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今年这届奥斯卡,稳的太稳,惊喜的太惊喜!

四大表演奖,与演员工会和金球奖高度重合,简直毫无悬念。

而《寄生虫》在牢牢攥住“最佳外语片”的前提下,还一骑绝尘拿下了“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

这一壮举也成为奥斯卡92年历史上的唯一,并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而当韩国欢呼雀跃,中国羡慕神伤时,在金球奖上拿到最佳影片,也是本届奥斯卡最被看好的《1917》,却在一瞬间失去了所有关注。

《1917》依然是一部不亚于《寄生虫》的优秀电影,然而它输得,却一点都不冤!

凭借银幕处女作就摘得小金人的天才导演,萨姆·门德斯。

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13次,优秀勤奋的行业翘楚,罗杰·迪金斯。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罗杰·迪金斯(左)和萨姆·门德斯(右)

一战背景,凭借一己之力试图拯救1600人的感人故事。

“一镜到底”的超级噱头,试图挑战整个行业的技术天花板。

要人才有人才,要内容有内容。

可以说《1917》拥有“问鼎最佳影片”所需要的一切。

然而它还是败了。

先说“一镜到底”,可以说成也因此,败也因此。

作为《1917》的头号噱头,

“2小时的长镜头”从营销角度,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而从影片的实际结果来看,也非常的取巧。

所谓的“2小时一镜到底”,其实剪辑点还是很多,且不难发现。

这也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寻找剪辑点,成为了最大的乐趣之一。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虽然并非真正的“一镜到底”,

但只要不过于纠结,整体的观感还是非常有新鲜感的。

镜头跟随主角穿过几大战区,

如要做到真正的一镜到底,那随之付出的成本恐会是天文数字。

所以通过剪辑点来巧妙的分割开来,

不算投机,但却取巧,是值得理解的。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由于不能进行细碎的剪辑,

故而能将很多细节也一并收入到镜头之中。

给看腻了战争题材影片的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不是在观看一段故事,而是真切的感受这段故事。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但如果我们尝试将“一镜到底”的手法剥离出来,

就单纯来看整个故事,其实乏善可陈。

“一镜到底”将整个镜头固定在了主角身旁,

观众通过银幕的信息与主角同步,虽然增加了临场感,

但单一视角想要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难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为了增加“一镜到底”的成功率,

主创在选择故事的前提,就一定要化繁为简。

那么在平庸的故事基础上,

我们再加回“一镜到底”后就不难发现,

除了对宏大场面和微小细节的观感上

有一定提升外,对于故事的叙事来说,没有太大帮助。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反而,由于需要照顾“一镜到底”,

叙事和结构上还生出了一些不太经得起推敲的BUG。

比如,

男主在执行任务中遇到了友军的车队。于是为了加快速度,就随之同行。

然而车队要通过一个城市时,发现入口的大桥损毁,

无奈男主只得下车独身穿过这片城市废墟,而友军的车队则绕道而行。

男主在通过大桥时遭遇枪击,而后通过掩体来层层逼近,最终抵达建筑物干掉了对方。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而这场戏从男主下车到击毙对方,

中间自然没有发生任何时间或空间上的剪辑。

但是男主在下车后,

影片中却没有友军发动汽车离开的声音。

并且男主从下车到损毁的大桥,不足百米。

在通过大桥遭遇敌方攻击时,

如果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话,那么友军的车队应该还没走远。

先不考虑

友军听到枪声是会支援男主,

还是会为了主要任务而继续前行。

那么敌军在建筑物内,

想必肯定已经看到了英军车队和男主的跨桥行为。

那么在英军尚未走远的前提下,

就开枪暴露自己,是否是个明智的选择,

这就见仁见智了。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之所以这场戏逻辑BUG比较明显,

主要原因在于这其实是前后两场戏。

在男主下车时有几秒空镜头,而此处则是一处很明显的剪辑点。

所以在拍摄男主过桥这场戏时,片场内也已没有友军车队一行了。

而主创们或也忘记了这则细节,但影片整体还处在“一镜到底”的框架内。

然这样因为细节问题产生的BUG,却在影片中并不乏少数。

电影毕竟是用影像来叙事的艺术。

拥有再多的技巧、技术,归根结底则都需要服务于叙事。

《1917》的“一镜到底”虽然成功,但炫技的成分已盖过故事本身。

初看时虽观感惊艳,但细品则食之无味。

所以《1917》错失最佳影片,但拿到最佳摄影等技术奖项,

则是非常中肯的结果。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罗杰·迪金斯获奥斯卡最佳摄影

不过,

《1917》依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萨姆·门德斯和罗杰·迪金斯

只用了一部影片,就做到了李安失败了两部电影想要达到的目的。

当然,

李安想要通过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

惜败最佳影片的《1917》,一点都不冤

《双子杀手》片场照

“一镜到底”如今已开始普遍,很多导演都在尝试“长镜头”的拍摄,

而大多数观众也把“是否有长镜头”看作是电影“有没有逼格”的标签之一。

然而“长镜头”依然只是辅助电影叙事的方式,

不是说什么都来个长镜头都能算高级。

比如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完成了半部的一镜到底,

但“是否有必要一镜到底”的话题则一直争论不休。


这么多部电影,依然只有当年乔·赖特执导的《赎罪》中,

一段敦刻尔克撤退前海岸线的长镜头,最有冲击力。

《赎罪》长镜头中的调度极其丰富,

虽然整体时长并不算长,但战争残酷一面的表达,

根本不逊色于《1917》的2个小时。


然而《1917》的尝试,依旧是里程碑式的。

此后想必会有很多电影人,会尝试《1917》的路线,

继续钻研出更好的东西出来。

也许,未来会有场面更加宏大的“伪一镜到底”影片。

也许,未来会有真正的一镜到底。

期待~

取自发条大丑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