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道德經》十章抱元守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讀書分享《道德經》十章抱元守一

精神和體魄和諧統一,能永不分離嗎?凝聚精氣以至柔順,能像嬰兒那樣嗎?清楚雜念觀察心靈,能無瑕疵嗎?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感官運動,能寧靜悠長嗎?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

生養萬物而不佔有,涵蓋萬物而不主宰,才是深遠的德。

讀書分享《道德經》十章抱元守一

理解:

實際生活中,人的精神和肉體很難渾融一體。只有將神形合一而不偏離,才是自然之道。思慮過多會使精神困擾,勞力奔波會使氣血渙散,以至於不能持盈保泰。老子認為,人體若能“營”、“魄”合一,便是最佳的養生之道。集中精氣,排除雜念,達到一種寧靜柔順的狀態。

利用氣息而修煉精神,無非是要“心息相依”、“心氣和一”。嬰兒是老子經常使用的概念,指心靈處於自然柔順、平和寧靜的狀態,無私無慾,純真質樸,這也是應該追求的“道”的境界。

修身養性有了成就,還要澡雪精神繼續修煉,方可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察先機,而心中絲毫不為物累。明白自己的不足,運用眾人的才智,才易於成功,才是大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用一己之見來處理家國之事,而是集思廣益,然後有所取捨。如鬼谷子所說:“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悻。一明一晦,眾之所載。”

生養萬物而不佔有,有所作為卻不自居功勞,使萬物生長卻不加以主宰,這就是深遠的德。無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

本章重點在於修身,老子認為,靈魂和肉體要和諧相處的,意在重生。而“道”是外在的,只有做到自身與堅守大道融合一體,才能永久存在。在此基礎上,要做到像嬰兒一樣平和寧靜,品德質樸純潔,處事清靜無為,形貌柔弱卑下,態度謙虛恭敬。這些都是“道”對人生各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讀書分享《道德經》十章抱元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