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農業是我國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息息相關。從古時候的刀耕火種到現代的"化學"農業,產量、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隨著經濟發展,人們需求的不斷提高,以農藥化肥堆積起來的高產模式,越來越不受人們喜愛。

更多人開始嚮往山水田園式的農場,嚮往生態、環保、安全的農產品,這樣的需求促使著農業行業正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其中,最為耀眼的就是以「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為主和「農業+旅遊+康養」為輔兩種模式。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我們都知道,隨著供給側改革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大數據+物聯網」成為主流已經是一種必然,在這個大方向下,追求健康和安全成為一種時尚,隨著這個需求而來的就是「農業+旅遊+康養」模式的盛行。很多地方開始琢磨著學習這樣的模式,那麼這樣的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風口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一、「農業+旅遊+康養」模式大有可為,青城山、坪頭羌寨是個中精品

健康和養老,是生命的一個永恆主題。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開始嚮往農村的生活,輕鬆、愜意、健康、生態,這些關鍵詞是城裡人極其嚮往的,也是能從農村找到的。因此,越來越多的城裡人,特別是城裡的老年人,開始迴歸農村,尋找一處僻靜之地,避避暑、體驗生活,安享晚年。

在「農業+旅遊+康養」模式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錯,下面就拿青城山和坪頭羌寨的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讓大家感受一下「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有哪些優勢。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青城山農舍一角

第一個例子講青城山。青城山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世界知名的景區,其山腳下,有很多民宿、寺廟、道觀等,對外開放出租,每個人花幾千塊錢一個月,就能夠在這裡居住。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可以體驗農事,可以在小溪邊垂釣,也可以愜意的躺在院壩裡享受陽光,一日三餐有專人負責,你想要什麼口味,都可以定製。生活物資基本上都是當地產出,一些時令蔬菜都是這些店鋪周邊的農田種植的,豬肉也是山裡的老農們養殖出來。這樣的模式下,不僅僅是過來居住的人得到了實惠,覺得很值得,同時周邊的農戶,經營者同樣也得到了實惠。在這裡有農戶們養的訂單豬肉,一頭養了一年多的豬,可以賣到上萬元,普通的蔬菜市場價2元錢的,可以賣到上十元一斤,這樣的模式下農戶們賺的盆滿缽滿,同樣經營者作為服務業的提供者,也一樣賺到了錢,可以說是多贏的局面。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羌寨實景圖——三農哥拍攝

第二個例子講坪頭羌寨。坪頭羌寨位於四川茂縣,在這個寨內,各種服務設施齊備,當地鄉村酒店幾十家,家庭客棧也有很多家。除了旺季旅遊人群以外,當地酒店、客棧還在接受康養服務,也就是很多老年人來到這裡,每天幾十塊錢的費用,吃住玩包全。在這些客棧周邊,種植了很多果樹、果樹下套種了時令蔬菜,這些都是客棧食物的主要來源。當然,這裡還有一些特色,比如這裡有一個儺文化廣場,每家每戶在這裡康養的人,都可以過來參加活動,如果有一大家人過來,還可以點殺製作烤全羊,各種美食應有盡有。

這兩個地方,都是非常典型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旺季搞旅遊,淡季搞康養,很多地方開始模仿著應用這種模式,有的以農業產業園區配套康養,有的以農村敬老院配套康養,都做的如火如荼。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照貓畫虎,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比如一面搞水果採摘一面搞康養,也有農家樂配套康養的,但沒有做起來。

為何有的地方能夠做好,有的地方又不行呢?我想和「農業+旅遊+康養」成功的必要條件有關。

二、「農業+旅遊+康養」模式得以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不管是青城山還是坪頭羌寨,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有幾個內在條件是必不可少的。

(一)有文化內涵

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青城山,屬於著名的道教名山,也是著名的景區,自帶光環。在青城山腳下能夠有這樣的項目,自然而然會吸引很多人過來。道教文化本身又和養身有所關聯,同時青城山風景秀麗,是天然的氧吧,非常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場所的想象,能火就很正常。坪頭羌寨也是在風景秀麗的茂縣,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作為羌族文化、土司官寨文化的地區,有著很多別的地方沒有的特色,而這些都會給這片土地注入很多神秘的元素。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文化是一個地區發展基礎而又厚重的元素,能不能吸引人,文化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沒有文化內涵,想要做成一個農旅康養基地,非常難。

(二)有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條件可以說是做康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家是為了養身、養老而來,圖的就是優美的環境,如果沒有好的自然環境,怎麼住著會舒心呢?縱觀在農村發展的比較好的康養基地,往往都是遠離喧囂,能夠滿足人們對安靜、清雅的需求。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試想一下,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居住條件,人們就完全沒有必要到農村來了,直接在城裡的康養中心不是更好嗎?

(三)有硬件條件

硬件條件是康養基地滿足的前提,水電氣路網,這些必要的設備是要連通的。還有就是居住環境,可以做成酒店式公寓的樣子,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才行。乾淨、衛生,也是重中之重,一般能夠花錢到農村來進行康養的,要求都不會太低。

(四)有配套產業

配套產業是康養中心發展的物質保障,能夠到農村來做康養的,都是衝著原生態、有機、天然等產品而來,就算是吃豬肉,也是想吃古法餵養的豬肉。而這些物質條件的滿足,需要的就是產業興旺。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溪水邊的蘋果樹

就好比青城山和坪頭羌寨,他們已經有了成熟的發展模式和產業。李子、蘋果、獼猴桃、有機蔬菜、跑山雞,各種蔬菜水果畜禽產品,可以說應有盡有,日常生活品都能夠得到很好地滿足。

三、「農業+旅遊+康養」成為主流可能性小,在特色小鎮建設下有望發展成為一個風口。

正如文章前部分講的,農業往後發展必然是產業化、數字化的,追求質量、產量仍然是主流,只是達到的目的不同而已。而「農業+旅遊+康養」這樣的模式,是一種很好的補充。至於說這一點應該如何補充,三農哥認為,這個模式寄居在特色小鎮下,才有望成為一個風口。

在鄉村振興的大政策下,特色小鎮建設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風口,寄居在特色小鎮之下,自然而然的滿足了文化、硬件的需求,如果特色小鎮還是按照當地自然資源,依山而建,就可以完美達到所需要的條件。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安徽某特色小鎮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現有的特色小鎮發展和理想中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還是有二個方面的衝突。一個衝突是動與靜的衝突。發展特色小鎮,就是要聚集人氣,將一個地方人氣帶動起來,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要火起來。而我們做康養則是需要靜下來。另外一個衝突是商業繁華與農業產業的衝突。目前的特色小鎮發展,都是聚集人氣,發展商業,是按照城鎮化的發展方式進行的,相對的農業產業方面配套就少,日常用的蔬菜水果等就都是外購,不太符合需求。

當前流行的「農業+旅遊+康養」模式,會不會成為農村下一個風口?

成都白鹿特色小鎮

同時,在發展康養時,必須要重視的一個環節,那就是利用率問題。如果康養中心建立起來了,沒有人來怎麼辦?利用率低怎麼辦?會不會造成浪費?市場需求有多大?等等問題,都需要去探索。在提高利用率上,三農哥認為可以和農村養老結合起來。現在國家大力倡導農村集中養老,在一些社區活動中,村集體也會購買一些服務,用於對社區老人健康體檢、醫療服務等,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做。將「農業+旅遊+康養+地方養老」一起,做成一個利用率高,有效益,能成長的康養基地。

四、符合需求的「農業+旅遊+康養」發展,才有可能真正的成功。

「農業+旅遊+康養」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也符合當前農業行業的發展,在滿足相關條件的情況下,是比較好的一個事情。但是,必須要結合自身的實際,符合當地的特色,才有可能把它做成一個風口。不然的話,很有可能做到得不償失的地步。

在建立農村康養基地的過程中,三農哥也接觸過好些做這方面的朋友,成功率只能算五五開。有的朋友是為了做一個項目配套,硬性增加一個康養基地,沒有深入思考這件事情背後的需求,比如就有的朋友自己做一個冷鏈物流中心,配套做一個康養中心,美其名曰吃喝不愁,但是其實這並沒有滿足那些願意花錢到農村康養的人群的需求,自然而然的做不到成功。

「農業+旅遊+康養」在國內還不是特別完備的一個模式,直接照搬硬套也是行不通的,需要的是熱愛三農、熱愛康養人群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將來將其發展成一個大的風口。

作者簡介:三農哥,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用文字服務三農,用真心服務大眾,經常分享三農相關知識,希望大家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