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除新能源外,自動駕駛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嗎?自動駕駛“中國標準”的出臺,或將讓中國市場再次成為全球汽車廠商必爭之地。

大概從2016年開始,自動駕駛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也成為國外內汽車製造商競相追逐的目標。入局者近年來不斷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智能汽車產品,希望能夠成為這個市場的高級玩家。

在國家層面,今年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出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了2025年我國智能汽車發展基本形成標準體系,同時智能駕駛可以達到L3/L4級別的目標,為國內智能汽車發展指明方向。

戰略既定,3月9日,工信部在官網上發佈了《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公示,擬於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據悉,從2017年啟動預研至今,大眾、寶馬、福特、吉利、廣汽、長安等十餘家國內外企業協助完成了此項標準的起草與修訂。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圖片來源:工信部《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報批稿

有機構預測,今年中國智能駕駛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700億元。面對這麼大的市場蛋糕,國內外車企已經加緊佈局,加速向智能科技公司轉型。近期,通用汽車宣佈六年時間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投資200億美元;寶馬發佈自動駕駛人機交互概念座艙,並計劃2021年搭載在BMW iNEXT量產車型上……

在國內,長安汽車3月10日在重慶進行了中國首個L3級自動駕駛量產直播體驗,搭載該系統的長安UNI-T圓滿完成了23公里開放道路挑戰。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L3級自動駕駛技術是“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分水嶺,意味著部分駕駛責任首次由人轉向自動駕駛系統,由此也將帶來車輛保險行業的鉅變;同時,自動駕駛的推行,也需要相關道路設施、法律法規保駕護航。

在本次實踐中,藉助L3級自動駕駛量產系統,在結構化道路上(城市高環路/高速路),長安UNI-T無需人為干預,可自動識別限速牌,輕鬆應對坡道、橋樑、顛簸路、隧道和插隊車輛等複雜路況,做到脫腳脫手脫眼。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需要補充的是,在結構化道路上,即使發生交通擁堵,L3級自動駕駛量產系統可實現長時間脫腳脫手脫眼,最高可支持車速40km/h,直至系統提醒接管;當車輛行駛速度超過40km/h時,L3級自動駕駛量產系統可實現脫腳脫手,但需要駕駛者眼睛監控前方;無論在低速還是高速情況,系統均會動態識別駕駛員狀態。

特殊時期,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親自上陣,在行駛車輛內與外界分享了現場情況,並開啟了科普模式和體驗模式,言辭之中流露出對L3級自動駕駛的瞭如指掌和量產自信,並對該系統提出了更加用戶友好的改善建議。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汽車對此次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系統算法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L3級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是北斗天樞戰略的重大落地成果,站在長安從傳統車企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角度來說,意義重大。” 朱華榮意味深長的指出。根據規劃,長安汽車L4級自動駕駛系統將於2025年上市。

根據官方消息,長安UNI-T將於今年年中上市,而L3級自動駕駛版車型上市則有待法規出臺。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能否讓長安汽車駛入科技“快車道”

如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而未來中國能否成為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市場,目前還難以定論。畢竟從一輛車的競爭,進化至一套系統的競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更需要多方的協同配合。

好在國家層面已經明確方向,出臺標準,而中國車企也已在刻苦鑽研、潛心耕耘。L3級自動駕駛量產,是長安汽車科技轉型里程中的關鍵一步,也是中國自主品牌在智能駕駛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未來的自動駕駛領域,很可能出現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在這片領域裡,誰將成為最終贏家?在這場較量中,中國自主品牌能否再扳回一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