1.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建立君主立宪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强大的海军保证了远洋贸易和殖民掠夺

  3. 众多的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原料地和商品倾销地

  4. 工业革命开展,发展了生产力


大黄扯点历史


英国之所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是因为他有广阔的殖民地,广阔道,一天24个小时都能有阳光照耀在他们的领地上。

当然这也许有夸张的成分。

但是他它间接的表明了,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以后所拥有的称霸世界的力量,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概。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分享一下英国的殖民地

曾经是英国殖民的国家共56个,地区2个(现在的国名):

大洋洲14个: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图瓦卢,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瑙鲁,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21个: 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莱索托,博茨瓦纳,加纳,马拉维,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赞比亚,乌干达,汤加塞舌尔,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冈比亚.

美洲8个: 加拿大,伯利兹,圭亚那,特利尼达和多巴 哥,牙买加 ,格林纳达,巴哈马,安提瓜和巴布达.

亚洲10个: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缅甸,文莱,民主也门.

欧洲3个:爱尔兰,塞浦路斯,马耳他.

地区2个:美国的一部分(指纽约州及周围)

注:以上56个国家中除缅甸,爱尔兰,津巴布韦,民 主也门外,其他国家现在均为”英联邦”组织成员

现在依然是英国管辖的海外领地,属地还有16个:

海外领地9个:安圭拉、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直布罗陀、蒙拉赛拉特岛、圣海伦纳及其附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属地3个: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岛”) 南格鲁吉亚与南三明治群岛,皮特凯恩群岛.

皇家属地3个:根西岛,泽西岛,马恩岛.

特殊属地1个:赛普勒斯英属基地区

英国的领土可谓是十分的宽广,但我认为日不落帝国的叫法更多的是对其军事经济力量的肯定。

但是历史的车轮终究是要向前的,英国由于尾大不掉没能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其日不落帝国光辉也变得越来越暗淡。经过世界大战,他们的实力也进一步衰弱,再也没有什么日不落帝国了。


王建国xxy


18-19世纪中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这个时期,英国就是强权的标志、实力的象征,因太阳无论什么时候都会照在英国的国土上,所以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那么在西方殖民时期,并非英国一家发展海外殖民地,为何英国能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先进的政治体制造就强大的经济实力

1640年,在英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光荣革命),在英国新旧势力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较量后,在1688年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前提。

光荣革命后,英国又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使国内资金主义发展突飞猛进。这让英国工业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的机器、机床、机车等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英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木材造船改为金属造成的国家,造船业十分发达,其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垄断了国际航运业。

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海上运输业的独特优势,保证了英国商品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

二、强大的经济势力造就雄厚的军事实力

英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为其壮大军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凭借着对国际航运业的垄断以及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制海权”,在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之抗衡。并与19世纪中期军事实力达到顶峰。


1840年对中国发动第一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51年,入侵澳洲1856年为保护东方航道参加了克里木战争;1856年联合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期一并发动了对波斯的侵略战争;1857年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把整个印度变成了殖民地,并向缅甸等地侵入;

三、独有的资本剥削

英国在殖民地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剥削,为配合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早期英国在暴力掠夺资源的同时,更多的是把殖民地当做为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国内所需要的原料。并鼓励殖民地之间贸易往来等经济交流,形成了一个为母国(英国)所服务的网络,不同的殖民地在不同的方面为英国做贡献。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这个阶段,英国各个殖民地就成为了本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殖民地把源源不断的原料运输到英国,在英国加工成产品又返销会殖民地。商品的大量销售,使得资金可以快速回笼国内,对于英国而来,如此的良性循环,使其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

第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此阶段英国的主要剥削手段为资本输出,主要是在殖民地建工厂、办种植园、修铁路、开矿井等,充分利用殖民地所有的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在当地销售,节省了大量运输资本,资金回笼周期进一步缩短,利润更是在疯狂增长。这样可促使英国国内的经济产业扩大再生产,可促进英国国内工业向多领域、高层次发展。

四、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

随着英国殖民地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统治殖民地,英国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别统治。英国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从人种上来分有白色人种殖民地和有色人种殖民地;从势力上看,有强大的有弱小的。另还牵扯有宗教之分,如此繁杂,整齐划一的统治方式显然是不行的。为此,英国殖民者就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统治方式,具体表现为:对于白色人种殖民地承认其为英国臣民,给予了部分的宪政权利;对于有色人种殖民地,认为其不开化,控制十分严密;利用强大的殖民地来控制弱小的殖民地(如在非洲利用埃及控制苏丹,在亚洲利用印度控制缅甸)。

2、不再一味镇压。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大,英国殖民者认识到即便再强的军事力量也不能一味的镇压维持殖民地的统治,因此他们从政治上找到了一种适宜的办法,即逐步实行一些带有资产阶级民族色彩的政治改革。这一点在印度应用最为典型。

具体表现为:(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定各种法典、法令;(2)建立教育体系;(3)允许办报,允许自由言论;(4)将英国文官制度搬到了印度;(5)实行由大选产生的责任政府制,建立宪政政府。

3、捆绑一体。英国为进一步掠夺资源和本国经济的发展,把自己殖民地建成了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其目的就是逐步模糊、淡化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加强双方之间的亲情,以便于英国的管理和统治。

总结:英国在18-19世纪中叶,凭借小小的英伦三岛,变成欧洲强国,进而成为世界霸主,其崛起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也难逃历史的宿命,在外部和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双重压力下,轰然倒塌。

现在,似乎也只有当下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能印证英国曾经的国际影响力了吧!


历史长河缓缓淌


题主好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实力,十八世纪六十年年代,英国率先发起了工业革命,通过这次革命英国开始正式逐渐开始又资本主义农业国向资本主义工业国开始转变,国家的生产力逐步的提高,经济实力自然也提高,这一时期的英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自身国家的市场已经不能够满足英国本土的需求,所以就逐步开始寻找外国市场,也就是开始了殖民活动。

经济的发展的使得国家的军备武力上升,毕竟有枪有炮了,就需要找个地方试一试,英国找到了印度,中国,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图瓦卢,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瑙鲁等等其他一共52个国家。


二,资本家的野心,通过工业革命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大的资本家,英国的政治制度的决策力,不在国王而是手里拥有大量资产的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时,资本本家们就需要更大市场,他们和国家的决策者们联合,一方面英国通过殖民可以获得经济,科技,荣誉等等,另一方资本家就可以挣更多钱💰。资本家的野心就这么简单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历史规律的选择,英国当年也顺应了历史的规则。


小历史课堂


日不落帝国”这句话被用来解释大英帝国的辽阔。

18至20世纪,大英帝国获得了更多的领土,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帝国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岛屿都建立了机构。历史学家证实,大约25%的地球陆地由英国人控制。这个地区非常广阔,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地区有日光。

谁想出这个短语的?

这句话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弗雷·弗朗西斯科·德乌加德对国王查尔斯一世说的。这个短语后来在英国获得其他领土时使用。1852年,亚历山大·坎贝尔用这个词来表达英国和美国的统治。

大英帝国有多大?

大英帝国由殖民地、保护国、领地和由联合王国管理的授权组成。到1913年,帝国人口超过4.12亿。这几乎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总面积估计为1370万平方英里。

帝国的形成

征服世界的基础是在1497到1583年间。1496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委托第一批探险家。在约翰·卡博特的带领下,这些探险家于1497年开始了旅程,任务是发现一条穿越北大西洋到达亚洲的较短路线。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鼓励探险,从而征服更多的土地,从新世界获取宝藏。

尽管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通过航程进行全球探险的国家,但英国超过了它们,成为海盗,并强行从已建立的海外哨所出发。英国士兵更有组织,袭击了其他欧洲人的贸易要塞和哨所。

著名的征服者发生在1583年至1783年间。这是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继承人詹姆斯六世统治期间,英国占领了北美和一些加勒比岛屿。

1651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只有英国船只才能在英国殖民地进行贸易。这项法令确保贸易路线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帝国的扩张

帝国在1815年至1915年间经历了快速扩张。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英里,新增人口约4亿。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作为主要挑战者的拿破仑的征服。英国在海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并成为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因此主导了世界贸易。轮船和电报技术使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超级大国。

帝国面临的挑战

海上和陆上的持续战争以及与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和法国的竞争削弱了帝国。到了20世纪,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开始挑战英国的经济实力。英、德、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英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更多的领土,但是财政、军事和人力都非常紧张。一些国家开始获得独立,使帝国失去了宝贵的资源。后来的冷战削弱了英国。


走进伊拉克


16世纪之前,英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国,然而到了19世纪,它成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其殖民地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各列强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

从地球北极附近的加拿大,到南极附近的阿根廷,从非洲的刚果河,到亚洲的东南亚都有大小不等的英国殖民地。当时英国人沾沾自喜地说:“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之滨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给我们放牧牛群,秘鲁人送来白银,南非和澳洲人送来黄金,印度和中国为我们提供茶叶,东印度群岛给我们提供咖啡、甘蔗和香料。”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太阳一天24小时都能照到英国的殖民地上,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那么,英国是怎样占领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根据史料记载分为三个步骤:海盗起步,战争开路,工业革命。

一、海盗起步

英国由海盗起步而走上争夺殖民霸权的途程中,发动了近200次的战争。1588年的英西战争,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宝座,夺得了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霸权,夺得了东西方贸易和对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优势;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又对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756—1763年英法因为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七年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结果摧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又使得英国夺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这80年的战争,奠定了英国海洋霸权和殖民霸权的基石。

二、战争开路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鸦片侵略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1857~1859年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此外,英国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

19世纪末期,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转移到非洲。它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而占领埃及(1882)和苏丹(1899),积极参加殖民列强瓜分西非、东非和中非的争夺战,参加1884~1885年列强分赃的柏林会议(1884~1885)。1899年爆发英布战争,英国并吞奥兰治和德兰士瓦。19世纪末,在亚洲控制缅甸、阿富汗,1900年参与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

三、工业革命

英国的迅速崛起与1688年的“光荣革命”密不可分,通过这次革命英国率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度。此后英国国内稳定,人心思进,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对外积极开展贸易活动,争夺殖民地,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工业革命之先河。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大量的财富,仿佛像变戏法似地冒了出来。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商船数量占全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工业制成品占领了50%的世界市场,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另一方面,英国在“炮舰”之后,强迫弱小国家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对英开放,英国的廉价商品如潮水般进入,摧残了当地的手工业,而英国人则把大把的银子运回了老家,一跃成为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有了经济实力与工业革命作为基础,为建立强大海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首先用钢铁船代替木帆船,并装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争夺殖民地中无法同英国抗衡。

总之,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所走过的是一条火与血的道路,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一战结束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经济中心也转移到美国。二战结束后,英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沦为二流强国,日不落帝国解体。


热爱生活努力工作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西班牙帝国衰弱后,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和辽阔的版图,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渐成为新兴的海上强权,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贸易航线,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在17-18世纪的英荷战争中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又于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并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中,英国不断在海战获胜,并先后夺取法、荷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其海上第一霸权的地位。只有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虽然“日不落帝国”一词不再是英国的政治用语,但事实上,太阳在英国海外领地或以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王国上空仍然不落,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法国海外省和海外领地。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时间也有阳光照他的其中一个属土,这显示他的强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帝国主义”早已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日不落帝国”多半是春秋大梦。而对于如今的英国来说,脱欧后的未来,正如泰晤士河上的星光一样令人迷惘。





阿狸阿


说到英国,除了大不列颠及其爱尔兰王国这个全称以外,大家一定还听过一个词是用来代表英国,那就是“日不落帝国”,那么在听到这个名称的时候,会不会也和我一样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别称呢?

所谓日不落,就是说英国这个帝国永远有着高高在上的太阳,以此来形容英国永远繁荣强盛。为什么英国能够这么嚣张的说自己是日不落帝国呢,这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支撑的。

在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以前,还有一个国家就已经自称为是“日不落帝国”了,那就是西班牙。在西班牙逐渐衰落,而英国凭借着哥伦布开辟的新航线,以此开辟了非常辽阔的版图,获得了非常多宝贵的资源,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就能发现当时的英国的版图真的极度辽阔。这庞大的版图给其做了一个基础。

再后来,英国击败了西班牙舰队以后,控制了海上贸易航线,成了海上强权国家,往后开始了自己的海上殖民扩张之路,在不断努力之下,打败了荷兰,就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海上霸主。再往后,不断地掠夺其他国家,建立殖民地。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英国曾经在法国、美国、中国、荷兰等多地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并且英国的殖民时长可以说是最长的,殖民地也是最多的,在每个国家的殖民地上都会竖立英国的国旗,使得无论是在哪里,都会有阳光普照在英国国旗之上,就如同太阳不曾落下过。因此就称为“日不落帝国”。



风起云涌小明哥


大家都知道英国有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称呼“日不落帝国”。不落帝国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要想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需要足够的繁荣强盛,并且能在全世界均拥有大量领土并掌握当时全球性霸权。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西班牙帝国衰弱后,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和辽阔的版图,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渐成为新兴的海上强权,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贸易航线,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在17-18世纪的英荷战争中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又于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并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中,英国不断在海战获胜,并先后夺取法、荷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其海上第一霸权的地位。只有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虽然“日不落帝国”一词不再是英国的政治用语,但事实上,太阳在英国海外领地或以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王国上空仍然不落,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法国海外省和海外领地。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时间也有阳光照他的其中一个属土,这显示他的强大。


赵小三与战神们


因为近代殖民主义时期的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无论何时都能在某个殖民地看见太阳,所以称为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语: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历史上一共有两个国家先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们分别是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

英国殖民历史: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

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抵制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丘吉尔称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