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跌入新冠病毒時代

【僑報訊】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的開幕日推遲、百老匯和好萊塢陷入停頓、體育界的“瘋狂三月”(March Madness)也被取消,從哈佛大學(Harvard)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都開始停課,很多來自歐洲的旅客被禁止入境,甚至連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都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據美聯社報道,3月中旬,美國在中國、韓國、伊朗和意大利相繼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觀察了數週,然後才開始思考如何應對這一威脅。

週二(10日)和週三(11日)好像突然發生了很多事情。最近幾天一些單詞和短語開始以一種令人目不暇接的混亂狀態出現在美國人面前:取消、推遲、呆在家裡、不要擁抱、不要握手、社交距離、前所未有、危機。

醫學史學家、執業醫師、目前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教書的米卡爾·拉茲(Michal Raz)說:“我認為我們終於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嚴重性,以及我們在應對它的時候是多麼的慌亂。”

這就提出了一個關鍵但微妙的問題:美國人準備好迎接這一挑戰了嗎?這個挑戰與美國社會在之前面臨的其他挑戰有什麼不同?

特朗普總統(Donald Trump)週三晚在橢圓形辦公室發表講話,稱正在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只是一個短暫的時刻,無論是我們國家還是整個世界都會很快戰勝它的。”丹佛掘金隊(Denver Nuggets)的主教練邁克爾·馬龍(Michael Malone)在得知一名NBA球員已經受到了冠狀病毒影響後說:“這簡直就像是電影故事在現實中上演了。”

不過問題是,疫情並不是暫時的、也不是電影故事,準確來說,對於一個習慣於處理“暫時的”問題的國家來說,處理疫情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比如“9·11”事件,它發生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和短暫的時間內。通過觀察該事件影響的範圍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始作俑者馬上就會受到應有的譴責。

美國發生過許多現代災難,從珍珠港(Pearl Harbor)到1960年代的暗殺事件、從校園槍擊到航天飛機爆炸美國都經歷過,但是在這種事件中,美國人知道該害怕什麼、該生氣什麼、該哀悼什麼,總而言之,我們知道如何去做。

這次不一樣了,新冠病毒已經擴散開來,而這是一場在微觀決策中上演的危機。

我們該去商店嗎?需要把孩子們留在家裡嗎?做完這件事我們需要洗手嗎?從睜開眼睛開始人們就需要做出一個接一個的細小決定,直到他們再次進入夢鄉,這會造成日常生活的中斷和心理上的疲憊不安。

而且最重要的是,針對冠狀病毒,人們不僅在解決方案上存在分歧,而且在“新冠疫情是否真的是個問題”這一根本問題上都存在不同看法。

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的管理學教授、研究災難應對方向的埃裡克·馬丁(Eric Martin)說:“每個人都確信‘9·11’是一場危機、超級風暴‘桑迪’是一場危機,但是大家對於新冠疫情是否是危機卻存在異議。”

無論是出於風險管理還是依據常識,大學、州政府、會議場所、體育聯盟等機構都是在根據預期做決策,而不是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對策。

正因為如此,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正慢慢變成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特朗普的講話和他採取的措施表明,他也開始看到這一點。

雖然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但是活動的取消和讓民眾保持社交距離都是有些依據的。雖然國家開始採取的措施與以往不同且令人不安,但同時也是能夠讓人放心的。

所以這就是2020年3月中旬的情況。但到了4月中旬、6月中旬、10月中旬時我們會在哪裡呢?洗手液會永遠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嗎?為了從新冠病毒中解脫出來,我們會接受時時刻刻都存在的自由限制嗎?

危機傳播專家福塞爾•西斯科(Fussell Sisco)對此表示好奇:“在這一切結束後我們會變成怎樣的?在處理了這場我們從未處理過的情況之後,我們又會是怎樣的呢?”(朱三景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