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息是什麼?怎麼理解並練習達到踵息的境界?

靈智學君


論莊子的“真人呼吸以踵”

一、“踵”指什麼?兩種解釋

二、“呼吸以踵”的意義

三、如何做到“呼吸以踵”

一、“踵”指什麼?兩種解釋

莊子《大宗師》原文: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解讀:

莊子說的“踵”有二義。

第一,從現象上說,是指“腳底湧泉穴”:

一呼一吸為一息,‘踵’,腳底心湧泉穴是也。凡人以口鼻呼吸為一息,故曰其息以喉。真人之呼吸則自湧泉穴起,蘆芽穿膝後過尾閭通三關,至泥丸下重機至黃庭為一息,故曰真人之息以踵,與口鼻之呼吸較,覺其息深深。(程以寧《南華真經註疏》)

第二,從根本上說,是指“腹部命蒂穴”:

“踵”即“根”,在人身即為“命根”,又叫“命蒂”、“命門”。

另外,藉此推薦一本莊子的註解,千年以來,註解莊子的有無數人,唯有此一本無可挑剔。就是陸西星祖師的《南華真經副墨》。陸西星是呂祖親傳弟子,是金丹西派的創始人。還有一個更親切的身份,即《封神演義》的作者(魯迅先生提出的許仲琳並非封神真正作者,具體的可以多瞭解,這裡不贅述)

陸西星師父的註解:

踵,即根也。根者,人之大中極,氣所歸復之處,玄家所謂‘命蒂’是也。眾人不得其養,以心使氣,心躁而氣亦與之俱躁,故眾人之息以喉。踵息之說,乃玄家‘專氣’之要訣;所謂‘心息相依’、‘神氣相守’、‘載營魄抱一,無離’,其旨皆不出此。丹經萬卷,言不能盡者,此老等閒一語洩破。讀莊子者,安得草草看過,徒以藉口談、資筆陣耶?

其他相關注解:

莊子曰:“真人之息以踵。”踵也者,相接不斷,綿綿若存也。氣徹湧泉,往來不絕。吾師雲:“以內息踵外息,以外息踵內息,以息息踵息息。”此即以踵之妙也。內呼則外吸,內吸則外呼。內外兩息,反正相生。開合有度,卻有自然妙趣,不待強為。古人云:“若問築基下手,先明橐龠玄關。”知內息即知橐龠也。丹家雲:“呼不出喉,吸歸於蒂。”言內息也。若口鼻呼吸,安能使之不出乎?(李西月《圓嶠內篇》)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一·初生臍帶》:“命蒂:胎在母腹,臍連於胞,胎息隨母。胎出母腹,臍帶既剪,一點真元,屬之命門丹田。臍乾自落,如瓜脫蒂,故臍者,人之命蒂也。”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十八·諸家氣法部·胎息根旨要訣》曰:“所謂根本者,正對臍第十九椎,兩脊相夾脊中空處,膀胱下近脊是也,名曰命蒂,亦曰命門,亦曰命根,亦曰精室,男子以藏精,女子以月水,此則長生氣之根本也。”

具體參見以上解釋,其實拿起任何一本丹經,都會講到道家修行的流程和階段,其中一個階段叫做“胎息”,意思是到了這個境界,修行者就不再依賴“口鼻呼吸”,而是啟動了“真息”,真息繼續發動,口鼻呼吸停止,完全是真息,這時稱為“胎息”。名字很容易理解,即胎兒的呼吸,因為胎兒在母腹中就是如此呼吸的,不像出生後依賴口鼻和肺葉來呼吸。

胎息又稱為“先天呼吸”,口鼻呼吸又稱為“後天呼吸”。

二、“呼吸以踵”的意義

證到“胎息”境界,是道家“得定”和“得藥”之大前提。

三、如何做到“呼吸以踵”

要呼吸停止,真息發動,這要先“調息”,先從呼吸的細、微、勻、長而來,後天呼吸先實現拉長,從一呼一吸有1分鐘,再到一呼一吸2分鐘,再到一呼一吸3分鐘……逐漸到胎息發動,變成無限。

然而,說到這,就有大坑在眼前。大部分沒有傳承的修行愛好者就掉在這坑裡。所謂的“坑”就是把調整呼吸當成一種技術,如果這樣,那體育運動員們早就胎息了。

事實上,胎息是一種修為,而非一種技術。關鍵在於“心息相依”。也就是說,你純粹練呼吸,練幾十年練到死也沒法發動胎息。

胎息在於調息,調息在於調心,調心是關鍵。

這裡引用《中庸》裡四個字“至誠無息”,值得好好品味。實際上,子思師父寫這話的時候有深義,不僅僅是說“自強不息”,如果僅此,那就不必廢話這麼多。其中隱藏了實修的秘訣。

所以,回到現實中,“胎息”的秘訣竟然是“至誠”。何謂“至誠”?即儒家講的“格物致知”,道家講的“澄心遣欲”,佛家說的“萬緣放下”。實在心性上的功夫。

這就難了,心是無法欺騙的,不是按照書本一步兩步三步照抄就行的。

要點在於念頭,如果平日德行不足,以前幹過的虧心事又多,那這些德行虧欠的事都會儲存在潛意識中,表現為各種雜念干擾。無論你打坐打的再好,一坐7個小時,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所以古代師父收徒弟,為什麼讓上山砍柴擔水掃廁所三年呢?這就是磨鍊,要磨去躁氣嬌氣,磨去亢奮和狂熱,懺悔消業,之後才能靜心入道。

道家把這個階段叫“煉己”,儒家叫“克己”,佛家說“無己”,其實一回事,就是磨鍊心性,去除私慾。

之後,才談的上胎息,談的上築基,談的上開玄關一竅,談的上明心見性,談的上得藥結丹種種……

這裡再引用陸西星祖師的《真息論》:

  所謂息者有二焉,曰凡息,曰真息。凡息者,口鼻出入之氣也;真息考,胎息也,上下乎本穴之中。晦翁先生所謂“翕然而噓,如春沼魚”者是也。凡息既停,則真息自動。而凡息之所以停者,非有心以屏之也。虛極靜篤,故心愈細,而氣愈微耳。今之論者但知調息,而忽不自知其落於以心逐氣之病,蓋以凡夫躁競之心,未閒調習,一旦使之依息,心豈肯自依?未免著意。著意則氣未平,而心先動矣。豈非復以氣而役神乎?予故曰:“調息者,自然依息之謂,非逐於息之謂也。”調息又自調心始。調心者,攝念歸靜,行住坐臥,常在腔子。久久純熟,積習生常,自然澡雪柔埏,與息相和也。和則相依,依而勿逐。凡息自停,真息自動。橐鑰一鼓,煉精化氣,燻而上騰,灌注三宮。是謂真橐鑰、真鼎爐、真火候也。”

所以,看到這,我們可以先把什麼小周天、大周天、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什麼都統統放下,先研究如何做個無私的人。網上談論這些套路的人統統都沒過最初的一關“煉己”,正如張紫陽祖師說的:

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

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談上四百年也是說食不飽,誤人慧命。什麼是真種子?—— 一顆誠心是為真種也。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



儒釋道小火鍋


踵息到底是不是用腳後跟呼吸?

踵息是咱們道家一種非常古老的說法,但是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家雙盤修法成為了主流,而在中華歷史上曾經盛行幾千年的跪坐修法卻失傳,踵息幾乎無人再提起。之所以當代再被提起,是因為莊子在《大宗師》一章裡有記載:“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整個一部《道藏》,可以說從莊子之後幾千年的道家典籍裡,幾乎無人再提及踵息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關於踵息一般有兩種解釋:一,就是一種腳後跟或者說腳部有氣脈出入感,類似於呼吸,所以叫踵息;二,踵息和喉息是一種對比,是相對於淺呼吸的一種深沉呼吸。

當然第二種解釋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在文始道文化來說卻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外行說法。那麼,第一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呢?如果單純從個人體驗是否有氣脈出入感來說,那未免太神秘化了,給人一種神神叨叨的感覺。我們要明白踵息的原理,就必須從氣脈學原理入手。文始道氣脈學裡有五根五心之說,即:兩手兩腳的陰面的根和心,面部陰面的根和心。

我們來看手掌反射區圖、足底反射區圖和麵部反射區這三個圖。

先看五根。在足跟正中線後側黑白交際處有個穴位,叫做足跟穴。在手掌根部有個穴位,叫做手跟穴,有的書上記載也叫足跟穴,跟咱們的叫法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因為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人的手就是動物的兩個前足。這個手跟穴的取穴方法是,用你的無名指用力往掌跟夠,無名指頂端的那個點,就是手跟穴了。還有,印堂穴在文始道文化裡的名字叫他天根穴。

這五根穴位都主五臟六腑的那個脾臟,在咱們文始道經脈文化裡,脾臟是直通腦部泥丸宮的,所以這三處穴位都主治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失眠多夢、驚厥昏迷等等之類疾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足跟穴、手跟穴、天根穴這三個穴位都是呼應相通的。

咱們再來說五心。五心就是面部的人中穴,兩手心勞宮穴,兩腳心湧泉穴。咱們文始道文化所說的五心,與現在佛道兩家流行的五心朝天的那個五心是略有區別的。咱們這個五根五心說,都是在人體的陰面,沒有人體陽面的頭頂百會穴。

雖然都在陰面,但是再細分陰陽的話,五心為陰,五根為陽;五心吸氣、五根呼氣;五心通丹田胞中,五根通頭頂泥丸宮;五根通泥丸宮、主脾臟、主精神系統、主生殖器官,而五心主腎臟系統。不是有這麼個說法嘛,男人的生殖能力看鼻子,女人的生殖能力看嘴巴。在咱們文始道的說法裡,脾胃是陰陽二土,腎關胃、精關脾,也就是說腎通胃、而生殖器官通的是脾。男精是精,女精其實就是女性的卵胞。腎臟和生殖器官嚴格說來是兩套系統,咱們千萬不能混為一談。當然這裡說的呼氣、吸氣,不是像口鼻那樣的呼吸,而是氣感。這就是氣脈導引術裡主張的以鼻來吸氣,以口來呼氣;用丹田來吸氣,用百會來呼氣。咱們氣脈導引術裡說的要體會天拉地墜感覺,那個天拉其實是一種用百會來呼氣的導引意念,等隨著功法的加深,將來我們會感知到是一道白光直衝而上。

咱們在《文始道法真宗》裡曾經說過,佛陀當年成佛所用的法門是安般息法,也就是觀想呼吸法,這其實是一種修面部天根穴和人中穴呼吸出入的法門。但這種安般息法,其實只是道家踵息法的五分之一罷了,因為道家踵息法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腳部心與根出息入息的法門,而是包括五心五根出入法都在內的一種法門,也就是說這個“踵”字不單單指腳後跟,還指其他五根。那為什麼他叫做個踵息,用了一個踵字呢?那是因為我們修法初期,尤其是在跪坐修法姿勢下,腳後跟氣的出入感率先出現,並且氣息的出入感都有,就像口鼻那樣,因為跪坐的時候腳後跟容易先出現麻和涼或其他等感覺,這其實是一種錯覺。等到功夫越來越深,才能區別開腳跟只是出息而沒有入息。包括面部也是同樣道理,口鼻呼和吸是很明顯的感覺,而最終能感覺到人中吸氣、眉心印堂呼氣,那就需要很深的功夫了。

凡人在死的時候,表現是出氣多入氣少,這其實是我們平常“出氣多入氣少”陽氣盜洩的一種放大版和劇烈版罷了。而修法之人逐漸要求的是入氣多出氣少,當然這裡的“氣”並非單指呼吸了,這種入多出少指的是“精氣”的蓄養,就是所謂的“藏而不洩”。五心吸氣、五根呼氣,就是所謂的“藏精之法”。五根呼氣,這不叫“洩”,而叫做“和蓄”,咱們平時的呼吸排洩等等才是真正的“盜洩”。

五根五心出入法,之於跪坐採氣法出現可能會比較的晚,而咱們在熊經鳥申動態功法裡,就可能會非常快感受到了。當我們吸氣的時候,不但鼻口吸氣、丹田吸氣,逐漸會感覺到手腳心也在吸氣。而當我們逐漸呼氣的時候,頭部帽簷突出感、手掌根發力直衝五指、腳後跟的緊張感等等,其實也是五根在呼氣。

神話裡的那些眉心放毫光、以及武術裡掌跟、腳跟發力等等,都是基於五根吐氣說的。腳心手心在內家拳的武術理論裡都是吸的作用,那些腳心手心吐力之說,其實是一種非常外行的說法。


文始道


踵息語出莊子,是修行或者說修身養性中的一種呼吸形態,凝神守中,進行至忘我忘息階段的呼吸特點的一種表述。這個階段的呼吸緩而深,沉。


人在修行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守神,忘我,需要時刻凝神以守中,一般需要幾個階段:坐忘,心齋,守一。分別是指,物我兩忘,內心平靜,心神守一。要達到物我兩忘,需要幾個階段的訓練,人在入定的時候,心神容易分散,故可用數息的方法,慢慢呼吸過程中,心神數呼吸次數,以達到專一心神的目的。

當這個階段達到後,就可以對自己進行踵息訓練,這個過程一般不需要數息就可以專一心神,需要的是忘,讓呼吸自然而然的緩,深,沉。不再需要意識的可以控制,我的經驗是在沒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或者說在數息的時候就把呼吸調整到踵息時的要求,忘我後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當然對於踵息還有另一種表述,即用腳跟呼吸,這種我還沒有遇到過,這裡就不做解釋了。

謝謝您的閱讀!

悟心隨筆


無有知道


據我的理解,踵息不是腳跟呼吸。而是指呼吸深長,沉於底。練腹式深呼吸到一定的階段,剛開始會覺得隨著每一次呼吸會有熱感(有時是熱氣)下行,足部經脈逐漸打通,腿腳、足心有熱感。到這時會覺得腿腳輕快,健步如飛。再下去會覺得,每次呼吸丹田和足心都有響應,漸漸的就會覺得,隨著每次呼吸,兩腳好像也有呼吸一樣,好像每次都能一吸到底。這一階段,有的門派稱為下行氣階段。漸漸的呼吸會變得越來越細微,漸口鼻呼吸漸無,只有微息在臍下往來 而漸達胎息之境。所以,綜上所述,我個人覺得踵息只是一種深長的呼吸,不是腳跟呼吸。一家之見,望方家指點。


綠岑山人


莊子在《大宗師》一章中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踵者,腳後根也。其息深深,深達於踵也。眾人之息以喉,常人之以肺呼吸也。

太極拳講“氣沉丹田”,起於腳,達於腰,發之於拳掌,整勁乃出。

根據本人體驗,站樁或靜臥時,全身放鬆,呼吸深長細勻,以意領氣,氣達於踵,久而成自然,意到則氣到,感覺有氣流及踵。非獨踵也,氣布全身,“得之者,常似醉”。



柘溪散人


陰蹺穴是接通先天元氣的主要穴位。天罡步,慢步陰蹺輕接地,是常忽略也沒人給講清楚的,多數大師們不知到的,松身松腕如七星,輕身和升一團氣。可發熱上行。從否卦開始止住退化,陰降陽升,一陽生震卦,風雷,龍蹬鳳舞修躁心,八方採藥七星天罡步。

看明白,踵息不是呼吸,是放鬆到位讓其休息有熱氣上行之感。千萬不讓陽蹺穴先接地。看似相差不遠,有天壤差別之功能。


馬振廷1


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一根無形的線鏈接一起,形成天地人合二為一,在這境界中,人的頭部、身部出現搖擺時,這根無形的線會把你拉回來,歸其正中,其雙腳已像是紮根於地下,牢不可移,目視遠方的星辰在向你靠攏,大地在向你收縮,宇宙也變得渺小,這時的你,靈魂已經出竅。世界不再屬於你。你進入無為境界。


與你奇思妙想


所謂的踵息其實就是胎息,踵息不是用腳後根呼吸,而是表示深深,根深蒂固之道,真息返歸丹田,口鼻呼吸停止,人體返先天恢復元氣,如胎兒之狀。


元通pyf


這是功夫的境界,也反應打通經絡多少。

普通人一吸到喉,進而到背,再進則到腰,到踵時,則全身經絡皆通。

到最後,沒有內外也無所謂呼吸。


dinsen


要死的人呼吸到喉,普通人呼吸到胸,練功的人慢慢呼吸到腹,呼吸到湧泉,呼吸到毛孔,呼吸到骨髓。這是真實的呼吸的覺受。真的氣住脈停得到四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