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哪个词或哪句经典的格言误导过?

心灵哲学的爱好者


大部分经典的格言警句,都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说得很有道理,也是指导、引导人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但有些格言警句,虽然很励志,但实际与之不一样。

十几年前,我考入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在学校里,我听得最多的几句名言警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几句名言警句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力求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毕业后当一名优秀而光荣的人民教师。

为了学好知识,苦练本领,我每天和同学们钻图书馆,进阅览室,努力学习,查阅各种资料,记笔记,写心得,苦练普通话,苦练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考各种资格证,互相之间备课试讲。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

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坚信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至理名言走上了工作岗位,走上了讲台,当起了一名语文老师。

我坚信着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多些耐心,不厌其烦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一定会把学生教好。我对自己充满着自信,对学生也充满着信心。刚上讲台没几天,我就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课堂上我认真讲解,孩子们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大部分学生学得很好,作业经常满分,我很高兴。

但也发现有一名男生什么都不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怎么办呢?只有耐心教了,我先教他写自己的名字,教他横撇竖捺如何写,从一笔一划教起,又将笔划连成字,不管我如何努力,始终教不会。

于是,我又多次进行家访,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他妈妈说:“我这儿子反应有点慢,什么也不知道,家里养有几只鸭,他也数不清有几只,给老师添麻烦了”。

这个学生确实有点憨,怎么也教不会。一个学期过去了,名字也不会写,期末考试全是零分。

从此以后,我才知道“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不一定全对,不一定是真理,遇到智力有缺陷的学生,多优秀的老师也不能把他们教好。


寒叶930


首先你要相信一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只有相对而言,包括那些所谓经典格言(语录、词句等)

首先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我们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而不致被误导。比如“难得糊涂”,本意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而不是要你浑浑噩噩地一直糊涂下去,“难得糊涂”并不是为“糊涂”唱赞歌!

“天道酬勤”是对勤劳的奖赏,但绝不是对“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讥讽,万一车翻了,怪谁???

其次,经典有它时代的背景和局限,存在时效性、适用性,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过去曾读过《厚黑学》一书,“成大事者无不脸皮厚、心肠黑也”是该书的主旨,这书放现在就不具有适用性了,作为成功者的指南更是大错特错!如被其误导亦在情理之中了。

又比如“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想到'`的事情就一定能办得到、做得成吗?“人定胜天”也是值得斟酌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警句、格言、谚语等等,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具有指导意义和避免走弯路。

当然我们要“存其精华,去其糟粕”:“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凡事不一而足”,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知识改变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理智而不至被误导!

朋友,“知识越多越反动”已成为过去时,“学无止境”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吧!





lqs铁鹰


我被一首诗误导过,闹过笑话。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中,诗词占重要地位。诗起源于春秋,鼎盛于唐代,在唐代涌现出了大批闻名于世流芳千年的诗人,那些几经沉淀几经淬炼后的馨香文字,依然氤氲着那些喜爱诗词的人。喜爱诗词,最好会欣赏,不然会被误导,会出丑闹笑话。

早年,我就曾经被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诗误导过,那就是他的《闺意献张水部》。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新婚卧室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时,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初次诵读时,以为就是一首甜蜜的新婚闺情诗。全诗以洞房红烛写起,然后写新娘子准备待天明后去拜见公婆。读后会误以为写的就是一位新婚女子,在次日拂晓后准备去拜见公婆的忐忑心情。

现在年轻人可以谈恋爱,不仅彼此了解,与对方家长也很熟悉,步入婚姻殿堂后,拜见公婆,未必紧张。而古代男女成婚不像现在,他们的婚姻一般来讲都是秉承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在成婚以前,几乎彼此不相识,更别提了解对方家长的习性。再说,在封建社会,讲究三纲五常约束,如此这般,就不难理解新娘子的忐忑心情。也不难理解新娘子为了去拜见公婆,为了讨得公婆欢心,才不得不羞怯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年代背景的话,就以为这首诗是闺情诗。然而,当你真正了解后就知道这首诗不是什么闺情诗,同时才能体会这首诗的妙处。

作者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人。《唐诗纪事》记载,在宝历二年(826)中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朱庆馀不仅位高权重,还是一位高产诗人,全唐诗就收录其诗177首。


这首《闺意献张水部》其实是他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说到“通榜”,其实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唐代科举制度的话:“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预先干谒命公,呈现诗文,翼其称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虽然当时朱庆馀的早已名声在外,但是,应试进士时心里还是很忐忑。而张籍当时曾任水部员外郎,与朱庆馀关系不错,又是韩愈的大弟子,很有名望,与白居易深交甚好,世称“张水部”,于是他就写了这首诗给张籍,希望他能向主考官举荐自己,事实证明,张籍的确也做到了,朱庆馀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当然,主考官们看重的还是朱庆馀出众才华。

当张籍看到朱庆馀这首诗后,被他的才华惊到,大赞朱庆馀的诗是:“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回了一首很有味道的诗《答朱庆馀》。


《答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呻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两首一问一答的诗连在一起,真是美妙绝伦,奥妙无比。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妙处,在于把自己胆怯的心情化用为新婚媳妇去拜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把自己的怯意喻为新娘子的羞怯,把不辩外露的试探化为新娘子的低声问夫婿,其实就是朱庆馀试探地问张水部:我诗的水平是否能达到考上进士的水平呢?


张籍才华盖世,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回了朱庆馀这首诗《答朱庆馀》,算是对他才华的肯定与褒扬。他的妙处就是他顺水推舟似的也把朱庆馀喻为了一个女子。因为,朱庆馀是唐代生活越州人,所以就诙谐的把他称为越女,说他“自知明艳更呻吟。”

诗的水平更是高“ 一曲菱歌敌万金。”可见在张籍心里,朱庆馀的才华的确很高,所以他日后才极力推荐朱庆馀,朱庆馀也随之名声大振,闻名唐诗圈儿。

时常听说什么:文人相轻。其实也不尽然,就像朱庆馀和张籍二位唐代著名诗人,就不是这样,而是文人相重,他们这一问一答的故事,也成为了流芳千年的美谈。


碧雯Sunny


1.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难道女人都是受虐狂吗?其实,女人只是不喜欢那些刻板、笨拙、没有情趣的家伙。相对而言,“坏”的男人有意思一点。但这个“坏”应该是有特殊含义的,就是那种旧式电影里的女主角含羞转身,拿手指戳了一下男主角的脑袋:“你这个人,真坏!” 真正的坏男人是很可怕的,聪明的女人很快就会嗅出气味,及时逃脱。而那种假坏,俗称“扮酷”的男人理应成为女人的“呕像”。

2. 男人喜欢美丽笨女人 戴安娜王妃为了取悦王子,保持苗条的身段,在吃下东西以后就开始呕吐,后来发展成为不可遏止的呕吐症。对此,查尔斯并没有心怀感激,相反,他厌恶地回忆:“我的蜜月充满了呕吐的气息。”但是那个又老又丑的卡米拉,却连谴责她破坏皇室婚姻的人都不得不说:“卡米拉不但聪明,还很风趣。”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她都能侃侃而谈,在私下里,她是热烈而放纵的情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就不像小女生那样羞怯问好,她说的是:“我曾外祖母是你曾祖父的情妇,你怎么看?” 美丽是男人在女人身上很看重的东西,但是,爱情不是看海报,也不是一夜情。当美貌引起的吸引力淡去的时候,如果每天面对一个迟钝、笨拙的情人,生活怎不无聊乏味?

3. 男人不该让女人流泪 男人不是救世主,女人不是泥娃娃。在爱情中,包容、谅解是应该的;但是无限制的,绝对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只有“平等”,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健康、深沉的爱情。 如果这句话解释为“男人不能狠心地伤害女人”,那么还应该同时补一句“女人也不能狠心地伤害男人”。而这样,又等于什么都没说,还是歇了吧。

4.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第三者在刚成为第三者的时候经常这么说,但是后来大多哭着喊着要“天长地久”。自欺欺人,有什么意思。 另外一种情况是怕担责任。我有一位朋友,她前男友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总要明确“我们将来不一定结婚的”,朋友终于恼火了,连“曾经拥有”都不要了。她前男友受此刺激,突然觉得离不开她,居然求婚了。而她,是头也不回了。




一个杨梅的西安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自《论语·里仁》,我曾被这句话深深的误导过,因为我只知道上半句“父母在,不远游。”当时,心里也曾疑惑,孝顺父母自然没有问题,此乃人之天性,可一个人特别是年青人,究竟要不要离开父母奋斗呢?

直到看见了这句话的全部面貌,才恍然大悟,孔圣人果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圣人,答案早就告诉了我们,“游必有方”四字更是大有深意。

1.游,必有地方。如果要离开父母出去工作或是做事,一定要把去的地方告知父母,避免父母伤心。即能尽孝道,又能施展抱负。

2.游,必有方法。离开父母出去闯荡,是大多数人长大后都要经历的事情。如何妥善的安排在家的父母,就需要方法了,父母身体是否健康?家庭开销如何保证?以当前家庭的条件,自己适不适合外出闯荡?为人子女,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免得遇到突发状况,无从着手。

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从众的倾向,这就导致我们常常看不到事物或思想的本质,在行为上误入歧途,真是不应该。以后,再引用古人说过的话,我们,可要当心啊!


王小檀


有过。“好心有好报”。

说起来这话应该是对的,但是好心肠看要对谁。对那些善良的人来说,好心会有好报。可对那些心底里本来就不善良的人来说,你施以好心,好心就未必会有好报。

所以我更赞成好心有好报,不赞成好心必有好报。

我们从小就学习“人之初、性本善”,老师、家长也一直教育教导我们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的心里有着一颗善良的幼苗,尽管有时候也有“风雨”吹打,但是从来不曾动摇过它的根系。

现在我依然相信,好心有好报,但是像某些人说的“好心必有好报”我不赞成。

比如,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帮助过一个人,外表看她很困难,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我经常买她的东西,她也帮我给送到家。她向我哭诉自己年龄大了,父母阻拦她恋爱结婚,想让她一直帮着家里,所以她特别想离开农村,离开家,求我帮帮她。

当时我被她的“哭诉”打动,所以千方百计、甚至我自己掏钱送礼帮助她找到一份挺不错的工作,没想到她工作几年后,奋斗精神没有学会,竟然学会了拉帮结派陷害人。这件事情让我特别寒心。

其实当初想想,她对家庭都缺乏爱心责任心,一心想着要“逃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善良之举呢?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过分的善良、认为好心必有好报是非常幼稚的表现,因为在根本不了解其为人的情况下就“帮人”,就会有让自己失望的后果。

过去老人常说:行善积德、好心必有好报,这要分对谁。这个世界,食草动物就不能可怜食肉动物。

人的善心一旦被当成“臭狗屎”,真的是非常无情的打击,所以要看清楚以后,再施以善心。不是所有的好心都会得到好报的,尽管自己也不需要他人回报,但是不要被伤害到就好。

其实,这些话,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你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好心”留给那些真正心底善良的人,让“善心的好报”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对一些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一些经典的格言要分析利用,不能全盘照搬、错误理解,学习、借鉴、吸收其精髓和精华,让自己的心智日臻完善成熟起来。


亲吻生活一爱欣


淹死都是会水的。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武断的,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淹死都是会水的,某种程度上是因噎废食的表现,很大程度上阻滞甚至扼杀了孩子们向往游泳,向往水体的天性和乐趣。

水,承载了我们人类的休养生息;描绘了我们家园的灿烂美丽;滋养了我们家庭的衣食温饱。

而当下,我们却仍旧用这样一句话来搪塞孩子们对水的向往,对征服水的渴望,阻碍和水的交融。

小时候的我,是幸运的。学会游泳,学会与水为伴,体味了有水的乐趣和澎湃激流的童年少年。却每每也在电视等媒体中知晓不会水的孩子结伴到水边被无情夺去了生命。除了唏嘘慨叹,一切都已经太晚。

如果,他们能早些学会游泳;或许早就享受了水的恩泽;或许早已游离了危险的地方;又或许他们爱上游泳,又或许登上了冠军的奖台。

可惜,没有如果。失去的不可以重来。我们却应该汲取教训。不因惧怕水的看似无情和窒息冰冷,就彻底断送了孩子们的生命和渴望。

希望,再也不会有类似溺亡的悲剧,也不再有因噎废食的惧怕和慨叹。



jennymichelleray


小学时,老师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觉得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处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之境。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饥寒交迫,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多少年过去了,纷纷传闻的信息颠覆了我昔日的看法。资本主义国家(如日美丿发展的也不慢,美帝不仅没奄奄一息,而且依旧称霸全球,成了独孤求败!不少留美学生.甚至生活优裕的明星到美国也迷恋忘返,乐不思蜀。更有甚者,把国藉也改为外邦国藉。


手机用户41498035914


无奸不商,无尖不商!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因此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



李正名VIP


误导了我几十年的一句话就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去解放全人类。历史和现实表明,谁也没有能力让全人类过上好生活,人类要过上好生活,只能靠自己,靠别人是行不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