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多年,你真会看料台吗?

料台小,作用大!料台就像虾塘的一个脉门,把好了这个脉象,才清楚该如何调理这塘虾。到底该怎么看料台呢?

一看饵料:料台里有无饵料以及饵料的多少可以反应虾的一些基本情况。

养虾多年,你真会看料台吗?

1、料台里无残饵,有三成对虾半空肠,或料台里没虾(中后期常见),可于下一餐提前一半或三分之一时间查料台,若仍有部分空胃或空肠,说明投料不足。

2、料台里无残饵,料台中对虾数量增加,三成以上半空肠,可于下一餐增加料台里料量或适当增加投喂量,若无变化,说明底质恶化,较多对虾跑到料台里吃料。必须马上减料,并干撒巨龙生物“底改先锋”改底除臭,泼水“多氧”增增加池塘溶氧能力,并注意检查水体藻相,并及时调整。

3、料台里无残饵,也不见对虾,就需用抄网或三角料台扒一下池底,看看有无残饵。若有说明料台里放的饵料太少。若各处池底也无残饵,那说明投料不足,就可以适当加料了。

4、料台里有残饵,多数对虾空肠或半空肠,可能是发病、劣质饵料或刚换料不适应。

5、料台里有残饵,对虾肠胃饱满,扒底检查池底有剩料,说明投料过多,须马上控料、调理肠胃。

6、料台里有残饵,却没有几条对虾。或是底质严重恶化,或是蜕壳期或蜕壳障碍,最差的就是对虾存塘量本就不多了。

二看粪便

养虾多年,你真会看料台吗?

健康对虾的粪便呈灰褐色条状,不易溶解崩散,长度一般不超过0.5公分。而不正常的粪便表现为:

1、太细或太短:肠胃不佳、食欲下降或消化道发育不良。可用巨龙生物“免疫肽”+黄芪多维促进肠道健康,增强肠道消费吸收功能。

2、易碎易散,颜色黑褐,有时还伴随有偏粗的现象:消化不良,饵料营养没被消化吸收。可用巨龙生物“益肠宝”促进消化。

3、长而不散:肠道菌群失调,甚至致病菌滋生后刺激肠道分泌过多粘液,伴有肠炎,有转化白便的可能,可内服“白益康”, “黄芪多维”泼水,促进肠道康复,预防白便的发生。

三看虾

养虾多年,你真会看料台吗?

1、活力情况:根据对虾弹跳状况判罚对虾活力,若弹跳无力或趴着不动,表明有慢性中毒或长期应激导致对虾体质较差,可内服免疫肽,外泼黄芪多维。

2、虾体检查:检查虾的体色、触须、甲壳、尾眼睛、肌肉、鳃、肝胰腺、胃、肠道是否有病变,根据观察到的指标综合判断,合理采取处理方案。

(1)体色检查:发红(水质导致应激;溶氧不足;病毒性红体)、发暗(体色黑、斑点多、长期不蜕壳)

(2)虾须检查:体色(正常)、淡红(短时间应激)、大红(长时间应激)、深红易断须(水体毒性过大血液受阻碍而成断须)

(3)虾尾检查:发红(应激)

(4)甲壳检查:光滑、坚硬(正常);发软、壳肉分离(营养不良,脱壳不随);破损(机械损伤、脱壳不遂、细菌感染);黑斑(脱壳不遂、细菌感染);头胸甲白斑、易剥离(病毒感染)。

(5)眼睛检查:黑亮、光洁(正常)、发红(霍乱弧菌摩擦导致)、糜烂(细菌感染、缺氧、亚硝酸盐偏高等);

(6)肌肉检查:饱满、结实、弹力足、与虾壳难分离(正常);肌肉白浊(应激、缺氧、营养不良等)

(7)鳃部检查:黄鳃(水体偏酸,伴有肿大水体毒性过大)、黑鳃(细菌感染、营养不良、重金属、纤毛虫、死藻多、底部长期不好慢性中毒,由黄变黑);

(8)肝胰腺检查:

正常肝胰腺:边缘轮廓清晰、黑褐色,靠近中肠的一半有一圈白色包,捣碎后为橙红色(略带铁红色)

轮廓不清晰原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中毒。

包膜变绿:细菌、病毒感染、营养不良,藻毒素中毒。

捣碎后为黑色或淡黄色原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营养不良。

黄肝:病变早期预兆;

黑肝:肝脏细胞开始坏死的症状;

白肝:肝脏完全坏死的初期症状;

红肝:急性应激、中毒或长期消化不良症状;

绿肝或蓝肝:藻中毒症状;

肿肝:肝脏肿大,病变早期预兆;

缩肝:肝脏萎缩,病变后期症状;

空肝(又叫玻璃肝,肝脏透明,肝脏完全坏死的后期症状)

(9)胃部检查:黑色、饱满、粗直、边缘清晰(正常);发红(弧菌感染 );

(10)肠道检查:粗直、轮廓清晰(正常);断节、发红(细菌感染);

(11)步足检测:步足常见问题:

黄脚:步足游泳足前端发黄,应激或细菌初期症状;

黄腿:步足游泳足后段发黄,细菌或纤毛虫初期症状;

红脚:步足游泳足前段发红,应激、细菌中后期或中毒初期症状;

红腿:步足游泳足后段发红,严重中毒或细菌症状;

黑脚:步足游泳足发黑,甚至坏死烂掉,腐烂部位发黑,病毒或严重中毒症状。

四看料台

1、检查料台的铁丝网是否完整。

2、检查有无异物:如鱼粪粘液、螺卵、真菌、青苔、藤壶、珊瑚等。如果有会影响对虾肠胃健康。

五看底质

起料台必须缓慢提起,轻拿轻放,如果起料台带起了底部污物或有臭味,可判断底质恶化,需要及时增氧改底,如使用巨龙生物“底改先锋”改底,每周使用一次。

水产养殖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找到病源对症下药,切忌病急乱投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