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为何没人发现?

ww13142010


按理说,司马懿长期居于曹操手下,而供养、训练三千人的话,定然需要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要是司马懿没有寄人篱下、大权在握的话,那么莫说是训练三千人,恐怕三万人也不在话下,而且根本不用“阴养”。但是问题就是出于司马懿长期寄人篱下,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大权旁落,直到高平陵之变以前,曹魏权力都还尚在曹家人手中,那么司马懿在如此艰难境遇下能够“阴养死士三千”自然是件颇具疑惑之事。而且要知道:古代豢养死士的行为乃是灭族死罪。

古代对于“死士”的概念大致有两种:其一群体为浪迹江湖的侠客,他们充当死士兵的条件是为了追求毕生荣华富贵或者是为了报恩,程善之在《拟古》一诗写道:“万金买死士,一散无复还。”;其二群体为那些敢于殊死搏斗、不畏死亡的精锐士兵,唐朝陈子昂在其《上军国机要事》中言道:“臣欲募死士三万人,长驱贼庭,一战扫定。”关于题目当中的“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的说法还是有些欠妥的,因为《晋书·景帝纪》中曾对之有确切记载:“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这里的“帝”所指为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懿,故“阴养死士三千”是司马师的作为,而不是其老爹司马懿的作为。众所周知,高平陵之变是“曹爽失势、司马掌势”的关键点,这三千死士能够出现于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中,那么便定然与司马懿离不开关系,这也就说明司马懿也是暗中参与此事的幕后主使。

至于这三千死士没人发现也是极有可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一:司马懿聪明绝顶

司马懿早年卧底于曹操麾下,看似是个平庸无常之人,但是曹操既然选择留下他,那么就自然有其擅长之处。不过司马懿此人极其聪明,在曹操红火之时避其锋芒,待其乏力之际初现锋芒,最终大显身手。曹丕即位登基后,司马懿凭其谋略可胜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难道暗地里培养些许死士会有大碍吗?

其二:司马家族家大业大

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在曹魏中后期几乎人人都是位高权重之辈。早在曹丕重用司马懿去对付蜀汉和东吴之时,司马懿便开始了一方面佯装为曹魏卖力,不过消蜀灭吴也是之后司马家族当政时必须要铲除的;另一方面司马懿便利用曹丕重用之时的权力来养精蓄锐,牟取后路。司马懿凭借着大权在握,培育几千死士自然不在话下,也可以说是因公谋私。

关于高平陵之变时突然杀出的三千死士的身份其实也好理解:

第一:出生入死的士兵

司马懿统兵作战数十载,而且面对“天下人皆避之”的诸葛亮时,也是毫不畏惧,并且最终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之中获得最终胜利,对于麾下将士而言,司马懿才是天下第一。另外,司马懿还是一位深得军心的统帅,久而久之,跟随司马懿出生入死数百战的那些将士自然而然会对司马懿死心塌地。

其二:饱受战乱的贫穷子弟

我想这一群体才是司马师那三千死士当中比例较大的成分。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战火百年焚,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战乱常年存在,战火不停纷扰。这时,一些贫穷子弟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找生计,当他们面对重金招聘或者是卖身之时,虽然有不舍和犹豫,但是迫于家庭情况,绝大多数人还是颇为甘愿的。

由此看来,司马家族的三千死士能够于当时混乱、高压局面下暗地里培养训练出来,不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总而言之,我们还是应该对当时司马懿以及司马家族的也是有一定远见的。


历史课课代表


司马家阴养死士三千,却不为人发现,这得感谢曹爽给司马家留下的一个“门缝”。

司马家,紧紧握住门缝,打开了胜利之门。

神秘的“三千死士”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突然多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死士。这些人平时散在人间,事变时一朝而集,大家都搞不清这些人到底从哪里来的!

大家大族,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死士,不足为奇。

像司马家这样的大族,有些死士更不足为奇。

同时代,袁绍、许贡、诸葛诞,身边都有不少死士。这些死士不顾生死,忠心护主,或替主报仇,或陪主去死。

不过,要像司马家一样,在京师重地,在政敌眼皮底下,搞得这么隐秘,就真是技术活了。

要想平时散在人间,突然一朝而至,至少需要做到三点:

1、绝对、绝对的保密。

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已经你死我活,司马懿正在装病待机。如果养这3000人透露出一点点风声,形势都会十分危险;

因此,虽然司马懿在魏国久居要职,但三千死士,不大可能是司马懿的老部下。

魏国对军户管理十分严格,司马懿再是嚣张,想把军户的人弄到洛阳当死士,动静太大!

要阴养死士,只能执行得更隐秘一些!

2、这帮人都得在洛阳城中待命。

山高皇帝远的,虽然利于隐蔽,但这些死士也不会瞬间移动,事发突然,一刻千金,远远地赶来,黄花菜都凉了。

3、这些死士必须能打。

政变不是请客吃饭,一般市民当然不行!

司马师要在曹爽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洛阳城里养出一支3000人的死士来,他怎么才能做呢?

禁军争夺战:曹爽貌似完胜,却给司马家留下了一道“暗门”

曹爽要争权,不控制禁军是不行的。

1、控制禁军;

曹爽本人,早已是武卫将军,控制了禁军中最重要的武卫营。

武卫营的前身,是由当年的虎豹骑、许褚虎士等精锐组成的。

一波操作后,曹爽又把蒋济等老将挤走,让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又以他的亲信夏侯玄担任中护军,控制了禁军!

曹爽一度彻底控制了禁军!

2、自以为高明的政治交易,曹爽戏耍司马家;

对于“胸怀大志”的曹爽来说,仅仅控制禁军是不够的。要想稳如泰山,他还要加强在外军的影响力!

为了控制雍凉军事,他调夏侯玄出镇关中。不知是出于与司马懿的政治交易(司马懿在雍凉长期任职,影响颇大),还是出于适当的掩人耳目,他们以司马师接替中护军之职。

当然,大权在握的曹爽没打算真的“公平交易”,他又“毁中坚、中垒营”,将原属中护军的士兵归到了曹羲手下!

如此,司马师虽然贵为堂堂中护军,所统之兵却十分有限!

曹爽一波“高明”的权术,将司马家压到边缘!

3、暗门;

权力的游戏,从来就是暗线和明线同时进行的。

和一切自作聪明的参赛者一样,曹爽控制了明线,却给司马师留下了一道“暗门”。

中护军,主选武官!司马师,有选拔禁军武官的职责。

司马师得以获得与军内军外,有才具的武人建立联系的机会!

而这三千死士,很可能是在这个阶段被收买、笼络,却未加入禁军(或淡出军队)的武人!

司马师的操作

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经理”也就是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手握核心资源的业务领导比影响力有限,闹不出什么名堂。

有的人,你给他留一整扇门,他也“不得其门而入”,有的人,你给他留一个门缝,他就能打开通往胜利的大门!

1、司马师的操作空间

要选拔武官,重要的是“把合适的放在合适的职位上”。

蒋济、夏侯玄时期,证明“合适”的主要方式是:给钱。

谁贿赂得多,谁就合适!

司马师时期,一改风气,深入调查,以功劳、才能来选拔人才。

《晋书》说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期间,“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刨去《晋书》的溢美之词,我们会发现:司马师的选用,基于自己的深入调查的。

这个“深入调查”,学问就大了!

司马师得以获得充分地机会与各候选人接触!

2、司马师的“慧眼”

司马师很有识人之能,他很清楚他需要什么人,什么人是他的菜!

司马师曾经提拔了一个叫石苞的人(此君后来做到了西晋的大司马),该人出身卑微,司马懿也曾以他不是“廉贞之士”,不建议提拔。

司马师回答:廉贞之士,未必能经世济用(好玄妙的一个词)!

看来,司马师既有识人之明,他也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人!

3、独特的世风,提供了阴养死士的空间!

魏晋时期,正是士族强势之时。

“九品识人法”,说得条条框框,十分“科学”。不过,仔细看那个识人法:什么人品、道德,哪里说得清嘛!唯一说得清的就只有“出身”了。

到最后,能上位的都是士族!

虽然司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就是司马家,当时还能选拔一些寒微之士。邓艾、石苞,都是出自司马家的推荐和任用!

寒微之人,没有什么上升通道!

而到了曹爽时期,浮华之风到了一个高潮。这些人寒微之人,即使获得了司马师的推荐,到了曹爽控制的禁军帐下,真的有出头之日吗?

与其如此,何若死死抱住司马家的大腿,一起搏一个前途呢?

武器!

私藏兵器、甲胄是死罪。

既然“阴”养死士,这些人自然不能持械!

再能打,手无寸铁,又如何起事呢?

所幸的是:禁军大多数也不常常持有兵器。

当时,除了正在执勤的,士兵是不持兵器的。只在有任务时,他们才到武库去领兵械。

因此,高平陵之变的第一步,司马懿就带着大伙直奔武库,夺取了兵械!

这样,手无寸铁的,变成了原本光明正大的禁军士兵!

武库——司马门——讨得太后旨意——控制禁军——诱降曹爽,电光火石之间,司马家迅速翻盘,迈向权力的巅峰!

洞察三个冲突,满足三个需求:

1、曹爽与功臣士族集团的冲突;

曹爽要巩固地位,必须与司马懿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保持适当的平衡。在时机成熟前,对功臣集团,曹爽必须边压边拉。

司马师因此获得了担任中护军之职的机会。

在曹爽削弱他的兵权后,司马师似乎解决了曹爽既防司马,又不愿暴露野心的冲突。

2、实权与职能的冲突;

曹爽对功臣集团又防又拉的态度,使曹爽一方面紧抓实权,另一方面放出部分职能。

由此,司马师有选举之职,却无掌兵之权。

因此,司马师“履行职能”时的举动,没有引起曹爽的警惕。

但同时,作为中护军,司马师又有机会光明正大地接触可能为己所用的人选,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3、寒族弟子有才具,却没有上升通道。

因此,司马家有理由让这些死士为己所用。

司马家正是利用曹爽留下的这小小门缝,接触、笼络、隐藏这三千死士的。

机遇,未必总是浮于表面。更多的时候,他们深深地隐藏在为人忽略的地方。

今天,四处都已杀得一片红海,似乎哪里都没有太多的机遇了。

可是,仔细洞察市场需求,观察尚未被满足的冲突,或许,您也可以以小搏大,找到机遇!

与君共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死士三千”应该是文学作品的笼统说法,肯定不是历史真相。三千人不是三十人,各种给养装备一大堆,根本藏不住。司马懿身受托孤大臣十年,装病两年,三千人马就算养两年,也是个巨大的负担,别说十年。所以,这个说法很不可靠。

不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肯定需要军队,光自己几个儿子远远不够数,那么司马懿如何获得军队支持的呢?

“阴养死士三千”说法的不可靠性

算一笔简单账,三千人一个月的粮食蔬菜供应至少100吨,其它生活用品及衣物军用装备等加在一起,估计每月不少于150吨。还没有计算营地建设所需要的物资材料,日常维修等物资。

这么庞大的运送量,在城里绝不可能,太远征调不方便,只能在近郊。如此规律性的大量运送,长时间不被人发现,根本做不到。

死士的招募也是个问题,三千人不是小数,关键不能明目张胆,偷偷摸摸招够三千人,时间不可能太短。时间一长,又不暴露,实在难度太大。

所以,所谓三千死士根本不可信。

没有军队系统支持,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就算司马懿有三千死士,但这些人不在军队编制,等同于叛军。请问这么大规模的武装力量进城,防卫部队干什么去了?

事实上,曹爽陪同曹芳出城祭祖,只带了几千人马,不影响京城防卫,最简单的方法,城门一关,三千人怎么进得了城?

所以,这场政变即便司马懿有死士三千,也不是主力,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真要打起来,这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谁是司马懿的支持者

政变的核心力量只有一个:司马懿军队系统的老部下!司马懿政变之前,肯定做足了准备工作,绝不是文学作品中看到的那样,就在家里养病,他与军队系统的私下接触从来没有断过,这些人才是他控制京城防卫的核心。

司马家族也会有一些亲兵,或者由门客、幕僚组成的临时部队,三千有点夸张,凑个千儿八百人问题不大。这些绝不是战斗主力,而是居中联络,以防不测的应急部队而已。

司马懿的政变,与其说是司马懿的成功,还不如说是曹爽的失败。这家伙能力太低下,还刚愎自用,擅权营私,早就不得人心。司马懿本来就有根基,曹爽又把很多中立派推向司马懿,比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

司马懿不愧为政治家,他一件事就是让郭太后下旨,宣布罢黜曹爽大将军之职,为自己的政变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曹爽虽然顶着个大将军头衔,手上还有皇帝做人质,但被隔离在京城之外,很被动,但不是没有反盘的机会。可惜他轻率地相信了司马懿的承诺,主动交权下野,助司马懿完胜!

所以,司马懿政变成功,所谓三千死士绝不是决定性力量,甚至根本不存在!


寻根拜祖


首先司马懿秘密培养这3000死士,这些死士平时从不聚集,官府很难发现,他们都有很正当的职业,稳定的收入,死士相当于平时的百姓一样,与平常人没有什么差异,同时这些人武艺高强,以一挡百,对司马懿忠心耿耿,关键时候招之即来,呼之即去。

其次,司马懿还有几个得力的帮手,掌管一部分禁军,拥有一定的军权,朝中还有一定的忠诚人士。同时司马懿还对曹魏有着功勋,即使失去了权力也有着极高的威望,多数朝中的大臣都希望司马懿能够有所作为,改变现状。

司马懿最擅长的就是隐藏,司马懿装病是他的拿手活。司马懿曾经装病骗过曹操,他又装病,骗过了曹爽。司马懿这个人善于伪装,任何时候都能够心里所想的和表面所表上露出来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司马懿计划缜密,这个人心思特别的细,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能够做出缜密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他计划的一部分,他肯定不会提前让人们知道,让他们伪装的很好,估计除了他自己都没有替第二个人知道这件事情。司马懿是想通过这三千死士,最后获得真正的权力,所以他这三件事是肯定是不会让其他人知道,他一定要等到最后的关键时刻,用这3000死士博得大权,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世能够成为一代之主。他通过自己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与权力,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刀片上的蚂蚁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司马懿吧,在历史当中的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辅佐了曹家四代,在被架空以后韬光养晦,培养了三千死士,最终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他是怎么培养的没有被发现呢?

首先,司马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世家,虽然被架空了权力但是还是有一些权利的,他的地位很高,很多人都是他推荐的,这也让他拥有了不少的人脉。

还有就是当时他原来带兵打仗赏罚分明,有好多的亲信,这些人都对他衷心耿耿,而且就算有人发现了也会当作没有看到。

其次,这些人并不是司马懿培养的,而是他的儿子偷偷的培养的,这些人平时不聚集,有正常的工作,生活,所以官府也很难得发现。同时这些人,忠心耿耿,武艺高强,来之能战,司马家利用职务将他们隐藏在平民当中,更不容易被发现了。



珂珂爱好历史


咱们可以先大概齐算一下3000人队伍的规模以及日常的开销,是怎样的一个体量,再来详细探讨这件事儿。

看过阅兵仪式或者参加过大学军训的人应该都知道,部队军人集合大都是成方阵排列,接近于正方形,有时候因为地形条件的限制,成长方形排列,这样看起来规整,又能展现军人的精气神。

3000人规模的人数,按50*60的行列站,每人之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也就是5cm,成年人的肩宽按45cm算,这个队伍的长和宽就出来了:

长度:45*60+59*5=2995cm 取30m算

宽度:45*50+49*5=2495cm 取25m算

也就是30m*25m=750㎡的地方,有多大呢?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一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是28m*15m=420㎡,那么,3000人的队伍排列好站一块儿,也就是接近两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还有富余。大家心里应该有概念了吧。

这样规模的一个队伍,如果你放到一个院子里共同生活,吃喝拉撒睡全部在一块儿,那也得大户人家好几十进院落,每天的衣食供应,往少了说,那也得好几辆驴车拉的菜才够吃的,你说,这如何能藏的住?

故宫里一个班的仪仗队,二三十个人,都这么显眼了,更何况是这3000人。

阴养死士三千,说到底,那也是散养,分布在洛阳城中的各个角落,平日里有专人居中联络,私底下,这些死士可能谁也不认识谁。一旦有任务,有专门的一个人负责往下传达,可要是一个人去完成3000人信息的传达,这也是一项庞大的任务量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司马懿的这三千人,大概率也是分组的,假如500人是一组,那就是6组,假如50人是一组,那就是60组,大组下边再分小组,小组具体到十人八人,每个小组有小组长,大组有大组长,这样,任务的下发、日常的联络和管理,也就能做到责任到人,最主要的是,方便。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豢养一支军队,首当其冲的就是开销,这些开销平摊在士兵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懿在朝中任太傅,这是个虚职。曹魏时期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发放粟米作为俸禄,太傅属于三公级别,月谷350斛,年俸4200石。1石是120斤,4200石也就是4200*120=504000斤,咱们就按大约50万斤算,再类比现在的粮食价格,最普通的大米按2元/斤算,50万斤也就是100万,这就是当时司马懿一年的全部工资,是明面上的正经收入。

当时的情况,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前,知道他阴养死士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本人,另外一个,是他的长子司马师,连司马昭都不知道,这也是为了防止走漏风声,毕竟是担着杀头的风险,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司马师,在当时是属于宫廷禁军的身份,官方的称呼是中护军,秩2000石。我们可以假设这3000人的队伍是由司马懿和司马师俩个人共同承担经费的压力,2000石,一年就是48万元,为了方便,按50万算。

小结一下: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个人加起来,一年的工资是150万人民币,他们要指着这些钱盘活府里上上下下一年的开销,除此之外,还要额外的为一个数量达3000人规模的队伍提供经费支持,即便是现在,也不得不说不拮据。我们假设这100万给到这些死士,一年下来,一个人也就划到333块钱,333块钱,放到现在,你觉得能维持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吗?我看就很难。打个折扣,如果不到3000人,按1500算,平摊到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每年666块钱,每天两块钱,也就够买四个馒头的。习武之人,每天吃馒头干饭喝清茶淡水,你能指望着他有什么战斗力?关键时候护主保命?难啊!

再接着往下说:

高平陵之变发生的当晚,司马懿手上究竟有多少兵力,咱们已然不得而知,最多也只是猜测,从他当晚的的战略布局和人事安排上,大概估算他所聚集的兵士的数量。

当晚,司马懿亲自率领死士攻占位于洛阳城东北方向的武库,曹爽的府邸,就在司马府和武库的中间位置上,司马懿要想到达武库,必然会经过曹爽府。当时的情况是,曹爽陪着少年天子曹芳在城外的高平陵拜谒,曹爽府中,只有一些女眷和亲卫,还有一个叫桓范的智囊人物。司马懿在率领死士经过曹爽府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差点被亲卫中一个叫督严世的人所射杀,并且由于人手不够,没能够控制曹爽府,使得曹爽的智囊桓范当晚就逃往城外去给曹爽报信去了。

以上这些,我们可以断定司马懿当时带着的死士数量上是不多的,能有个三五百人就不错了,可能都不到这个数量。

当晚的人事安排,司马师和司马孚控制司马门,带着部分死士,司马昭控制宫城,用的是禁卫军,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控制曹爽驻扎在城外的军营,没带死士,太仆王观控制曹羲的营地,也没有带死士,算下来,这些死士被分配给了两方,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司马师。司马师在当时由于是禁军的领导,在武官系统中有着很深的根基,控制个司马门,不会带太多人,两三百足够,那么大部分死士,都是被司马懿带着的。这样加一块,这些死士最多不到一千人,再加上当晚被留下来保护司马府邸的一部分,满打满算,撑死了也就1500人的数量。说3000,那可能是后人的有意而为之,其用意,大概是想抹黑司马宣王吧。

再来说,司马懿当时养死士,那是冲着关键时候保命用的,至于后来用到了造反这件事上,可能也是他当初没想到的,不过话说回来,造这个反,也是为了保命。

司马懿最开始豢养死士,是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的时候,这一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养子曹芳八岁继位,司马懿和曹爽为拖孤大臣,共掌朝政。没承想,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独揽朝纲,收权力于一人之手,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懿已经开始为曹爽所不容了,为了保命保身,开始豢养死士,也是情理之中。况且,司马懿彼时在曹魏阵营中已经经历三代领导人,曹操、曹丕、曹叡,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在朝堂,都有着很深的人际网络和家族网络,又是当时曹魏集团中为数不多的老臣,私底下豢养死士,不为过,这是数量上,把大部分人蒙蔽了而已。就这样隐忍低调了十年,十年之后,宝剑出鞘,高平陵事发,朝堂一下换了人间。


不知周礼


司马懿扮猪吃老虎,发动高平陵事变把曹爽给赚了,这是司马懿的阴狠和隐忍,不过司马家族并不是只有司马懿才这么厚黑,他的儿子司马师阴狠并不输于司马懿。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三千死士”是司马师阴养的,在《晋书•景帝传》中写道: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个帝是景帝,也就是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是西晋的奠基人之一。

首先来看看司马师的履历

其实看看司马师的人生履历,或许就可以从中找到他“阴养三千死士”,为什么会众莫所知的原因。

司马师曾经是一个愤青,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就是“太和浮华案”,曹叡对当时喜欢聚在一起、抨击朝政的一群官二代下令统统免官为民,这其中就有司马师,还有后来成为曹爽集团骨干的夏侯玄、何晏等官二代,在那个圈子里,司马师的人望颇高,连自恋狂何晏都誉他为“能成天下之务”,不过在“浮华案”后,司马师突然沉寂下来。

“浮华案”两年后,26岁的司马师毒杀了他一向恩爱的24岁的妻子、出生于曹魏宗室的夏侯徽,原因是夏侯徽发现司马家族有不忠于魏国的迹象。

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即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

可见这时候司马家族就已经有阴谋了,而史书关于司马师的记载从太和六年到景初三年就只记了这一件事,其中司马师隐藏起来在做什么,没人知道,从司马师对自己的爱妻心狠手辣情况来看,司马师因为“浮华案”乖乖的在家里读书根本是不可能,而当时司马懿是抵抗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

在司马师30岁左右,魏明帝曹叡驾崩之前,司马师升任散骑常侍,成为天子近臣。36岁的时侯任中护军,掌握部分御林军。

三千死士很可能是司马师和司马懿原部下

我想也许在司马师杀妻的时候,司马家族就已经开始有预谋的开始蓄养死士了,司马懿在曹丕、曹叡时期,先是出任曹魏军队副总司令,在曹休、曹真相继死后,司马懿被调到西线对抗诸葛亮北伐,凭借着拖死诸葛亮的巨大威望和多年的党同伐异,司马懿对曹魏西线部队的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

曹爽虽然用明升暗降的办法,让司马懿出任没有实权的太傅来达到架空司马懿的目的,不过司马懿在出任太傅之时推荐了老同事蒋济接替他的太尉之职,在出任太傅之后还两次率军阻击了吴国的进攻,在巡视屯田的时候他还提拔了邓艾,可见他在装病之前并不是真的已经被架空。

虽然河内司马氏不是世家领袖,但是随着曹爽的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多,围绕着司马懿身边的势力也逐渐庞大,其实曹魏从曹操开始,就一直与世家豪族作斗争。


只不过在曹操、曹丕、曹叡这几个政治强人手里,世家豪族心里虽然不痛快,但是看曹魏势大,不好公开反水。到司马懿装病,曹爽大权在握后,曹爽“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动了豪族的蛋糕,修改法令把一干朝臣都得罪了。

司马懿是功勋老臣,颇有威望,而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权力地位只处于曹爽下风,并非没有权势,在司马师有预谋的情况下招揽死士并非难事,既然能被称为死士,自然是受到司马家族恩惠的人,象司马懿、司马师这种深沉的人,当然在平时会给手下施以恩惠,再从中挑选绝对忠诚的人来当死士。

高平陵之变前一夜,司马懿观察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只见司马师睡的美美的,还打起了呼噜,司马昭却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连司马懿都不禁佩服起司马师,这孩子心机真够深沉啊!

司马师能够“阴养三千死士”,和曹魏不得世家豪族之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天下很快就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历史红尘


说到司马懿,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个词:卧底。

用卧底来形容司马懿再合适不过了,司马懿不但是个合格的卧底,而且是超级卧底,在曹魏公司打工,隐藏了40年,隐忍了40年,最后时机成熟,说破英雄惊煞人,把曹魏公司变更到了自己名下。

作为曹魏王朝的四朝元老,三任辅政、托孤大臣,司马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到了最后关头,司马懿也许是被大将军曹爽逼急了;也许是他脑后就长着反骨,早有预谋,睡思梦想篡国夺权。反正到了最后关头,司马懿动用自己的三千死士和御林军,搞定了大将军曹爽,实质上颠覆了曹魏政权。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自然会产生两个疑问:

第一、私自豢养死士是死罪,司马懿是知法懂法的人,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风险?会知法犯法、引火烧身?第二、司马懿如果养着三千死士,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可操作性有多大,难道就不会被人发现?

第一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因为司马懿跟曹爽的斗争本来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到了那一地步,顾不了那么多了,冒险也要养,真发现了就摊牌呗。

要知道死士都是敢死队员,体能超好、武功高强、胆大心细,作风过硬、战斗力爆表,而且都是亡命之徒,人人都是以一当十的主;三千死士到关键时候能抵得上三万正规军,篡国夺权的时候,可是一张王牌。

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了。好多人觉得根本就没有那个可能,意思是说,司马懿就是有贼心、有贼胆,也没有做贼的条件。

你想,三千死士,不是三个,也不是三十个、三百个。死士都是敢死队员,不仅是亡命之徒,而且武功高强、膀大腰圆,能吃能喝,个个都是饭桶,哪个人每顿不吃一大碗饭,几个馒头。按照每人每天2.5公斤粮食计算,一天就要两吨半粮食,一个月就是700多吨,还没有把蔬菜、肉蛋奶计算在内。

这么多消耗品,怎么能神不知、鬼不觉运到府里。一天能隐瞒,两天能隐瞒,天长日久,大家的眼睛难道是出气的吗?何况还有个大将军曹爽,司马懿的死对头在虎视眈眈盯着司马的官邸。

还有一点,当时没有城市污水处理管道,这么多人每天的排泄品怎么处理?即使那些粮食蔬菜生活必需品能神不知鬼不觉运来,3000大汉的排泄物能在半夜偷偷运出去。那么多彪形大汉晚上睡觉时一打呼噜,也像惊雷一样,让全城人都发抖。所以说,司马懿私养3000敢死队,根本就是瞎掰,一点都不靠谱。

可是质疑的人忘记了,人家罗贯中说司马懿私养敢死队,并没有具体地点,凭什么非要说人家是在府上或者宾馆、会议大厅养着呢?

《晋书·景帝纪》里:“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不过,这里的“帝”,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师。

要知道司马懿能在曹魏公司打工几十年,能几次装疯卖傻骗过了曹爽,那可是个很会伪装的政坛老手 ,是个狡猾的老狐狸,人家会明火执仗养活那么多敢死队员,引火烧身往曹爽那里送子弹?

所以说,司马懿也好,司马师也罢,养着这么多敢死队员,肯定是分散豢养的,给他们生活费,住宿费、津贴费,让他们定点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私人客栈,也不是不可能嘛。

那时候警察不查房,就是查房也查不出破绽。司马家族位高权重,伪造身份证还是轻而易举的。反正那时候防伪技术还很落后,造出来的身份证以假乱真糊弄查房的公差应该没有问题。

再不是可以让他们住到司马懿的温县老家,那里离云台山很近,不到一百公里,离王屋山也不远,大山坳里不是更隐蔽吗?一旦有事,半天功夫就到了首都洛阳。

因此说,司马家族私养敢死队员的事,不仅有可能,也有可操作性。至于费用,根本不是问题。司马懿当了几十年曹魏公司的CEO,还经常带兵打仗,克扣军饷,冒领军饷,多报军费,对他来说易如反掌,手中的财富恐怕早就过亿了,不要说养三千,就是三万也不在话下。

虽然司马家族养了那么多敢死队员,但发动政变的时候,其实是有惊无险。

那是嘉平元年,正值正月,当时曹魏的最高首长曹芳去给老曹们扫墓,曹爽放松了警惕,带着曹家的子子孙孙们也跟着去了,曹家人一走,首都就在司马懿的控制之下了。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首都卫戍区的领导人,带着皇帝的警卫团就杀出来了,司马懿同时到太后那里拿到了搞掉曹爽的最高指示。没有一顿饭的工夫,也没有发生什么战斗,甚至连枪声都没有响起,首都的防务就全部被司马懿家族控制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说了,曹爽军中没有威望,没有根基,手里自然也没有像样的军队,带兵打仗的水平也不咋地。于是,曹爽就在司马懿的压力下崩溃了,最终选择投案自首。这场政变,就这样兵不血刃成功了。


历来现实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最出名的谋士。他为人心狠手辣、善于隐忍、满腹韬略并且心怀天下,早有谋反之心,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所以他韬光养晦,偷偷培养了三千死士,终于在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司马懿在曹爽集团遏制下,为什么养了三千死士却没有被发现?

一、司马懿一生南征北战,做过大将军,带领军队多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在军中有很高的威信,也积攒了很多的人脉和金钱。有很多的人是拥护司马懿的,这是关键所在。

二、从"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典故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疑心很重。但凡是疑心重的人,做事一般都小心谨慎,各方面都会考虑的比较周到,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冒险的。

三、司马懿能够隐忍。他在曹操身边多年,曹操早就看出他的谋反之心,但是却没有杀了他,这和一个"忍"字是分不开的。

四、司马懿满腹韬略,足够的聪慧。一个人能成大事,和他的智商和情商是分不开的,这两者司马懿都有,怎么会不成功呢?连人称半仙的诸葛亮都能击退,可见他的谋略是有多深!

五、曹爽这个人狂妄自大,战场上多次战败,谋略不足,压根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总结

俗话说的好,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司马懿都占到了,培养三千死士真的是想不成功都难!正是这样一个人,戎马一生,隐忍了一生,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最终在晚年获得了成功,通过他的事迹我们可以学习到:"毅力、智商、情商、隐忍"缺一不可,倘若拥有了这些东西,想必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欢迎留言讨论,关注"小马论古今",每天讲你不知道的老故事!】

小马论古今


豢养死士这档子事也并不是司马懿的专利。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豢养死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然了豢养死士这种事情一般都是世家大族的专利。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半封建半奴隶制的社会。当时整个社会的等级地位之分尤为严重。贵族天生就处于社会的顶端,而他们的一些肮脏龌蹉的事情就必须有专人处理。这个所谓的专人就是死士。

所谓的死士只是一个代称,并没有特指是哪一类人。一般江湖侠客,偷鸡摸狗的人都会为了荣华富贵或者报恩,从而选择为贵族阶层卖命。这些人就是死士。战国时期四君子所谓的“食客三千”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死士。四大君子以优越的生活和物质条件豢养食客。而这些食客就要为主人做任何事情,也包括献出生命。

在中国历史上,死士一直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为了钱财从来都不乏以命相搏之人。尤其历朝历代的世家大族,基本上每个家族都会或多或少的豢养死士。毕竟大家族之中肮脏龌蹉之事肯定不少。他们也需要有人帮他们做一些脏事。而死士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忠心不二不会出卖自己,非常的安全。所以死士也是古代封建时期世家大族的底蕴力量之一。而司马懿不管从其家世来看,还是从司马懿的地位来看,豢养死士一点都不值得奇怪。

司马家族作为东汉河间世家大族之一,其家族内部自然会有死士豢养,而且司马家族作为一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大族,也自然会有自己的势力。想要隐藏一些东西自然很容易。而且就司马懿个人而言,他从曹丕时期开始就逐渐掌握了兵权。兵权这可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司马懿统帅大军东征西战,打蜀汉,打辽东,打东吴,经过无数次的征战后,司马懿要是没有在军中培养自己的人那才叫奇怪。史书记载“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这就说明司马师豢养了三千死士并不再一起聚集。他们都是分散的,所以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司马懿豢养的死士没有被发现。这也可以更进一步的证明,所谓的三千死士很可能就是司马懿在军队中培养出来的。

死士分散各地,这种特点和军士退役归乡很像。因为军中士兵在退役后都会回乡。所以这一点也可以说明死士是司马懿在军队时期所培养出来的。而且从司马懿凭借三千死士控制住了京城的城防也可以证明,这些死士并非江湖上的亡命徒、通缉犯。他们军事素质都非常的强大,这就再次证明上面的推测。而且培养士卒也不容被别人发现。毕竟司马懿从曹丕开始就一直执掌兵权。在这种便利条件下,司马懿想要做到不被人发现简直轻而易举。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