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導語:齊國本是實力強盛的東方大國,在姜姓的帶領下,開漁鹽山川之利,但是齊國發展到後期,同樣也出現了危機,田姓代齊,就使齊國發生了偷樑換柱,那麼這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孔子對齊國混亂的建議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孔子像)

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魯國內亂,孔子本著"危幫不居"的原則,所以逃往了齊國,此時齊國國君是齊景公,太卿為晏嬰。

齊景公知道孔子是一位大儒,所以不但恭敬的接待了孔子,而且還請教了他一些關於治國理政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裡有一條主要內容就是"尊卑有序"。

所以,他也首次在齊景公面前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觀點,因為他肯定了君主的絕對統治地位。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齊景公和晏嬰)

所以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並且他還準備將尼谿之田封給孔子,使孔子在齊國取得貴族身份,然後有足夠的地位在齊國做官。

但是當時的太卿晏嬰卻並不同意孔子的觀點,他勸誡齊景公說:"儒者一般都奸詐狡猾,能說會道,不可相信,而且他們大多任性妄為,自以為是,若是以後重用,將來該如何來管理。"

所以齊景公的想法發生了動搖,後來又出現大夫殺孔子的事,最後迫使孔子離開了齊國,但是齊國最後還是沒有逃脫危機,晏嬰死後沒過多久,田氏就取代了姜姓,成為了齊國真正的主人。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晏嬰雕像)

當時已經回到了魯國的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去請命魯國國君,讓他幫助齊國渡過危機,也許很多人覺得這件事本身與孔子並沒有多大關係,為什麼要干預,除了對齊王的同情之外,這一切都還要從孔子的思想說起:

孔子的出生與家庭背景

孔子,據有關記載,是商湯的後代,武王伐紂成功後,就將商湯的後代——微子封到了商丘,建立起宋國,而這個人就是孔子的祖先。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微子)

但到了其曾祖父的時候,孔氏家族因為在宋國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失敗了,所以只好逃離宋國,以免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他的曾祖父逃到了魯國,並在這裡長期定居了下來。

另外,說到孔子的出生,還有一件完全不符合倫理的事,孔子父親的正妻和小妾都未為生下男孩,所以當時已經七十九歲的叔梁紇感到了危機,他害怕自己死後家產無人繼承,於是就找了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後來這位女子生下了孔子。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孔子影視形象)

說來也奇怪,我們一般人的頭都是向外凸的,而孔子的頭是往裡面凹進去的,他的父母害怕他長大後是個畸形,所以給他取名為丘。

可最後孔子非但不是畸形,而且身高體壯,當時一般的男子的平均身高都在一米六到一米七之間,而他卻長到了一米九,故又被大家稱為長子。

不過不幸卻又萬幸的是,孔子三歲時父親就離世了,而他的母親失去了庇護,也很快被趕出了門,就這樣母子倆開始了食不飽腹的清貧生活。

孔子心中的完美禮制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孔子像)

不幸當然是因為年幼喪父,而萬幸的又是因為有了年少的經歷,他才會有以後如此大的成就,很多年後孔子回憶起童年的過往,他也是感激當年那麼豐富的經歷,才會讓他有了自己心中的禮制。

也許大家都聽說過禮制,但並不瞭解這個詞,其實從標準的定義上來看,禮制是原始社會的風俗以及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習俗,通過專家整合和夏商周的制度化、規範化而逐步形成的一套儀式,並完成這套儀式的程序。

光是讀到這些我們就感覺到了其中的繁文縟節,這也就是為什麼民國時很多人抨擊禮制的原因所在,但是細讀《論語》就會發現,禮制並不全是舊的封閉思想,它也承載著當時道德的底線和人生的規範。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孔子與學生論禮制)

眾所周知,孔子禮制的核心是"仁",因為在他看來,仁者可以得天下,而且他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能夠以普通百姓的角度,站在大局上審時度勢,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因為孔子雖為貴族,但早就落魄了,所謂意識決定形態,就導致了他很多禮的觀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說到這,也許很多人還不懂這與孔子相助齊國有何關聯。

而且當年齊國太卿晏嬰和那些大夫們還極力反對過自己,甚至有過想要殺了自己的想法,於情於理都應該直接不理會就好了。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孔子像)

可孔子不是普通人,他這麼做,一方面,可以看出來他以德報怨的偉大品格,也算是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名聲。

而另一方面,其實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為了君王治國,田氏的偷樑換柱明顯違背了他"君為臣綱"的原則,所以他無論如何都會出手阻止,但是這一切卻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孔子的偉大與無奈

雖然他的"仁"很有道理,雖然他的治國思想很有深度,但就是碰不到一位瞭解、願意重用他的明君,我們都知道孔子被逼無奈周遊列國,卻鮮有接受他觀點的人,最後還發出想要出走國外的感嘆。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孔子影視形象)

而這次也是如此,孔子向魯國國君說明自己的看法,並希望魯國派出軍隊相救,可是魯國國君只覺得孔子荒謬可笑,別的國家內亂或者易主,不正好利於魯國的發展嗎,況且齊國還是鄰國,為何還要去救?

所以,就這樣孔子雖有幫助之心,卻也無奈夭折了,從某些方面來講,孔子和晏嬰都是可憐人,他們有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且也有信心可以改變國家的局勢,卻又都是憑己之力,無以迴天,這也許就是時代的悲哀。

結束語:從春秋到戰國,國際局勢儼然已經發生了改變,孔子對齊國的擔憂也並不是毫無道理,但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不論是僅憑晏嬰,或者是孔子,都沒有辦法改變時代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